
【齐鲁•激情】苏三妹之梦(小说)
一、
苏三妹飞起来了,宛如翱翔的大雁,自由自在地飞呀飞!她看见青山绿水了,看见前方瓦蓝的天空了。
的确她飞起来了,就像燕子,胳膊一抬就飞起来了,而且身体轻松灵便。面对浩瀚无际的天空,双手兴奋地划过几朵云层,想一口气飞到天边,触碰一下儿时就疑惑奇幻的天体。可天际边与她始终那么遥远,飞呀飞,咋飞也飞不去。她想试试自己是不是还在空中,于是身体朝上做了个空翻。接着两只胳膊翅膀一样展开,继续在天空中飞翔,尽情地享受穿云拨雾、畅游在蓝天下的美妙感觉。
三妹突然坐起来,晃晃头,原来是个梦。三妹急切地翻找书架上《周公解梦》的书,找对应的解释,“梦到身体飞翔,吉祥之兆”。三妹心里兴奋,这样的好梦多做几次吗!
从做了这个梦,码字累的时候,苏三妹刻意倒到床上,美美地睡大觉。因为那种美妙的感觉实在令身心愉悦,没做过此梦的人是永远感受不到。果然这个飞翔的梦,接连又梦了几次,有时模模糊糊。一次在四肢的努力和心力的助推下,终于回到第一次清晰的梦境中,四肢灵便如燕,美美地幸福地翱翔在蓝天下。
醒来暗自窃喜,反复此梦,预示多年辛辛苦苦创作的书,出版发行后,会惊天动地。
苏三妹,原名苏媛媛,祖籍山东。祖先是否与宋朝文豪苏东坡、苏氏家族有关联,暂无考究。不过,她长着苏东坡笔下苏小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方到画堂前”的额头。其它五官,可以形容林黛玉似的丹凤眼、翘鼻子;杨玉环似的白皙皮肤。如此超凡脱俗,却生于普通农家。女孩中排行老三,擅长作诗的男生,故赐她苏三妹别称。
苏媛媛挺喜欢这个别名的,也喜欢往苏小妹聪慧文才上靠垄。母亲没上过学,对能识文断字的人非常敬佩。生了一帮子女,唯一的期望就是学好中国文化。母亲找披挂算命的算过,儿女中能出一个文人。当发现三女儿打小喜欢舞文弄墨,母亲信心满满,家里那些剜菜喂鸭、洗碗扫地的活都不用她做,全力以赴支持女儿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一次,苏媛媛以苏三妹的笔名向某杂志社投稿,稿子退回,村里绿皮信箱前几个游手好闲的大人和调皮的孩子,撕开厚厚的退稿,共赏了内容。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全村炸开一条新闻,苏三妹写小说《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苏三妹想当作家了。什么作家?炕头到炕梢的作家吧!
苏三妹成了村人讥笑的话柄,走到哪里都有人嘲讽,当头泼冷水。热血少年,不!应该是热血青年的作家梦从此熄灭了。只能背起行囊和众多想进城找个好婆家的女孩一样,俗套地嫁人了。
很多名演员写书了,三妹买回一一阅读,原来莫非是个人史,家长里短清汤寡水,与专业作家的文字比,没什么嚼头。
希望儿女出个文人的母亲,鼓励三妹拿起笔,用她的一生经历给女儿做素材。“你就写我吧,写我一生的情,一生的爱,一生的坎坷。我想,会鼓励后人的。”
在喜欢造梦的母亲面前,三妹眼神坚定地点头答应了。
爱情失意,写书成了今生的大事。于是,娘俩相聚时,母亲叙述,三妹做记录。不久,三妹剪掉头上的高马尾,周公解梦书里释解,剪掉长发,寓意清除过去繁杂迎接赞新的明天。美发师根据她的叙述,给她做了杨开慧、刘胡兰那样的短发。三妹对着镜子照了照,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什么感觉呢?应该是作家张爱玲那种柔一点文一点的短发。美发师按要求,给她耳边做了略弯曲的卷,这样才合乎女文人的气质。
苏三妹带着厚厚的记录母亲故事的本本,拖着拉杆箱,去了另一座有海的城市。
一个人的日子,时间完全自己掌控。小实体店白天打理生意,午休时看书,晚上动笔写。脑袋累僵了木了,手臂累得酸了疼了,思路干枯了,倒头大睡。一觉醒来接上思路继续写,直到天边放出鱼肚白,又一个黎明开始。年轻就是好,精力充沛。
二、
写书等于重新经历了一场人生,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都需要认真细致地揣摩,分析这样写是否合乎情理?学生时代,很多男生放弃文科,专研有公式和定义的理科去了。苏三妹喜欢文科,觉得越深不可测的东西,越应该探索。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下尽功夫逐字逐句研究。三妹没那些时间和精力,她脑袋里只要跳跃出文字,就会像兵马俑列队排开。如果排的经典,甚至会万古流芳。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体店里阅人无数,恰恰滋养了三妹的文学创作。也能从母亲和新接触的人当中,归摄出一些哲理。比如深刻的,犹深刻的;透彻的,犹透彻的。
十年磨一剑,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煞费苦心写书,做小生意自给自足两不误。25万多字的泣血之作,已经进入尾声了,审过几遍稿,下一步可以联系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关于出版方面那些事儿,三妹一窍不通,文人的事更不了解。一天,从晚报上看到一则好消息,滨市有茶话会、书评吧。苏三妹打扮一新,像似去皇宫朝拜一样,心情愉悦地走出店门。
书评吧里,年轻主持人,不!可以说偏中年人了,一表人才,有阅兵仪式里大兵的气质,只是拿起麦克风主持会议时,脸一阵阵红,像似初出茅庐第一次上台稚嫩的青年。
轮到主角滨市知名女作家,讲有关创作经历、社会效应。苏三妹眼都不眨一下地听,后悔十年来,为什么不早早走出家门,走进文学圈,向这些名人取经?在家里“闭门造车”?脑袋里刚刚蹦出这四个字,马上否了。闭门造车也不见得是坏事吗!原生态处女作,起码没有被社会浊染。
会议结束时,苏三妹瞅准机会,上前攥住女作家的手,大有相见恨晚想攀上点思想啊哲理啊共性什么的。一阵讨好献媚的语言表达之后,请求与女作家合影。
参加了几次文学活动,苏三妹脑海里设想起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也能像几天前参加作协主席新书发布会那样,在滨市最大的商圈麦凯乐一楼大厅搭建舞台,那么多文学人,名家大咖参会。层层台阶上站着数百名文人与其合影,台阶下,上千观众在那新奇地观看聆听,真乃羡煞人也。
三妹找出版社时,没想市级、省级、国家级?在滨市受书评吧茶吧文学和风、阳光雨露的沐浴,那颗感恩的心理当选择滨市出版社。很快,一千侧书送到家门口,三妹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下一步只等区作协那个说话脸红的主持人,噢!对了,后来知道他是区作协副主席。以前以为只有领导我们核心力量的最高领导人,称为主席,进入文学圈方知,这个称呼在很多部门都有过,自己对很多事像个雏儿。
苏三妹终于等来了新书发布会的这一天。可是提前得知,麦凯乐一楼大厅不对外搞活动了,在区作协图书馆会议室。会议名称也不是发布会,而是新书评价会。
区会议室能容纳百人,三妹属于文学新人,来参加会议的只有几十人,坐在铺着红绒布的桌子前,每人眼前放一本三妹新出版还散发着滚烫气息的书。
有人刚拿到书,急切地翻看。有人稳坐,显然已阅读过,对点评胸有成竹。主持人介绍完,苏三妹开始讲话了。之前梦到过新书发布会的现场,硕大的麦凯乐一楼舞台上,她面对台下观众,春风得意、落落大方、拿捏得体。端坐主位,讲话流利、滔滔不绝。
她那那苏小妹似的额头、林黛玉似的丹凤眼、杨玉环似的白皙皮肤、张爱玲似的发型,引来很多崇拜者赞美者追捧者合影留念。而现实中,苏三妹坐在区作协图书馆会议室里,想象中的大场面一下子缩小。这样也好,人少会发挥的更好。如果能像脱稿讲话的作协主席那样,讲出创作时的立意、主导思想、给予读者什么,及书的前景。再幽默上几句活跃活跃气氛,能做好这些,这次的新书评价会就是成功的。
可苏三妹刚介绍完自己的名字,无意间看到一张猪腰子脸的男士,瞬间勾起她的回忆。
那是初中生考时,英语背下成绩,读师范的理想落空。村里招聘民办教师,三妹考了第二名(高中毕业生第一)。等待上岗期间,学校发了备课书,想到面对学生的第一堂课神圣而庄严。有才华靠笔抒写,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三妹,提前写了备课文案。来到东山下,面对一排排小树,视为学生,练习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站在学生面前发挥的第一堂课。
“我的家乡坐落在威虎山脚下,这里一年四季四季分明,春季绿草如茵,夏季山清水秀,秋季姹紫嫣红,冬季雪压枝头。冬天,村庄和大地便融入了皑皑白雪中。纯朴的大自然,造就我少年时期的文学梦。也给予我想做一名园丁,抚育祖国花朵、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愿望。”
苏三妹一遍遍练习,只期待接到通知上岗教学的那一天了。长嘴婆进门禀报,“三妹!你甭想教学了,山凤把你的位置占了。”
学校广播喇叭明明广播,此次公开招聘民办教师。山高皇帝远,长着猪腰子脸的村官,山凤的父亲,见女儿名落孙山,否定这次学校招聘。三妹从此被阻挡在教师岗位的大门外,
三妹那些准备好的激荡人心的语言,像似上了枪膛的子弹,被一下子卡在枪膛里。进城后有人说她内向,内向就内向吧!言语少也挺好,不会与人发生矛盾。恋爱时用笔来抒发,比用嘴表达的还要淋漓尽致。走进文学圈,才知道口才的重要性。刚才一眼见那猪腰子脸,大脑瞬间一片空白,在家练习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不是带来讲稿了吗?照本宣科吧!三妹打开纸质稿念起来,起初腔调抑扬顿挫,听得众人津津乐道。一个小时后,椅子响动,她不敢抬头,她明白,自己念的口干舌燥,听者会多么疲劳。她担心他们离场,便加快速度低头一口气念完。抬头时,眼前直冒金星,幸好主持人宣布第一位文友评价开始,三妹起身溜卫生间去了。
评介会上受到市作协主席及各位大咖的高度评价,可在三妹心里,没能脱稿讲话是失败的。
三、
出版社主任来电话,又为她联系一件好事,上电视台节目,不用露脸,一问一答的形式。正好借此机会可宣传你的作品,让市民了解。主任还说,录音棚就主持人和你两个人,说错了可以重录,多好的锻炼机会。
三妹带着稿子应邀而去,女主持人带她进入录音棚,耳麦带好坐下,主持人问一句,三妹看着稿子答一句。主持人一把扯掉稿子,“你抬头,看着我,放松下来,脱稿回答。”
三妹脑袋又嗡地一下,再回答了什么全然不知,只记得最后结结巴巴的那几句:“是我妈鼓励我,拿起手中的笔,去实现……作家梦的。”
电台录音如何播放的,三妹羞于了解,大脑皮层到脑区干神经只后悔,不应该带纸稿。为什么不能脱稿讲话。人生还由得几回失败?为什么一肚子话,对着电脑敲打自如,上了台面就语塞了?
书出版后,全国各地新华书店上架了,手中还有的那部分,需要作者在某种场合煽情地演讲,唤醒尘世间麻木和沉睡的心灵。说白了,书出了需要自己兜售,名作家也如此。如今网络时代,电子版的文学作品应有尽有,碎片式阅读灵活方便,什么公众号、美篇书、微博、微刊、百度,各大文学网站,年轻人上班上公交坐地铁,随时随地可享受。
钟情于纸质出版物的人,基本是苏三妹这些五、六、七零后的文学爱好者。三妹曾经渴望有个大书房,回到家,书架上信手拈来一本书阅读。这个想法刚实现不久,网文盛行起来。现在自己写的书也摆在书架上,想让世人了解,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怎么行?需要站起来,需要轰动,不然会成为被遗弃的孩子。那样,对这本书是不公平的。可是自己没有好口才,以后文学界为她提供的机会不会多了。伤感,失意,恨铁不成钢,为什么不长出一张巧舌如簧、能说会道、机灵善变的嘴呢?
出版社主任对另一位即将出书的后生说,苏三妹这本书,太适合拍电视剧了。内容丰富,有内涵,画面感强,如果能改编成剧本就好了。苏三妹听了后,像似窃听到了天音,挖空心思地琢磨剧本怎样写。晚上又做了和几年前同样的梦,飞起来了,想怎样飞就怎样飞,飞的那个畅快那个美呀!醒来,不舍得离开梦境。
四、
省文学院第一期影视编剧班开班,苏三妹听女友兰月说的,她想怎样走后门进影视班呢?兰月说既然我跟你说了,说明我有这门路。三妹第一次参加新书发布会的那位女作家,是兰月的老乡,走她后门就行。兰月早些年通过这位知名作家,作品上过市级著名的刊物,算是小有名气的兰月了。这次影视学习班,她在入选的名单中。
两个人前脚迈进省文学院接待室,墙上显赫地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兰月及影视班其她学员的名字,名字后面是宿舍门牌号。苏三妹属于插班生,不提供宿舍床位。三妹失落得想拔脚离开,兰月拉住她,进宿舍看看。
宿舍上下铺,六张床,兰月在下铺,好位置。洗澡间卫生间空调书桌一应俱全,如厕洗澡不用出屋。放下拉杠箱,兰月说你就和我挤在一张床上吧,咱俩还有个伴。
那怎么行,学期一个月呢,休息好才能有精力听课。
三妹在文学院附近踏着白雪,找了几十个回合,终于某中介介绍的年轻房主,听说是来文学院学习的,让文学院出个介绍信,房租一千二立马减了四百。崇拜文学敬仰文学的年轻人还是有的,他们只是没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