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从一座桥到一座厅(散文)
从那一座桥,走到那一座厅,距离很近,不到一公里。
桥,横跨在浙江境内那一条发端于大盘山的溪水上,是一座十二墩十三孔的石拱桥,这桥竟然叫贤母桥。
这条溪水的名字就是好,它叫好溪。好溪从磐安县到缙云县,一路蜿蜒曲折,穿行在山涧,流淌在盆地,沿途有好多好景致,比如磐安的好溪风景区,比如缙云的仙都风景区。可它所经过的最大盆地,不是磐安县城,不是缙云县城,而是缙云县的壶镇。贤母桥就在壶镇,那座厅也是壶镇最气派、最华丽的古建筑。
壶镇盆地,四面峰峦叠嶂,中央平地开阔,田畴沃野,村庄密布。好溪扭动着腰姿由北向南,将盆地分成几乎平均的东、西两片。虽然壶镇镇只是缙云县的一个乡镇,但从壶镇街区的规模看,远远超过缙云县城。如此深山里的地方,如此山清水秀的壶镇,会藏有什么样的历史与人文故事呢?
走进壶镇老街,这里石板路旁的古民居、老祠堂等,粉墙斑斑剥剥露出了青砖,而青砖墙因岁月悠久被风吹雨打而有些风蚀。比如吕氏祠堂、赵氏祠堂等祠堂,比如“雅言小筑”“响辰纳祜”“书亥緜禧”等古民居,它们经历了风霜,更承载着历史,犹如壶镇美丽版画上的一点点浓墨,有的蕴藏着家族的荣光,有的散发着翰墨书香,有的还传颂着红色故事,它们所具有的历史与人文,都彰显了壶镇的古韵与底蕴。
但是,人们的注意力还是不由自主地集中在那座桥与那座厅上。来到好溪河畔,可见贤母桥气派地静卧在溪河上,溪水哗啦啦地流过它的桥孔,人们惬意地在桥上行走,并且桥头立了三块石碑。
根据碑文介绍,这是一座由镇里的大户人家修建的义桥,始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成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耗资三万多两白银。据说建桥过程十分艰难,尤其桥墩的建造几经波折。那么,这桥是谁人所见?为什么叫贤母桥?这贤母又是谁?要知道这些,还得细看石碑上的文字记载。
第一块石碑上方刻着“贤母桥”,正中刻着“吕蔡氏”。这就是说,贤母桥中的贤母就是吕姓家族的一位蔡姓母亲。这蔡氏是谁的母亲?为什么她就像孟母、陶母、欧母、岳母一样,被本地人尊称为贤母?
其实,吕氏定居壶镇时,家境并不好。有文字记载:“溪头吕宗乙(1684年-1732年)房裔单弱,家境贫困,至四十余岁才娶上小他二轮的宋氏为妻,慢人自有慢福。”宋氏“淑慎温恭,年轻懂事,勤劳肯干”,可惜丈夫四十七岁突然去世,留下一个年仅七岁的幼子瑞卓。瑞卓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仅懂事早,而且十分孝顺,年纪稍大就帮助母亲干活,尤其是上山捡拾柴火。
有一天,瑞卓赶早去捡拾柴火,意外发现凉亭边有一个遗落的包裹,高声喊问许久,没人应答,便将包裹带回家。母亲宋氏打开包裹一看,里面不是银两,就是珠宝、古董,便告诉瑞卓不能要意外之财,让他立即送回原处,等待失主来认领。原来失主是一位徽商,价值不菲的物品失而复得,他十分感激,欲以银两相谢,瑞卓却摇手不受。这徽商觉得孩子这么懂事,家里一定有善良的父母,于是跟瑞卓来到家里,却见家徒四壁。徽商触景生情,不仅资助了一些银两,而是请求宋氏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带他外出做生意。后来瑞卓跟着这位徽商学做生意,从此,这个贫困潦倒的家庭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瑞卓逐渐发家,后来娶蔡氏为妻,生五男三女,可惜未到六十岁就因病去世。
话说这蔡氏,十分贤淑,她勤俭持家,悉心教子,据说颇有孟母之风。丈夫去世时,她年方四十四,长子载扬二十三岁,幼子载良还未周岁,二、三、四子载修、载驯、载奇都还弱冠。她认为:“君子能勤,后世有继。”为了给予小孩良好教育,她“整顿家规,戒游惰,严博戏”,一家人勤勤恳恳十五六年,家业日益兴旺。五个儿子,有的经商,有的务农,有的耕读传家,有的孝感天下。
蔡氏从小见好溪上的桥建了又毁,两岸百姓多有不便,且水势大时常有乡人遇险遇难,在自家发迹后就有建座牢固石桥的念头。可惜,毕竟建桥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有技术保障,直到她八十多岁去世时仍然未能如愿。在临终的时候,她叮嘱子孙务必把桥建好。吕蔡氏这位贤良、勤俭的母亲,在子孙心中播下了善义的种子,一座彩虹般的大桥终于横跨在阻隔两岸人们来往的溪河之上,一个贤孝的故事在人间传颂,一个贤母传下来的大家族在壶镇家兴业旺,他们的名声在四乡八邻传播。其实,在贤母桥后,他们家还建造了好溪上的继义桥、竟爽桥,并且为家族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精美绝伦的宅院。这座宅院内,有南、中、北三栋并排的大宅,每栋都是三进,共九进,故被称为九进厅。
壶镇镇吕氏家族,从吕宋氏,到吕蔡氏,仅仅两代贤母,就让这个家族兴旺发达起来,不仅仅家财日渐丰盈,而且名扬天下。这种母贤子孝的精彩故事,不仅让人感慨万千,更是值得人们敬仰与弘扬。更为可喜的是,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大水冲刷,贤母桥还完好地耸立在好溪上,仍然日复一日地服务与便捷着乡里人,无愧于壶镇镇最美的桥。
贤母桥像是一座丰碑,铭记了吕氏家族的善义壮举,而九进厅则像是一座宫殿,彰显了这个家族的富甲天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九进厅经历了一百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也许善有善报,它冥冥之中得到护佑,虽然饱经沧桑,但仍然整体保存完好。
九进厅矗立在好溪之东,它坐西朝东,通面阔74.9米,总进深43.8米,总面积3300平方米,像一座方正规整的城堡静卧在这大山中的平谷上。三栋建筑以中宅为主,南北对称,彼此独立,相互隔着狭窄幽深的巷,但又有耳门相通,浑然一体。这种家族内部既分你我,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中国乡村社会最为典型的家族文化。
进入九进厅的前院有南、北两扇大门,一扇叫“青龙门”,一扇叫“白虎门”,并且有喜事走青龙门、丧事走白虎门的规矩。在中宅与南、北宅之间还有卷门,拱形门楣上分别书有“苍山毓秀”“必有余庆”。
进入中宅前,其门楼的精美让人惊叹不已。这座门楼虽然仅是四柱三门式,但柱间跨度宽,门楼横跨整个门面,这在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彰显了九进厅的气派。
门楼上雕刻有“东平旧家”匾额,匾额四周和门楼侧门上部都有精美的砖雕。有的雕刻一团团的,花草纹饰中刻有凤凰、麒麟、仙鹤、宝马、玉兔等珍禽瑞兽;有的雕刻是展开的画轴,画面上有山、水、亭、台、楼、阁、梅兰竹菊和松柳等;在石柱与石梁的雀替位置,雕刻有芍药、荷花、寿桃、白鹤、菊花、牡丹等吉祥图案;四根立柱上还嵌有砖雕插花宝瓶,石梁上还有蝙蝠和“福”“寿”“喜”三字合一的篆书,以及书剑、葫芦、鱼鼓、玉板、芭蕉扇等小八仙图案。
九进厅如此的门楼,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美好寓意的花草树木与珍禽异兽雕刻在上,无论是“麟趾呈祥”,还是“凤凰来仪”,无论是“喜上眉梢”,还是“松鹤延年”,无论是“四季平安”,还是“富贵牡丹”……都体现了屋主人追求家族幸福、美满与富贵的愿景与期盼。门楼上的这些砖雕,虽然有些被损坏,但仍然可见其工艺精湛,惟妙惟肖,甚至可以说是精美绝伦的。
九进厅的门楼已经这样的精湛、美妙,它的内部又会是怎么样呢?
走进九进厅的中宅,我后悔刚才把“精美绝伦”用于形容它的门楼,因为屋内木雕的繁繁复复与精美程度,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见识了难以计数的传统古建筑,领略了它们“三雕”的精美,按理说我已经“见多识广”,并且来这里之前,有人已经告诉我这里的木雕很美,我应该不会再大惊小怪的。可是,一走进九进厅,我还是被这里的木雕惊得目瞪口呆,不禁连连称奇。
九进厅三栋大屋的结构类似,依次都是门厅、前院、正厅、后院、后堂,两侧长廊后是居住的厢房。当然,木雕最丰富的地方自然是宅内最重要的正厅。
站在前院巨大的正方形天井中,低头可见这个四合院式的庭院,四周为青石板,中间用鹅卵石规则铺地,并拼出了“麒麟吐火”的图案。抬头环顾四周,满眼都是精美的木雕,无论是梁柱的牛腿、雀替,还是坊板、花托和木窗,雕刻琳琅满目,精妙绝伦,令人赏心悦目。比如正厅金柱的牛腿上,分别雕刻着一对凤凰,旁边还饰有梅花、玉兰等,这不是“鸾凤和鸣”的意思吗?旁边的雀替上,古松下分别是两只亲密的仙鹤,这不仅是“松鹤延年”,应该还是“松鹤交颈”的美意吧?正厅这里的木雕,粗看会觉得有些繁多显得拥挤,细看都栩栩如生,各有寓意。
九进厅里的木雕,动物很多,有牛、羊、狮、鹿、马、兔等,比如狮子,就有“双狮戏球”“仰狮长啸”“幼狮抱母”等。至于团花、卷草,更是举不胜举。而窗棂格条上的“蝙蝠倒悬”“梅兰竹菊”等,寓意着“福临”“四季如春”之意。这些木雕,镂雕精细,栩栩如生,也映射出屋主人高雅的性情和脱俗的品格。
九进厅内也有不少砖雕,主要集中在拱形廊门的门楣上和室内的隔墙上。门楣上的,主要刻着吉祥的寄语,如“茂松”“凤舞”“宝林”“兰室”“斗辉”等,增添了九进厅的高雅与文韵。隔墙上的,主要是包含卷草纹、花卉和鸟兽的镂空雕刻,寓意如“松下麋鹿”“翠柏群羊”“木下松鼠”“枫下玉兔”和“富贵牡丹”“出水芙蓉”等。
在眼花缭乱中,细细品赏,九进厅就像是砖雕、木雕的博物馆,工艺精湛,丰富多彩,把屋主人对家族的期盼与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渲染得淋漓尽致,连我这自觉见多识广的人,都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花了眼。
壶镇镇的吕氏家族,建义桥一掷万金,建私宅也好像“挥金如土”,按现在的说法,太炫富了,但人们对此却没有非议,而是纷纷表示祝贺。中宅门厅后壁上挂着的木匾额“东里德星”,是道光廿五年(1845)缙云知县崔梦梧所赠;正厅抬梁上悬挂的匾额“功并济川”,是钦命署理浙江按察使司分巡温处兵备道长白庆廉所赠;《居德善俗》匾,是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台州知府的于鼎培所赠。
据说,曾经九进厅里有很多匾额,如“七叶衍祥”“嘉惠士林”“紫阁恩长”“笏堂春永”“弧幢双辉”“钦褒纯孝”“耆年顾德”等。有的匾额是自家所制,但更多的是地方官员或亲朋所赠,且每块匾额除了字面的含义和祝福,往往背后还藏着这个家族的故事。可惜,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有的被劈作柴火,有的被挪作他用,比如当作案板,目前仅找回“东里德星”“功并济川”和“居德善俗”这三块。
细心的参观者,在中宅门厅后壁上还可看到挂有画着吕建盛身着顶冠朝服的画像,面容慈里生威。吕建盛正是主持建造九进厅的人,还是建造三座义桥的主要负责者。他是吕载扬的次子,乡里不仅颂扬着他千辛万苦、百折不挠建造义桥的壮举,而且还流传着他的不少传奇故事,如“借谷”“索桥”“三上梁山”等。
九进厅方方直直、规规整整,就像是这个家族正直做人、诚信做事、善义为上的品格。九进厅是如此的华丽,让人觉得有些奢华,但细品却是那么的高雅脱俗,让人不得不惊叹并心生敬仰之情。
如今,住在九进厅里的人不多了。那天遇见一对老年夫妻,他们慈眉善目,见人笑脸相迎,虽然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却还是很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欢迎我们参观,并回答我们好奇的提问。男的是吕氏的后人,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成家,在这里传宗接代,至今不愿离开这座宏大的家宅,难怪他的语气中除了善意,还有自豪与骄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从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家风,仍然影响着现在的吕氏子孙们。
“待人慈善心如水,泽被万物而不言”,高贵的品格,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值得人们颂扬与传承的。九进厅,何止是一座宅院,何止是一座雕刻的艺术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贤孝善义品德的精神标杆!
一座贤母桥,一座九进厅,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史,更是这个家族孝义天下的荣耀史话。
从一座桥,到一座厅,虽然是一段很短的距离,故事传扬到了现在,故事中的艰辛奋斗,故事中的母贤子孝,故事中的大义天下,还将会传扬很远,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