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东北】意识流小说技巧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赏析)

编辑推荐 【东北】意识流小说技巧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赏析)


作者:卜奎老人 布衣,1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51发表时间:2024-10-25 17:10:10
摘要:(例析二十二)意识流小说技巧在中国。意识流小说技巧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例析二十二)意识流小说技巧在中国
   卜奎老人(编著)
   在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国外小说技艺有了新的进展。诸如表现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新小说、黑色幽默小说、结构现实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等,创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技巧――内心独白、意识流动、自由联想、时空蒙太奇、意象营造、象征手法、梦幻、荒诞等等。这一切的广泛应用,把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又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政治气候,不可能容纳这些“离经叛道”的东西,“颓废主义”一顶大帽子将它们封杀在国门之外。
   又是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小说艺术的第二次引进(第一次引进是五四时期)实现了。如果对1978年以前的小说总的特征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平实的表现主义模式居主导地位。而引进现代派技巧之后,深入内心的、超越现实的“体现模式”被广泛应用了。应该说中国的小说家是很有节制的,他们长期受到禁锢,又囿于传统的守旧心理,只是试探地、零零碎碎的把意识流小说技巧纳入自己的小说之中。其实,小说家写了“生活是什么样的”,更要写“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写了“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更要写“我体验的生活是怎样的”;写了“容易觉察到的生活是怎样的”,更要写“隐秘的生活是怎样的”。表现内容的扩展与深化,逼使小说家吸收新的技巧。
   在这一时期,王蒙是引进现代派小说技巧的第一人。《夜的眼》使人看到意识流的尝试。尔后,他在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发韧之作《春之声》之中,就是将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压缩在不足三小时之内加以集中体现的。《春之声》的情节很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决定回一趟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结果坐上了一辆闷罐子车,在车里,他与一位用"小三洋"录音机播放德文音乐的妇女聊了几句天,下车后看见了闷罐子车的外表及崭新火车头。情节虽简单,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意识流创作手法,因而在时间上无所不及:由车身轻轻的颤抖联想到童年的摇篮;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想起黄土高原的乡下;由闷罐子车联想起三个小时前他坐着的三叉戟飞机,又联想到自己的地主成份及二十二年的检讨;由南瓜香又联想到童年,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由德文音乐想到法兰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乡,解放前北平的联欢,解放后的首都北京;由崭新的车头联想到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作者通过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使读者在短短的篇幅内就领受到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内的人生内容。
   另如《风筝飘带》(王蒙)写一对青年男女素素与佳原一次约会的过程,通过素素的眼睛、回忆、联想与梦境,写尽了物质的压迫,文革的耽误,生活的艰辛,人们的不信任,对知识的向往,自强不息的精神,两情相悦的美好……这种结构方式与传统小说单一的因果关系式的,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分类式的结构可以说有着极大的区别。
   而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用打破时间顺序、交叉错接的技巧,深刻地反映了大跃进等左倾行为的反逻辑本质。在宗璞的《蜗居》中,为各种各样的人,从精神上勾勒了一幅幅“变形”的肖象。蒋子龙的《找帽子》,写一个被错打成右派的人,当平反时找不到原来的材料时,逼得他到处“找帽子”。这是一种怪诞的写法,正是写法的怪诞,才揭示了反右扩大化的荒诞。王蒙的《葡萄的精灵》,用葡萄酒的酿造,揭示人生的需要千锤百炼,是象征的运用。张承志的《大坂》,更是运用了时空交叉、自由联想、象征等多种新技法。
   总之,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小说界十分活跃。在大胆引进外国现代派小说技巧的同时,完成了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新模式的成型。如果用新的名称概括这一模式,可以称之为“体现模式”。
   “体现模式”的特点是:
   1,向内转
   小说反映的对象,从群体向个体转化。过去,大多写某阶级的代表,在形象身上集中了该阶级的政治方向、行为规范。久而久之,高大全的形象充斥文坛。新时期以来,小说开始关注个别人的命运与感受。愈是独特的,愈是个别的,愈有生命力与艺术的震撼力。
   从写人物行为到开掘人物内心世界。过去,多写人物的动作言谈,而对支配这行为的内心则揭示不深,更很少写到那些隐秘的、瞬间的、闪烁不定的情绪与感受。新时期小说,开始弥补这一不足。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结构",小说作者着力于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而意识流小说全然不同。在人物处理上,人物不再是一个"典型"。由于人物的悲与喜,光明与黑暗,高尚与卑劣,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对旧日的怀恋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读者又要将自己代入人物内心才能领会文章内容,所以读者无法立即对人物做出具体的善恶评价。
   西方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人的意识结构是一种三层复合式结构,即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弗洛伊德将意识描述为海洋冰山上冒出洋面的顶端,或是一个有浓淡层次的光环里的中心亮点;而无意识则是冰山潜于水下的更多部分,或是光环中心亮点以外的逐渐浑然了的领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意识流”概念以描述整个意识结构的动态特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篇题为《现代小说》的论文里说:“头脑接受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而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镌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然一阵阵坠落的微尘……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
   意识流小说不仅要表现出“海洋冰山”的“顶端”、“光环里的中心亮点”、“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这种种呈静态特征的意识形式,还要挖掘出“冰山潜于水下的更多部分”、“中心亮点以外的逐渐浑然了的领域”、“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等呈动态特征的意识形式。与此目标相适应,意识型创作方法与其他型态的创作方式在创作技巧上的区别主要体现为多样化的、偏重私人隐密的、个性化的心理描写。
   2,结构的复杂化
   内容复杂了,结构就不能再那么简单、平板了。多线索的安排,时间上的交叉、颠倒、跳动,空间上的无序联接,局部场景的放大,意识流的串接、放射、回旋,等等,都在适应内容的情况下,被广泛地采用。
   在此期间,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可以说是结构最出格、最怪异的小说了。作家用词典解释词条的方式,把马桥这一中国社会的缩影,具体、全面、深入表现出来。罗列的词条,当然谈不上什么贯穿的情节;结构的脉络与纽带,全靠“词典”这一框架。这个地方曾是韩少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地方。远离家乡,在偏远贫穷的地方同农民一起劳动,韩少功努力适应当地的习惯和当地的方言。中国的语言,尽管汉字相同,但不同的地方,语法、发音甚至意义都大不一样。在《马桥词典》中,作者以叙述的方式来解释他的条目,从村民到这个地方的特殊环境再到这个地方独有的习惯,作者既注重当地语言的形成又注重语言所反映出的马桥人的价值观。贯穿作品始终的,是作者对当地方言在官方语言影响下所发生变迁的分析。韩少功用词条罗列的方式,串联着历史事件,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马桥这个乡村世界的风土人情。在传统意义上,它很难算得上一部小说,因为里面没有鲜明的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没有起承转合的故事。作者在创作中,追求文体置换,不拘泥于传统,作品抛弃了固有的小说模式,给人的感觉多是片段性的,既像小说又像词典,然而这本书却充盈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深刻的批判内涵。
   3,超现实手法的运用
   还是因内容的需要,许许多多的现代派手法,在新时期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变形”使人物化,又使物人化;“怪诞”,使现实中不能发生的事,合理地在小说中出现;“幻化”,是人的情绪、精神的具象化;“象征”,则是在常见事物上,寄托深刻的、抽象的哲理。谌容的小说《减去十岁》,写了一个荒诞的“决定”:为了祢补文革给人们造成的时间损失,有关方面决定把大家的年龄都减去十岁。这不可能实现的事,看似荒唐,但却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深层心理。在谌容的另一篇小说里,写了一辆无人驾驶的公共汽车,在马路上正常地行驶着。这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惊慌,想方设法把它停下来;最后,终于破坏了它,才使它停止运行。这怪诞的情节,显示了人们的墨守成规,对新事物的怀疑、排斥、否定的心理状态。
   应该说,中国小说家在大胆引进外国现代派小说技巧的时候,是较有节制的。这些年小说写法保持了现实主义表现模式的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形成了新的“体现模式”。这其中的“体”,是小说家的感悟、体验。而“体现”,则是通过小说家内心感悟、体验,去能动地、个性化地反映现实生活。
  
   本节参考文献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朱维之:《中外比较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网络:《针儿忘机》,《从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看意识型创作方法》,
   网络:《韩少功--选择隐居的先锋作家》

共 37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跟随卜奎老人那简洁质朴的文字,我们走进了(例析22)意思流小说技巧在中国一文中。作者以夹叙夹议的创作方式,为我们解读了意思流小说技巧在中国的运用。作品中作者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大胆引进国外现代派小说技巧的同时,广大作家们较为谨慎地完成了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新模式的成型,并详细介绍了新模式的特点。这个新模式一方面体现的是小说家的感悟,另一方面体现的是通过小说家内心感悟,体验,去能动,个性化地反映社会生活。好作品推荐欣赏!感谢赐稿!期待佳作!【东北风情编辑:朱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2-24 19:45:23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