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井塘古村(散文)
都说是,这古村,因了村子的东南,有一汩汩的清泉,清清幽幽,不仅清澈见底,且常年从不枯涸,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塘。于是,就在那时,有人不辞辛苦,搬来石头,倒也没有需要什么能工巧匠,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就将塘砌石筑高为井,由此,这村就叫井塘村了。
这样的说法不足为奇,而为奇的却是这井塘古村一叫就是六百多年,六百多年的沧桑风雨里又怎能没有故事发生,又怎能不令人生奇呢?
那么这古村,具体又在什么地方呢?说来,离我们这儿不远,就在我们潍坊市的青州,就在青州西南大概十四五公里,王府街道办事处那里就是了。其实,我早就听说过的,也早想去的,也不知忙了些什么,一天天地总是一再错过,没有去成。这次可是没有再错过,天气晴朗的秋天里,去哪里游玩呢?我们毫不犹豫,异口同声说:去井塘古村吧。
于是,我与朋友芸儿和惠子几个人,毫不费力,驱车就来到了井塘古村。
此时,已经踏踏实实踏在这古村的石头路上了。显然,芸儿惠子早已迫不及待,一个个兴冲冲往村里走。惠子很神秘地冲着我说:“告诉你们哈,说别的,可能别人无法了解,说起电视剧《红高粱》,凡是看过的人,就会对这井塘古村有点点了解了。”
她说这个,一点不错的,我也早就知道呢,因为在《红高粱》这部电视剧里,有好多镜头,取景地就是咱们青州井塘古村里呢。比如,第一集中,大红袄大红裤子的新娘子,头梳着麻花辫儿,水灵灵,喜气洋洋的一位新娘子,吸引着人的眼球的,还有呢,那新娘子正与身边的新郎官甜甜蜜蜜依偎着,那新郎官身穿着一身中山装,也是帅气十足,年轻的一位后生。他们俩卿卿我我,柔情蜜意的,正在私下举行了“拜天地”的仪式。那身后的背景呢,更是吸引人的眼球呢。一个古朴的村庄,古树苍天,蓊蓊郁郁的树木,石桥石墙石磨的古屋,彰显着古村落的文化气息的厚重与历史的悠久。
那不是别处,就是井塘古村。真是意想不到,幽静的村庄已古朴得令人咂舌,再经电视剧那么一播,就更是火起来,四面八方的人儿,都想来咱们古朴的村庄看一看,转一转,都想从中欣赏一下古村的古老神韵。其实,《红高粱》的拍摄许多景都取自咱们古村,比如“土匪、国军冲突”“土匪火拼”“办丧事”几出大戏也都是在古村中拍摄的。那村子真是古朴里的美呢!她经得起岁月洗礼也经得起风雨的侵蚀,要知道,这古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呢。古村,建于明代景泰七年,村里古屋的建筑也是依山而建,不只单单具有明代建筑风格,也有西部山区居住的民风特色,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尤其独特的古建筑群。
说起,那一汩汩清泉,潺潺清流,来自纱帽山山麓,纱帽山离村不远,就在村东南。至今泉水清澈甘冽,此泉也是青州母亲河“南阳河”的源头。清清泉水不枯不竭至今流淌,绕着古村,日夜不息不止。而,古村呢,也依然犹在,且完整如初。这又怎能不令人赞叹,令人向往呢?此时,立在古井旁,很清楚就可以看出,古井的井壁上面,那一道一道的凹槽,听村民们说,这是在井里打水的时候留下来的。
据说,人们测量过的,这口井深有三丈六尺呢,井底确实有泉眼的,在一次次大旱之年,周边有十八九个村子来取水,也从未干涸呢。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井塘古村里有名医孙墨清,他曾用这古里的井水炼过红升丹、白降丹来为人治疮、治疖子呢。井塘古村的人也都说,他们这儿的井水里有许多种矿物质,因此,井水甘甜,饮了井水,既健胃又明目,健康长寿。其实,走进村来,不仅是古井吸引着我们,我和惠子芸儿,说目不暇给,真是不夸张呢。确实是眼睛就不够使的了,不知先从何处看起。直接扑入眼帘的,也就是随处可见的,处处是石桥石磨石路石屋,到处都是石头建筑。
虽是已经知道,这建筑都是明代的的建筑,还是被这建筑风貌所折服。但见,整个建筑完美流畅,古朴素雅,不仅风景优美,且民风古朴,村庄井然,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听着当地人说着,那一座座精工而造的石屋,用的都是一块块打磨好的头,依着海拔约三百米高的山体建造起来的,就是现在看着这些石头古屋子,也依然坚固,六百年的风霜雪雨摧残,却依然岿然不动。
惠子看到一棵棵蓊郁的树木惊叹着,感觉又高又茂盛,枝枝桠桠好似伸进了云霄,有种古木参天之感。当地人说这些树木已是古树了,因为也是那时候栽植的。芸儿就问那些庙宇、石桥呀,戏台什么的,难道也是那时建造的吗?
当地人就点头说,一点也不错,都是那时候建造的,就连石磨、石井这村中一切石头建筑都是古时候建筑的。我们正边走边看边问这问那的,惠子一眼却有大发现,指着给我们看,原来,她竟然发现了古村是被古村落被防御墙所包围着,而且,古城墙是一块块的青石砌成的。蓊郁的树木掩映之下,依旧可以看出,每隔三十多米修建一处城堡的旧迹依旧,足见,这是一种具有自卫防御功能的设施。
见到如此的建筑设施,我们对井塘古村更是产生了浓厚兴趣。此时,芸儿先一步来到了一棵皂角树下,大喊着:“这是皂角树,我家门前的一样,虽然它生得这般古木苍天,但是,我一眼就能认出来呢。”原来,这一棵皂角树竟有五百年的树龄,还有一棵朴树已达到了千年的树龄。朴树高两丈,是从石堰里生长出来的生树,人们叫做“救命树”。尤其是,还有槐树,竟然叫“夫妻槐”,芸儿越加好奇,我和惠子更是有些大为不解,看到这两株“夫妻槐”不仅枝枝叶叶相互缠绕,它们的根茎也是缠缠绕绕,相依相拥在一起,想必,它们自己也无法分得清彼此。
正在疑惑不解之时,看到一位老者,银须白发,精神矍铄,很悠闲地坐在古槐下石阶上,正在捻须自叹:“今儿,人不少呢,古村热闹嘞。”我们心里想着“救命树”“夫妻槐”,又四周看看,疑惑着向他走来。老者见我们好奇,就说:“‘救命树’好理解,那时候饥饿年代人们吃不饱时,只能靠着吃这老朴树的叶子度过饥荒呢。”
那么关于那“夫妻槐”呢?老者清清喉咙,就给我们就给我讲起了古村的故事:原来,这古老的村庄,珍藏着一段古老的美丽故事呢,就是衡王嫁女的故事。据说,衡王他有三个女儿,一个个都生得貌美如花,且,又识得字,女红也不错的。大女儿二女儿到了出嫁年龄了,就都出嫁了,嫁的人家呢,也都是高官大户。然而,只是天不作美呢,两个女婿都因身体不好,不是早亡就是多病,这令两个女儿生活得都不顺心,整天哭哭啼啼,泪水洗面。
到了三女儿出嫁时,衡王就想为小女儿挑选如意郎君,一定要身体健壮,于是,就在王府大摆筵席,让女儿在绣楼上抛绣球选婿。说来真是凑巧,一位砍柴为生吴姓的后生进城卖柴路过,他早起因为赶路并没吃饱,此时已是饥饿得很,只觉得肚子咕咕叫,浑身无力。饥肠辘辘的他,听说这里是衡王府,早听说衡王对老百姓不错,惜贫怜弱的,见衡王府今儿也不知为什么,十分热闹,就想进王府只为蹭一顿饱饭。吴姓后生进得府来,顾不得许多,却见座无空席,唯一上座空着,也没想很多,一屁股坐下去,目无他人,专心吃喝起来,没想到,他却被小姐一眼看中,立刻就将绣球抛给了他。
那么衡王呢,见砍柴的年轻人倒是身体很强壮,能吃能喝,又很能干,再加上小姐自己愿意,再无别说的,也就同意了,情愿将女儿嫁入平民百姓家。衡王小女儿不受委屈,就派人修葺了井塘村,建起了七十二间瓦屋,三十二座楼。现在也可以看出,井塘古村,是以衡王女婿吴仪宾的七十二古屋为中心的,四周依次是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环绕着,可以说风格独特,古朴又很典型的古民居建筑群。衡王为了方便三女儿回娘家省亲,还专门修了青石的官道。从青州南门一直至朱家庄、张家峪完全是青石铺路,修起了一条长二十里宽两米的石板路,以方便小姐回家省亲乘坐车马专用。
老者这样一说,芸儿笑着说:“难怪贾府为了元春省亲不惜耗资修大观园呢,原来真的有呢,衡王为了女儿省亲修青石官道也就不足为奇了呢。”从老者那里,我们还了解到,古村里,至今保留着四季社、玉皇社一些原始风俗的,再有婚丧嫁娶也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些都具有淳朴民俗传统文化。这给前来古村的游客们,提供了解古村落里的生活与文化的一些机会与民俗参与活动,从而更加生动地了解古村,了解古代的民俗生活。
走出古村时,可以说是一步三回头,真是来了古村就不愿意离开了,究竟是什么吸引着我们呢?古石井?古石桥?古石屋?还是古树?
一路往回走着,心儿却依然在井塘古村兜兜转转,我与惠子芸儿都笑着说着:只怕是,我们,人儿已回到家里了,心却还在古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