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唐诗路上剡溪九曲皆撩人(散文)
公元前的秦汉时,这里被称为剡县,还有剡山、剡溪、剡湖等,似乎,离不开一个“剡”字。直到宋徽宗诏改剡县为嵊县,“嵊”字意指山多,秀水灵峰环抱之中。
剡县、嵊县到嵊州,这是古今相联的根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联接着新时代嵊州人绵绵不断的生命。
剡溪,浙江省嵊州市内最大水系。水系通常都是由溪汇集成河,河汇聚成江,在这里,剡溪却是由澄潭江与长乐江相汇而成,溪比江大,也是称奇。澄潭江,水势湍急,具有雄性之气势,可称“雄江”。长乐江,水量较小,水流缓和,具有女性之温柔,戏称“雌江”。雌雄交融,清浊分明,直到远处才融为一体,又是一奇。
剡溪穿越嵊州城,溪溪迂回绕转,自古就有剡溪九曲之说,风光旖旎,烟波迷离。这里历史底蕴丰厚,历代文人游访吟咏,留下众多传世佳作,被誉为“浙东唐诗之路。”
剡溪九曲之山水,先是有人说:东门、艇湖、竹山、禹溪、杉树潭、仙岩、清风、嶀浦、鼋头渚为九曲。后又有人说:剡川一曲、子猷回艇、禹溪余粮、王谢饮水、山水画图、清风烈妇、嶀浦桐亭、琵琶钓潭、清溪酒帘为九曲。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是剡溪九曲的不同,诸如说:一曲长乐、二曲艇湖、三曲禹溪、四曲仙岩、五曲西鲍、六曲姚岙、七曲嶀浦、八曲沈家湾、九曲三界。只是,无论怎样,岁月沉淀下来的唐诗文化,已经成为嵊州这座现代化城市最精致也是最精准的符号。
一曲长乐之两江相汇、溪山第一: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贺知章辞归山阴养老,只因故里有镜湖和剡溪,唐玄宗特赐“镜湖剡川一曲”。剡溪一曲之名,即来源于李隆基相赐贺知章。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访此地,登剡溪西边的鹿胎山,“南俯大溪,川原平旷,凡沃洲、天姥、四明、太白诸奇秀,皆遥拱于云烟明灭间”,因此于惠安寺题“溪山第一”。宋代嘉定八年,明州人史安之出任嵊县令,于东曦门外的“访戴驿”南边建“舣曦楼”,下俯剡溪,额曰“剡川一曲”。
现在的长乐,建有南山水库,上了年纪的长者,大多是这里的建设者,这是风景秀丽之地。不远处便是西白山,曾是葛洪炼丹之地。西白苍翠,云雾缭绕,烟波迷离,巨石壁垒,气势恢宏,这是少有的远古地质公园,因有此山丘,先民栽下的香榧树,千年茂盛,赐给人类以长生果。
二曲艇湖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剡溪经汇聚黄泽江之水,变得水面开阔,植被丰茂,山水秀丽,烟波浩渺。西岸有一个艇湖村,与原先竹山村之间,曾经是湖泊,湖面宽阔,船艇往来,称为“竹山渡”,也是晋时王子猷“雪夜访戴”停棹回艇处,故名艇湖,即为剡溪二曲。
旧时五里有短亭,十里建长亭,供游人休憩。艇湖东麓的访戴亭曾是剡城的标志性建筑,到了访戴亭便入了剡城。当时访戴者众多,由此成就了“访戴驿”,有诗云:“驿路古今通北阙,仙溪日夜入东溟”。
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忽忆戴安道,其时戴在剡,便乘夜访之。行舟一夜,晨时到了艇湖,因沉醉于湖光山色间,误了时辰,因此没再去拜访戴安道。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今日之艇湖,已是满目春色。新建而成的诗画主题公园集“生态、文化、人文、历史”于一体,书画中心“蕴秀阁”成为二曲艇湖的标志性建筑。“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登蕴秀阁,可远眺云山烟水。不远处建有艇湖塔,与远处花田塔遥相对应。小时来城里,看到这塔,知道县城就在眼前了。艇湖塔,亦是风水塔,六边形,高七层,砖砌塔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现为省级文物,这边风景独好,是市民晨练的好去处。
三曲禹溪之大禹治水、功毕于此:禹名村永存治水史,溪曰剡长流唐诗路。禹溪原先叫“了溪”,相传夏禹治水功毕于此,人们为纪念治水之功,建禹王庙,改村名为禹溪。
早先,禹溪一带有一种叫“禹余粮”的化石,褶皱形似山核桃,有的似石球,石质外壳略带黄褐色,里面是金黄色或纯白色的泥团,摇之作响,可研成粉末。宋代王十朋的《余粮山》诗,“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元圭”。
禹溪西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馒头山的村庄。小时候,从四曲仙岩的天竺村下来到外婆家是路过馒头山村的。“今日之富裕,推及禹功也。”大概,禹溪村人受“馒头山”和禹余粮“石馒头”的启发,成就了地方小吃“嵊州小笼包”,也就是“肉馒头”,成为许多农户致富的门路,由此,禹溪被誉为小笼包第一村。
四曲仙岩之仙人对弈、王谢饮水:我的出生地就是仙岩。剡溪经禹溪后进入仙岩村,村西的石门山上有棋盘石,传说为神仙对弈处,故名仙岩。由仙岩村进入即为强口村、谢岩村和天竺村,这些大山里的村庄都是有自己故事的。
天竺山,我的老家就在这里。天竺山下的天竺寺始建于石晋天福七年(943年),至清初,刹宇连阡,巍峨辉煌。后被毁,现恢复天竺寺庙,只是,其规模已不能与往日相提并论。
天竺山下来的山间小溪,过谢岩村,流入强口村,经仙岩村汇入剡溪。原来,这里有强口溪,来源于王谢饮水和谢灵运强饮溪水的传说。现在路过强口村,墙面上写着“强饮一口”的字样。宋人高似孙《剡录》记载:世传王、谢诸人,雪后泛舟至此,徘徊不能去,曰:“虽寒,强饮一口。”“仙人对弈,王谢饮水”就出于此地。
“俯濯石下潭,俯看条上猿。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就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对仙岩风景的写照。李白曾追慕谢灵运之足迹,沿剡溪而上,“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即是因追慕谢灵运而发。晋代时,会稽郡王羲之、谢安等名流曾游历至仙岩而入佳境。唐代诗人方干也曾游历至仙岩,诗云:“谢公岩上冲云去,织女星边落地迟。聚向山前更谁测,深沉见底是澄漪”。
旧时,强口村前有仙君庙、谢公庙等旧迹,皆为纪念谢灵运而名。我的高中就在仙君庙改建的校舍里完成学业的。
岁月向前,时代变迁,如今的仙岩风光,与诗人们所见已是大不相同。
五曲西鲍之烟雨云蒙、山景入画:仙岩出去就是西鲍村,隔剡溪与东鲍村相望。西鲍村前依剡溪,后靠嶀山,是唐诗之路可圈可点的粘合处。据老辈人介绍,鲍氏原居台州市天台县,后迁徙到剡溪东岸定居,后来分迁至剡溪之西岸,因此,居东岸者叫东鲍村,居西岸者叫西鲍村。江畔原有画图山,山势壁立如斧削,状如笔架排列,藤蔓垂江,倒映溪中,美丽如画,“虽雕刻不能过也”,故名画图山。谢灵运《石室山》诗曰:“苺苺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辄,飞泉发山椒”。清代商元柏《望画图山》诗云:“烟雨云蒙望欲无,悬崖倒影映澄湖。篙师指点前山路,一棹分明入画图”。沿江而行的交通网建成后,再也不见当年斧削壁立之气势,许多美景只能到古人的文字中去追忆了。
现在的西鲍村,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经多年经营的造纸产业,让西鲍村扬名在外。
六曲姚岙之赤壁风光、清风拂水。现在的姚岙村与招士湾村一起被并入嶀浦村,姚岙的对岸是周岙村,分居于剡溪两岸,隔水相望。
王烈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1275年,元军南下,杀王氏丈夫及家人,将王氏掳至清风岭,欲纳为妾。王氏不从,啮指血诗于石,跳崖殉节。公元1321年,嵊县丞徐瑞筑石屋,立《纪烈妇王氏事碑》,曰“贞妇”,为现在的清风寺之始,王氏被誉为“清风烈妇”,始建于公元1326年的清风庙就是为纪念王烈妇所建,“啮血题诗一缕贞魂留剡水,舍身就义千秋高节仰清风”。
姚岙至嶀浦,进入剡溪最狭窄的地段,两岸峭岩壁立,水道深邃,相传就是大禹治水时凿溪之遗迹。
赤壁风光,清风烈妇,清风寺,山水间,秀丽风光尽在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李白感叹:“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杜甫有诗:“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近些年来,沿溪而行的道路建设改变了山体,赤壁之气势,与诗人们所见之风光,已经截然不同,留给我们的只有念想。
七曲嶀浦之谢公宿处、碧波荡漾:嶀浦背靠峰峦叠嶂的嶀山,面向剡溪,与车骑山隔溪相望,这里是剡溪最美处。谢灵运正是从这里出发,开辟了嶀浦到临海130公里游道,唐李白,杜甫,孟浩然等诗人被谢的山水诗所吸引,来到剡溪看山观水,留下千余首诗词,一方山水,遍地诗境。
小嶀山横亘于群山环抱之中,剡溪款款而来,被小嶀山正面一挡,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急切而去,形成了一个碧波荡漾的嶀浦潭,成为最美嶀浦风光。古时,这里被认定为剡溪口,岸边埠头客船畅行,来往于上虞和剡县之间,向前直通钱塘江杭州城。
“春云剡溪口,残月镜湖西”,写的就是嶀浦。李白诗:“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写的是谢灵运曾经的隐居之地。嶀浦,谢灵运称“神丽之所”,郦道元称“避地之乡”,陶宏景称“欲界仙都”,李绅称“神龙之乡”,可见嶀浦之美。
千年古迹嶀浦庙,嶀浦潭,清风寺,望仙桥,谢灵运垂钓处,谢灵运石刻都在这块土地上。
八曲沈家湾之琵琶钓潭、扁舟入溪:沈家湾人杰地灵,古时出过不少读书为官之人。剡溪从嶀浦流进沈家湾村,溪间原有一个绵长的沙洲,状似琵琶,时常有钓者闲坐于沙洲垂钓,画面感极强,让人心驰神往,称为琵琶钓潭,当地人称其为翻白鱼肚。“琵琶钓潭,沙洲何处”,沿溪而居的沈家湾人,很多村民都还记得小时候在沙滩玩沙戏水的快乐时光。遗憾的是,前些年大量从剡溪取沙石,水中沙洲消失得无影无踪,溪水变得很深,完全不是先前那个样子。年轻时候,我还跟随兄长在仙岩一带下溪挖沙,换几个劳力钱。
清风一带,可以看见剡溪岸边的石壁,似刀削的一般,从沈家湾村口望对岸,那石壁型似板材直插于此,不由得让我多看几眼,遥想当年的雄姿和美景。
到了沈家湾村口,剡溪已是十分开阔,让我看到了嵊州人胸怀世界的性格。李白曾感慨:“纵然是一叶扁舟,又何啻风入剡溪。”前不久,我慕名来到沈家湾村,正赶上越剧文化进礼堂,演出传统越剧《血手印》。锣鼓响,脚底㾕,观看越剧的民众坐满了整个礼堂,一派盛世景象。
九曲三界之渡口两岸、谢家故里:三界,旧时属会稽县、剡县、上虞县三县交界之地,“撞钟以告,三界必闻”,东汉时称始宁县。如今的三界仍保留着千年始宁老街,建于东汉顺帝四年的始宁城隍庙,一直对来来往往的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身世。
三界与东晋时期的谢氏渊源深厚,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谢安、谢玄功成名就,名传青史。谢玄因此到了绍兴,居所称为始宁园,位置就在现在的三界镇,或称“谢家故里”。谢灵运归耕于始宁墅,称其为“神丽之所”。原先,车骑山北麓有村名叫车骑村,又叫灵运村,皆为纪念谢玄、谢灵运而得名。
剡溪止于三界,一路婉转而来,沿途汇聚诸多水系,溪面越来越宽阔,水量越来越丰沛,似乎在向世人诉说,嵊州人聚力向前的热烈心境。时至今日,三界镇大埠头渡口仍有客船往来于两岸之间,这是剡溪现存唯一渡口。渡口,给予剡溪人太多的恩惠。岁月变迁,出行越来越便利,渡口逐渐淡出,终将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剡溪九曲,记录两岸往事;唐诗之路,开启文化之旅;岁月不止,剡溪源源不息。剡溪的美好,全在文字间。无论是李白的“明月照我还,送我至剡溪”,还是杜甫的“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剡溪九曲,古往今来从未消失,那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就在这里,深藏在一山一水间,等待我们去品味细嚼。
说到浙东唐诗之路,还是有许多话可以说的。
公元747年,李白到越州拜访贺知章未果,便顺势再次游历浙东。除了李白,一众名诗人都曾走过。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圈圈走下来,竟走出了一条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地区的江南水乡和群山丘陵,形成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独特之美。《世说新语》有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山水是寄托情志的载体,诗人置身于山水,山水亦钟情于诗人。沿途游览,山山水水映照的是他们“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情志,增添了一层文化韵味,“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浙东唐诗之路,始于晋,盛于唐,流播于宋明,亦不绝于今。多元文化的交融,超越了地域、乡土、民族、宗教,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形成了一条上下求索的文化长廊,时至今日,仍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重新踏上诗路,也能与古人相对,将浩荡情怀寄予这片山水间,欣然忘归,仿佛时间未曾经过,诗和远方都不再遥远。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