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塔城印象(散文)

精品 【菊韵】塔城印象(散文) ——边城行(1)


作者:乐歌 举人,377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13发表时间:2024-10-28 21:45:07

【菊韵】塔城印象(散文) 人到了知天命之年,内心总会不自觉生出些许怅惘,有那么个地方,让人牵挂,让人心驰神往,此生非去一次不可。于我而言,这个地方就是西北边陲小城——新疆塔城。
   近四十年前,二姐远嫁于斯,音讯时断时续,她一个人在那苦寒之地,远离亲人故土,遭遇坎坷困顿,却孤立无援,又无人叙说,是何等孤寂苦楚。想起她在家时,生活虽也艰难,但一家人聚在一个屋檐下,有父母庇护,有兄弟姐妹的笑语欢声,其乐也融融,其心也安然。每每想到此,止不住泪眼婆娑,心下便有了想去看一看的冲动,然关山重重,路途遥远,加之俗务缠身,终未能成行。
   2023年11月26日,农历冬月十四,是小外甥女璇璇出嫁的日子。二姐提前一个多月就打来电话,殷切、渴盼之意透过手机话筒传来,立刻点燃了大姐、二哥和我久藏胸中的火焰。欣喜之余,想起大哥、三姐已不在世,不免黯然神伤,要是我们兄弟姊妹六人能在塔城团聚,一起为璇璇祝福,一起领略巴尔鲁克山的雄奇壮美,一起感受吐尔加辽草原的空阔辽远,一起探寻这座边塞小城的厚重历史与凤凰涅槃般的新生,该是多么的幸福、温暖、惬意……
   塔城,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说熟悉,是因为从1985年二姐去新疆后,在她寄回的家书中,常常看到铁克列提、塔斯提、建设兵团、农九师、162团等等字眼,具体意味着什么,却不得而知;只知道,那里在雄鸡尾巴的边境线上,远隔家乡千万里,到乌鲁木齐后还要坐一天一夜的长途汽车,路上男女分成两边就地如厕;那里漫天风雪、人烟稀少……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未去过塔城,这个城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二姐一家到底过得好不好,完全没有概念。
   2023年11月23日夜,我和大姐、二哥二嫂一行四人,从武汉天河机场飞赴新疆乌鲁木齐。24日晨,从机场附近打车去火车站,司机是一位去市内上班的汉族小伙,顺路带上我们,只收了20元钱,一路上与我们攀谈,介绍新疆的著名景点、美食,还贴心地帮我们搬运行李,指引路线……他的暖心举动,让我们对新疆人产生了些许好感。
   当晚19时30分,我们坐上了开往塔城的列车,虽说全程需要11个多小时,但相较于过去,已是天壤之别。列车干净整洁,列车员微笑、温和,服务周到;车上氛围和谐自然,耳旁不时有各种语言的莺声燕语娓娓传来,如小夜曲一般,让躺在卧铺上的我们渐渐有了睡意。
   次日7时,车到塔城。刚刚走出车站,远远见二姐朝我们张望、招手,2018年母亲过世时回乡一别,虽已五载,面容未见苍老,满面春风,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忽然,一声“小舅”,把我的目光引了过去,呵!这不是我大外甥女慧慧么?2008年她上大学时,曾回过老家一次,比起当时的青涩、腼腆,如今明目皓齿,面庞如月,更显成熟、温婉;快步走上前来,抢着拿行李的健壮男子,不用问,一定是我未曾谋面的外甥女婿强强了!
   坐在慧慧开的越野车上,窗外夜色阑珊,道路笔直宽阔,远处的街灯如串起的珍珠,灿若星辰,流动的车灯好似流星,明明暗暗,一闪一闪。让我想起了郭沫若的诗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回头看塔城火车站,横亘于高台之上,塔形穹顶立于中央,主站房有五个高大的圆形拱门,两侧稍矮的副站房,又各有三个圆形拱门,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外墙为暖色系搭配,屋顶是厚重的蓝色,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高大、宏伟、温暖、和谐,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庄重、雍容、华丽、端庄的艺术特点,又借鉴吸收了中亚、东欧色彩浓烈、造型精美的建筑风格,让人看了过目不忘。
   聊天中得知,慧慧在市内上班,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强强管理着上千亩土地,无人机播种、机械化田间管理和秋收,妥妥的新一代新型智慧农业带头人,收入不菲。从他俩的衣着、谈吐,以及各自都拥有小汽车来看,生活应该过得不错,心中甚是欣慰。
   车很快在一个小院前停下,打开铁门,一排平房灯火通明,房屋正前方是一片菜地,此时已是初冬,只剩枯黄之色了。进得室内,暖风扑面而来,墙面白净、平整,地面光洁,内部装修、家具、电器,一如内地城市家庭,比我想象中的要好。还没落座,慧慧又张罗着带我们出去吃早餐,出门之际,一身材足有一米八、睡眼惺忪的女孩追了出来,喊:“二舅、小舅。”二哥说,“看个头,就知道是咱家的孩子,基因好!”原来,小外甥女璇璇在邻近的乡政府做党群工作,很忙,离结婚只有两天了,还在上班,昨晚下乡看望困难群众,半夜才回,刚刚睡下没多久,就被我们吵醒了。
   时近八点,夜色依旧深沉,街上几乎无人,门店也大多没开门,只有一家早餐店营业,据说还是慧慧提前打了招呼的,慧慧说,新疆九、十点才天亮,现在还早着呢。早餐很丰盛,点了满满一大桌子,有本地的特色酸奶、馕、烤包子,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的荤菜,印象最深刻的是哈萨克族特色美食手抓牛肉,整整一大块带肉的牛骨放满一大盘,旁边铺的是煮熟的面片,我和二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下手。慧慧拿过一把小刀,熟练地把肉从骨头上一片一片旋下来,然后又教我们夹起一块肉,就着一片面片儿,送入口中,细细嚼之,咸鲜软嫩,满嘴生津,一股浓郁的肉香味儿,伴随着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嘴里慢慢地扩散开来,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你吃了还想吃……感觉这里的菜品很实诚,配料、佐料用得少,但味道特别鲜美。怪不得有人说,最好的烹饪是回归自然,把食材最本真的鲜味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美食文化的最高境界吧!
   早餐后,回家休息,13时左右,二姐说,这个时候只能算半晌午,离午饭还早,我们出去走走吧。塔城的天空特别的蓝,见不到一丝云彩,吹来的风干干的凉凉的,虽已逼近零度,却并不觉得很冷。街道又是那样的宽阔,不仅马路宽,人行道也宽得让人咋舌,足有十几米,加上街边的房屋本就不高,一般只有4-5层,更显得广阔无垠了。走在街上,不时有风格各异的俄式建筑、哈萨克式建筑映入眼帘,有了那么一点异域风情,只不过满眼的中文招牌,不时传来的带有西北口音的普通话,明白无误地告诉你,这就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城市。
   街道上行人不多,但道旁停放的汽车却不少,见我们疑惑,二姐说,塔城不比内地,地域面积大、人口少,加上公交车系统不发达,很多家庭,工作或种地的地方,动辄离家好几十公里,对小汽车的依赖特别大,一个家庭拥有2-3台车是正常现象。而在我看来,这不正是塔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吗?
   二姐指着一栋横在路中、两米来高的夯土平房,告诉我,以前塔城人大多住的这种矮房子,室内昏暗,不透光不透风不说,冬天还容易被积雪压垮,如果不是房主为了多混点拆迁费,这种房子恐怕早就绝迹了。一句话说得我哑然失笑,原来“钉子户”哪儿都有啊!
   来塔城不过数小时,虽然对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不甚了解,但也有了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这是一座新兴的潜力之城,这是一方尚待开发的热土,这里天高地阔,纯净自然,是雄鹰展翅翱翔的好地方;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坚韧,胸襟像海一样宽阔!
   塔城,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好地方!

共 28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塔城印象》以探亲之旅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边疆小城的生命图景。情感表达上,以二姐四十年离散为叙事锚点,将个人家族史与城市发展史叠印——从苦寒之地的书信碎片到无人机耕作的现代农业,从夯土平房到俄式拱门车站,在沧桑巨变中升腾起血缘羁绊的暖意。艺术审美上,以“牛骨面片”的味觉书写与“街灯如星”的视觉意象,构建边疆风物的感官诗学;穿插郭沫若诗句与建筑细节,在古典诗意与现代性间架设桥梁。思想内核则通过“钉子户”的幽默解构与“雄鹰热土”的隐喻,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微妙角力:当塔城以混血建筑风格矗立边陲时,其精神底色仍是中原文明的韧性与包容。全文最终抵达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疆重逢,更是代际裂痕的弥合——新一代拓荒者以智慧农业重塑土地,恰如当年闯关东的先辈,在血脉延续中完成对“家园”概念的永恒重构。文章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文笔优美,好文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9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4-10-28 21:50:04
  此文文字功底深厚,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流畅,学习了!
回复1 楼        文友:乐歌        2024-10-29 10:37:04
  感谢明月老师辛勤编辑,塔城虽小,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土人情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值得去看看,后面我会连续推出几篇游记。
2 楼        文友:烟花那么凉        2024-10-29 19:42:35
  塔城,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温情的娓娓道来,惹人心动。
烟花那么凉
回复2 楼        文友:乐歌        2024-11-16 15:15:02
  感谢老师热情点评,敬茶,冬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