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赶会忆事(散文)

精品 【晓荷·奖】赶会忆事(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5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9发表时间:2024-10-30 08:14:00
摘要:时过境迁,梦终归是要醒的,无忘儿时梦,亦不忘曾经。我看到集市上那个天真的少年,兴奋地向我挥挥手,我们都笑了……

骑行路上,刚好遇到区文化馆组织的“一年一村一场戏”山东梆子剧团演出,流动舞台停靠在村东头小广场上。舞台两边是折叠绿色幕布,背景是红底黄字的宣传语,旁边堆放着临时道具。
   或许是曲种原因,两位演员并没有画脸谱,而是朴素装扮。男演员一身土黄色戏服,只戴了髯口,束了简单发髻。女演员则是一身青衣配绿色素裙,男前女后各拄着一根拐杖,长长的水袖叠于拐杖之上。我虽不知道他们唱的什么选段,看走台和戏腔,像是在演一对老无所依的夫妇,边走台边声情并茂地唱着。女戏腔夹带着些许悲伤,乐手伴奏抑扬顿挫,唱至悲伤处,台下听戏之人仿佛身临其境,跟随着她柔美的戏腔享受情感的跌宕起伏。男演员腔粗犷豪放,荡气回肠,像是在劝说着老伴,看开这人间冷暖,世事无常。
   台下坐满了观众,大多都是一些老年人,我站在后面显得格格不入。后台乐队的锣鼓声声,二胡唢呐的声浪一波波袭来,在我耳蜗盘旋幻化成一股神秘的力量,撬开记忆闸门,来到了九十年代的李庄大集。
   李庄集逢三排八,是我们这里方圆十几里内唯一的集市。昨晚听奶奶说,李庄集要打会(方言说法同于赶会),从老人言语里我大致猜到这是个很热闹的活动盛会。对于农村孩子,这无疑是一大乐事,我慌忙从脑海里找出平时积攒的热闹碎片,如拼图般地强拼硬凑在一起,拼出的大概足以填满我当晚的美梦了。
   一大早就跑到奶奶家,缠着她去李庄看打会。我帮奶奶给驴、牛加上草料,又去压水井汲水。对于身高刚超过水缸的我,井杆向上掀起轻松,往下压确是一件难事,我抱着井杆子,身子像荡秋千一样荡在空中往下沉,像个小猴子荡在树枝上,直至涓涓细流从井口流出,滑稽的动作引起奶奶一阵发笑,怒斥道。
   “看你猴急的样儿,小心点儿,别把手挤到,做完家务咱就去。”
   我可顾不上奶奶说什么,继续循环着刚才的动作。今天的铁桶仿佛也和我作对,感觉比往常大了很多,张着巨口哈哈大笑,一桶水汲了很长时间。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水面渐渐来到了铁桶边缘。一切准备完毕,奶奶提起她的花布包,朝李庄走去。
   一路上,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唱个不停,村南头小桥上摔泥碗的游戏也逊色了很多。桥下小鲢鱼露着浅灰色脊背游来游去,我也当做没看见,满脑子全是打会的热闹场景,好在路途不是太远。举目望去李庄集上已是人满为患,悠扬的曲调扑面而来,灌进我的耳蜗,挑逗着蠢蠢欲动的心,促使我放开奶奶的手紧跑几步。
   “慢点跑!今个儿集上人多,小心跑丢了!”
   奶奶一直在后面焦急地大喊,随即也加大了步幅。
   打会地点设在村子中间一片大洼地里,在多雨的夏季这里是一处浅水滩,而此时却如同碾麦场般平整,刚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举行这场盛会。往北看去是戏台,紫红色的幕布分在两边,乐手坐于幕布旁边,敲鼓的、打锣的、吹笙的、拉二胡的、还有吹唢呐的。舞台上放着红色的箱子,圆凳子等几个简单道具。幕后是村里的三间空房子,临时做了化妆间。戏台前坐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眼神无不全神贯注地集中在戏台上。
   戏台上,演员们画着奇模怪样的大花脸。我也分不清是什么角色?什么戏?生旦净末丑更是分不清楚。只记得几名演员翻过跟头后,一位男演员,背上插着几面红,黄色三角彩旗,手里拿着一支红缨枪,在台上转来转去。嘴里哼哼唧唧着我听不懂的戏词。又上来一位女演员,不知为何事哭哭啼啼,手里拿着宝剑跟着鼓点走台吟唱,最后自刎于台上,吓得我赶紧捂上了眼,心想演个戏咋自杀了?
   看着女演员被抬到幕后,我听旁边小孩嘀咕着,这个女的好像死了。为一探究竟,我穿过人群挤到幕后,看到那位女演员确实躺在后面空房子的地上,一动不动,这可吓得我够呛。当时年龄小分不清戏里戏外,为这事回家和母亲叙述时还难受了一阵子。
   从幕后出来,我是不想再看下去了,随后拽起奶奶走向东侧的一个绿色帆布帐篷。还未进入,先闻其声,鼓掌声,叫喊声催促着我和奶奶加快了脚步。进门先是看到了一位身高仅有一米左右的演员,站在高高的桌子上晃来晃去。双脚踩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下是一段长约三十厘米,直径约十五厘米的钢管,在桌上滚来滚去。这位矮人演员虽身子短而粗,却非常灵活地扭动身体控制平衡,加之他又穿了燕尾服,灵巧的像只肥胖的燕子,高超的技艺引来掌声轰鸣。这项技能深深地吸引了我,为此回家后也找来一个木板,没有钢管,我就央求父亲去村头木材加工厂,切来一段圆木开始了我的训练。但眼高手低,看似容易做起来难,我学不会绝不罢休,每天练习先站在上面,两只脚像站在跷跷板上,左脚好不容易控制好了,右脚又翘了起来,待右脚控制好,左脚又不听话了,总之为此摔了不少跟头。父亲和母亲看着我滑稽的动作笑得前仰后合,母亲笑完还不忘嘱咐我。
   “算了,小,别练了,你看摔得身上泥头疙瘩似的,小心摔坏了!”
   正在兴头的我哪听得进去,继续训练,几天后观众席有了邻居们的加入,我的劲头更大了,最后竟能稳稳站住了。并且还能多多少少地移动两下,虽然时间很短暂,也算是一大进步了。
   矮人结束表演后,一位身材健壮的男演员,赤裸着上身,手里拿着酒瓶,一个又一个狠狠地砸在头上,酒瓶立马碎掉。每砸一个我都吓得闭上眼睛,听到鼓掌声才敢睁开眼睛,他的头竟平安无事。不一会儿一大堆碎玻璃,被放在了一块一米见方青色布上,男演员躺在上面,做鲤鱼打挺,用后背不停地砸向碎玻璃,直到玻璃被砸到粉碎,场内观众无不把心提到嗓子眼,跟随他的身体起伏,发出阵阵惊呼。这还不是更刺激的,等玻璃都被砸碎之后,这位男演员竟然抓起一把玻璃塞进嘴里,用力伸伸脖子,拿起一杯水冲下。
   这项技能在我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后来听母亲说他们练得是硬气功,我也想练一下,被母亲制止了,说这可不像练木板平衡简单,需要长年累月练气才可以。越是这样我就越是想练,后来趁母亲不在家,拿着父亲喝过的空啤酒瓶子狠狠地砸在了头上。顿时脑瓜子嗡嗡作响,眼冒金星,瓶子却依旧完好无损,脑袋上倒是起了个大包,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疼得呲牙咧嘴。我这才相信了母亲的话,原来他们真得有内功秘诀。
   演员又表演了几个节目“银枪刺喉”“胸口碎大石”“吞剑”“滚钉板”都是相当暴力,我不忍心再往下看,拉着奶奶走出帐篷。在人山人海的集市上寻找着好玩的东西。整个打会现场比平时赶年集人都多。耍猴的、吹糖人的、卖糖葫芦的、做酥果的……还有我最喜欢的摊位卖小人书的。很多商贩都是生面孔,趁着这场免税盛典来大赚一笔。当时年龄太小,印象最深得也就是这几个节目了,后来零零星星碰到过几个集市打会,但没有一次比李庄集更隆重。
   七八十年代的集市和现在集市是有区别的。现在大集上大多都是一些食品或日常用品之类,而以前每个集上都有牲口市,也就是牲口交易市场。一般都在大集外围相对比较空旷的地方。农村基本每家每户都会养些牛羊猪狗,养狗看家护院,母牛以耕田下崽为主。小牛犊和猪羊喂大后,卖了补贴家用。每逢大集,农人们牵着或赶着家里的牲畜,集中到牲口市,或买或卖或是探探价格。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镇上黄牛市场刚成立时,五天打会期间,附近村民可以牵着家里的牲畜去凑凑热闹,中午还给发包子吃。当时父母农忙没空,奶奶爷爷牵着我们家的牛,驴来到市场找市场负责人,根据自己牲畜数量拿到相应的小票,中午去附近包子铺领包子。
   整个市场热闹非凡,牛的“哞”声,羊的“咩”声,猪的“哼哼”声,人的嬉闹声,众多嘈杂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市场,牲畜的屎尿味弥漫在空气里。人们却乐此不疲,一手牵着牲畜,一手互递着烟卷,用力地吞云吐雾,仿佛企图用烟的味道,压下牲畜的屎臭味。
   市场也是为了扩大影响力,促进交易量才能给当地带来额外的税收。当时一张票能领五个包子,包子不大,但在那个生活不富裕的年代,能吃上一个包子简直跟过年差不多。赶往包子铺,老远就闻到诱人的香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进去,包子拿到手里的这一刻比中大奖都高兴,幸福感满满的。
   随着时代发展,大小超市遍布各个角落,网购盛行,农村的集市没有了以前的繁荣,失去了曾经的烟火味。牲口市更是基本消失了,变成了集中养殖和流动收购,即使成立新集打会也没了以前的热闹,不过是一些孩子们玩的蹦蹦床,充气城堡,射击游戏或者套圈,都是一些平时在游乐园随处可见的,完全没有了以前的新鲜感。
   时过境迁,梦终归是要醒的,无忘儿时梦,亦不忘曾经。我看到集市上那个天真的少年,兴奋地向我挥挥手,我们都笑了……
  

共 33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充满怀旧色彩的散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东梆子剧团的演出和九十年代李庄大集的热闹场景。文章开篇,作者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演出现场,两位演员朴素的装扮和深情的演绎,让台下的观众仿佛置身于戏中,体验着角色的悲欢离合。这种质朴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山东梆子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深厚根基。随后,作者的回忆转向了李庄大集的盛况。逢三排八的集市,是方圆十几里内唯一的集市,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大的节日。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了赶集的兴奋和期待,以及集市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表演。从戏台上的翻跟头、红缨枪舞动,到幕后的化妆间,再到各种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艺术的感染力。文章中,作者还特别提到了自己童年时对杂技表演的模仿和尝试,以及对硬气功的好奇和尝试,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童年的天真和勇气,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最后,作者以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收尾,对比了七八十年代的集市和现在的集市,表达了对过去热闹集市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忧虑。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时代的发展,也让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整篇文章语言流畅,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具体细节的描绘,成功地唤起了读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是一篇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温暖和宁静。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31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10-30 08:15:13
  本文以生动的笔触重现了山东梆子剧团的演出和九十年代李庄大集的热闹场景,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时代变迁的深刻影响。作者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乡土气息和时代的温暖。好文,拜读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30 13:15:31
  感谢芹芹森老师辛苦编发与精美点评,敬茶问好老师天天开心。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10-30 08:16:33
  散文细腻勾勒出传统集市的热闹与变迁,情感真挚,引人怀旧,展现了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交织。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30 13:21:50
  或许是年龄的原因,儿时的一些旧事,总会不经意间闯进生活。曾经像是一场旧梦,梦中的一次跌倒,现在想来都是甜的。再谢老师留评鼓励。
3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30 08:47:34
  文章如一幅充满怀旧气息的画卷,将过去集市的热闹与精彩生动地展现出来。从戏曲表演到各种惊险刺激的节目,再到牲口市的烟火气,让人沉浸在那个充满回忆的年代。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30 13:23:25
  感谢小汪老师留墨添香,敬茶问好。追忆往事,从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4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10-30 19:25:03
  好热闹的大集哦,跟着老师的文章又回到了儿时赶会的场景。只是我们兴趣不同,男孩子爱看杂技和武术。女孩子爱看唱戏和赶会卖花卖新衣服的。特别活泼特别有画面感的文章,拜读学习,文化冬阳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31 20:11:04
  感谢范老师留墨添香,小时候的大集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赶集的路上就会充满期待,虽然商品没有现在丰富,但却让人流连忘返。
5 楼        文友:何叶        2024-10-31 21:09:58
  恭喜精品!加油!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回复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1 00:50:56
  感谢社长鼓励。文学之旅,一路同行。
6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0-31 21:18:38
  祝贺:家喻户晓的大才子冬阳老师佳作精品连连!
回复6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1 00:51:42
  感谢付老师抬爱读拙与高赞鼓励。遥问安好,祝您佳作连连!
7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03 21:32:02
  恭喜老师佳作摘精!祝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7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04 20:19:13
  感谢纪老师留评鼓励,敬茶三杯遥问安好
8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05 21:27:15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