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看电影(散文)
◎网络时代看电影
现在如果想看电影,很方便,上网查询,网上购票。到了电影院,不管这场电影能售出几张票,电影一定会准时放映。倘若赶在别人上班时看电影,偶尔可以享受专场观影的特殊待遇。至于电影院的设施,也是越来越舒服,越来越现代化。服务前台有饮料,有爆米花,有冰淇淋,如果想吃,自己购买。最近几年,电影院的座椅中,甚至增加了一些按摩椅。也就是说,你可以一边观影,在扫码付款之后,还可以享受电动按摩,真是古代皇帝都享受不到的!至于电影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大屏幕,巨幕电影……
网络时代看电影,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带来的优越感和舒适感。然而,在四十年前,在村子里看电影,尽管设备是简单的,条件是简陋的,但是也给小时候的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在本村看电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生活在农村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最期望的,就是能看上一场电影。
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简单得很。如果用车子发展的过程来比喻,那时电影放映的设备类似于架子车,而现在的电影放映设备,就相当于现代化的豪华小轿车。
村子里放电影,大多在腰巷,即大队部门口的巷子中间,有时也在学校操场放映。
在大队部门口放电影,电影屏幕的四个角被固定在两棵大树上,放映机摆在巷子中间。放映机的旁边,竖起一根一人多高的木杆。木杆的顶端,挂着一盏白炽灯,非常刺眼,将放映机及周围的东西照得清清楚楚,如同白昼一般。
如果村子里当天晚上放电影,傍晚时分,就会有人传递消息。好消息总是长着翅膀,不一会儿,就会传遍村子每个角落,甚至是邻村。听到消息,在田间干了一天家活的人,都不觉得累,心生欢喜,劲头十足,盼望着太阳快点下山,盼望着晚上去看电影。
回到家,匆匆忙忙喝两口汤,吃两口馒头。放下碗筷,扛上凳子,要到屏幕前抢占一个好位置。有时去晚了,好位置都没有了,那就在屏幕的背面找个位置看,也可以。
从放映机到屏幕前的那一片地方,是看电影时最佳位置,也是看电影时秩序最好的地方。大家从家里搬来的凳子,摆放得比较整齐。在观看的过程中,多数人也是一心一意看电影,心无旁骛,很少有人随意走动。但是,也有预想不到的事情,如母亲怀里的孩子,突然大哭;坐在一起看电影,因为某些有关电影的争论,说着说着,竟然吵起来了。还有一些人,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影,不知道有什么事,有人叫他,只能中途退场。
在两边,靠近人家门前的地方,多数人是站着的。因为有树木,挡住了视线,他们就会不断移动;也有一些人,站着看一会儿,嫌位置不好,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有个别男孩子,干脆就爬到树上,蹲坐在树杈之间,犹如好动的猴子。看一会儿,变换一种姿势;也许会从树上下来,重新爬上另外一棵树。看电影时,最讨厌一些人,他们好像借着看电影之名,另有目的:有的在现场找人,动不动就大喊一声;也有三三两两的,窜来窜去,说着与电影无关的事情,影响人们看电影……
电影放映之前,现场热闹吵杂。在白炽灯的下面,有电影放映机,连接放映机的,还有一根黑色的电线。这根电线是连接柴油发电机的。发电机放在大队部的院子里,轰轰地响着。
放映机周围,挤满了高矮胖瘦的男孩子,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好奇,对着放映机指指点点,恨不得动手给放映员帮忙。可是,放映员也是小心翼翼,紧紧盯着,无论是谁,就连试图碰一下放映机,都会遭到训斥。
等到放映员将胶片装好,开始放映时,放映机里传出胶片转动的“哒哒哒、哒哒哒”声音,电影片头音乐响起之时,关掉白炽灯,人群就安静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转移到电影屏幕上了。
当一卷胶片放完,白炽灯亮起来,趁着换片子的空挡,人们又要吵杂一阵子。特别是小孩子,趁机找自己喜欢的玩伴,大声喊着对方的名字,对方听到了,也大声回应“在这儿呢”,站起来挥挥手,刷一下存在感。也许,被喊的人根本就听不到,那就多喊两次。
坐在屏幕正前方的孩子,抓紧时间站起来,伸出双手比划着,屏幕上就出现了各种手势的投影,他们在争相展示自己的才艺:兔子在跳跃,小狗在奔跑,马儿在鸣叫,鸟儿在飞翔……
两边、后边站着的人,或者蹲坐在树杈上的少年,他们是放映场地里最活跃的一群人,从左边跑到右边,从侧面窜到屏幕后方,三三两两,大声喧哗,甚至打着呼哨,勾肩搭背。村里有威望的长辈,看不惯他们这种轻浮的作派,有时免不了呵斥几句,少年们哈哈大笑,趁乱走开。
其实想起来,在那个年代,好看的电影实在没有多少。即使如此,也看的津津有味。起初看过的电影有:《决裂》《洪湖赤卫队》《闪闪的红星》《人欢马叫》等故事片;也有《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三进山城》《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革命战争的影片。看故事片的时候,喜欢有趣搞笑的镜头,如电影《决裂》,教授站在讲台上,黑板上挂着一匹马的彩图,当教授用教棒指着马尾巴说“现在开始讲马尾巴的功能”时,顿时引起工农兵大学生的哄堂大笑。其实,台下的学生,想听的是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位教授却避而不谈。看有关战争影片时,观众动不动就欢声雷动,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看到地雷爆炸,看到敌人被打的溃败逃散之时,现场一片欢呼,痛快淋漓。
有时,也能看到外国影片,如《宁死不屈》《列宁在1918》等。《宁死不屈》是阿尔巴尼亚人民反对意、德法西斯统治的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地下工作者米拉和女游击队员阿费尔蒂达同时被捕。在监狱里,她们遭受毒打的画面非常恐怖,但是她们不畏强暴,不受敌人的威逼利诱。特别是在刑场上,她们宁死不屈,正气凛然,英勇就义。我想,共产党在革命的初期,不也和阿尔巴尼亚革命者一样吗?正是因为革命先烈的不畏强暴,不屈服于敌人的威逼利诱,才换来革命的胜利,才换来了我们眼下平静幸福的生活。
◎彩色电影
上了初中,有了彩色电影,影片的清晰度也比从前的黑白影片好了许多。那时最好看的电影是武打片《少林寺》《神秘的大佛》等,也有了古装戏曲电影,如《女驸马》《尤三姐》《审妻》等。
看过电影《少林寺》之后,许多人都被李连杰那潇洒英俊气质和精彩绝伦的武打功夫迷住了。特别是男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年纪,经常看见三三两两的男孩子,他们手持一根木棍,极力地模仿着电影中的武打动作,嘴里喊着“嗨嗨嗨”的节奏。也许,他们希望练出一身过硬的武打功夫,以展示自己男子汉的气概。而女孩子呢,则喜欢电影插曲《牧羊曲》,没过多久,班里的女同学差不多都会唱:“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朴素清新的曲调,婉转柔和的嗓音,优美动人的歌词,瞬间就把人带回电影中郁郁葱葱的草原,上面奔跑着洁白的羊群,漂亮的牧羊女挥动鞭子,赶着羊群那种广阔优美的画面。
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其故事情节真是让人喜欢让人着迷。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花木兰代父从军,勇敢作战,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而电影《女驸马》中,著名演员严凤英饰演的道台之女冯素贞,为了爱情,女扮男装,又冒自己情郎李兆廷之名应试。结果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洞房之夜,冯素贞将实情告诉公主。皇上为了爱女,赦免了李素贞,并命李兆廷顶状元之名与她完婚。而公主呢,也与冯素贞的哥哥,已经做了八府巡案的冯少英成亲。看过电影,我觉的李素贞也和花木兰一样,是一位智勇双全、胆识过人,让人敬佩令人羡慕的巾帼英雄。
黄梅戏电影《女驸马》,不仅其内容让我喜欢,其唱腔、风格也让我耳目一新。陕西地方戏主要是秦腔,慷慨激昂,粗犷朴实,是典型的北方人质朴豪放的个性。而黄梅戏曲,却是委婉悠扬,轻松欢快,细腻动人,宛如南方小桥流水的清新秀丽典雅的风格。从此之后,我便爱上了这个美妙无比的剧种了。后来,不仅学会了著名的黄梅戏唱段《天仙配》互表身世、《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牛郎织女》贬下凡尘、《桃花扇》阵阵寒风透罗绡等,而且搜集观看了更多的黄梅戏电影,如《天仙配》《桃花扇》《牛郎织女》等,甚至还有了自己喜欢的名演员,如韩再芬、马兰等。后来,当我家买了组合音响,第一批购买的VCD里面,就有两张黄梅戏著名唱段。
越剧《尤三姐》没有字幕,唱段却不少,所以基本上看不懂。虽然看不懂,但是电影画面拍的很美,服饰华丽,越剧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细腻有神,听起来特别舒服。当时,在学校操场放映,我和母亲一起看电影,母亲也听不懂,但是母亲喜欢看秦腔,母亲根据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可以猜到一些剧情,我们一边看,母亲一边给我讲解一些。后来,当我读了《红楼梦》后,很佩服母亲的厉害,竟然猜对了不少。
平淡的日子,犹如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流,静静地流淌着。时间久了,难免生出一些渴望,渴望有一些意外的事情,能给这种平淡增添一点趣味。而那些年看电影的经历,犹如在平静的河水中激起一朵朵浪花,形态各异,优美有趣。每一部电影中,犹如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展现出迥然不同的世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愉悦着身心,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后半夜看电影
起初,电影放映员是其他村子的人,后来,我们村有个人也被上面派去学习放映电影,回来之后,负责同家庄乡的放电影。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村有了电影放映员,这可是我们村人独有的“福利”。比如说,一部电影胶片,先在邻村放映,之后再拿到我们村加放一场,我们说这是看“后半夜”的电影。“后半夜”看电影,大约九点十点多才开始放映,结束时应该不会超过十二点。
印象最深的《审妻》,就是后半夜看的。当天下午,并不知道放电影的消息。喝过汤早早地睡觉了,父亲出去串门。为了安全,父亲走时还将大门从外面锁了。睡到半夜,迷迷糊糊听到巷子里有人喊说放电影,我急忙起来要去看,可是我家大门出不去。我焦急地问母亲怎么办。母亲说,你从墙上翻过去,到西邻居家,从他们家出去。那一阵,因为秋天下过长时间的霖雨,碰巧有一段和西邻居家之间的院墙坍塌了,墙体剩下的高度,大概不到一米,倒是很容易翻过去。
因为是后半夜,起初头脑还有点迷糊,可是,看到的电影却非常惊艳。特别是素娘入宫的情节,素娘盛装打扮,犹如天上仙女,接着镜头推到她的面部,一个特写,惊艳了影片中的昏君,也惊艳了观影的观众。此外,还有两处细节印象深刻:一是王日成审问案情时,不得不对妻子用刑,丈夫满眼的担心和不忍心,表现出对妻子浓浓的爱意;妻子则镇定坚强,强忍椎心之痛,却机智地当面指控作为监审官的金昌盛,是刺杀皇帝的幕后主使。二是在监狱里,面对奸贼金昌盛的胁迫利诱,素娘和丈夫王日成配合的天衣无缝,趁机将王日成之名改成金昌盛,拿到了出城证明,之后夫妻二人一起逃走,投奔瓦岗寨义军。
再到后来,我们学习了那段历史,才更清楚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因为隋炀帝杨广荒淫无度,横征暴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搜集并强征美女入朝。可以说,隋末农民起义,是官逼民反;隋朝的灭亡,也是统治者不爱惜民力,咎由自取。
后半夜看电影,虽然不多,但是印象特别深刻,那种感觉,似乎是生活中意外的惊喜。小时候瞌睡多,那种睡的迷迷糊糊起来,看电影时的兴奋,以及看完电影倒头便睡的特殊经历,却是难以忘记。
◎跑去邻村看电影
那时不仅在本村看电影,也经常跑去邻村看电影。如旧堡、三池、西同鞮、安平等,只要下午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就想到和朋友约定,晚上一起看电影。
更小的时候,家长不允许,只能跟着哥哥姐姐们去。可是哥哥姐姐一般不喜欢带着弟弟妹妹,他们撒腿跑的时候,小的跑不快,免不了要抱怨几句。小的呢,有求于人家,只能忍受,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看电影才是关键。
小时候走夜路,我怕黑,不喜欢走最前面,也不敢走后面。最好能走中间。前面有人带路,后面有人跟着,而且一路都有人讲话,只有这样,才能安心。有时跑到邻村看电影,去的时候没有问题,回来的时候就拼命奔跑。平时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夜晚跑回家大概只要十几分钟,以至于回家后还要气喘吁吁好久。
其实,跑到邻村看电影,多数电影都是看过的。小孩子好热闹,看到别人去,总担心热闹时少了自己,贪玩而已。再说吃过晚饭并不是立即睡觉,大家一起跑去,看一场电影,总好过呆在家里。如果不去看电影,也许父母还得给自己安排活计呢!
跑去邻村看电影,最远的一次应该是跑到杨家庄,大概有四五公里,看当时最新的电影《小花》。之所以跑那么远,是出于对这部电影的向往。那时三姐刚上大一,放暑假回家时,买了一本电影画报,上面恰好有这部电影的介绍。我记得宣传画报上,有刘晓庆、阵冲、唐国强等人的彩色剧照,又宣传这部电影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配角奖、最佳音乐摄影、最佳故事奖等。看着电影画报,喜欢这些帅气的男演员,羡慕那些漂亮的女演员,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才能一睹为快呢?
就像一个人正在打瞌睡,碰巧就有人送来了枕头。没过几天,听说杨家庄要放映这部电影。由于知道消息的时候有点晚,我们去的路上也是一路小跑。在路上,姐姐不断催促,说是务必看到开头。偏偏路程太远,赶我们跑到的时候,电影已经放映了一小会儿。很快,我们就跟着演员一起进入了故事中去。
小花(陈冲饰)的哥哥赵永平(唐国强饰),为了躲避抓丁,投奔了革命队伍。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幸被女游击队长何翠姑(刘晓庆饰)所救,而巧的是,何翠姑正是当年被父母卖掉的另一个小花。最后,十几年前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
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电影结尾处,演员刘晓庆为了救人抬着担架、跪着爬山梯的镜头,影片配着插曲是李谷一唱的《雪绒花》。石梯很长,石阶很陡,电影似乎用慢镜头拍摄,演员裤子的膝盖处,还没有上几级台阶就磨破了。接着,台阶上出现了一个一个血点,那是膝盖磨破了流出来的鲜血……
那斑斑点点的血迹,触目惊心,显示的是战士革命情怀,战士的自我牺牲,叫人感动,叫人敬佩不已;感人的画面,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之歌。刘晓庆饰演的何翠姑身上,那种坚韧和顽强,因为抬担架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说,当年刘晓庆为了拍摄好这一段,吃尽了苦头。至于百步云梯,则位于安徽黄山莲花峰西北麓的峭壁上。后来,我去黄山旅游,站在百步云梯下方,抬头仰望这段天梯之时,狭窄、陡峭、险峻,即使空手向上攀爬,也会累的气喘吁吁,两腿打颤。想想人家当初可是要跪着攀爬,还得抬着上面躺着伤员的担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任何人的成功,都有着相应的努力和巨大的付出。
自从上了高中,实行了分田到到户之后,就很少在村子里看电影了。那时,大队部就有了一部彩色电视。每天晚上,想看电视的人就去大队部的院子里,大家一起看,有新闻联播,有电影,有秦腔,有歌舞晚会……
在村子里看电影的往事,已经成为永远的记忆了。但是,等待看电影时的兴奋和期待,看电影时的欢乐和充实,看电影之后的回味与收获,却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各种各样的电影,让我对别人的生活、对外部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对远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二〇二四年七月三十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