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星】地下四百米的搜救(小说)
400米的地下深洞,地形复杂,之前从未有人到达过。四名村民却为何深入其中,不见踪影?黑暗的洞穴,压抑的空间,救援困难重重。他们究竟在哪儿?他们能否生还?
——题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一批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急匆匆地在丛林中穿行。他们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地下垂直距离400米、之前从来没有人去过的岩洞。那么在岩洞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谁被困在了里头呢?
原来,2023年1月25日上午8时,有个年近不惑之年的村民叫马开达的男子打电话报警说,他们同村的唐护佑、李党育、耿卫新、鲍四民四个壮汉在前一天下午4时左右进入了一个岩洞内探险,迟迟没有出来。打电话也联系不上他们,非常焦急,他怀疑他们四个人很可能出了意外。
接到指令之后,河池市消防救援支队凤凰山岳救援专业队队长罗立功带领先锋手龚立岩等42名救援人员赶到了现场。他们身着一袭橙色消防服,头戴红色头盔,令行禁止,义无反顾,显得英气逼人!同时,公安、卫健等部门也来协助处置。失联的那四个人其实是马开达的发小,与其同龄,都已结婚生子,他们的家人都急疯了,当得知失联前,四个人曾与马开达开过玩笑,那四个人的家人就都不约而同地来找马开达问询下落。搞得马开达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迫于无奈,他就选择了报警求助。
他们失联的地点地处云贵高原。这里是鲜明的喀斯特地貌。石山与土岭交错,坡陡谷深,地形复杂多变,必须要有向导来带路,否则无法到达洞口。
于是在村民马开达的帮助之下,罗立功队长带领一帮消防员好不容易才找着洞口。而从宽约5米的洞口向下望去,光线只能照射到大约20米的距离。再往里头就是“戴墨镜上煤堆——一团漆黑”,深不见底。
龚立岩,刚过而立之年,年富力强,是这次救援行动的先锋手——顾名思义就是在最前面排除艰难险阻的队员。经过深思熟虑,罗立功队长就让先锋手龚立岩先下洞初步勘察一番洞内结构,便于制定切实可行的营救方案。携带对讲机、安全保护绳、空气呼吸器、检测仪和照明灯等工具刚入洞口的龚立岩只觉得阵阵寒意从洞里面传来。这可是地下垂直距离有400米的深洞。深洞的底端到底通向哪里,谁也不得而知。失联者到底在什么位置,那更是无人知晓。面对如此艰巨的救援任务,救援队员必须克服心理紧张等障碍,才能继续深入洞穴,否则以惶恐不安的心态是很难完成此次救援任务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展开救援呢?
经验丰富的龚立岩不辱使命,下洞后,就凭借着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绘制了一张洞穴内部结构图,并手持对讲机向罗队长报告说:“洞穴内部有连续几个大斜坡和四个小平台,平台往下垂直深度大,尤其是第三个平台下方的洞穴垂直深度大约有50米。一旦有人跌落,绝无生还的可能。另外,洞穴内还有大量的碎石不定时滚落。毫不夸张地说,踏空、滚石、坠落是随时都可能遭到的危险。而且越往下,空气越湿闷,含氧量也越来越低。我们救援人员必须得携带供氧等各种装备器材才行,否则难以施救。”
罗立功队长一下子意识到,本次救援难度委实颇大,于是就将这一情况及时向后方指挥部反映。针对罗队长反馈回来的情况,后方指挥部就派来了一名洞穴技术人员——甄天观赶赴现场,让其携带安全保护绳和对讲机下洞配合先锋手龚立岩一同侦察,并通过视频连线后方指挥部洞穴救援专家侯东来,由其进行评估,为救援行动提供了技术支撑。线上对每一次收集到的信息和每一阶段如何开展的方案确定,都由后方指挥部来进行研判。
“你下面中间这里有没有什么洞或者碎石?”后方指挥部救援专家侯东来手持对讲机询问先锋手龚立岩说。
“洞很深,看不到底,碎石还是蛮多的。”先锋手龚立岩如实反馈信息说。
“你要当心,多注意安全,我们会马上安排两个岩角手下去帮你。你们要利用洞口前的一棵树和10米处的第二棵树来作为第一保护支点,然后沿途携绳进入。等到达下面洞口之后,再制作第二保护锚点。因为里面情况不明,我们只能在行走可控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为下一步做好保护。”救援专家侯东来一边看着现场视频,一边予以指导说。
听到救援专家侯东来说,马上会派两名岩角手下来帮他,原本心里没底的先锋手龚立岩就信心倍增了。
由于进入洞口向下20米左右,洞里就没有手机信号了。如何保持通讯畅通,这也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罗立功队长急中生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每一个平台利用对讲机进行中转接力。这样即使救援人员下到再深的洞底部,信号也能通过对讲机中转接力的方式传回到地面。但是视频画面的问题该怎么办呢?后方指挥部的救援专家侯东来在后方指导,视频画面实时传输,这也是个关键。这就不得不提到救援人员手里的另一个高科技手段——4G布控球。这是一种先进的无线视频应急指挥产品,能够实时回传洞内现场影像,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如果没有这种先进的产品,后方指挥部的救援专家侯东来是无法看到现场视频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指导的。
尽管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是当救援人员下到洞内前行的时候,还是遇到了十分棘手的困难。原来,从洞口处下到第一平台,坡度挺大,大概有50度到60度左右。除此而外,最为危险的是下面还不断有碎石滑落,值得一提的是,洞口到第一平台,光线还能满足现场照明需求。但是到了第一平台之后,救援人员才蓦然发现那里的高度居然达到了2.5米至3米,他们要顺利到达下一个平台,就真没那么容易了。这时候就要制作好保护支点,然后才能下去。
为了确保救援万无一失,罗队长就让其他救援队员沿着先锋手龚立岩所标记的路线行进。殊不知,他们除了携带有空气呼吸器和照明灯外,还带有一些被困人员所需要的药品、食物,大约有五六十斤。就这样一步一步往前拖动着负重前行,真可谓步履维艰。
待救援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跨过了这个平台之后,不料再往下就没有一星半点儿光线了,可以说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因为每下降一段距离,光亮就减弱一分,这对救援人员来讲,最大的困难还是需要克服黑暗的恐惧感和寂静的压迫感。从阳光直射的地面进入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是个多么压抑的过程。对我们普通人来讲,光是在深洞里迎着黑暗往前走,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心理冲击。尽管救援人员打开了照明设备,可洞内空间上的压抑,还是让他们感觉到有点儿喘不过气来。
先锋手龚立岩这个时候已经率先到达了第一平台。他观察了一番洞内地形,就拿着对讲机向罗队长汇报说:“最难的就是第一到第三个平台,有的地方是那种很窄的洞穴,这些地方的最大宽度大概只有七八十厘米。我首先需要索降一个3米高的断崖。接着要穿越多个狭小的洞口。”
根据龚立岩提供的情报信息,罗队长就调整了救援方案。他打开对讲机对相关救援人员指示说:“全体救援人员请注意:当我们的先锋手到达第一平台之后,我们的两名岩角手就在后面做好梯次跟进的准备。也就是说,如果先锋手在一号平台确定安全了,那么,我们的两名岩角手就会紧跟着到达第一平台协助。然后先锋手就继续往下侦察。时刻保持联络。”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在洞外负责通信保障的救援人员发现,突然无法联系上龚立岩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对讲机在山洞里的信号被中断无法连上了,还是说发生了什么别的意外呢?
这个时候,大家的心宛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了。因为洞穴内一直都是通信的难点。还好,负责通讯的人员加强了信号,终于联系上了先锋手龚立岩。原来那个时候,他正在和其他救援人员一起打锚点,这是救援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锚点从洞外到洞内一路打下来,可以保护救援人员前行。也可以在之后带领受困人员返程的时候使用。
对于锚点究竟该如何选择,才能确保救援人员安全有序前行,罗队长真是“外乡人过河——心里没底”。因为龚立岩刚向他反馈说,由于洞里面钟乳石比较多,如果锚点没选对的话,就会对救援人员的安全造成隐患。如此一来,前去救援的人员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为洞内的情况,所有救援人员都不了解。除了小心提防随时会滑落的碎石,还得在黑暗环境下作业,难免会有心理压力。
于是,忧心忡忡的罗队长就手持对讲机询问龚立岩说:“你打算怎样解决锚点的选择问题?这一问题若解决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呀!一定要慎之又慎!”
胸有成竹的龚立岩就此向罗队长解释说:“选点我们是用我们的岩锤敲击岩壁,我们是靠声音来判断这个岩壁牢不牢固,坚不坚硬,适不适合制作我们这个安全锚点。而不是盲目地去选点。这一点请您放心!”
听罢龚立岩把握十足的解释,罗队长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大半。
打好锚点之后,龚立岩就带领救援人员继续往下走。从第二平台到第三平台之间,大约100米。这两个平台之间的洞道蜿蜒曲折,分外狭窄。这个时候,救援人员明显感觉到了呼吸吃力。洞内含氧量随着攀爬深度的下降而逐渐稀薄。同时,溶洞上面还有许多挂在高空的岩石。救援人员还要时刻担心头顶上的安全。身为救援人员他们很明白,这些洞穴固然奇绝美丽,也正是引来许多充满好奇的探险者的原因。但是恰似光滑石壁的洞穴内壁以及那些锋利的石头、略微松动的岩石,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因素。在探索过程当中,务必得小心小心再小心。就这样龚立岩仿佛“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一步步摸索着继续向下,好不容易又往前探索了约摸一个小时之后,他终于在第三平台有了重大发现。
“就在刚刚我下来的第三平台那里,我发现了四件破衣服。只有衣服却不见人。”龚立岩手持对讲机对罗队长汇报说。
所有救援人员心里顿时浮现出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他们知道第三平台的下方是一个大约有50米的垂直深度,难道这几个人是没有注意到脚下的洞穴出了什么意外吗?大家这个时候也你一声我一语地高声呼喊起来了:
“里面有人吗?”
“唐护佑——你听到了吗?”
“李党育——你到底在哪儿呀?”
“耿卫新——你知道我们在找你吗?”
“鲍四民——你听得见吗?”
那么会有人回应吗?幽暗寒冷的洞穴下方,究竟还有没有幸存者呢?
先锋手龚立岩继续往前搜索,呼喊过后,龚立岩终于在第四平台听到了被困者唐护佑等人发出的求救声:“我们在这儿,救救我们!”
龚立岩首先跟唐护佑等被困人员进行了简单交流。通过交流,发现下面有两名被困者由于体力不支,已经处于严重虚脱状态,因为他们被困了一天一夜了。尽管如此,但他们都还活着,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通过询问交流才知,唐护佑一行四人成功下到了第四平台,并没有受伤。只是下去之后才发现,不管他们怎么努力,纵使使出浑身解数,却都无法上来了。原来第四平台在距离洞口大约400米的深处。而且第三平台和第四平台之间,是一个高50米、几乎垂直的断崖。眼看着唐护佑等四名被困人员就在附近,龚立岩却不得不返程。因为缺少必要的救援工具,根本没办法把他们带上来。
对此,手持对讲机的龚立岩向罗队长及时报告说:“从第三平台开始,它就处于一个断崖位置,人已经无法再行进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制作我们的下降系统。然后才能放绳子下去,人只有顺着绳子才能下降到第四平台。这个时候就必须借助足够长的绳索才能行进。可是到了第三平台,我们的绳索不够,就得折回去拿绳索,因为我们进洞之前携带的装备是有限的。我们只有通过测距仪测距之后,才能选用我们携带的绳索长度。”
罗队长就按照龚立岩的要求,让人准备好了一根足够长的绳索。带上长度足够的绳索之后,龚立岩再次返回到第三平台,并针对断崖地形制作锚点,但由于周围环境复杂,单是选锚点就花费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因为在洞穴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固定绳索。就是说作为一个固定的锚点,龚立岩等救援人员要利用电锤在坚硬的岩壁上打孔,挂上他们携带的梅隆挂片。然后再挂上挂钩之后,才能成为安全的锚点,可是打点却是很难打的。并且要找到那种能穿孔的牛鼻子状岩石,然后才能绑绳子。尽管如此,一般的话他们都会制作两个锚点,其中有一个用作备份。
一切准备就绪,龚立岩借助锚点绳索,下降到了被困村民的位置。通过仔细查看,发现唐护佑等四位村民的眼睛和其他地方都没有受外伤,生命体征正常。只是其中有两个人严重虚脱,龚立岩和其他救援人员总算舒了口气。他们立即打开了备用呼吸器瓶,并且把携带的衣物、水和食物递给了被困的四位村民。
被困的四位村民终于找到了。但接下来的困难就是怎么把他们带出洞穴。
面对落差50米的断崖,虽然救援人员准备了绳索,但由于溶洞中有很多尖锐而且难以避开的突出的岩石,操作稍有不慎,很容易磨断绳索,发生意外坠落事故。考虑再三,龚立岩等消防救援人员决定,采用绳索人体偏移的技术进行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