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读书尚需动笔墨(杂文)

编辑推荐 【菊韵】读书尚需动笔墨(杂文)


作者:修成国 秀才,1055.1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6发表时间:2024-11-01 19:58:38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古罗马政治家、悲剧作家塞涅卡曾经说过:“读书必须掌握要领。我就是这样做的:当我读书的时候,始终不忘加注重点符号……”“既读书,又动笔,方能融会贯通。”由此看来,他是把动笔墨作为读书的基本要领来对待的,不动笔墨就是没有把握读书的要领。我国的革命老人徐特立先生也积极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很多的著名作家在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时,都是把读书作为第一条经验来讲的,而且在谈到读书的时候又常常是强调要把好书读好读透,而读好读透的方法,就是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便照着去做了。凡是我读过的书(当然是指自己的书〉,上面遍是各种符号,有的书页上还写得密密麻麻,虽然书被弄的很乱,但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我的休息日和茶余饭后,大部分时间是读书,每当拿起书时,便同时也拿起一支笔来,有时候也拿起一些纸张或者一个本子来,于是便开始了边读边画,边读边抄,边读边写的阅读过程。
   边读边画,就是对书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语句或段落做出标记。如对自己认为见解深刻,富有哲理或颇具新意的观点或论述,就在下面画上粗线。对描写人物或景物的精彩语句或段落,就下面打上浪线。对人物名字或地名、事件就套上方框。对重要词语、典故等就在下面画上圆圈……由于这些符号都是表示特定内容的,又是自己长期使用的,所以若干年后在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仍然感到很清晰很熟悉很亲切。
   边读边抄,就是在读书时,把笔记本或活页纸准备好,对书中有摘抄价值的东西及时抄写下来。抄写不仅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办法,便于日后查找、借鉴或引用,同时也有加深记忆的效用,人们常说“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多年来,我做的各种读书摘抄和读书笔记,总字数应该有几百万字。
   边读边写,是指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我读书时,常常借题发挥,或就其要义而阐释,或就其故事而生发,或就其一些内容而联想,常常是边读边把这些想法就写在书口上或者书眉上或者任何可以写的地方,有时候甚至就写在封底或者封面上,有时候写在事先准备好的纸或本上,然后再加以整理,对认为有些分量有发表价值的,就寄给有关报刊,多年来,我整理出来的读书笔记或者评论文章,已经发表有30多篇。读书体会发表出去,也是同别人的一种交流。如读著名作家陈廷一创作的2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我就写了一篇6000多字的题为《一曲关于良心的赞歌》的读后感,也是一篇评论文章,被《中国国土资源报》摘要发表。读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16万字的长篇小说《笑的风》,我就写了一篇9000多字的题为《胸藏锦绣 笔饱墨酣——读王蒙长篇小说<笑的风>》的读后感,曾经被大连的《海燕》,湖北的《地质风》,北京的《中华文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和王蒙研究全国联席会议主办的《王蒙研究》等多家刊物发表。
   边读边编,就是对一些著作中没有小题目的章节,在阅读后给编出小题目来。如著名作家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有32万字,分上下两部,上部21章,下部30章,共51章。我读完之后,为51章分别拟出51个小题目。这里仅列出第一部前五章的小题目,如“第一章 大平原硝烟未散,元宝屯又起风云”;“第二章 韩长脖通风报信,韩老六又打又拉”;“第三章 工作队急于求成,动员会不欢而散”;“第四章 王春生走访雨林,赵光腚决心革命”;“第五章 刘德山见风使舵,箫队长怒撕请帖”。如读过著名作家李英儒34万字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后,为其24章拟出24个小题目,前五章的小题目,前五章是:“第一章 转战场外线成内线,领任务巧妙进古城”;“第二章 处困境万事开头难,遇韩家古城落下脚”;“第三章 费观察难以辨真伪,经培育幼苗初长成”;“第四章 韩小燕巧计出古城,杨晓冬智战蓝无匪;”“第五章 温柔女情柔志不柔,慈祥母雪玲血更热”。还有如读过著名作家浩然的长篇小说《苍生》,我也为其全书的55段(章)拟出了55个小题目;读过著名作家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我也为其全书的32章拟出了32个小题目。拟定这些小题目,未必很准确,作者本人也未必认可,但是没有关系,我这样做只是一种自己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只是为了自己获取知识的方便之举。
   读书勤于动笔墨,在我看来是大有好处的。我感到,这笔似乎像解剖刀一样,把那些洋洋几十万言或者几百万言的厚书,三下五除二就给解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被像庖丁解牛剔骨一样剔了出来,于是“书越读越薄”了,回过头来再看,原来让人感觉望而生畏的大部头书籍,竟然像“删繁就简三秋树”一样,变得玲珑剔透了。
   由于这种动笔墨的习惯,致使我不敢借书读,只有自己买书读,时间长了,家中藏书越来越多,最多已达8000多册了,因此,曾经与上个世纪80年代,被评为大连藏书家。虽然自己看过画过的书,别人可能无法再看了,可是,自己再打开,哪怕是若干年后再打开,都会感到格外熟悉,有如老友重逢,绝无陌生感。同时,因边看边抄,也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我实在不敢说这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但我却一直坚持着,已有几十年之久,我仍将继续做下去。
  
  
  

共 20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修成国先生的杂文《读书尚需动笔墨》,读来使人受益匪浅。读书大家都会读,但边读边动笔恐怕没有几人能做到。马恩列斯毛做到了,而且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了无产阶级的领袖、先锋。其他人也有动笔读书的,本文中所列:悲剧作家塞涅卡、革命老人徐特立,鲁迅好像也算是吧。这正如俗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可边读边做标记,画重点,画关键,画要领。还有插活页、把有价值的东西摘抄到笔记本上,还有写读后感,这也都是有效学习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能边读边编,即对一些著作中没有小题目的章节阅读后编出小题目来,这个很新颖,也有趣。作者列举的四部长篇小说,其实我都看过或在广播里听过。可能是当初年龄太小了,没有想到那么多,所以至今一无所出,而作者居然能像古代章回小说一样,给出了对仗工整的小题目,到底是见识广,有智慧。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吧!【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4-11-01 20:03:1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与下笔同时,有神有思,开启智慧,放飞精神。愿我们都能有好的读书习惯,自律的人有大智慧,成才是早晚的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