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精神乞丐(随笔)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有一类人是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乞丐。
乞丐在我国上古文字中,最早是以单音字出现的。“乞”在金文字中的意思是乞求、求讨,同时又可用为反义,指给予。“丐”又作“匄”(gài)。在甲骨卜辞中多作祭祀用词,指向神灵乞求,如“崇雨,匄于河”,即雨大成灾,乞灵于河神。丐也可作给予之义,比如《汉书,西域传下》记载:“及载肴粮于路,丐施(施舍给)贫民。”“乞丐”二字合成一词使用,是从汉代开始的,而且其本义仍然保留了乞求和给予这两种意思。那时,对讨饭的人,称呼“乞人”“丐”“丐人”“乞索儿”等。从宋代开始,“乞丐”一词用来称呼讨饭的人,比如《太平广记》中引《王氏见闻》的一句话,就将乞丐与马医、酒保、佣作及人贩子之流相提并论。
将精神和乞丐组成“精神乞丐”这个词,是现代的事,却一直查不到出处。被约定俗成,指那些一味追求物质,精神匮乏的人。这些人没有物质财富的时候不停抱怨,有了物质财富以后也一样抱怨。所以,精神乞丐不是乞讨精神,而是乞讨物质。所以精神乞丐就是精神上的穷人。物质上的穷困,只要能讨来食物,就能果腹,也有人舍予。精神乞丐却不好办,他是越缺乏精神,就越去乞讨物质,并且精神也没人舍予。因此,对于精神乞丐,要恢复“乞丐”的本义,既包括乞求也包括舍予,不过只能由自己解决。精神乞丐要脱贫,一方面要乞,多追求精神,少追求物质;另一方面要多予,减轻物质累赘。而乞和予,别人帮不了,只有自己在两者间平衡和取舍。
我国著名诗人艾青,有一首《乞丐》诗,说的是因灾害而穷困呼号的人们。
在北方/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徘徊在铁道的两旁/在北方/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呐喊着痛苦/说他们来自灾区/来自战地/饥饿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学会憎恨/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在北方/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要求施舍一个铜子/向任何人/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我仿照这首乞丐诗,写了一首《另类乞丐》:
你是乞丐吗/你缺什么呢/衣冠楚楚脑满肠肥/你呐喊着痛苦/悲观厌世/你不停地乞讨/乞讨财富/却从不向内心找一找
(编者注:部分原创,但却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