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雨中游览都江堰(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雨中游览都江堰(散文)


作者:寒云温馨 布衣,11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发表时间:2024-11-04 10:47:58

雨中游览都江堰
  
   早上从九寨沟出来,天便开始下起了雨,雨淅淅沥沥的,直到松潘县城才渐渐停息。可一到成都,却发现雨下的很大。
   第二天早上,雨依然没有停,尽管断断续续的。
   按照爱人的计划,今天要去游都江堰。
   “倒霉不?赶个雨天……”我有些沮丧。
   “要不就把票退了,也没多钱!”爱人说道。
   “拉倒吧!票都订好了,早晚都得去。”
   “站票呀!”
   “不就半个小时吗?没事!”
   成都到都江堰坐高铁不过半个小时。车上的人很多,大多是游都江堰的。
   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都江堰是由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
   不过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壮观?脑海中完全没有概念。
   忽然想起艺术大师徐悲鸿曾和廖静文到青城山写生的故事。1943年,已经做了四年徐大师助手的廖静文接到金陵女大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她与大师陷入苦恋之中,家人的反对让她彷徨,她随大师的青城山之行也显得郁郁寡欢……
   正胡思乱想时,车到离堆公园站。我们下了车,坐公交车到了秦堰楼。秦堰楼原为观景台,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
   秦堰楼依山而建,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奇险壮观。
   站在楼顶,极目远望,虽然烟雨茫茫,但二王庙、都江堰、安澜桥、玉垒雄关尽收眼底,颇为壮观。
   流淌在成都平原的府河,又叫成都江。都江即成都江,这就是“都江堰”名称的由来。都江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
   两千多年前,岷江不断泛滥,让成都民众苦不堪言。蜀郡太守李冰决心治理岷江水患,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江地区山形水系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分流引水,以便使岷江水能够畅通地流入到东边旱区进行灌溉,同时减少主河道的江水流量,让岷江不再泛滥。
   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李冰父子率众在玉垒山上采用“热胀冷缩”原理,使用火烧,待岩石被烧得整体通红后,泼水骤冷使岩石炸裂,然后用钢钎铁锤凿碎岩石,最终把陡壁峭立的玉垒山峰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因山口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开凿玉垒山后和玉垒山分离而夹在内外江之间的石堆则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江东地势较高,流入宝瓶口的水量不大。
   为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李冰决定采用在岷江上游江心作堰的方法,用石块砌成石埂,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流入宝瓶口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鱼头,所以被称为“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枯水季节水位较低,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修建鱼嘴用的是“杩搓”和“竹笼”。杩搓用来截流。以石块打底,以竹笼装入石块加固。
   鱼嘴“四六分水”不仅解决了灌溉与洪涝问题,还能起到排除沙石的作用。
   岷江带下来的沙石顺流而下,遇到弯道,则产生旋流,沙石翻腾,就有大部分被带到外江,鱼嘴发挥了“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内江的淤塞。
   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高度恰到好处,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
   李冰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
   人字堤和金刚堤是都江堰三个主体工程以外的附属工程。
   人字堤在离堆的西面,飞沙堰位于外江和内江的交汇处,起到了排洪减灾作用,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
   金刚堤北端,中有鱼嘴插入江心,西有“外江节制闸”横跨外江,连接金刚堤与岷江西岸。
   这样一个规模宏大、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居然是在二千多年前建成的,真是不可思议!
  

共 19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生动地描绘了雨中游览都江堰的经历。作者从对雨天的小抱怨开始,逐渐被都江堰的壮观景象所吸引。通过对都江堰修建历史和工程原理的详细介绍,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从宝瓶口的开凿到鱼嘴的 “四六分水”,再到飞沙堰的巧妙设计,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李冰父子的治水智慧。文章语言平实,却让读者对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雨中游览,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知识性和文学性的游记佳作。【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4-11-04 10:48:29
  本文记录雨中游都江堰,从起初的抱怨到被其壮观震撼。详细介绍工程原理,凸显古人智慧。宝瓶口、鱼嘴、飞沙堰等设计精妙绝伦。雨中游览更添神秘厚重。是一篇知识性与文学性兼备的优秀游记,让人对都江堰充满向往。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