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乡土情怀根魂在 禅悟人生华章存(散文)
我是一名盈箧读书会会员。说来惭愧,由于种种原因,每月的线下读书分享活动参加不多。本来卯足劲上月一定去,谁知恰逢“十.一”,举办迎国庆活动,人人都有拿手绝活。本人五音不全,一不会朗诵,二不会唱歌,像个不会说话的哑木头,想想就很尴尬,故不去也罢。
到了这月活动日,又与私事冲突,不敢确定能否参加,所以报名有点谨慎,尽管自己十分期待。转眼间,明天就是活动日了,而我的读书感还躺在娘胎里。于是乎,临上轿了,不得不先扎耳朵眼。这样也好,新鲜出锅,文章还带着热乎气不是?
要说应付的话,不写也行。我平时就爱写些东西,手头现成的文章倒是有些。但要么不合读书主题,要么就是以前的剩饭,有敷衍了事、不够尊重之嫌。一篇原创首发,最起码说明我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写啥呢?我这人读书很杂,近期读的最多的是一部《林清玄散文精选》,未加思索,就它了。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散文家,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在华人圈内影响广泛,有“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他的文风带着一股泥土的气息,乡土散文是其鲜明的标签。若追根溯源,与他农人子弟出身是分不开的。他有篇文章叫《屋顶上的田园》,说他家屋顶空着三十几坪的阳台,在养花与种菜的纠结中,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接下来的松土除草、浇水追肥,每一项都是亲历亲为。与友人分享收获的喜悦时,他不无得意地写道:“……吃自己种的青菜确是非常踏实,有成就感。”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从那散发着温度的墨香中,人们读懂了一个道理:劳动者最光荣!
都说创作源于生活,一点不错,农民出身的身份注定了作家潜意识里的乡土情结,这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是他的血脉之根、文学之魂。他写的乡土题材文章,富有正能量,积极乐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起来是一种诗意的享受。
在《发芽的心情》中,他以武陵农场为背景,记叙了自己在果园打工的时光。看得出,他是怀着一颗乐观的心态,对待这段经历的。收获的心情很是美好,对果实的描写也很用心,形容薄雾中夜之露水的果子时,用一句“如同刚洗过一个干净的澡”来描绘,正契合他清新空灵的写作特点。他将成熟水蜜桃的粉红描写为“流动着一颗树的血液”。谈到劳动带来的喜悦时,他“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跃动,知道每一株果树全有着使果子成长的力量”。这些都带给读者一种动感之美。生命在于运动,劳动者最快乐,我想这才是他最想表达的。
林清玄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甚是同情,笔锋所指,无不散发出人性的光环。在《负琴盲翁》一文中,他描写了一位双目失明的老者。老人身世悲惨,妻子卧床,二十几岁的孩子终日流口水,为谋生计,只得卖唱,靠沿街乞讨为生。歌声凄婉,揉肠欲断,深深刺痛了他脆弱的神经,就连那琴声在其听来,也是暗哑的、苦涩的,如同魔影一样。以至于他最后写道:“月琴的造型是美的,声音也清脆,但却蘸了血一样,在我望见时便流起无声的泪来,“思想起,歹命人啊——”平民情怀的林清玄,以一句盲翁悲苦的唱词,道尽了世情的冷暖,似说未说,一切尽在不言,却富有极强的感染力。以情感人、妙笔生辉,这就是大家的高明之处。
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林清玄是一名“佛系”之人,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他以自己的佛学意识,从平常的都市生活中,感悟那强烈的平民情怀。
他的许多文章都和佛学有关,像《忘情花的滋味》一文中对昙花的描写,富含禅意,语言上也有体现,如:“……我们小小的凡人,不能有爱到忘情近佛心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藏情……”还有许多文章更是明显,题目上一看便知,像《三生石上旧精魂》《佛鼓》《召集有缘人的钟声》《水晶石与白莲花》《达摩茶杯》等,佛教的痕迹一览无余。由于将佛教哲理用于平常生活之中,林清玄的散文风格清新,语言朴素亲切,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他在《生命的酸甜苦辣》一文中,借用那碗甘、苦、酸、辛、咸五味俱全的孟婆汤,启示世人:既然投生为人,就不可能全是甜头,生命里是有各种滋味的。
林清玄对禅意相当重视,为此还专门写了四部禅意散文精选,书名分别是《不争,是一种慈悲》《不辩,是一种智慧》《不闻,是一种清净》《不看,是一种自在》。淡看人生,无欲无求,这是林清玄散文所追求的境界。
对于林清玄的散文,我向来是心怀敬意的。在为数不多的私人藏书中,《林清玄散文精选》一直摆在醒目位置,每次阅读,总能有新的收获,简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学宝库。他的见解,总能引起我的心理共鸣,这也许是我崇拜他的原因。他的书也成了我的读书笔记,上面的名言警句划线关注,段落大意段后注明,文章构思加以总结。这么说吧,只要自己能看懂的,就一定在书上标注,为的是学习起来方便。看着满书的涂鸦,自己也觉得难为情。好在书是自己的,也无人计较,更何况这是我们之间心灵对白的方式,理解万岁吧。
书读得多了,我发现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大多有一个相似的模式,那就是将眼前的景物与记忆中的事物相联系,将现实的场景与历史上的某些文物事件相联系,引出下文后,再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将其一一收录艺术的品味和美好的冥想之中,形成一种抒情的淡雅风格。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也算读书捡来的意外之喜吧。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散发着一股故国泥土的芬芳,引领着读者走入一个梦幻般的神奇境界,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风韵之美。从那晨钟暮鼓的余音里,他教化人们要万事看淡,禅悟人生,把日子过成风景。“乡土情怀根魂在,禅悟人生华章存。”这就是我对《林清玄散文精选》的评价。
老师这么优秀还这么努力,我们做晚辈的更应该加倍努力才对。
遥祝老师心态常青,笑口常开。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