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相约秋天】秋天里的那些事(散文)

精品 【家园.相约秋天】秋天里的那些事(散文)


作者:杨忠文 布衣,37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3发表时间:2024-11-05 00:48:27

秋天里的那些事
  
   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它给人以希望,带给人们幸福。香甜的玉米,金黄的稻谷,鲜红的柿子,红于二月花的枫叶,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让人赏心悦目,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每到秋天,当一阵阵稻香扑面而来,沁入心脾之时,就会拨动我记忆的神经,往事像电影镜头,在我的脑海不停地跳动。
   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这与我的经历有关。我出生在农村,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伴随着我们,折磨着我们。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生活,现在讲起来,没有体验过的人,他们是绝对不会相信的,还以为我是在编故事,讲多了他们会觉得厌烦,呛你一句:谁叫你命不好,出生在那个年代。我小时候吃的欲望十分强烈,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穿暖。看到玉米抽穗,就眼巴巴地盼望着它赶快成熟。闻到稻香,看到阳光下,田坝里的金黄的稻谷,会感到无比的兴奋,为将要吃到白花花的大米饭而高兴。
   我家周围是玉米地,那是集体的。我家的自留地在院场边,只有几分的面积。自留地一年种两季,春天种玉米,秋天玉米收了后种蚕豆。我们秋天可以吃玉米,春天可以吃到豆子。玉米的胡须刚变成棕色,我们就跟母亲商量,恳求她让我们吃玉米尝鲜。得到母亲的同意后,我就去地里把玉米掰进家。在火塘里烧起火,找来一口锅,把玉米放进锅中,倒入适量的水,把锅架在火上煮。玉米煮熟了,把锅端下来,用筷子把玉米夹出来,放到小盆子里,这样就可以吃这让人早就咽唾液,冒着热气,散发着清香的玉米了。大口大口地嚼着那甜香的玉米,肠胃是那么的舒畅,神情是多么惬意,仿佛能享受到这种吃的生活才有意思,觉得吃是生活的基本要素,能满足食欲的生活才更有意义。等到玉米苞的皮呈现微黄,这时的玉米粒已变硬,煮吃已不适合,只能烤吃了。掰几包玉米回家,先把火塘里的火烧得旺旺的。再把玉米皮剥去,放到火上烧烤。不时翻动玉米。整包玉米烤熟了,分成二三节,一人吃一节。刚烧烤出来的玉米温度较高,烫手,可以用一只筷子穿在玉米骨心,双手并用,慢慢地吃。煮玉米吃起来糯,香甜。烤玉米脆香,有淡淡的烟火味。秋天,我们虽然可以吃到煮玉米、烧玉米,但是不可能放开肚皮尽量吃个饱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解解馋,哄哄肚子而已。母亲常念叨:三五包玉米煮吃烧吃不饱肚子,把它晒干磨成面做饭吃,一个人一顿吃不完。正是如此,她限定我们,不允许我们多煮玉米吃和烧玉米吃。我们严格遵守家规,得不到母亲的批准,我们即使想多吃几包玉米,满足一下空肚子的食欲,但怕那唠叨的责骂,就算吃了,不仅耳朵难受,肚子也不舒服,也就没胆量违规。很多时候,看着含笑的玉米,闻着清香,只能把欲望压住,干咽口水。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不变的,也有例外的时候。二弟已经两岁了,由于营养不良,还不会说话走路。我们不知道原因,都说他软弱。秋天,玉米开始成熟时。父亲说,多给他煮一点玉米吃,过一段时间,他要会说话走路了。我对父亲的话有怀疑,怎么吃一些玉米他就能说话走路?玉米又不是治软弱病的良药!按照父亲的要求,母亲每天都煮玉米给二弟吃,我们也沾二弟的光,多得吃一点煮鲜玉米。正如父亲所说,等到秋末冬初,二弟能够说话走路了。当时我感到奇怪,父亲怎么会预料到给二弟煮鲜玉米吃,会让他能尽快说话站立起来走路呢?后来我才知道,二弟缺乏营养,身体缺钙等,导致说话迟,两岁了还不会走路。玉米营养丰富,他吃了鲜玉米,营养得到补充,身体逐渐强健起来,就会说话走路了。
   我们的村子下边,是一个有三四千亩面积的坝子。秋天,田坝一片金黄,稻谷的香气熏陶着村庄,陪伴着我的美梦。梦中,我看到人们在稻田里忙碌,欢笑声不绝于耳。我在田埂上捉蚂蚱,手亲切地抚摸着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忽然,那稻穗变成了白白生生的大米。转身,饭桌上,摆着一盆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大米饭。每到秋天,我都会做这样的梦。这是梦又不是梦。大集体时代,等收了稻谷,每家分到谷子,就赶紧在太阳下晒。晒干后,把谷子挑(背)到碾子房,碾成米。米拿回家,煮成饭,就可以品尝渴望已久的大米饭,安慰一下常时间以糠菜稀粥来填充的肚子。那时,我们这里每年吃新米饭是有一些讲究的。煮第一顿新米饭,煮熟后,首先要敬牛,给牛吃一点。因为牛是耕田种地的功臣,是靠它们的吃苦卖力的帮助才种出粮食的,不能忘记它们的付出,所以新米饭要让它们先来享受。其次,要用新米饭喂狗。听说古时人们不珍惜粮食,随便糟蹋粮食。上天屡次警告,可人们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总没有收敛浪费粮食的行为。结果上天大怒,为了教训惩罚人类,把稻谷等粮食收上天去了。没有了粮食,人饥饿得发慌,只能吃草皮树根。狗也饿得瘦骨伶仃,走路东倒西歪。饿坏了的狗,趴在地上,奄奄一息,抬头对着上天有气无力地哭泣哀求,希望老天爷怜悯,发发善心,施舍一点粮食救命。其惨状让上天动情,哀声让上天难受。于是上天动了慈悲之念,给狗扔下几穗稻谷。人们看见老天爷丢下来稻谷,就飞快奔跑去抢夺,稻谷还不到狗的嘴边,就被人抢走了。人们拿这稻谷去种植,这样人又有大米饭吃了。稻谷是狗祈求来的,能吃到大米饭是狗的功劳。喝水不忘挖井人,吃粮不能忘本。这每年收回来的稻谷煮出来的新米饭,人在动口之前,喂了牛就要喂狗。等牛吃了狗喂了,人才能尽情地受用。这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和传说,那是我曾经看到和听说的。时过境迁,许多旧俗已被新习取代,现今那习俗早已消失,传说也无踪了。
   水稻收割后,田坝上站立着的那一片一片的人头草,像一阵阵整装待发的士兵,那阵势犹如“沙场秋点兵”,有一种雄壮的气势,让人仿佛置身于大战前的战场一般。我们到田里捉蚂蚱,抓泥鳅黄鳝。捉到蚂蚱,用一根草串起来。蚂蚱多,有大一点的,有较小的。我们多数捉大的,放过很小的。不一会儿,就捉得几串。几十个蚂蚱,已经可以解一下馋了。我们就来路边,找来干草,在一个大石头旁,拿出家里准备去的火柴,擦火点燃草,烧起火,把蚂蚱放到火上烧烤。烤熟了,掐着蚂蚱的头,把头和身子拉开,剔除肠子,放入口里,慢慢地往下咽。有时蚂蚱捉得很多,就拿回家用铁锅煎炒出来,放到饭碗中下饭吃。泥鳅黄鳝生长在有水的地方。泥鳅钻土不深,好捉一点。黄鳝打洞本领高,钻土能力强,躲得较深。捉黄鳝比捉泥鳅更费劲,付出更多。相比较,虽然捉黄鳝比捉泥鳅更用力,但捉黄鳝更划算。泥鳅个体小,黄鳝体形较大,有的黄鳝有七八两,相当于几十条泥鳅。我们捉泥鳅黄鳝,几个人一起捉,捉得少,就在田里烧吃。捉得较多,就平均分配,各自拿回家与兄弟们共享。一次,我一个人曾经捉得20多条黄鳝,拿回家,母亲把它们做成黄鳝酥,我们美美地吃了两顿。在那个年代,蚂蚱、泥鳅黄鳝是我们最爱的美味,那时田里这些东西很多。每年秋天,我们都可以享受到这些美味。后来田里大量施化肥农药,这些小动物遭劫,现在除蚂蚱在山里偶尔能看到几个外,泥鳅黄鳝已经绝迹。如果不相信它们已经消失,非要证明这个田坝还有泥鳅黄鳝的存在,那你找遍田坝每一个角落,掘地三尺也是无法看到它们的踪影的,只是白费功夫罢了。河中无鱼市上多。好在吃不到家乡田里的泥鳅黄鳝也没关系,想吃这些东西,可以到市场上购买,那里有大量的泥鳅黄鳝出售。只不过是人工养殖的,跟自然生长的味道略有不同罢了。
   柿子在秋天是最惹眼的。地头、路边的柿树上缀满黄红的柿子。一棵棵柿子好似一把把大火把,在秋风中燃烧,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嗜好柿子的我们,常常爬上树,搜寻可以吃的泡柿子。看到枝头一个鲜红的柿子,伸手去捏,有点软,就摘下来,掰成两半,往最里塞,把皮扔掉。熟不透的柿子虽有点涩嘴,但肚子早就等着有食物来填充,那会舍得把进口了的东西随便放弃了呢?有的柿树长在土肥,风向阳光充足的地方,约10来米高,枝杈繁多,一棵树占地几十平米。这种树结果多,一般的柿树结三五百斤柿子,这种树可以结千把斤柿子。曾有一个伙伴去摘结在枝头的柿子,树枝折断,摔跌到树下。树下堆放着石头,他砸得头破血流,气息奄奄,不省人事,几乎丧命,几个小时后才醒来。尽管有这血的教训,当看到树上半熟的柿子,我还会爬上树去摘,早把危险拋到云霄去了。真是鸟为食亡,我为吃柿子而冒险阿!我们还把柿子一杈一杈地折下来,拿回家挂在墙上,泡一个吃一个。假如自家有柿子的话,把它摘回家。找来一个箩筐,底上内边放上一层干稻草,把柿子放进去。为了让柿子泡得快,泡得透彻,可以找来几个木瓜,切碎,放到柿子间,也可以放上多芋(山上野生的一种可食的小酸果子)。过几天,柿子泡了。一个个水灵灵的,鲜红可爱,皮薄肉软,那皮比薄纸还要薄。咬一口,汁满口,甜似蜜,好痛快!还可以用大土瓶来捂柿子。把柿子放进土瓶,同时放入适量的木瓜或多芋(不放木瓜多芋,柿子也会泡的。不过一瓶柿子有的已泡烂了,有的还硬硬的),几天后,就可以吃泡柿子了。柿子可以捂泡吃,还可以制成柿饼。把柿子摘回来,用刀把柿皮削去,放在太阳下晾晒,软一点后就用手捏。边晒边捏,边捏边晒。捏成一个个圆饼,好似一个个小轮子,晾干就是柿饼。柿饼柔韧耐嚼,甘甜。容易保存,可以存放较长时间,携带方便,什么时候想吃都可以吃,不受条件限制。
   柿子是我小时候最喜爱的果实,当时许多人都爱吃柿子,这与我们所经历的时代不无关系。后来喜欢吃柿子的人少了。柿子是一种生态水果,营养价值高,适量吃一些柿子,对身体有益,再说,柿子、柿蒂可以入药,可以说柿子是个宝。可如今在我们家乡,那一棵棵缀满枝头,鲜红诱人的柿子,鲜有人光顾,只有鸟雀把柿子树当做天堂,在枝头无忧无虑地尽兴地啄食被人们遗弃的柿子。鸟雀食量有限,消受不完,大量柿子就只能默默地自灭了。柿子已失去了价值,一些长在地边的柿树因影响庄稼生长,招惹鸟雀,遭到了灭身之灾,被砍作柴化成灰,为大地作出了最后的贡献。柿子,我们小时候的珍果、最喜爱的宝贝,最终落得无人问津的结局,这在先前,是我做梦都梦不到的,我想,这是柿子的悲剧啊!
   秋天,云雾缭绕的大山更加神秘。这个季节,山里最招引人的是鸡枞。鸡枞是菌王,是山珍。许多人都喜欢吃鸡枞。鸡枞煮汤,汤味甜香;煎炒,香气扑鼻,润口送饭;用油煮,做成油煮鸡枞。油煮鸡枞香味独特,吃米线面条,放上一点油鸡枞,那真是有一种无法表达出来的风味。在大暑、处暑、白露等节令,鸡枞出得最热闹。出鸡枞时,清晨三四点钟,找鸡枞的人就进山。过去没有手电筒,有的点火把,有的摸黑去。如今都是打电筒去的。我喜欢吃鸡枞,也爱去找鸡枞。我找鸡枞的足迹遍布家乡后面的十四山。多数时间是我一个人去,天不亮我不敢去,等天亮了我才去。等我到山上,鸡枞都被早去的人拿了,只看到鸡枞被撬后的痕迹。我翻山越岭,跑五六个小时,运气好的话,会找得几十朵鸡枞。很多时候,脚跑疼,手弄破,搞得疲惫不堪,却白跑一场,一无所获。今早上没有收获,像泄了气的皮球,灰心丧气,赌气地说:“一朵鸡枞找不得,白跑了一早上明天不去找了。”可是到第二天早上,脚又开始痒,又想去跑了,早把昨天说的话拋到脑后。起床后,急急忙忙地挂起小篮子,又上山去找鸡枞了。如果下雨,就戴上大头帽(斗笠)。下雨找鸡枞不容易。在树林里钻,雨水树叶子上的水,浇得浑身淌水,那难受的滋味什么都有。沙子、地上的松针很滑,一不小心,脚打滑,屁股搓地,向下跌几丈。篮子甩出几米,如果篮子里装着几朵鸡枞,那鸡枞已是摔得粉身碎骨了。爬起来,拍身子,捡起篮子,看一眼碎鸡枞,惋惜地叹着气,继续朝前走。尽管找鸡枞有危险(山陡),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可在鸡枞出的时节,我还是喜欢去找。我找鸡枞收获最大的只有一次。那天,我跟在几个人后面,一起往回走。他们的篮子里已经装着半篮鸡枞,我的篮子里却空空如也。走到一个斜坡,其中一个站住,往下看,用手指着一片曾经被火烧过的地方说:“这下面是出鸡枞的。”说完他们就继续走了。我站着往他说的地方仔细看,一个坎子上,一塘正开散的鸡枞映入眼帘。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快速走近鸡枞。哇,一塘鸡枞,出得好热闹,七八十朵鸡枞,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挤在一起,香气扑鼻,把我熏得陶醉,好像喝了酒一样,脸都有点发烧了。我把鸡枞抜出来,装得大半篮,哼着歌回家。这是我这生中找鸡枞收获最大的一次,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找鸡枞的酸甜苦辣很多,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星转斗移,世事变幻,秋景依旧,虽物是人非,可我的爱秋之情不减,每当在观赏秋色,看到缀弯了腰的玉米,地边树上含笑的柿子,闻着一阵阵稻香,品尝着购买来的鸡枞时,我总会不知不觉的想起过去秋天中的那些事,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它似一坛老酒,醇香,韵味悠长。
  

共 505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各种景象与回忆,令人沉浸其中。语言表达上,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对玉米、稻谷、柿子、鸡枞等的描写细致入微,如 “整包玉米烤熟了,分成二三节,一人吃一节。刚烧烤出来的玉米温度较高,烫手,可以用一只筷子穿在玉米骨心,双手并用,慢慢地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运用了不少俗语和比喻,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主题方面,通过回忆秋天里的那些事,展现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秋天的热爱。从缺吃少穿的年代到如今,尽管世事变幻,但爱秋之情不减,使文章充满了温情与感慨。结构清晰,围绕秋天的不同事物展开叙述,层次分明。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段落稍显冗长,可以适当精简,使文章更加紧凑。总体而言,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佳作。建议加精!【编辑:田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1013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4-11-05 00:48:56
  本文语言生动,对秋天的各类事物描写细腻。从玉米到柿子,从稻谷到鸡枞,充满生活气息与怀旧情感。通过回忆过去秋天的经历,展现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秋天的热爱。虽有个别段落稍长,但仍不失为一篇情感真挚的优美散文。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2 楼        文友:杨忠文        2024-11-05 09:27:17
  感谢社长的精心编辑评点!
3 楼        文友:秋觅        2024-11-14 06:56:40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