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国家宝藏——走进甘肃(散文)
甘肃,地方不大,但位置非常重要。在地图上就可以看到,甘肃是汉族地区,但周边基本都是民族自治地区,也就是说,是民族杂居地区,所以从汉代起就是中央政权控制少数民族区域的一个重要支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各个民族通过甘肃进行交流,所以甘肃也是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集大成之地区。
一、铜奔马
铜奔马就是以前我们熟知的马踏飞燕,现在统一命名为铜奔马。这个名字好,就是铜制的一匹奔马。马三肢腾空,另一肢和底座相连作为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也别处心裁,是一个燕子,说明整个马已经翱翔于半空中。这种设计,既表明奔跑迅速如飞,也点出天马的意境。马昂首长啸,马尾飘逸,完全一副在疾风中快速飞腾的模样。马的肌肉,丰富纤美而又紧张,充斥着运动的张力。一件静态的雕塑,却充满了动态美,让人一看就热血沸腾。铜奔马的造型之美,让它获得了无上的荣誉——中国旅游的形象大使。
汉朝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朝代,我们的民族就命名为汉族。汉朝从刘邦平定天下,当时百姓凋敝,统治者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不过百年就国库充盈,国力强盛。到了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时期,终于大破匈奴,而且不是消极被动的防御,没有修长城,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匈奴人擅长的马上作战的方式痛击匈奴,逼得匈奴远遁,非常让国人长脸。从那个时候起,马作为一项重要的武备,成为大汉王朝的守护神。汉武帝不远万里,从西域引起了汗血宝马,又称天马,所谓天马行空就是从这来的。铜奔马就是天马。
汉武帝北破匈奴,西通西域,将大汉王朝的版图和实际控制区域都大范围增加。正是因为看到甘肃地理位置的重要,汉武帝设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迁汉人到此居住,初衷就是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这四郡,都在现在的甘肃境内。可以想见,当时的甘肃,颇有军垦的性质,从西域过来的天马肯定大量留存。所以,铜奔马出现在甘肃境内,就不奇怪了。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武备。和大汉王朝引进汗血宝马类似,我们新中国也要引进海防最重要的装备——航空母舰。中国几代人对航母望眼欲穿,特别是刘华清将军,贵为海军司令员,在美国访问时,垫着脚够着看美国航母的场景,让人落泪。没有航母,在海上就没有话语权,中国的海防就永远落后挨打,正如当时的中原王朝面对飒沓如风的北方马背上的民族,永远是被动挨打的一方。引进了汗血宝马,汉武帝才会有底气说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宣言,陈汤才有雄心宣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如果今天,我们的航母编队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相抗衡,我们也可以游弋到大海深处陈兵示警,而不是像以前眼睁睁看着人家在我们家门口耀武扬威而无可奈何。寇可往我亦可往,那不仅仅是汉武帝的宣言,更应该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宣言,是一个强大民族的底气。
看着铜奔马,似乎在看着先辈的豪情和底气,而我们现在的底气呢?没有底气,哪来的豪情?好在,我们的航母已经有了战斗力,几代人的梦想已经实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向全世界发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声音。
二、驿使图画像砖
又是一块画像砖,画的是驿使图。顾名思义,画的就是一个驿使飞驰送信的场景。驿使没有嘴,寓意驿使不可随意泄露消息。此图看着就似曾相识,后来知道了,邮政卡上就是此图,现在此图已经成了中国邮政的形象标志。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中国古代随处可见提到驿使的诗句。也许,中国人自古就是感情丰富而又性格内敛的民族,所以用信物表达关心是最常见的方式。中国的驿使本来在生活中就很重要,特别是战乱年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百姓流离失所,生无可依的时候,对家人的思念、担心、关爱等全在那一封封家书上。战乱年代的音讯不通,不仅仅是让人精神上煎熬,还导致了很多人间悲剧。经常有,丈夫出去打仗,妻子也受到战争影响而颠沛流离,从此音讯不通或得到误传说一方已死,另一方无奈重组家庭,后来居然巧遇了,让人感到无尽的唏嘘和悲哀。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同学相互间的通信很频繁,那时几乎是寄出信后就数着日子等回信,就在这样的等待和期盼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同学情谊。
中国邮政和电信的分家,意味着通过电信方式联系正式取代了邮政通信方式。确实,现在是全民手机时代,想到什么事直接打个电话,连信息都懒得编,更不用说写信了。联系是方便快捷了,可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期盼的感觉了。时代的发展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快捷便利的生活当然是好事,至于艺术化的寻求过去那种慢生活的感受,已经不是主流,所以看到有创意店说写封信寄给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知道那只是情怀,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十年后自己在哪都是疑问。现代的驿使变成了通讯的信号,驿站变成了基站,而且越来越方便,古时候八百里加急的战报,累死多少马才能一两天内送达,如今拿起电话随时汇报,甚至可以在网上同步知道消息。这当然是进步。所以,我们现代人是没有古人那种对家人的牵挂的,或者说,牵挂的方式不太一样,因为你想到家人了,即便不在一起,也可以随时联系,可以通过视频电话看到对方。也许,只有发生了特大灾难,像汶川地震那样,基站全部震毁,通信信号全无,我们才能领略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煎熬。
当然,通信的方式会变,人和人交流的需求是不会变的,人终究是社会动物,还是需要情感的慰藉的。我们老祖宗的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通信方式,也就成了所有中国人的情感寄托,成了我们牵挂的起点。这就是画像砖成为国宝的原因,也是邮政将驿使图作为形象标志的原因。
三、人头型器口彩陶瓶
人头型器口彩陶瓶,就是器口呈人头型的彩陶制成的瓶子。整个瓶子,就像一个温婉的少女,梳着齐刘海,静静地坐在那儿。瓶身是一个大肚子,穿着红色条纹状连体衫。陶瓶出土于甘肃大地湾,大地湾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比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都略早。
以前一直不知道陶和瓷有什么区别,现在看来,大概陶器更简单粗糙些,是初级产品,而瓷器则精细很多,是高级产品。所以,石器时代,出土的都是陶器。可以理解,人们刚开始学会用火,学会用研磨工具,能把土烧成这样精美的陶器已经很不简单,更何况还能烧出彩色图案,应该是添加什么矿物质才出现的颜色。当工艺水平更先进了,有了专门的窑口,学会了控制温度,就可能烧出更细腻多样的瓷器。大地湾的陶器,图案中更多的是女人的形象,可见当时女人地位较高,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把瓶口设计成人头造型的,不仅仅大地湾绝无仅有,整个中国至今都没发现第二个,可见这个陶器多么与众不同,多么珍贵。
专家讲解了,中国陶器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化起源,从这时候起,我们的艺术就有了我们的民族特色。最显著的特色是:中国人讲究含蓄,喜欢把特征隐藏起来,但又能让你明白,这是中华文明艺术。而西方更喜欢抓住特点,直接赤裸裸的告诉你。例如,同样表现女子的形象,中国通过发式、通过服装让你知道这是一个女子,而西方则通过丰满的乳房和屁股,让你知道这是女人。两种文明从源头开始的差别,随着千百年的进化发展,变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质态。第二个特色是:中国人喜欢连贯,像瓶身的花纹都是一致的,如果展开就是一幅完整的画作。不止这一件,大地湾出土的所有陶器,基本都有这个特征,可以通过延展形成一幅图画。而西方更多绘画单个物体,或者单个故事。这种差异性,到后来发展到,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明,强调整体服从,更重视集体主义;而西方文明,则侧重个人感受,强调个人主义。
在中华文明的初期,就能出现这么一件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陶瓶,真让我们为老祖宗感到自豪。文物是实证,证明了我们历史上的伟大成就,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