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瓷缘人生(小说)
一、瓷碗坠地,命运初逢
晨曦的微光,透过那枝叶交错、斑驳陆离的树林,星星点点地洒在蜿蜒曲折的青石路上,宛如碎金铺陈,给这古老的道路添上了一抹神秘而温暖的色彩。朱博志,一位年逾花甲、身形瘦小且背微驼的老者,正挑着那副沉甸甸的扁担,缓缓行走在这条通往集市的路上。扁担两头的竹筐里,满满当当装着各式各样精美的瓷碗。那些瓷碗在晨光的轻抚下,泛着温润柔和的光泽,仿佛每一道光晕里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昔故事,静静等待着有缘人去聆听。
朱博志的脸上,岁月的刻刀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那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犹如古老树皮上历经风雨侵蚀的纹路,每一道都承载着生活的沧桑与磨难。他目光深邃而平和,那眼神中透着一种历经无数苦难后沉淀下来的坚韧,仿佛世间的一切波澜在他眼中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身上那件粗布衣裳,早已被岁月洗得发白,补丁挨着补丁,却被他收拾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尽显其骨子里的质朴与倔强。
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山区的贫苦农家,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在他年幼之时,父母便在一场肆虐的疫病中相继离世,只留下他与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能在这艰苦的世间求得一口吃食,小小的朱博志便跟着村里的长辈们学做各种农活。那稚嫩的双肩,早早地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每日里迎着晨曦出门,伴着月色归来,在田间地头挥洒着汗水,与泥土为伴,与农具为友。
十岁那年,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这个可怜的孩子。一场罕见且凶猛的洪灾如同一头失控的巨兽,咆哮着席卷了他们的家乡。洪水奔腾而下,无情地冲毁了他们的家乡和田地,将整个村子瞬间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在那场灾难中,奶奶为了保护朱博志,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最终还是不幸离世。朱博志再次沦为孤儿,只能随着逃荒的人群,开始了那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流浪生涯。
在流浪的日子里,朱博志受尽了人间冷暖。寒冬腊月,他蜷缩在破庙的角落里,忍受着刺骨的寒冷和饥饿的侵袭,身体瑟瑟发抖,却找不到一丝温暖的慰藉;炎炎夏日,他为了一口吃食,四处奔波,遭受着他人的白眼和驱赶,心中满是无奈与苦涩。然而,正是这些苦难的磨砺,铸就了他那如钢铁般坚韧不拔的性格。
十五岁那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朱博志在流浪途中偶然遇到了一位烧制瓷碗的老工匠。那老工匠见他孤苦伶仃,又着实可怜,心生怜悯之情,便收留了他,让他在自己的瓷窑边帮忙做些杂活。从此,朱博志便与瓷碗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他那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制瓷生涯。
初涉制瓷,朱博志便从最基础的挑选泥土学起。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他便早早起身,背着一个破旧的背篓,前往附近的山丘寻找合适的黏土。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他需要仔细地观察每一处泥土的质地,用手轻轻捏起一小把,感受其细腻程度,若有哪怕一丝砂粒感,便果断舍弃。找到那质地细腻、杂质极少的黏土后,他会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小铲子将其挖起,轻轻地放入背篓中,仿佛对待的不是泥土,而是珍贵的宝石。
回到瓷窑,便是揉泥的环节。朱博志将背篓里的黏土倾倒在一块宽大且厚实的木板上,然后缓缓挽起那已经破旧不堪的袖子,双手用力地揉按起来。他的动作沉稳而有力,每一下都仿佛带着一种使命感,似乎要将泥土中的空气全部挤出,让泥土变得更加紧实、富有韧性。那黏土在他的揉搓下,起初还略显生硬,但随着他不断地发力,渐渐地变得柔软起来,如同听话的孩子,在他的掌控下逐渐成型。他边揉边全神贯注地感受着泥土的变化,眼神中透着一种专注与认真,仿佛在与这团泥土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这团泥土已然成为了他未来生活的希望所在。
揉好泥后,便进入了拉坯工序。朱博志缓缓走到拉坯台前,双腿微微分开,稳稳地站定,以保持身体的稳定。他先将揉好的泥团轻轻放置在旋转的陶轮中心,然后双手沾满水,那水顺着他粗糙的手指缓缓流下,滴落在陶轮上。接着,他轻轻握住泥团,随着陶轮的缓缓转动,开始发力。起初,那泥团在他手中并不听话,要么歪向一边,要么中间凹陷,仿佛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故意与他作对。可朱博志并不气馁,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更加专注,一次次地调整双手的力度和位置,口中不时喃喃自语,像是在与泥团沟通一般,试图让它明白自己的意图。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那泥团终于在他手中渐渐变成了一个圆润的碗坯形状,他的脸上也随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透着一种历经艰辛后的成就感。
接下来是绘制花纹的步骤,这可是赋予瓷碗灵魂的重要环节。朱博志虽未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但他凭借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绘制出的花纹别有一番韵味。在绘制之前,他会先在脑海中构思好想要绘制的图案,或是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龙凤呈祥,或是寓意着花开富贵的牡丹盛放,亦或是那描绘着乡间田园风光的山水画卷。想好后,他便拿起画笔,蘸上精心调配的颜料,那颜料在笔尖上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泽,仿佛也在期待着在瓷碗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当他绘制龙凤时,会先轻轻勾勒出龙的矫健身姿,那龙的线条刚劲有力,仿佛下一刻就要破壁而出,翱翔于九天之上;接着描绘凤的优美体态,凤的羽毛用细腻的线条一一展现,仿佛真的能看到凤在翩翩起舞,那凤凰的眼睛更是点睛之笔,透着一种灵动与神秘,让整个凤仿佛活了过来。绘制牡丹时,他会先画出层层叠叠的花瓣,那花瓣的形状、大小都经过他仔细的考量,每一片花瓣都仿佛是真实的花朵一般娇艳欲滴;再点上娇艳的花蕊,那花蕊的颜色鲜艳夺目,使得整个牡丹仿佛在碗坯上绽放出了绚烂的光彩,散发着一种迷人的芬芳。绘制山水画卷时,他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远处的山峦,那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感觉;再画出山间的溪流,那溪流潺潺流淌,波光粼粼,仿佛能听到流水的声音;最后画上几间乡间小屋,那小屋的烟囱里冒着袅袅青烟,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田园之中。
最后便是烧制环节,这是瓷碗诞生的关键一步,也是最为考验耐心与技术的环节。朱博志将绘制好花纹的碗坯小心翼翼地放入窑中,然后点燃窑火。那窑火起初只是微弱的火苗,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变得旺盛起来。他守在窑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窑内的温度变化,额头上渐渐沁出了汗珠。烧制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稍有偏差,瓷碗就可能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朱博志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通过观察窑火的颜色和火势的强弱,精准地判断着窑内的温度。有时,为了保持温度的稳定,他甚至会整夜守在窑边,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会时不时地往窑里添加柴火,那柴火在窑中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火星四溅,他却全然不顾,只是专注地看着窑内的情况。经过漫长的烧制过程,当窑火渐渐熄灭,朱博志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窑门,看到那一件件烧制成功的瓷碗,心中满是成就感。那瓷碗在窑火的洗礼下,更加坚硬、光泽更加亮丽,仿佛获得了新生一般。
多年后,老工匠因病去世,朱博志继承了瓷窑。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乡那偏远的地方生意越来越难做,为了能让自己的手艺得以延续,也为了能有口饭吃,朱博志便挑起扁担,带着自己烧制的瓷碗,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踏上了前往这个小镇的路途。
行至半路,“哗啦”一声,一个瓷碗从竹筐滑落,掉在地上瞬间摔得粉碎。那清脆的破碎声在寂静的小路回荡,格外刺耳,朱博志却仿若未闻,头也不回,步伐依旧平稳。
这一幕恰被路过的年轻女子孙雨灿瞧见。孙雨灿生得眉清目秀,一脸的书生气,身上穿着一袭淡雅的青衫,背着一个书篓,正准备去镇上的书院求学。她不禁停步,满心疑惑,忙追上朱博志问道:“老伯伯,为何碗碎了您却不看一下呢?”
朱博志微微侧头,看了她一眼,脸上浮起一丝淡淡的微笑,缓缓说道:“我再怎么回头看,碗都是碎的。”
孙雨灿一愣,细细品味这话,心中涌起莫名感触。她自幼饱读诗书,懂得许多大道理,可此刻,朱博志这句简单的话却似蕴含着更深的人生智慧。
二、集市相遇,话语点醒
朱博志挑着担子来到了集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寻得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放下担子,将竹筐里的瓷碗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阳光洒落,那些瓷碗再次散发出迷人的光泽,精美的花纹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曾经的故事,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孙雨灿也来到了集市,她在书院请了假,今日是专门来集市上为自己购置一些笔墨纸砚的。她在人群中穿梭着,不经意间又看到了朱博志的摊位。她心中一动,便走了过去。
“老伯伯,您这瓷碗可真漂亮啊。”孙雨灿蹲下身子,拿起一个瓷碗,仔细端详着。
朱博志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些瓷碗都是我亲手烧制的,每一个都倾注了我的心血啊。”
孙雨灿看着朱博志那粗糙的双手,上面布满了老茧和烧伤的痕迹,不难想象朱博志在烧制这些瓷碗时所付出的艰辛。
“老伯伯,您刚才说的那句话,我一直在想,觉得很有深意呢。”孙雨灿放下瓷碗,抬头看着朱博志说道。
朱博志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年轻人,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去,就像这瓷碗,碎了就是碎了,再怎么惋惜也无济于事,只能学着去接受,学着放下呀。”
孙雨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她想起自己在书院里的日子,有时候为了一次考试失利而懊恼不已,为了和同窗之间的一点小矛盾而耿耿于怀,现在想来,那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在这时,集市上突然传来一阵吵闹声。原来是几个地痞流氓在欺负一个卖菜的老妇人,他们不仅打翻了老妇人的菜篮子,还想抢走她身上为数不多的铜板。
孙雨灿见状,心中气愤不已,她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想要制止那些地痞流氓。
三、冲突爆发,困境相护
“你们干什么!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欺负一个老人家!”孙雨灿挺身而出,怒喝道。
那几个地痞流氓转过头来,看到是一个文弱的年轻女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哟,哪来的小丫头,敢管我们的闲事,活得不耐烦了吧!”其中一个满脸横肉的地痞流氓恶狠狠地说道。
孙雨灿虽然心中有些害怕,但她深知自己不能退缩,她挺起胸膛,说道:“你们这般行径,与强盗何异!我定不会让你们得逞的!”
地痞流氓们听了,更加恼怒,他们一拥而上,对着孙雨灿拳打脚踢起来。孙雨灿哪里是他们的对手,不一会儿就被打得摔倒在地,嘴角渗出了鲜血。
朱博志在一旁看到这一幕,心中焦急万分。他虽然只是一个卖瓷碗的老人,但他生性善良,又怎能见死不救呢?他急忙拿起一个瓷碗,朝着那些地痞流氓冲了过去。
“你们这些坏蛋,住手!”朱博志大声喊道。
地痞流氓们被朱博志的举动吓了一跳,他们停了下来,看着朱博志手中的瓷碗。
“老头儿,你想干什么?活得不耐烦了是吧!”那个满脸横肉的地痞流氓威胁道。
朱博志紧紧握着瓷碗,说道:“你们要是再敢欺负人,我就和你们拼了!”
地痞流氓们对视了一眼,他们觉得朱博志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又朝着他扑了过去。
朱博志挥舞着瓷碗,试图抵挡地痞流氓们的攻击。然而,在混乱中,几个瓷碗还是被打碎了,碎片散落一地。
孙雨灿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看到朱博志为了保护自己瓷碗被打碎,心中既感动又愧疚。她知道,这些瓷碗对于朱博志来说,不仅仅是用来卖钱的商品,更是他多年的心血结晶。
四、官兵解围,心怀感恩
就在朱博志和孙雨灿陷入困境之时,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队官兵骑着马快速赶来,原来集市上的骚乱已经引起了官府的注意。
那些地痞流氓看到官兵来了,顿时吓得四散而逃。
朱博志和孙雨灿松了一口气,感激地看着官兵们。官兵们下马询问情况后,便离开了。
孙雨灿走到朱博志身边,满脸愧疚地说:“老伯伯,都怪我,要不是我多管闲事,您的瓷碗也不会被打碎这么多。”
朱博志拍了拍孙雨灿的肩膀,说道:“年轻人,这怎么能怪你呢?你做得对,遇到这种不公之事,就应该挺身而出。再说了,碗碎了就碎了,人没事就好。”
孙雨灿听了,心中更加敬佩朱博志。她看着地上那些破碎的瓷碗,暗暗发誓,一定要帮助朱博志弥补这些损失。
从那以后,孙雨灿一有空就会来到朱博志的家中,帮他烧制瓷碗。孙雨灿虽然是个女子,但她聪明好学,在朱博志的悉心指导下,很快掌握了一些烧制瓷碗的基本技巧。
朱博志看着孙雨灿认真的样子,心中十分欣慰。他觉得孙雨灿是个心地善良、有正义感的好孩子,和她在一起,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五、灾难突降,陷入绝望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朱博志在烧制瓷碗时,不小心引发了一场火灾。火势迅速蔓延,将朱博志的瓷窑和大部分瓷碗都烧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