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老宅三部曲(散文)
“狂风暴雨下,一个青年左手拉着大儿子,右手拉着二儿子趴在草房房顶上,一阵龙卷风袭来,房屋被连根拔起,飘向远方。”
这不是电视剧《封神榜》的情节,这是我四岁时候亲眼目睹的惊险场景,这场景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这是艰苦岁月里的心酸往事。
那青年是我的父亲,他的大儿子十五岁,二儿子十二岁,那场龙卷风把他们三人卷出十多里远,摔得鼻青脸肿,但都无生命危险。我太小,没有上房,趴在院子里老槐树下,躲过一劫,成为惊险场景的目击证人。他们三人趴在房顶是要压住房顶,抵御龙卷风的,没有想到演绎了一把现实版的《封神榜》。
草房、瓦房、楼房,老宅三部曲,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在农村见证了村庄老宅的变迁。草房为襁褓中的我遮风挡雨;瓦房帮助少年的我“梦想起航”,楼房为成年的我提供“停泊的港湾”。
老屋是三间草顶房,是曾祖父留下来的祖业。曾祖父世代佃农,是属于那种“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赤贫的那种。生计的改变,源于女儿王学花出嫁。民国大军阀张宗昌是山东掖县沙河人(今山东省莱州市沙河镇人),沙河离祖父家仅仅3公里,为了讨生活,女儿去了张宗昌那里当丫环。王学花豆蔻年华,善解人意,与张宗昌的侍从邱副官经常处在一起,产生了深厚感情。邱副官是掖县的大地主,家境殷实,娶了王学花,给了曾祖父家里很多彩礼。
曾祖父就用彩礼钱盖了三间草顶房,有了自己的家,不再打长工了。
区区30平米的老屋养育了我们四代四十二口人。
草房墙壁是粘土夯成的,窗户上贴着窗户纸(没有玻璃),屋面用麦秸草覆顶,压得很实很紧。墙壁上壁虎经常巡视,那是在捉蚊子呢;墙角偶尔有小花蛇光顾,那是在捕老鼠呢;金蝉在树上引吭高歌;蟋蟀在房檐下弹琴。房顶无论怎样压实压紧,老屋几乎每年都要被刮去草顶。那时我们小兄弟仨最怕风雨天气,现在想来真的有点杜工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意的悲壮。
每每想起在在草房居住的年月里,我就会想起那句前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在18世纪中叶的那次著名演讲:“穷人的草房,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意思是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私有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我那时候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穷人的草房,风想进,雨想进,穷请国王他都不愿意来。穷人,吃饱穿暖,有个穷窝栖身就知足了,哪有什么尊严和人权。
在草房居住的年月里,冬天真冷啊!屋里屋外是相同的温度,我小兄弟仨挤在一床被子里,相互挤在一起,抱团取暖。我那时候,冬天里脸上、耳朵上、手上、脚上满满的都是冻疮,我们小伙伴们常常挤在草房屋檐下晒晒冬日暖阳,比比谁的身上“疮花”(冻疮的结痂)多,小伙伴们真是以苦为乐呀!
岂止是我家,那时农村几乎全部是草顶房,最怕电雷击火灾。邻村就曾经发生过“火烧联营”,景象惨不忍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贫瘠的农村盼望着富裕。
瓦房是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包了干,联了户,又治穷来又治懒。”这些都是儿时熟悉的童谣。小伙伴们鼓起了小肚皮,姑娘们穿上了新衣服,衣食富足的人们动手建新房。农村人家民风淳朴,邻里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盖新房,更加显现了乡邻“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特色。张三来把地基夯,李四帮助和泥浆,王五帮助上房梁,众人合力起瓦房。我家盖的4间红瓦房仅用了不足500元的物料钱,这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
最难忘的还是农家上大梁的场面。东道主请人写好对联,贴在柱子或是墙壁上,大门口的横幅写着“吉星高照”,厅堂内神龛上写着“紫气东来”。吉时已到,开始请梁。木匠大师傅站在高处高唱上梁诗:一步二步上厅堂,三步四步下科堂,五步六步登金宝,七步八步状元郎,九步十步高官做啊!
紧接着是一阵喝彩声、鞭炮声。然后撒下糖果、小饽饽,象征着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楼房是在伟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的。曾几何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祖父辈人“天堂”般的希冀,而今已经成为现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家乡人建设的楼房是别具匠心的。前院后宅,窗明几净,卫生保暖,节能省电。一幢别墅式楼房造价仅是城市的三分之一,让城里人称羡不已。住在天津大都市的大舅,回乡省亲看望住在“长乐皮件城”的母亲,但见母亲的小楼“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他由衷赞叹“家乡的农村人比城里人生活还要好!”
草房、瓦房、楼房,折射祖国大地沧海桑田般的巨变。而今,祖国大地掀起新一轮大发展热潮。祝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