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岁月】国家宝藏——山西博物院三文物(散文)
◎侯马盟书
在春秋战国时期,山西这块大地上出现了最为强盛,故事也最多的晋国,影响千年,现在山西的简称就是晋。都知道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实际上即便他死后,同为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战争中还输给了文公的儿子晋襄公,说明晋国不像有的国家,只强盛了一时,而是在春秋中后期始终是不可忽略的霸权力量。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一个大国分成了三个小国,这三个“小”国,都位列战国七雄,魏武卒一度雄冠天下,而赵国始终是唯一一个可以抗衡强秦的力量。当强秦吞并三晋之后,统一天下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试想如果晋国没有分裂,一统天下的是不是还是秦始皇,可能都很难说。
侯马盟书出现在春秋晚期。那时候,晋国主上式微,权力掌握在六卿手中,即六个大夫,或者说六家宗族。这六家中,历史奇诡的选择了扎根晋阳(今太原)城,势力就是今日山西河北一带的赵家,让这个家族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迁,掀起了惊天巨澜。首先是赵氏孤儿的故事。权臣屠岸贾灭了赵家全族,幸亏两位死士程婴和公孙杵臼不惜生命救下了赵家一个孤儿,这个孤儿长大后复仇成功,并重掌赵家。这个故事有点匪夷所思,一个家族哪是一个孤儿能够建立的,应该是屠岸贾灭了赵家宗主一家,希望赵家从此群龙无首,就此退出晋国政坛,而赵氏孤儿既然活着,他就是宗主,率领全宗族的力量展开了复仇。这才是符合逻辑的事件。其次,灭中行氏。六卿中,智氏独强,韩赵魏三卿联为一体对付范、中行两姓,这时候,智氏选择站队就很关键了。侯马盟书也出现在这时候,是赵国宗主和其他赵姓家主的盟书,显示了赵姓全族团结一致,不屈外力的决心和意志。内部的团结也会给外部压力,也许智氏感畏其力量,加盟了三卿,便很顺利的灭掉了那两姓,六卿变成了四卿。作为后续的故事,刺客豫让,中行氏的门客,几次行刺赵简子,而赵简子命不该绝,几次都奇迹般躲过了。最终抓住豫让的时候,豫让视死如归,只遗憾未能报答中行氏。赵简子感其忠义,脱衣代主人受击以成其志,成千古美谈。最后,三家分晋。故事开始,是智氏联合韩魏两家灭赵,久攻不下,但赵姓困守晋阳,也是岌岌可危。智氏准备引晋河水灌城,那时候玉石俱焚,百姓将无一幸免。这时候,赵主找到韩魏两家,只一句话:“唇亡齿寒,智主如此残暴,今日怎样对我,将来就会怎样对你们”说动两家反水,于是三家突袭智家,一举灭了智氏,并干脆灭了名存实亡的晋国,三家各自成国。这就是战国的开始。
赵国在战国时也是个强横的存在,那是后话了。我只是觉得,赵氏历尽艰险而不灭,其内部的团结是第一位的。像当年赵氏孤儿如果没有宗族力量的支持,一个小孩即便长大成人,能做什么?学武做刺客?那也不能灭了屠岸贾全族。后来的种种生死存亡的角逐,更是赵氏一族团结抗敌终获成功的铁证。没有这种团结,赵氏不会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所以,这个侯马盟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同心,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最终走向辉煌的指引。仅从这个角度看,这件国宝的价值就不可估量。
侯马盟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它的字。中国从甲骨文开始,字只是表意,并不规范,经常一个字有很多类似的写法,只要别人看得懂是什么意思就行。秦灭六国后一个重大功绩就是书同文,由李斯的小篆规范天下文字,所有的字都有了规范的写法。这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秦朝之前的文书典籍,对我们了解那些纷乱的汉字,就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部盟书就是先秦的实物,又字数众多,经常是一字多写法,到现在都还没解读完全,足见珍贵。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又是一件在侯马发现的宝贝。从董氏墓中发掘出的戏俑,金代产品,所以全称是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说是戏俑,其实发掘出的是整个舞台,五个戏俑在戏台上唱着戏,不消说,肯定墓主人生前就爱听戏,长埋地下后,不忘带个戏班入土,在另一个世界中依然可以欣赏精彩的演出。
晋博为什么推选这件国宝,是因为山西戏剧之风很盛,全国三百多种戏曲种类,有五十多种在山西正常表演,更为恐怖的是戏台,据说全国三分之二的古戏台在山西。在山西,随处可见,在一条大街上,有三四个戏台在打擂台,这个戏台发现观众减少,到别的戏台去看戏了,会赶紧换演员,换戏。有这样的竞争氛围,可见山西戏曲之盛。在别的地方,可能有一个戏台就是盛举了。在山西曾经出土过一个类似的戏佣,就是两个戏台并排的形状,可见古时山西就有戏曲竞演的传统了。
戏俑是五个,分为五个行当,当然不是我们现代的生旦净末丑,因为那是雏形。据专家讲,从戏曲诞生之日起,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丑角,说白了,戏曲开始也是出自民间,是下里巴人,插科打诨逗乐观众最重要,观众也爱看,所以丑角最重要,唱词也最多。后来元代落魄文人流连勾栏瓦舍,为戏曲填词,赋予了一定的文学内涵,生和旦的唱词多了起来,才逐渐成了主角,戏曲也逐渐从单纯逗乐变成了富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文学形式,逐渐走向高雅。后来徽班进京,京剧成了国剧,唱给皇帝听了,当然要阳春白雪一本正经。尽管如此,直到现代,丑角在戏班中的地位还是最高的,别看只是个就知道插科打诨不起眼的小角色,戏班的规矩,他不先化妆,谁都不能开始打扮。
戏曲的没落是正常现象。过去,我们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就是人生有限,经历也简单,但可以在戏曲中感受不同的人生,为戏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有代入感。在这方面,现在电影艺术的发展,直接超越了戏曲,因为戏曲毕竟还有程式,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认真想才会明白。而电影,会直接讲一个故事给你听,让你身临其境,不须思考就明白发生了什么。论唱,戏曲的腔调就那么回事,远不如流行歌曲的千变万化,又被歌曲超过了。更何况,歌曲能流行,就是谁听了都能哼哼,而戏曲的传唱度就没那么高了,没个几年的苦练,没有身段的配合,唱出来很不像样。门槛高,是戏曲的优势,又是劣势。说优势是水平高,说劣势是传唱度低。还有,戏曲创新度不够,听来听去大多是那些经典曲目。所以,现代有不少有识之士为了戏曲的重新繁荣而奔走呼号,最典型的就是王珮瑜老师,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让这个高雅艺术重新走进普通百姓家里,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喜爱戏曲。即便如此,连她也明白,自己的努力目标不过是让喜欢戏曲的人多一些,想再恢复过去万人空巷看戏曲的盛况,基本不可能了。
看着戏俑,就像看到了中国一辈辈的戏曲人,在尽力守护、传承着这个国家瑰宝。希望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人能够欣赏到中华传统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新戏曲,就像现在一些流行歌曲中插入的戏腔,感觉是那么的好听,也颇受年轻人追捧。只要有继承,有发展,不固步自封,中华戏曲的繁荣肯定不是梦想。
◎木板漆画
晋博推出的这个国宝,是发掘于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葬中的木板漆画,就像玉琮一样,一类文物的名称给了一件,足以说明这件文物的珍贵。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尽管这一件是最具代表性的,这样起名终归有些不妥。所以,有的介绍称这个漆画为北魏木板漆画,好歹明确了些。漆画是画在一个屏风上,内容是中华民族一些美德的小故事,有点和二十四孝图类似。画面细节生动,颇有顾恺之线条飘逸的神韵。这样的漆画诞生在北魏,足以证明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交流。
在中国,漆器是一种重要的器具,是汉唐文明的代表。在文物史上,原始社会的陶器,商周青铜器,汉唐漆器,明清瓷器,那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真正的漆,业内称为大漆,是生物制品,就是用刀割破漆树,树上流下的汁液。漆树要十年以上才可以割,而且每年只能割几次,所以大漆非常宝贵。既然是纯生物制品,可以食用,可以入药,而且大漆耐腐性非常强,用于颜料作画,画质千年鲜亮如新;用于器具盛放食物,食物也更易于保存。所以汉唐时漆器非常流行,并影响了周边国家。令人遗憾的是,英语中“Japan”就是指漆器,这个词指代了日本,可见日本漆器之盛,但这显然是从中国传去的。
生物制漆在中国后来被取代,主要原因就是原材料难得,工艺又复杂,所以漆器毫无疑问是奢侈品,奢侈到唐代宗时代直接下达禁漆令,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长江禁渔。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业制漆创造出来了,这种化工产品,当然不像生物制漆有那么多的功效,但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宜。所以,化工漆很快代替了生物制漆,漆器再也没有那么名贵,只是个普通的工艺品了。
正因为唐以前漆器的珍贵,那时的朱漆大门绝对是富贵人家的标志,所以才有“朱门酒肉臭”之语。汉唐能够遗留下来的漆器漆画,都非常珍贵,和后来的漆器漆画不可同日而语。这件国宝漆画,当然是精品中的精品,以致名字都成了木板漆画,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