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困于心底的卑鸣(散文)

精品 【晓荷·奖】困于心底的卑鸣(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8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8发表时间:2024-11-13 05:51:26
摘要:儿时,自卑就像影子一样,只要我站在阳光下,它便纠缠于我,只有当我躲进角落,它才消失。但我依旧能清晰地感知到它并没有离去,而是悄悄地在某个更为阴暗的角落窥视着我。

大姨骑着木兰摩托车载着表妹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村子的拐角处。我终于鼓足勇气尝试着用舌尖顶住牙床,生涩地挤出一个“再见”。
   再见,常用于分别的场合,我第一次接触它时还没上幼儿园。
   母亲兄弟姊妹多,大姨考上大学后,我母亲是老二,理所应当地担起看护弟弟们的责任。有时上学还要带着他们,放学后做家务干农活,哪怕到了至关重要的高三,依旧如此,最终高考失利,无缘大学校门。母亲是一个极其要强且有主见的人,班主任劝她复课,大姨也劝她再试一试,她坚决表示不愿复读。通过母亲在姥姥姥爷晚年的表现,我明白了她当年不愿复读的原因。当时她是看父母日子过得太过艰难,供大姨一个大学生就很吃紧,如果她再复课上大学,无疑是给本就艰难的家雪上加霜。
   几年后,我家院里的一位大伯与我大舅关系不错,为父亲和母亲牵了红线。婚后家里很穷,他们跟爷爷奶奶一块儿生活。母亲虽然文化程度高,通情达理,但个子相对矮小,模样中等,不怎么受公婆待见,更大的原因可能是憨厚的父亲不受他们待见,所以导致母亲受了连累。以至于后来分家的时候,只分到两个碗,两双筷子和为数不多的粮食。
   可想而知,家里穷得叮当响,而当时的大姨和姨父都是公职人员,生活条件要好很多。在记忆里,我儿时去大姨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印象最深的一次也因时间久远忘了是因为什么事而去了。
   九十年代的县城虽谈不上繁华,但在一个都没出过镇子的孩子眼里却新鲜无比。我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坐在自行车横梁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东看看,西瞧瞧。不时有一辆绿色的军用吉普车驶过,更是让我激动不已。我瞪大眼睛望向高大的四层楼房,真高!比俺村里首富家大瓦房高多了。
   穿过一条幽深的胡同,来到一排房子前,这里是法院家属院。推开一扇漆红的小门,一个逼仄的院子映入眼前。当时大姨他们分的房子也不是很大,院子北侧是一个台阶,爬上台阶便是正屋,屋子虽然很小,但很整洁。我至今依稀记得院子虽小,但处处散发着城市的味道。房间里摆放着整齐的沙发和书桌,透露着高贵简约。我小心翼翼地跟在母亲身后,倚在床边搓着手指,仿佛与这里的一切格格不入。
   大姨递来一根香蕉,我没敢去接。大姨笑着开玩笑道:“冬阳这孩子怎么这么腼腆,像个闺女家了。”她哪里知道,我在村里简直就是个小霸王,村里每个旮旯都有我疯跑的影子。但来到城里,我却一动也不敢动,仿佛做任何一个动作,都会让这座县城看出我的窘迫。
   我眼巴巴地望向母亲,在得到她允许后,我才小心地接过大姨手里的香蕉。金黄的香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是我第一次吃香蕉,也成为后来我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我在俺大姨家吃香蕉了,你们知道为啥叫香蕉吗?哼,肯定不知道吧!那是因为它长长的弯弯的像个脚丫,又特别香,所以叫香蕉!”看着小伙伴们忍不住咽着吐沫,我小小虚荣心得到一次狠狠的满足。
   那天中午具体吃了什么饭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饭后,在大门口跟表姐和表妹她们玩耍,看到她们玩什么?我就在后面跟着模仿,尽量与她们的动作保持一致,心怕做错一个动作会被她们笑话。后来邻居家的小孩儿也加入进来,这让我更加谨慎小心!一是怕他们发现我是农村来的,二是怕给表姐她们丢脸。我费力地跟着他们做着一些从来没玩过的游戏。虽然很快乐但也很累,平时体力超群的我,此时极不争气。
   我希望太阳快点落山,但它却仿佛与我作对一般,迟迟不落。我渐渐地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渐渐的像是一个被冷落的旁观者。我手足无措地站在墙根处,全神贯注地看他们玩,当他们玩到高兴处,我也会跟着笑,虽然声音很小,但至少和一起笑了。太阳或许看出了我的窘态,终于悄悄地躲到了房子的后面。
   当坐在自行车上,这一刻我放松下来。表姐和表妹仿佛还没玩尽兴,向着母亲大喊:“再见,小姨,有空再来玩。拜拜,冬阳!”我连忙点头,身体随即做出向前的动作,意在催促母亲快点走。
   “再见”这个词汇是我第一次遇见,从他们的动作里我知道这是告别的意思,在老家告别可不是这样,我们都说“俺走了”!当时我只感觉它只配在城里人嘴里说出来,我们都是农村孩子,才不会说这种文绉绉的口语。
   回来路上,母亲问我为什么不说再见?我说,我不想说,又不是来我们家串门,我为什么要说再见?母亲笑而不语。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是对县城让我出现不适感的报复,还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抵触。
   回家后,我把这次去大姨家做客的经历,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说给小伙伴们听,在我添油加醋的渲染下,他们听得不亦乐乎。我把在城里玩得游戏,有所删减地教给小伙伴们,把精华部分留给自己,时不时地一个新动作顿时换来他们满脸羡慕之色。我像一位故作聪明的君王,把捉襟见肘的财富,分多次施舍给臣民,贪婪地享受着一次次膜拜与欢呼。我还教给他们说,以后咱们分别时要说再见或拜拜。大家挥挥手生硬地说出再见,随即都不好意思地快跑回家。不久后,村里小伙伴们都会拽上几句“再见,拜拜”。
   后来我就没怎么记得去大姨家了。母亲偶尔去的时候,总能带回一些新奇的东西。比如表妹用过的卡通算珠玩具,当时我还把这个玩具拿去幼儿园,跟同学炫耀了一番。平时数学考试口算我次次得满分,这次用了算珠,竟得了九十分,被同学好一顿取笑。但这却丝毫不影响我使用它,每次老师出完题,即便我口算写上了答案,还要装着样子在算珠上拨弄一会儿。
   母亲也会拿回表妹用过的蜡笔,画纸,以及一些成品画。那段时间我竟也爱上了画画,模仿着表妹的成品画,画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房子、花朵带去学校,因此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把这些画贴在家里的土砖墙上,鲜艳的画作和斑驳的土墙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当得知大姨来的时候,我会把所有的画都揭下来并藏起来。有时候,母亲还会带回表姐表妹穿过的衣服,当母亲把它们倒在床上,我便与小妹争先恐后地抢着鲜艳的衣物。哪怕很多都不适合男孩子穿,我也要抢几件穿上,跑到街上向土里土气的伙伴们炫耀一番,大有一种鹤立鸡群之感。但去姥姥家,我从来不穿,因为我怕碰到大姨,怕碰到表妹。
   一次大姨来我家做客,我兴奋地跑出门外,不加思索地便对大姨喊道。
   “大姨,你怎么又来了?”
   大姨眉头一皱随后笑道:“唉!冬阳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怎么不欢迎大姨吗?你是不是想说,大姨你来了?”
   我满脸通红地点点头。待大姨走的时候,穿着漂亮的表妹坐在漂亮的木兰摩托车,回头向我们挥手:“再见,小姨!拜拜,冬阳哥哥!”
   母亲催促着我跟大姨和表妹说再见。此时我却浑身不自在地躲在大门洞墙角里,尴尬不已。平时和小伙伴们说再见的那股劲头儿消失的无影无踪。舌头不听使唤地在嘴里涮来涮去,久久没有吐出那句再见,只好一脸窘迫地笑着,耳朵和脸火热火热的,最后挤出一句:“大姨,你路上慢点儿。”
   “好好好!俺冬阳咋在自己家也腼腆起来了?哈哈!”大姨说着发动摩托车,向着村口驶去。
   看着她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终于鼓足勇气,重新夺回舌头的控制权,尝试着用舌尖顶住牙床,在牙缝里生涩地挤出一句:“再见!大姨。拜拜!楠楠。”
  

共 28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细腻而质朴的笔触,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与大姨一家交往的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关于身份、自卑与成长的种种感受,如同一幅带着生活烟火气的成长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让人感同身受,回味悠长。文章开篇,作者以大姨骑着木兰摩托车载着表妹离去,自己艰难说出 “再见” 这一画面切入,瞬间将读者带入到一种略带酸涩的分别情境中,也由此引出了后文关于与大姨家往来的诸多回忆。回忆起母亲的过往,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坚韧、有主见却又命运多舛的母亲形象。母亲因家庭责任放弃复读机会,婚后又因公婆的态度在家庭分家中遭受不公,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母亲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童年时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氛围,成为作者童年记忆中家庭背景的重要部分。而在描述去大姨家做客的经历时,作者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将那种初到城市的新奇、紧张与自卑刻画得入木三分。九十年代县城在作者眼中犹如大观园般新鲜,然而面对大姨家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作者却显得格格不入。从不敢接香蕉的腼腆,到模仿表姐表妹玩耍时的小心翼翼,再到跟不上节奏时的手足无措,每一个细节都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农村孩子在面对城市生活时内心的窘迫与不安。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语言习惯上,“再见” 这个在城里人嘴里常见的词汇,在当时的作者看来是那么的 “文邹邹”,与自己熟悉的农村告别用语形成鲜明反差,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内心的身份隔阂感。回到农村后,作者将在大姨家的经历添油加醋地讲给小伙伴们听,教他们说 “再见”“拜拜”,还炫耀从大姨家带回的各种新奇玩意儿,这一系列行为看似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实则也是作者在试图通过这些方式来弥合自己内心因城乡差异而产生的落差感。然而,当大姨再次来家做客并离去时,作者虽有了之前教小伙伴说 “再见” 的经历,却依然在面对大姨时难以自然地说出这个词,那种浑身不自在、舌头不听使唤的尴尬,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这种身份差异的纠结与难以释怀。整篇文章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呈现了童年时期因城乡差距而产生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城市生活的新奇与向往,又有因自身农村身份而产生的自卑与抵触,更有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面对和试图化解这些情感的挣扎与努力。这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情感真挚的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成长心路,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城乡差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作品,让我们在文字中重温了那段带着苦涩与甜蜜的童年时光。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14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13 05:52:12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通过去大姨家做客及往来的经历,细腻展现了童年因城乡差异产生的复杂情感,有自卑、虚荣、向往等,很真实,是篇不错的记叙文。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3 16:26:22
  感谢汪老师辛苦编发与深度精评,敬茶三杯,遥问冬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13 05:52:52
  文章生动有趣,以 “再见” 为线索,讲述小时候与大姨家的故事,从母亲经历到自己做客感受,再到后来面对大姨的尴尬,情感细腻,反映当时城乡差距,是优秀作品。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3 16:26:57
  再谢汪老师留评鼓励。
3 楼        文友:萧垦        2024-11-15 09:26:37
  看了冬阳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那句贫寒难出贵子的话来。孩子在幼小时身处低微之境时,如何能够建立起强大的自信,不以物质、名利为攀比对象,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作者细致深刻地讲述了一段自己孩子时的心路历程,关乎成长,关乎教育,给人留下太多的思考。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5 15:18:02
  感谢萧老师精评鼓励,敬茶问好。童年确实会有一些事能影响人的一生,大人们可能会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孩子的心理世界很早就开始很敏感了。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15 20:09:35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5 22:36:38
  感谢小雨老师鼓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