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走进天台山国清寺(游记散文)
观赏了以上这些历史文化传承的建筑风景和特色人物等,还可以观赏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用天台山干漆夹苎工艺制作的罗汉堂中的500罗汉,那里每尊罗汉用高约1.4米的香樟木雕塑成,形象各异,栩栩如生。但实际上国清寺中的罗汉有501个。那么为何要比其它寺院要多出来一个?那位罗汉又是谁?原来,他就是从小出生在天台山的李修缘,即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个穿戴破衣、破帽、破鞋、拿着破扇的、实质上是位学识渊博,行善积德的禅宗第五十祖高僧,他的大名叫济公活佛。
公元1148年济公出生在天台永宁村,天台山是济公活佛的老家。传说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长大后在国清寺出家,后来到灵隐寺跟随高僧瞎堂慧远学习佛法,是禅宗临济宗杨歧派的一位高僧。因为他行事疯癫,被称为济颠和尚。又因经常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打抱不平,百姓又将其尊为“活佛”。公元1209年济公圆寂于杭州虎跑寺。济公的金像位于国清寺罗汉堂中塑的罗汉山的正下方中间C位,从他戴的帽子上就一眼能看出来。据说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当他诞生时,国清寺内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突然倾倒,因此人们称济公是第501位国清寺罗汉,为国清寺增添了一道闪亮风景。
罗汉堂中还展有佛教天台宗的历代祖师造影,天台宗主要的经典著作,智者大师遗物衣钵及钦赐龙衣、钦赐银亭,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时的“度牒”(护照),1979年国清寺方丈唯觉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日本带回的文物、纪念品等。所以罗汉堂也被誉为是佛教藏宝堂。
天台山国清寺中的三圣殿是佛教建筑的一部分,供奉着三尊樟木雕的丈六金身西方三圣立像。这三尊佛像分别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圣殿位于莲花池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在大雄宝殿中,也有他们的圣像介绍。
国清寺三圣殿东有一幅独笔“鹅”字碑。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高有2.41米,宽1.42米。说到此碑,还有着一段跨越历史长河失而复得的补字成碑的故事。相传晋朝咸康五年,王羲之在天台山跟随白云先生学书,被授予“永”字八法,书法大为长进。一日,他见一白鹅在山水中嬉戏,笔随心动,通过对鹅的观察,从其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悟出了书法运笔的奥妙,便挥毫一笔写就一个“鹅”字。因此他的“鹅”字不仅具有书法的艺术美感,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后来这个“鹅”字被刻在天台山的一块石碑上。但可惜的是,石碑在历经风雨沧桑的世道中不见。后来,王羲之的独笔“鹅”字在清代咸丰九年(1859年),有人才在天台的华顶山一旁被发现,但只留有右半边的碑和字体。后经清•天台山书法家曹抡选历经七年摹写,提笔补足了左边,成为与右边王羲之的真迹浑然一体,经补为全璧,移刻于国情寺。一个“鹅”字,走过了1500多年。这个“鹅”字,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著名作品。望着这个跨越千年的“鹅”字碑,忽觉这个“鹅”字碑越发珍贵起来。
千百年来,国清寺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关注,凡来过天台山的文人墨客,除了晋代的王羲之在天台学习书法外,唐宣宗五年(公元851年),书法家柳公权奉诏为国清寺题写“大中国清之寺”。这是因为唐武宗灭佛之后,唐宣宗重振佛教转折时期的一大举措。据说那时的国清寺中的许多建筑已沦为废墟,因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也是隋唐四大丛林之一。于是唐宣宗下诏要求当时官居二品的集贤院学士柳公权为国清寺题字。千年过去,如今潇洒劲遒的柳体遗墨还在大雄宝殿后山腰东侧的岩壁上,仍然清晰可见。
除了书法大家和国清寺结缘外,唐代的大文学家和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杜牧、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等等,他们结伴或独行游览天台山和国清寺,为开创唐诗之路增添了一份精彩。之后,宋代诗人赵湘、洪适、毕士安、王十朋;明代的书画家唐伯虎、董其昌;诗人德荣、郑善夫;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等等,都曾到过天台山和国清寺,成为他们写诗作画寻找灵感的地方。此外,还有近代和当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也在此驻足留墨,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也留下了珍贵的墨宝、诗、碑刻,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让我们走近和捧读他们中三位诗人的诗文,欣赏他们笔下写的国清寺的美。
唐代诗仙李白到过国清寺后,在《兴唐寺》中写道“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举唐游,于中更无别”。诗的前两句“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直接点出了国清寺的声誉和地位,被誉为天下四大名刹之一。接下来的“我来举唐游,于中更无别”表达了李白对这座寺庙的赞叹和喜爱之情,认为没有其他地方的寺能与之相比。李白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了心旷神怡的感受。
晚唐诗人皮日休在《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写道;“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树。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天台国清寺的美丽景色和奇特景象。诗中前两句“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树”质朴地描绘了国清寺的景象,松门、国清路、饭猿台和菩提树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寺院画面。后两句“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则通过设问和回答的方式,巧妙地表现了晴天突然下雨的奇特景象,说出了这里由于海风吹动了瀑布所致。整首诗前两句质朴写景,后两句构思巧妙,展现了皮日休诗文的独特风格。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在《题国清寺》中写道:“留得残阳照水西,恰照半湖残雪。古木参天金绕户,清泉石上玉悬峰。云开雾绕山峰黑,风静松韵月弯钩。忽闻海客漫歌赋,九峰何处是真宝。”纳兰性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古木参天、清泉石上、云雾缭绕等自然景观,以及寺庙的宁静与高远。这首诗描绘了国清寺的优美景色和高尚气息,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这首诗在所有写国清寺的诗歌中被读者认为是很有特色和纯美的诗。
以上三位诗人们的诗,可以说是历代众多诗人写和赞美国清寺的缩影。通过描绘国清寺周围和对国清寺的自然景色,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而且又把国清寺当作为他们的心灵的栖息地,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谈到国清寺,我们还不能忘记中国杰出的佛教学者、居士、中国现代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他对国清寺的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他应邀参访国清寺,并参加寺中举办的法会;在1973年国清寺的修建过程中,他对该寺的修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参与国清寺的修复工作中,他除了撰写碑文、题词等,还为弘扬佛教文化和促进中日友好交往做出了贡献。1974年初冬,赵朴初来到国清寺重游,看到寺内许多殿宇己修建的焕然一新,就欣然命笔作《喜迎》诗:“昔日灵山会,同听法华经。喜今偿夙愿,振锡自蓬瀛。珠耀垢衣解,花飞宝座分。叡台承相照,万古弟兄情。”这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他的喜悦之情。此诗刻在国清寺石碑上,如今安置于山门沿荫木道的碑廊中。
从1975年开始,赵朴初又陆续接待日本佛教团体前往国清寺寻找天台宗祖,直至1979年国清寺正式对外开放。1982年10月19日,在国清寺大雄宝殿后兴建了中日祖师碑亭,赵朴初题写了包括横匾上的“法乳千秋”四字和亭内的“最澄大师得法灵迹碑”、“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行满座主赠别最澄诗碑”三块石碑上的正面文字。国清寺南墙照壁上刻着的“隋代古刹”,大雄宝殿主殿竖匾“大雄宝殿”等,这些题字都出自赵朴初的手笔,见证了他与国清寺的深厚情感。
就在准备结束对国清寺游览采风时,文友又带我来到了国清寺观看最后一个景点,这就是寺中园林“鱼乐国”。这是一个花草树木繁茂,鸟语声声,一片美景令人醉眼的欢乐园。
进入鱼乐园,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平静如镜的鱼池,池中游着有各种大小、长短不一的鱼儿,包括锦鲤、金鱼、本地鱼等。这些鱼儿在鱼乐园水中生活得非常自在,为游客提供了观赏和放松心情的机会。在鱼乐园,不仅可以看到平静如镜的美丽鱼池和周围环绕着的古木,还可以看到院内“鱼乐园”的石碑、清心亭、乾隆御碑、放生池等,这些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游览氛围。
据介绍:“鱼乐园”三字是明朝万历八年的夏天,明大臣、出生于上海松江的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来到天台山国清寺避暑,期间写下了“鱼乐国”三个字。这不仅是一个景观标志,也是寺庙文化的体现。据调查那天夜晚,董其昌题写“鱼乐国”后,就在国清寺的放生池边纳凉,就在他闭目养神时,恍惚间他看到池底出现了一幢幢彩色的高屋建筑,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景色灿烂绚丽,仿佛就像海市蜃楼似的。
瞬间,一位约十五六岁的少女出现在他面前,邀请董其昌进入了一个奇异城池中的“极乐世界”。在那里,董其昌遇到了三位美丽的女子,她们分别是国玲、乐珍和鱼殊。三姐妹在董其昌面前展现了她们的各自才艺。大姐国玲擅长吹笛子,二妹妹乐珍擅长跳舞,三妹鱼殊擅长唱歌。她们一起欢迎董其昌,并表达了她们非常喜欢董其昌的书法,在董其昌的指导下一起学习书写。描绘了一个充满欢乐和艺术氛围的家庭式聚会。这个传说为“鱼乐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放生鱼池是用来体现“慈悲为怀”的佛教理念的场所。放生池不仅仅是一个放生鱼的池子,更重要的他是一种激发众生慈悲心的观赏地。自古以来,人们将鱼或者鸟放生,就是善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心愿。看到放生池,就会激起丝丝善心。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在池中放生了一条鱼,相信他会带着永恒的回忆,会留给他一种做善事的感动。
当我来到鱼乐园的放生池时,看到游客们正围在池四周,只见一位僧人正陪同一对中年夫妇在池边准备放生从外面带来的几条鲜活好看的鱼。随着欢声四起,只见几条色彩显目的鱼被轻轻放入水中,顿时鱼池的水面上闪烁起晶莹的水花。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起激动人心的一刻,纷纷通过微信转发好友群。
出门时的沿路,高大的古枫树和水杉树,屹立在道路旁。文友告诉我:这些老枫树和老松杉很坚韧,历经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屹立不倒。由于寺院树多成林,国清寺的树又被誉为天然的“制氧机”、“净化空气机”;即使是赤日炎炎的夏日,在国清寺行走,也是得天独厚的清凉。这时,我顿觉就像进入了氧吧间一样,心情自然欢愉。
国清寺是一处五A级景区。此寺是佛学界公认的东方释迦牟尼智者大师入天台山隐居修身的地方。国清寺的里外,池水、山石和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悠远的历史和人文故事。这里还有一个特点是寺院中看不到有消费方面的提示,没有商业化气息,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悠扬的钟声和僧人们的诵经声传到耳畔,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清净地的清幽氛围。这里的每一处都是游客喜欢观赏的历史人文风景。国清寺是中国佛教界多位著名高僧的栖居之地,他们的智慧和贡献使得这座寺庙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宝库。
是的,这些年来,我在文学采风活动中,先后探寻了徐霞客行走过的多条古道上的寺庙和名胜,国清寺作为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代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面对国清寺,不禁又一次想起徐霞客在《游记》中多次提到它。这说明国清寺在徐霞客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座寺中,每一处都留下了千古奇人徐霞客的身影,他写的游记和留在国清寺的足迹,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深厚,让我看到了今天的国清寺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国清寺,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代表,是天台山佛教的祖庭,是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国清寺,给每一个走近它的游客都留下了难忘和深刻印象。这是一座享誉国内外的千年名胜古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