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汉字的魅力(散文)
一直觉得,凡是喜欢文字的人,肯定是折服于文字的魅力而从心底由衷地生发出尊重,才敢于运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老实说,上学那会儿,也许因为年纪小,并不具备领悟中国汉字魅力的那种能力,只是在后来的阅读和写作中才慢慢感受到的。
首先从有些汉字的构造上来看看,比如人字。人创造了汉字,人主宰着世界,人具有最强的大脑和最集中的智慧。却把自己造成了一撇一捺,区区两笔,刚劲有力,双脚踏地,随时准备迈步,把人与其它动物区分非常到位,而且书写简便。多好的一个字,然而要做好人,要活好人却是复杂而漫长的事情。仅仅两笔,也留给人无穷的想像空间。一笔代表过去的话,那另一笔应该就是将来;一笔代表好人,一笔便是坏人;一笔是出生,一笔就是死亡……
单从组成来看,诸如这种类型的汉字枚不胜举。比如“明”字,在古代照明设施简陋或者根本没办法照明时,人们只能借助太阳和月亮获得光明,也由此得出的结论便是有日和月方可得到明亮。比如“忍”字,我们来看看,刀刃都挨着心上了,能怎么办?要想保命,只能暂时委曲求全,否则后果可想可知。比如“路”字,每个人都有一双脚,走得人多了,便是路。然而各人有各人的脚步,所以也会走出不同的人生,至于双脚怎么去走,那就在于自己决定的方向。还有“忙”,你看看,这个字可有意思了,用心太多的话,心便会亡,连心都没了,还可能活着吗?所以忙要适量,忙要舒坦。如果忙针对于自己,那叫充实,当把忙用于别人时,那叫无聊。有人工于算计,有人精于嚼舌,如果这样忙的话,那千万可得注意了,心多则亡。
有些字汇,看着明明差不多,可偏偏就有了感情色彩,比如“上班”和“打工”。上班通常指的是在体制内、公务员岗位或一些有实力的国企、央企等工作,这些工作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而打工则更多指的是在私营企业或合同工等较为灵活的工作形式。其实质,不过都是社会劳动形式分工不同而已,特别是在当今国家推行的招聘改革,自主就业的大环境下,不管是上班,还是打工,都是一种生存模式,甚至有些打工比上班更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然而当饭店老板说她正在上班,是不是觉得她是在脸上涂金?明显的,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上班似乎天生带着一层光环,而打工却顺理成章地成了陪衬。人民日报上曾说过:“上班最大的意义,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工作能让你有规律的生活,有见人的机会,有稳定的社交圈子。”从这句话来看,上班和打工的性质大致是差不多的。往更高层次上看,不管是上班,还是打工,都是社会劳动形态的不同形式而已。
比如“走向”和“走到”。看着这么相像的两个词语,往细里分,却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走向光明,那里有光明,那里便有方向,你可以向着有光明的地方努力迈步,但永远不可能到达那个地方。如果真正能够走到有光明的地方,那么光明未必就是光明,方向也不成方向。所以说,光明是虚无缥缈的,是无法触及的,只能是前方路上永远的诱惑,是你余生用尽全力奔赴而最终也无法到达的地方。但是走到就比较现实,是明明白白所存在的,是有目标可以抵达的。
折服汉字的魅力并不只是这些,其实更多的应该是从优美的篇章而来,是从古诗词中来。
小学时,老师带领我们阅读,“太阳刚刚升起。毛主席走出窑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毛主席一手扶着水桶,一手拿着瓢。瓢里的水缓缓地流到小苗上……”就给我的脑海里刻下了生动的画面,当时就想像着,杨家岭的早晨是明亮的,是幸福的,更是勤劳的。因为这段文字,整整向往了半生,直到圆梦杨家岭才稍有懈怠。后来,老师又教我们背诵朱自清先生的《春》,篇幅不是很长,记忆忧新的是“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竟然寥寥数语,就这么点篇幅,怎么把春写活了,让春动起来了,感觉春正在向我走来,春就在我的面前欢蹦乱跳着,一下子体会到了汉语的魅力,能将静止的寻常可见的事物化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存在。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太多,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你说这汉字的功夫实在了得,自然也在于张爱玲的文笔犀利,意象丰富,将最深奥的问题却能用最简单的比喻轻松呈现,和盘托出,既形象又不失真,也是张爱玲与汉字的完全结合,堪称绝笔。
汉字的魅力表现在古诗词中,更是威力无穷。比如乐府诗词中有一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你看这句话,想要让我背叛你的情意,除非高山变成平地,滔滔江水干涸断流,凛凛寒冬雷声阵阵,炎炎酷暑雪花纷纷,天地相交聚合连接。这是多么深刻的誓约,和我们那些指天赌咒发誓的话语相比较,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古人能有如此功力,可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汉语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李清照的一句“人比黄花瘦”,你说人消瘦不就得了,还要和黄花比,这一比,人便瘦得没形象了,既有力地表现了瘦的程度,更会让人生出同病相怜的共鸣。贺知章的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本来就是春天来了,柳叶冒出来了,他偏要说成是春风用剪刀裁成这样的形状,实在是让人百读不厌,浮想翩翩。李煜的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愁,结果他说愁像一江春水,本身水就是由无穷多个水分子组成的,再加上向东流去,还愁成了绵延不断,这样的愁多不多,当然多,不仅只是眼前,还有后来,旧愁去了,又添新愁,没有怎么多的形容词修饰,却给人一种千秋万代的愁,何其沉重。这便是汉字的奇妙之处,也是汉字的魅力给予的效应。
细究汉字,可以从其组成上看它的用意,可以从色彩上区分它的细微,可以从搭配上找差距,更可以在段落里或诗句里体会它的内涵。不过,汉字的魅力终究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所说的不过是凤毛麟角。想要挖掘汉字的更多魅力,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一切永远在路上,只有阶段性的收获,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