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浅谈创作《写作文》(随笔)
实话实说,本不想写作这样的文章。因为这是下水文,也就是老师模仿学生的口吻创作的作品,发表的概率很低。谈论小学生的事宜,不符合成年人的标准;用老师身份写学生作品,不符合儿童的标准。就算发表,也有作弊嫌疑。
最后,还是动手写了,皆因一句话:情郁于中,必发之于外。此篇文章,从2024年11月9日始构思,在脑海中慢慢成型,直到10日落笔,思考了将近两天,像个母亲一样怀胎十月,不生产于体外着实不可能。如果不写出来,我可能要发疯。
构思的过程有些艰难,整整花了两天,走路在想,吃饭在想,上厕所都在想,嘴里还念念有词:该怎么起笔,结构如何安排,结尾要不要复杂一些?真正动手的速度很快,从傍晚18:20开始,20:10结尾,大概两个小时,顺带修改了三遍,全文3197字。所以说,一篇文章写作之前往往很重要,像王勃一样打个腹稿也好,或者像很多老师要求的“列提纲”也行,至少有个大概的思路,把种子种下去,才能更好地发芽。千万不要准备好了纸,拿好了笔,设置了美好的氛围,就是不播种,收获必然空空如也。
我曾经多次跟学生说过,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最好把你的整篇文章拆成三个点或以上。有三个点,大致的结构有了,就不会发生写作时“信笔涂鸦”——脚踩西瓜皮,踩到哪滑到哪的情况,下笔有言,落笔成章,写好文章的概率很高。
在《写作文》这篇文章中,我主要通过一位小孩在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美丽的小河》时,不会动手,没有思路,懒得修改,最后再接再厉,试图写好作文,表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虽然不算深刻,略有些刻板,但中心明确,主旨突出,至少给学生习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范本。
写作前,我大概罗列了三点内容,按照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的顺序来序。三点内容中各安排了重重困难,写作前不会构思,写作中有字不会写,写作后懒得修改。困难里,我再考虑用方法去解决。不会构思,找了三种方法:读范文,看手机,实地观察;不会写字,也找了三种方法:用拼音代替,查字典,换别的字;懒得修改:妈妈激励,回忆了老师的话给予动力……这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事情里找流程(步骤),在流程里找困难,在困难里找办法。这句话看起来挺简单,听起来也容易明白,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无益,运用才是艰难的。只有真正熟练使用,这东西才属于你,归你所有,任你“刀光剑影”,斩杀重重困难!
主人公是位小学生,既然是人物,那就得考虑各种描写。语言描写是必须的,这篇文章里我主要安排了另一个角色,就是妈妈,与之对话,关键时妈妈及时出现,像重要的基石,如“孩子,你既然要写《美丽的小河》,为什么不去小河边,实地观察一下?不就好写了”,这是事情的转折,从“看手机”这种方法转到“实地观察”,有了它,可以进行良好过渡,显得十分自然。
动作描写中,如“坐在凳子上,胸膛离桌沿一拳远,右手拿着笔,左手扶着本子,奋笔疾书”,一连串的动作,就是为了表现“我”拥有灵感后的强大自信。心理描写里,涉及内容较多,主要回忆老师的话语和畅想老师的表扬,既可以增加内容的实质,也可以打开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避免过于单调,更好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外貌描写,我写得较少,主要原因是在故事类文章中,它的重要性不高,只有“妈妈系起的围裙”“老师穿着帅气的西装”两处。很多描写就是如此,既然不重要,就算再美,也只能忍痛弃之。神态描写主要集中在“我”玩手机及被妈妈发现时,避免“我”沉迷手机,包含妈妈对“我”的爱。
环境描写放在开头,可以渲染气氛,如“夕阳挂在天边,晚霞羞红了脸”,如河边的景色“小小的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柳树对着水面梳妆打扮,一群勤劳的妇女在石埠上洗着衣服”,这是下文灵感顿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展开。侧面描写,其一“小草无言,大树无言,小狗趴在门口紧闭着嘴,无声无息”,表现“我”内心因为不会写作文而犯愁;其二“看,树上的蝉停止鸣叫,电视机静默着”,这主要是暗示“我”的昏昏欲睡。
一篇好的文章,当然少不了细节描写,如“背着沉重的书包,愁眉苦脸地挪着脚步走回家”,一个“挪”字与“走”“跑”对比,就可以看出“我”的焦虑;如“分享蛋挞中掰得只剩一点”,可以突出“我”与秦邵的友情;如“把‘白白的云朵’写成‘白云的云朵’”,这显得更真实可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在写作中,我们要擅于使用细节描写,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作为真实性来讲,文章只要是第一次出现的“人或物”,我多会介绍,哪怕寥寥数笔,也格外重要。如作家丰子恺,如妈妈炒的菜好吃,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如阅读范文,我必须点到文章题目《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而不是简单地说读了范文,目的就是让读者感觉这事真真切切发生,而不是随意胡诌。
虽然本篇文章并非写景类文章,五感法的使用在文字里也随处可见。如“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笔尖接触纸张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春蚕啃食桑叶,像细雨敲打雨檐;淡淡的字香盈绕在鼻间,让我由衷地满足”,这里既有听觉,又有嗅觉,还有前文与后文的视觉……如此可使文字更有立体感,真切地走进读者的内心,从而打动读者,吸引读者。
整篇文章中,“伏笔”这种手法,我也使用了数次,如选择范文《手指》,就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下文写《美丽的小河》时,可以使用“一个接一个写”的技巧;如找字典时,看到零食,就能让后文顺理成章地吃零食,没有突兀感。开头的“布置作文”,结尾的“努力完成作文”也是彼此呼应,让文章浑然一体,结构更加完整。
文章的开篇我以“老师布置作文”起笔,加了环境描写,这是故事的起因,有必要交待,但可以略写,只需轻轻一笔带过即可,无需大费周章,否则有头重脚轻之感,走路不稳,摔个狗啃泥,可不划算。文章的结尾“路漫漫其修远兮,写作文的道路可真漫长!不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还是再接再厉,写好老师布置的作文”,这个地方,我引用了屈原的《离骚》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既暗含主旨,也增加文学色彩,让文字更生动,让语言更具有诗意。文章中间部分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事例,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写作结束,我对着电脑屏幕,看得两眼昏花,有种迷糊感,后来为了方便修改,还打印出来,都是为了好好修改的缘故。修改时,我一看二读三品,特别注意“了”的过度使用,能不用这个字就不用;同时,我考虑了简洁的重要性,哪怕少用一个字,都要少用一个字,如“可身边没有《唐诗三百首》”,原文中是“可是”这个词,我读完发现“可是”与“可”并无区分,立马删除“是”这个字,从而让文章更干净利落,不会有臃肿之感。
当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创作无止境。漫长的写之路上,同样需要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家一起上下而求索!
2024年11月11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