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岁月】国家宝藏——敦煌莫高窟(散文)

精品 【浪花·岁月】国家宝藏——敦煌莫高窟(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7.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3发表时间:2024-11-18 11:07:51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当年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了河西四郡,使用了这个带有祝愿吉祥的名字。说实话,在沙漠边鄙地区,这个名字显得名不副实。但是,莫高窟的出现,让敦煌有了新的含义,因为只有这个盛大的名字才配得上这个文化的奇迹。
  
   ◎鹿王本生图
   本生故事一般是佛陀成佛前,记载他还是凡人时的故事,用图画展示就是本生图。这幅鹿王本生图,是说佛陀前身就是九色鹿王,展示鹿王故事的图画。这幅图后来让中国人家喻户晓,是因为动画片《九色鹿》,这部佳作就是以图中的鹿王形象为蓝本设计制作的。
   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像什么大闹天空,黑猫警长,葫芦娃什么的。只是后来似乎就没再看过国产的动画片了,风靡一时的是日本的圣斗士和美国的猫和老鼠。我清楚的记得,当年的小伙伴们,有不少因为爱看日本的动画片,所以喜欢上日本,说长大后要去日本生活。孩提时的喜好不足为凭,但因为中国和日本历史上的特殊关系,总让我对喜欢日本的中国人敬而远之。怪那些孩子吗?当然不是,我只是遗憾日本动画片居然占领了中国市场,对中国孩子施加了影响。直到前几年,我陪孩子看了《疯狂原始人》和《封神榜》,才发现我们中国又有了国产的动画片,而且那些动画片很有寓意,不仅孩子喜欢看,成人其实也可以看的。与孩子聊,发现他基本也看懂了影片隐含的意义。真的,千万别小瞧孩子的领悟力,不要以为动画片是孩子看的,就只在色彩上下功夫,故事情节可以糊弄。当然,现在很多成人看的影片,故事情节也是一塌糊涂。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中国孩子的动画片市场,决不能被外来影片占领,那影响的可是民族的未来。这是对中国动画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提到敦煌壁画,就不能不提常书鸿先生。常先生为了学画远赴巴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已经当选巴黎美术家协会超级会员,也就是说,已经在法国的美术界成功立足。但是,当他无意中在地摊上看到法国人伯希和出版的敦煌壁画图册,大为震惊,原来我们中国绘画技艺已经如此高超,自己放着自己的宝山不取,反而到人家那里求学,岂不太傻?当即回到祖国,回到敦煌。从一九四四年常先生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开始,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敦煌,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敦煌,直到老弱以后才回到北京疗养。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无法再亲身到敦煌,但心里惦念的始终是敦煌。他去世后,一部分骨灰就安葬在莫高窟对面,碑上是赵朴初题写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常先生一生致力于将敦煌艺术传播给世界,画了不少以敦煌壁画为蓝本的画作,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常先生的支持下,敦煌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标准,符合其中一条即可申报,全世界只有敦煌莫高窟和水城威尼斯两个地方,六条标准都符合。
   记得以前看余秋雨《文化苦旅》,提到敦煌以前没人管理,只有一个王道士在那,他根本不知道敦煌的价值,将里面的价值连城的经书、画册等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外国猎宝者,其中就有那个伯希和。猎宝者们最后车都装不下了才作罢,一个个志得意满满载而归。当时看了真是欲哭无泪。中国的宝贝,国内却无人知晓,而那些猎宝者得到宝贝后,为了提升宝贝价值出了敦煌画册,才让常先生知道了敦煌,让国人了解了敦煌,才逐渐开始了对敦煌的保护。我似乎看到漫天黄沙中,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捧着一把纹银喜形于色,旁边是满装着文物的大车和喜笑颜开的外国人;又看到洞中,一个中国人看到精彩的壁画,激动的不能自已,可他看到拣剩下的经书时,又悲痛欲绝。中国人啊,为什么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鹿王本生图,让孩子们知道了敦煌,记住了敦煌。我们所有人都要记住的是,敦煌不是只有鹿王本生图,还有大量其他的精品壁画和文物,需要我们去珍惜保护。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
   归义军是旧时敦煌政府,破历是指用出去的账,收过来的账叫入历,就是现在我们财务上的收入和支出。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就是当时敦煌地方政府公务用酒记的账。流水账也能成为国宝,原因是我们能够通过这份账单,了解到当时公务开支的状况,可以知道敦煌当时的富有,也可以了解敦煌当时属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东西方往来不绝的盛况。
   敦煌确实有很多珍宝,主要是书卷,内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誉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这些书卷被称为敦煌遗书,共五万多卷。就是余秋雨提到的王道士,叫王圆禄,让这些遗书大肆流传海外。更为奇葩的,当时官吏来巡查时,不是想到保护,而是想到分一杯羹。书卷数量已经上报,怎么办?想贪污的人总有办法,将书卷撕了,一卷分成两卷甚至三卷,数目就多出来了,而多出来的自然进了个人腰包。那些进了个人腰包的宝物,主人绝不是因为爱惜他们而收藏,结果当然是被换成真金白银,最终散佚四方,杳无音讯。结果,五万多卷遗书,现在仍在敦煌的不足一千件。不是十不余一,而是五十不余一。何等惨痛的损失!
   以这篇酒破历为例。破历被一分为三,第一部分存留莫高窟,被编为遗书001号;第二部分散佚日本,应该就是官吏散佚出去的,幸得日本一位友好人士高义,无偿将这部分捐赠给了莫高窟,被编为遗书369号;第三部分被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应该是伯希和从王道士手中买来,最后不知怎么流转给了法国国家所有。这一份普通的文书,竟然经历了敦煌遗书所有的灾难,也难怪敦煌研究院将文书编为1号,推选为国宝。法国政府的当然无法归还了,好在他们给了我们遗书的电子复印版,现在终于可以在敦煌看到这份破历的全貌了。更妙的是,看到全貌了,我们才发现破历的反面,居然是《金刚经》的注疏,而且检测后发现,注疏是晚唐时期所写,时间还比酒破历早一百多年。也就是说,其实这张纸本来是注疏,宋朝归义军府衙将之视为废纸,为了不浪费,就在反面记下公务用酒的情况。不是看到全貌,我们连纸张的正反面都搞不清楚。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中华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四大文明的交汇处。遗书又内容庞杂,兼收并蓄,所以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这就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属于中国,敦煌学的话语权当然也在中国,可惜的是,敦煌遗书却大多流散国外,我们手中掌握的资料非常有限,所以起步非常艰难。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者身处茫茫沙漠之中,过着艰苦的生活,想尽一切办法查找资料,发挥出我们文化共通的优势,逐渐取得敦煌学的领先地位,掌控了话语权。
   一张酒破历,百年苦难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在为前人还债。失去的文物,我们要找回,研究的差距,我们要赶上,要超越。原本辉煌的敦煌,见证了曾经的苦难,还要见证将来的辉煌,正是我们民族经历的缩影。
  
   ◎第220窟
   莫高窟最重要的宝贝就是壁画。220窟与众不同的是,它是两层壁画,里面一层是唐朝的,后来把墙面重新刷了,将唐壁画封到墙里面,再在墙上画新的壁画,那是宋朝的。两层壁画,不只是数量的增多,而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加上甬道,整个220窟有五个时代的壁画遗存。所以,这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北方流行洞窟,洞窟中有佛像,佛像是有人供养的,不是谁闲来无事做个艺术品给别人看的。一般一个洞窟是一个家族开凿,然后把供养人名字写上,实际上就是希望佛祖能保佑一个家族。南方没有洞窟,但有祠堂,意思有点类似。所以就能明白,洞窟实际上也是宗族文化的反映,也就能理解家族对洞窟的保护和供养了。这个220窟,是翟姓开凿,很可能是其后人遇到不可抗力,知道洞窟无法保有,所以主动重新刷墙封住壁画,期待以后有机会能够将自己家族的壁画重见天日。再者说,即便壁画以后就封在里面也无所谓,只要上面的佛祖还在,就依然能够保佑族人。后来拥有洞窟的人也不知道,就正常在墙上画壁画,这应该就是双层壁画的成因。
   莫高窟是有生命的,也会生老病死。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因为自然原因,莫高窟终究还是保不住。所以虽然只要有人参观,其实都是对洞窟的伤害,但还是没有封闭,因为不看也会消亡,还不如在消亡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洞窟的壮美。只是票价相对较贵,还有预约要提前好久,因为每天只允许数百人进去参观,也只能参观几个窟,没有全面放开,目的应该也就是让真正喜爱敦煌艺术的人去参观。现在我们对莫高窟所能做的,只是在尽最大可能延续它的生命。也许是吧。敦煌研究院现在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所有的石窟、壁画、佛像等不可移动的国宝,做成三维立体图形输入电脑永久保存,这样,即便文物不在了,后人也可看到文物原样的风采;二是日常修复和保护。研究院人员介绍说,保护和修复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常书鸿那一代人就开始保护修复了,那时是抢救式修复,因为千年来无人关心的莫高窟,真像一个奄奄一息的重病人,只能先拣最紧要的抢救,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一代代人的付出,莫高窟已经基本恢复健康,我们现在做的已经是预防性的保护和修复。
   220窟的修复者是李云鹤先生。老先生很质朴,不喜欢多说话,说自己只是个泥瓦匠,没什么可吹的。但他对文物是真的热爱,工作要求也极高。他常说,文物比自己的身体重要,身体坏了,可以重新长好治好,但文物坏了就没办法了。老先生是常书鸿请来做文物修复的,当时他一窍不通就开始了工作,因为那个时候,全中国也没有会修复文物的。就这样一点一点摸索,老先生用一辈子的时光,守护着莫高窟,直到八十多岁高龄,还坚持每天爬到二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坚持工作在一线。当年剥离220窟壁画时,跟南海一号沉船打捞一样,难处不是剥离,而是想整体剥离。一般的操作是把壁画分成几块,剥离后再组装,这样肯定会损伤壁画,当然整体剥离好。老先生想的办法也和沉船打捞一样,做一个大架子,从上下用无数棍子伸进两层壁画之间的保护层,然后移动架子带动内层壁画整体迁移。这种操作,和沉船打捞一样,都是说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没有苛刻的责任心,没有细到巅毫的耐心,是不可能成功的。老先生成功了,所以现在我们才可以在洞窟里看到唐宋两套不同时代的壁画。
   李老先生说,他只是个普通的一员,敦煌像他这样的人太多了。是的,正是有着太多这样钟爱着莫高窟的敦煌文博人,有着他们在大漠中的坚守,敦煌这个文物史上的奇迹才重新焕发出生机,中国敦煌学的研究才能结出累累硕果。敦煌,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壁画,不仅是遗书,不仅是佛像,还有中国人热爱文物,热爱文明,热爱国家的精神。我们要洗去王道士那些人留在敦煌的屈辱,重新向世界展示一个盛大的敦煌。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共 42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敦煌不仅有着伟大的名字,它的辉煌是国人的骄傲。吴需荣老师再次推出力作。把敦煌的伟大展示给读者。通过动画片《九色鹿》引出敦煌莫高窑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的许多珍宝经历了太多的颠簸,才回到本该回到的故土,虽然有遗憾,但是经过了几代文人的幸苦付出,保全了那些可贵的珍宝。敦煌壁画的修复工程是艰难的,修复者李云鹤先生投入了毕生的经历去做这个工作,李先生只是其中一员,像他这样为敦煌付出的人太多了。失去的文物,我们要找回,研究的差距,我们要赶上,要超越。原本辉煌的敦煌,见证了曾经的苦难,还要见证将来的辉煌,正是我们民族经历的缩影。为了让敦煌这个文物史上的奇迹重新焕发出生机,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谢作者赐稿,推广阅读。【浪花诗语编辑.巧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18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巧眉        2024-11-18 11:10:32
  向吴需荣老师问好,通过吴老师作品,让我们学到许多历史知识。再次感谢吴老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 楼        文友:美蓉        2024-11-18 19:17:27
  读吴老师的力作,觉得作者知识面儿太广博了,简直堪比文学史专家,您具有研究型学者的潜质,读您的文章总是特别有收获。祝写作快乐!精品连连。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3 楼        文友:艾灵乔        2024-11-19 15:53:13
  大学时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有关敦煌的书,从此喜欢上了敦煌,它就是一个梦,让我一直牵挂着。现在还未成行。看到老师描述敦煌,很欣喜。读老师的文章,会学到很多知识。
4 楼        文友:贵州王先生        2024-11-21 22:19:42
  欣赏诗友佳作,感佩才情,欣赏精彩编按,问好诗友,祝愉悦笔丰!!!
5 楼        文友:江亲莲        2024-11-23 11:33:04
  其实,人生的这条路,更像是坐公交车。在不同的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在这条渐行渐远的交通路上,有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可过了这段路,你又会在紧挨着的站点遇见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没有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回望这一路,当你真正能够挺过孤独的日子,就说明内心又接受了一次崭新的洗礼,至少已经从深渊中走出来了。向写作老师学习,致敬辛勤写作的老师,佳文欣赏。感恩遇见!
君子立世当刚毅坚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