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麻雀成群蛙声成片(散文)

精品 【晓荷·奖】麻雀成群蛙声成片(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7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81发表时间:2024-11-18 14:39:01
摘要:在城镇变迁与农田耕种变化中,麻雀与青蛙数量骤减不是小问题,它牵扯到生态平衡,牵扯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虽没有扭转全局的能力,但愿以自己微薄之力与社会共同承担起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倡导宣传人与自然的重要性,恢复“麻雀成群蛙声成片”的繁荣景象。

冬日清晨,阳光熠熠生辉,空气出现丝丝冷意,却不致人感觉到寒冷。一轮皎月已然西下却又恋恋不舍,悬于巨型蓝色幕布之上,在云稀日朗的大晴天里,倒显得更为明亮皎洁。
   我走在院子里,伸伸懒腰,打个哈欠,喝退睡意,对新的一天喊出一声,早安!狗子几声撒娇式的低吠是唯一的回应。在院子里几度徘徊,总感觉少点什么,对!是少点什么,突然发现好久没有看到麻雀了。
   麻雀作为农村常见留鸟,喜群居,在秋冬季的乡镇村庄几乎随处可见。觅食时成群结队,多则几百只,少则几十只,多以散落的粮食和草籽为食,并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麻雀在我们当地土名叫“小雀”。
   儿时的那年寒冬,父亲去了东北淘金,母亲带着我与小妹生活。初冬的清晨,饭后无事,母亲便带我俩在正屋门口边晒太阳边蹦跳取暖。三人手抓手围成一圈,跟着母亲口中的节奏,跳啊,跳啊!从开始的寒冷到随之而来的暖热,我们越跳越欢。突然,空旷的院子里飞来一群麻雀,这突如其来的访客,瞬间引起我的兴趣。
   “娘,俺想捉小雀!”我松开母亲的手,指向院子里那群叽叽喳喳的麻雀。几十只麻雀聚集在一起,同我们一样在院子里跳来跳去。它们羽毛蓬松,通体呈暗褐色或暗灰色,虽然身体臃肿却异常灵巧,跳动起来极为轻盈。两只纤细的爪子,仿佛安上了一对极好的弹簧,弹起,落下,落下,弹起。翅膀短小虽不及喜鹊羽翼有力,却起飞极为迅速。它们大胆的嬉闹觅食,但同时又特别的警觉,短小的喙在院子里啄来啄去。稍有风吹草动,便呼啦一下子像是商量好一般全部飞到屋顶上,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待确定安全后,又呼啦一下子全部飞回地面,继续着刚才的觅食活动。
   在我一再央求下,母亲跑去草料屋拿来筛子,着手准备在院子里设陷阱。母亲把圆圆的大筛子,用一根系有长绳的木棒支在院子中间,在筛子下方撒上一小把麦粒,攥着长绳的另一头一直牵引到正屋门前。我们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观察着陷阱。爱说话的小妹此时也安静下来,不发出一丝动静。母亲把绳子递给我并告知,待麻雀走进筛子下面时就拉绳。
   我攥紧手里的绳头,紧张的手心开始冒汗,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麻雀群的动向,身体仿佛被定住一般大气都不敢喘。麻雀们仿佛识破了我们的伎俩,试探性地望向屋门口。我既着急又期待,着急它们为什么不上钩,期待它们快走进筛子里。几只貌似还未长大的小雀最终没忍住美食的诱惑,虽然小但警惕性也蛮高,小脑袋晃来晃去四处观望,但还是进入了陷阱。
   随着“啪!”的一声,麻雀群再次呼啦一下飞上屋顶,我兴奋地跑向筛子,而母亲则在后面大喊让我慢点儿掀筛子。靠近时,我听到筛子里麻雀们扑棱着翅膀撞来撞去,我心急地快速掀起筛子准备捉住它们。一瞬间,两三只麻雀飞起来撞在我身上,脸上,吓得我一个踉跄坐在地上。它们则飞到了屋顶上与大部队汇合,叽叽喳喳地仿佛是在取笑我。母亲与小妹也在后面大笑起来,搞得我也不好意思地跟着笑起来。
   冬晨,麻雀的叫声,母亲的歌声,孩子爽朗的笑声,灌满这座农家小院。虽然这次捕猎没有成功,但快乐程度绝不亚于捉住麻雀。
   上小学二年级时,听说村民家收购麻雀,当时他家开小卖部,一只麻雀可以换到两毛钱或是一包拉丝糖和两颗西瓜泡泡糖。一开始村民是用弹弓或粘网但收获一般,为提高业绩后来村民开始使用迷药。那段时间,在路上、树下或院墙外都能看到昏死过去的麻雀。每天放学后我便与小妹穿梭在村子的大街小巷,幸运的话能捡到几只,便拿去小卖部换上几毛钱或换上几块糖,但却不知道他收麻雀做何用?后来听母亲说,在当时麻雀是饭店炙手可热的一道佳肴。这次捉麻雀事件不知因什么原因持续不长时间就结束了。
   拾麻雀的时候,听村头老人们拉呱说到五六十年代“除四害”时,麻雀被列为其中一害,其遭遇比现在不知要惨烈多少?全民皆兵一致对雀。捕杀麻雀的方法多种多样,其目的只有一个斩尽杀绝。随着麻雀的减少,庄稼非但没有增产,反而被病虫害袭击导致绝产。此时人们才幡然醒悟,麻雀也是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自此麻雀被正名,从近乎绝种开始慢慢恢复。
   当下麻雀已被国家定为“三有”动物,虽不是濒危物种,但也重点保护起来,不准猎杀,食用。保护机制一次次升级,但麻雀却越来越少。正如其他野生动物一样,它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以前农村都是土房或砖房,它们大部分把巢穴筑在房檐下或砖墙缝里。那会儿大路边,池塘边,处处栽种着高大的柳树、杨树为麻雀筑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麻雀作为杂食动物,主要以害虫和粮食、草籽为食。随着国家对粮食产量的重视,农业进入全机械化,大部分荒野被开垦成耕地,为便于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杀虫剂,除草剂使用率大幅度上升,杂草越来越少,虫子越来越少,对鸟类觅食造成了很大影响。鸟儿们无食可吃,无家可住,生存环境恶劣,导致族群缩减严重,为数不多的麻雀艰难地苟活于世。
   与麻雀同病相怜的还有青蛙。前几日,女儿在门口发现一只小青蛙竟喜出望外,仿佛发现了珍稀物种。青蛙在我们儿时可谓是入目皆是。夏天的雨后蛙声一片,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田野上、池塘边、河沟里、庄稼地里处处都青蛙或蟾蜍蹦蹦跳跳的身影。我喜欢坐在村北的桥头,望向桥洞,几只青蛙脑袋两边鼓着大大的泡泡甚是好玩。有时候我也会捉上一只,抓着它腻滑身体,看着它气鼓鼓的样子,再轻轻捏上一下,随着一声呱!呱!我也学着呱!呱!乐此不疲。
   老师在课堂上讲到青蛙是益虫,是保护庄稼的卫士,并告知我们不要去伤害它。小孩子嘛!越不让干的事越干。周六下午放假,村里几个小伙伴便邀请我来到村北的大窑坑玩。小伟突然提议:“我们煮青蛙吃吧!”除了我,大家一致赞成,为能和大家一块儿玩,我也没反对。
   小伟回家拿来一个空易拉罐,一把小刀,一些盐巴。在一平坦处,用几块废弃的板砖,垒制了简单的灶台。随后大家开始捉青蛙,我忘记了自己有没有参与抓青蛙,但我也是帮凶,或是捡柴或是烧火了。
   捉来的青蛙被他们用小刀割下两条后腿,在河里清洗后,便放到割开易拉罐里煮制,并放上些许盐巴。随着易拉罐里咕噜咕噜地沸腾起来,小伙伴围坐一圈期待一顿野味。而我看向旁边被割去双腿的青蛙,它们拖着残缺的身躯痛苦地向荒野深处爬去,并发出一声声微弱的叫声。那是它痛苦的哀嚎,我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便跑过去拿起它,把它放在水边,看着它溜进水里,我心里泛起一丝隐痛。
   回来时,蛙腿已煮好,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拿着吃起来。我站在旁边看着他们,前所未有的罪恶感袭上心头,我没有去接他们递过来的蛙腿,也不想尝这个鲜,随便编了个理由脱离了队伍。
   在盛夏的深夜,我再次看到了麻雀的厄运降临在了青蛙的身上,只是这次不是倡导“除四害”而是人们为了满足口欲,开始大规模地捕杀青蛙。荒野里,河沟旁,池塘边一道道光束辉映交错,那是人们打着手电筒忙碌着捉青蛙。他们手里提着空化肥编织袋,穿着雨靴,一手打着手电筒,一只手捉住被光束定住的青蛙,随后放进编织袋。听母亲说,他们有时候一晚上能捉几百只,第二天会送去城里的饭店,做成一道受人欢迎的“干锅田鸡”。
   受家庭影响,我从来没有吃过这道菜,即便生活条件艰苦,父亲和母亲也从未为换取利益而去捉青蛙。这次捉青蛙运动,在一次派出所突击行动中告一段落,后来捉青蛙现象依旧存在,但村民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捉。
   在农村耕种方式的快速发展中,机械农药的介入,同样使青蛙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为防止病虫害,庄稼被一遍遍地喷洒农药,当青蛙吃掉吸食农药的虫子后也被毒死。侥幸逃过的青蛙在满是农药瓶子的河沟里同样慢性中毒直至死去。
   时至今天,麻雀与青蛙以及其他很多动物昆虫,这些曾经熟悉的小伙伴,在逐渐悄悄淡出我们的视线。或许不久的将来,它们只能在课本上以照片的形式与我们下一代见面。在城镇变迁与农田耕种变化中,麻雀与青蛙数量骤减不是小问题,它牵扯到生态平衡,牵扯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虽没有扭转全局的能力,但愿以自己微薄之力与社会共同承担起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倡导宣传人与自然的重要性,恢复“麻雀成群蛙声成片”的繁荣景象。
  

共 32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宛如一首关于自然生灵的挽歌,在细腻的笔触下,将儿时与麻雀、青蛙的种种过往娓娓道来,不仅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乡村生活画卷,更深刻地揭示了生态环境变迁对这些常见小动物带来的严峻挑战,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考。文章开篇,冬日清晨的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阳光、皎月、冷意,为整个故事奠定了一种宁静而略带怀旧的基调。随后,作者对麻雀的介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在乡村随处可见、叽叽喳喳觅食的小生灵,它们曾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回忆的闸门由此打开,儿时寒冬里捉麻雀的场景跃然纸上。从对麻雀外形、习性的生动刻画,到设陷阱捉麻雀的全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童真趣味。母亲、小妹和 “我” 的互动,更是让这个场景洋溢着家庭的温暖与欢乐。尽管最终捉麻雀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那份纯粹的快乐却深深印刻在记忆中,成为了作者童年美好回忆的一部分。然而,文章的情感脉络并未就此停留在欢乐的层面。随着叙述的推进,我们看到了麻雀命运的起伏。从曾经被当作收购品甚至菜肴,到 “除四害” 时期的惨痛遭遇,再到如今虽被保护却依旧数量骤减,麻雀的生存之路可谓坎坷。作者通过这些历史片段和现实状况的呈现,深刻地反映出人类活动对麻雀生存环境的巨大影响,诸如农业机械化、杀虫剂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等,让这些曾经常见的鸟儿逐渐失去了家园和食物来源,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青蛙的命运亦是如此。儿时与青蛙的嬉戏玩耍,课堂上老师关于青蛙是益虫的教导,以及因小伙伴捉青蛙煮食而产生的愧疚,都生动地展现了青蛙在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随后,如同麻雀一般,青蛙也面临着大规模捕杀和农药污染的双重威胁,它们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数量急剧减少。作者通过讲述这些亲身经历的故事,不仅仅是在缅怀童年时光里与这些小动物相伴的日子,更是在以一种质朴而有力的方式呼吁我们关注生态平衡,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麻雀和青蛙,曾经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小伙伴,如今却在悄然淡出我们的视线,这一变化警示着我们,每一个物种在生态链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对它们的生存产生深远影响。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用细腻的情感、真实的故事触动着读者的心灵,让我们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作品。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1800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18 14:39:45
  这篇文章真是佳作!通过回忆儿时与麻雀、青蛙的种种经历,如捉麻雀的趣事、捉青蛙的愧疚等,生动展现了这些小动物曾经的常见与如今的稀少。既写出了童年的纯真,又深刻反映出生态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引人深思,呼吁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真挚且强烈。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8 16:40:08
  感谢汪老师辛苦编发与精评解读。敬茶三杯,遥问冬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18 14:40:08
  文章相当精彩!以麻雀和青蛙为线索,串起了不同时期的故事,从 “除四害” 到当下的生态困境,情节丰富。对小动物的描写细致,如麻雀的机灵、青蛙的可怜,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传达出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很有教育意义。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8 18:34:36
  再谢汪老师留评鼓励。
3 楼        文友:何叶        2024-11-18 21:33:44
  这个文特好!恭喜精品!真好!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18 21:48:06
  谢社长鼓励,敬茶问安
4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11-18 22:05:55
  冬阳老师这篇文章,从小处入手却是从大处展开深思。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谐共生才是我们最盼望的生活。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爱护每一种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命!致敬冬阳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20 14:02:20
  谢范老师抬爱读拙与精美留墨鼓励,小弟不才担不起老师的高赞,只是把心中所思所想表述出来而已,给老师敬茶问好。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19 10:11:20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20 14:12:30
  感谢小雨老师鼓励,问好远握
6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20 09:04:26
  恭喜佳作摘精!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6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20 12:49:53
  感谢纪老师鼓励,问好远握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