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芦墟的宁静与底蕴(散文)

精品 【晓荷·奖】芦墟的宁静与底蕴(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84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4发表时间:2024-11-20 09:47:31
摘要:芦墟古镇沉淀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如今确实有点老旧了,脸庞不再丰润,有些干瘪,就像素面且有些苍老的贵妇,但仍然丰富。

太湖浩浩汤汤,碧波千里。太湖流域是富饶美丽的烟雨江南,她就像是位富有且慈祥的母亲,孕育了难以计数的古村古镇,其中不乏闻名遐迩的,如西塘、南浔、周庄等。
   相比于它们,芦墟古镇显得默默无闻。当我背着行囊寻访它的时候,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不仅简陋,而且有些破旧,有些落魄,尤其那些大宅墙门,大都老气横秋,破旧不堪,有的摇摇欲坠。
   在吴语里,大宅门一般叫“墙门”,如柳家墙门、唐家墙门、许家墙门、陈家墙门、陆家墙门等。
   这样的芦墟古镇,在许多人看来,过于简陋,也过于冷清,成不了旅游热点,更成不了时尚的网红。可是,当我静下心来,慢慢地深入到它市河两岸的老街,深入到它的条条弄巷,甚至进入那几栋大门敞开的墙门时,我却从它的简陋中发现了它的原始与质朴,从它的冷清中感受到了它的宁静与恬适。我喜欢这样的古朴与清静,惊喜这里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宁静是芦墟古镇的主调,一切的人间烟火都完全沉溺在整体的宁静氛围之中。这里的人说话轻声细语,不吵不闹,让人觉得柔婉悦耳。你看市河岸边的凉亭下,尽管好多老人在那里开心地谈天说地,但是一点不喧闹。
   芦墟坐落在繁华都市的边缘,是一个属于苏州吴江,却与浙江相邻,靠近魔都上海的古朴悠静的江南古镇。可是与周边的繁华热闹相比,芦墟似乎被时光锁住了,静止在那个简单、朴实的年代。
   芦墟是鱼米之乡,在宋、元、明三代时为村,到清康熙年间始设镇。它在太湖的东南角,西接汾湖,东频马斜湖,北至大浦河,南有芦墟塘,镇街有市河,所以,既可以说它被河流包围,也可以说它是一座漂浮在静水上的古镇,是一座很“水”的古镇。
   若从空中俯瞰,你会惊奇地发现,芦墟古镇的形状像极了一条静驻在水中的大鱼,那翠绿的汾湖公园像是鱼眼,公园下面那片向西突出的田地像是鱼嘴,而古镇的市河就像是鱼的鳃后缘线。我想,芦墟这条“大鱼”,也想从汾湖游向太湖,也有奔向大江大河的理想吧。
   来到芦墟,我直奔市河老街而去。市河两岸栽种着樟树,它们高大成林,枝叶相拥,十分繁茂,将市河以及市河两岸的老街遮挡在它们的阴翳下,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条绿意盎然的隧道,幽幽邃邃的。这浓浓的绿意让老街弥漫在清新的氛围中,让老街显得更加宁静。
   市河上有多座桥,其中南、北端的两座石拱桥最为气派与古朴。这两座桥桥型相似,望柱上都刻有栩栩如生的小狮子。由于拱桥不能行车,它们越来越被冷落,实用价值远低于文物价值。不过,它们倒像是两位将军,驻守在市河的南北。
   芦墟市河上每隔十来步就有一座石驳岸。想当年,市河沿岸店铺林立,运送物资的船只在河上来来往往,驳岸忙乎得很。现在,市河上只有那艘清理河道的小船独来独往,驳岸无所事事,有点懒散。我独自蹲坐在驳岸上,看水的清幽,看树的绿影,也看见自己游览如此清静古镇的一片欢欣。
   在芦墟,沿河的跨街楼是最要关注的“显眼包”。尚存的跨街楼主要有沈氏跨街楼、许氏跨街楼、杭氏跨街楼和恒德堂跨街楼等。
   据说,当年芦墟老街上的跨街楼几乎整街都是,下雨不湿鞋,不湿衣。因为自然的老旧与毁坏,特别是当年日本人放火烧芦墟,跨街楼也损失不少。
   跨街楼是一种江南水乡典型的建筑结构,楼跨街道上,街从楼下过,遮风挡雨,方便面街店铺买卖,店铺后是庭院深深的墙门。
   静静地站在跨街楼下,仿佛还能听到商家的吆喝声,仿佛还能听到商客间的讨价还价声。楼前水流,楼下人流,也流动着油盐酱醋米的需求,流动着财富的聚散。
   现存的跨街楼经历了风风雨雨,能幸存下来,自然是芦墟的宝贵遗产,但我想它们也是留下来承载古镇历史,承担讲述古镇故事的使命吧?
   比如东街的沈氏跨街楼,十分气派,宅主是沈钰卿。沈钰卿的父亲是莘塔村的渔民,靠捕鱼、贩鱼起家,后来在芦墟开鱼行,并经营腌货、饲料、桐油等,他们家的铺号叫“沈裕昌”。沈钰卿有八女三子,他希望三个儿子都能成才,故将大宅的正厅取名“三凤堂”。生长于“三凤堂”的沈家人也果然有出息,沈钰卿的大儿子沈龙圣从事法律工作,性情耿直,刚直不阿,努力践行司法公正为民的思想,第一批加入南社,被柳亚子称为芦墟“五凤”之一;二儿子沈文倬是著名经学家,被学界喻为“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沈龙圣的大儿子沈立人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南社,是由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发起成立的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文化进步团体,成立于1909年,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芦墟有不少人加入了南社。
   “怀德堂”在芦墟的西栅,也是跨街楼。怀德堂的门楼和厅堂内都有精美的雕饰,如寓意喜上眉梢的“梅花喜鹊”,代表延年益寿的“松下仙鹤”,还有“三英战吕布”和“岳云大战金弹子”等人物故事。另外这里还是一处红色纪念地,当年青年地下工作者王仲煊在此印刷过革命宣传资料。
   在跨街楼下探究芦墟的历史,寻觅芦墟的故事,这里的大户们都像沈家、王家一样,通过勤俭努力发家致富,都在芦墟的历史上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无论是沈氏跨街楼内的兄弟秀才,还是杭氏跨街楼里的女中双杰;无论是“兰玉堂”的五代名医悬壶济世,还是柳家墙门的积德行善……在老街跨街楼下探究,都能获得珍藏的精彩故事,这让人流连忘返。
   芦墟曾有“三虎九牛”之说,指的是芦墟繁荣时期,陆、柳、沈、黄、费、陈、王等十几个大户人家。这些大户人家的墙门,规模上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三进、四进,甚至六进,它们从弄口一直往后延伸,从外看形成长长的弄巷,从内看是一座座门楼,一个个院落,一间间厢房,由一户人家后来变成一户户人家。
   这些墙门内往往有精美的雕饰,且正厅都挂着匾额。一块匾额,就是一份文化情怀,就是一个家族精神的缩影,所以往往用它作为宅院的名称。如袁家墙门“俭以堂”,取“俭以养德”之意;南袁家浜的沈家墙门“素行堂”,取自《礼记·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寓意品行高尚纯洁;又如西栅的唐家墙门“宁俭堂”,显然是宁静致远与勤俭持家之意。
   芦墟的这些墙门内,还有一个特点,栽种黄杨树。本地人喜欢在家院里栽种黄杨树,除了黄杨树适合本地生长,其内在的文化含义更有意思,比如俗话说“家有黄杨,世代栋梁”“家有黄杨,黄金万两”。
   在芦墟的大户人家中,必须说一说柳家。芦墟柳氏是个大家族,他们从北厍迁来,形成芦墟三处柳家墙门:东栅柳家墙门、九曲弄柳家墙门和司浜柳家墙门,它们的主人与柳亚子先生是同宗近亲。
   东栅的柳家墙门是一座五开间四进大宅,第一进门楼上刻有“河东别墅”,意为柳家认山西河东为祖籍地;第三进是厅堂,挂着匾额“四知堂”,并且雕饰丰富、精美,如蝙蝠、凤凰、麒麟送子等。“四知”是东汉杨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知堂”意在勉励家人要诚实,要自律。
   在芦墟古镇,我也惊讶于墙门里的人家在历史上悬壶济世的很多。如“俭以堂”的主人袁伯英、袁逢吉父子,在家开医馆,以仁德高尚闻名乡里。这袁家尊袁了凡的曾祖父袁菊泉为芦墟始祖,而袁了凡就是古代经典劝善书《了凡四训》的作者;如西北栅的张家,自1922年就在“留余堂”开设“惠民医院”,救死扶伤的故事广传民间;又如西北街“兰心堂”内的费家,更是五代行医,名副其实的“杏林世家”,其中“灵猴治病”的故事颇为有趣。西栅的葛道炎是中医内科名医,因为医术高超被百姓称为“葛半仙”,他的第三子葛鹤年还是革命烈士。民国时期,“利人堂”的张达生在老宅内开设了芦墟第一家儿童诊所,故而芦墟有歇后语:“达生医生开方子——小儿科”。
   当年,仅仅一个镇,芦墟既有中医世家,也有西医诊所,有中西医结合医馆,甚至还有小儿科,真是让人难以置信。这些医者,他们怀济世救人之心,立“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志,他们就像是一位位守护神,守护着芦墟百姓的生命与健康,他们的故事也许不是可歌可泣的,但何尝不是功德无量的?
   芦墟古镇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里面内容丰富,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但更多的是锅碗瓢盆交响的趣闻趣事。尤其是在那些网状的弄巷里,走进去顺手就可以捞起许多。
   芦墟现存的弄巷很多,长长短短,宽宽窄窄,有的叫“某某弄”,有的称“某某里”“某某湾”,有的是宅屋间的明弄,有的是宅屋内的暗弄(亦称“备弄”)。这些弄巷,既是芦墟的一张有形的大网,将大宅小屋分界又网络起来,又是芦墟人心中的一张无形的网,把芦墟人的乡情联系在一起。
   顾大丰弄里,有芦墟最大的住宅群,据说这里是芦墟最早用上电灯的人家。芦墟最曲径通幽的弄巷自然是九曲弄,抗日战争时期,忠义救国军曾在弄巷里开过一年“清华中学”,但九曲弄的命运也有点曲折,它南侧的九曲弄柳家墙门,当年被日寇烧毁。黄家弄内的“亦有秋阁”,曾经是芦墟的一处高点,登上它汾湖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混堂弄、竖头斋匾弄,看名字就觉得有趣。混堂弄弄底的房屋,新中国成立前被改造为浴室。旧时吴语中,到浴室洗澡叫孵混堂,故有混堂弄之称。电影《沐浴之王》曾在该浴室取景。
   竖头斋匾弄,则因原来弄口有竖写匾的牌楼而得名,牌楼的主人是陆燿。陆燿是位清朝的官员,他“工诗文,兼长书、画,精分隶书,水墨山水,落落有自家风。”本地人说他具经邦济世之能,有著书立说之才,怀廉洁孝义之品。可是他竟被迫害。乾隆后来知道陆燿是位“菽乳蔬蓏”的清官,十分后悔,为表安抚特赐“龙章宠锡”匾,因人已故而写成竖式。陆燿是芦墟人的骄傲,芦墟铭记着这位先人,也传颂着他为官清廉、勤政为民的佳话。
   陆燿毫无疑问是芦墟的历史名人,郭骥也是。郭骥是清嘉道年间颇负时誉的画家,他家在汾湖里弄,说是花园内有他的“洗砚池”。张吉泰弄的张家,多人投身到抵御外敌的斗争中,其中张文奎是抗日烈士。
   芦墟的弄巷里,普通人家的善人善事当然也多。比如芦墟流传着秀才黄颂梅诸多乐善好施的感人故事,如热心资助文友,买鸡蛋拣小的,皮毛大衣出门即送挨冻的穷人,慷慨解囊于穷苦人家等等,看似都是一件件小事,却都是乐善好施的义举。
   弄巷无论大小、长短,都是人烟气最浓稠的地方,无论是大故事,还是小故事,无论是历史名人,还是平头百姓,都是故事的主角。一部历史除了那几件大事,不就都是小事吗?对于一个人来说,点点滴滴的小事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芦墟弄巷里的件件细细碎碎的“小事”,就像柴米油盐一样真实,有仁,有慈,有善,有爱,有情怀。
   走在芦墟的老街与弄巷,我总是感慨,为什么芦墟能够吸引与吸纳这么多的名门世族来此安居乐业?为什么这里名人辈出?是这里的水土好?是这里的地理佳?也许是芦墟这条“大鱼”有包容的胸怀,有奔向大海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基因。
   走在芦墟的老街与弄巷,忆起它曾经的昌盛与繁荣,对比它失势后的衰落,不免心有戚戚焉。但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千古事都是生生死死,来来去去,繁华易逝。芦墟古镇沉淀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如今确实有点老旧了,脸庞不再丰润,有些干瘪,就像素面且有些苍老的贵妇,但仍然丰富。我们人老了,忆起自己的当年,会感慨曾经自己也年轻过、漂亮过,曾经自己也奋斗过、辉煌过。我想芦墟古镇也会如此静静地默默感慨……
   年轻人喜欢热闹,但到了年纪的人还是应该乐于平淡,安于清静,就像沪上一位杰出报人曾经说的“宁静是最大的幸福。”芦墟古镇的清悠与质朴,就像是一个原乡,生活在这里简单,生活在这里宁静,生活在这里似乎可以心灵归一。

共 45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用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把江南水乡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将芦墟古镇的古朴、宁静、厚重展现得淋漓尽致,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从太湖流域的诸多古镇说起,引出相对默默无闻的芦墟古镇,这种对比式的开篇手法,巧妙地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初到芦墟时,古镇那略显简陋、破旧的印象描写得十分真切,让人仿佛能感同身受作者当时的心情。然而,随着作者深入探寻,我们也跟着一同发现了芦墟古镇别样的韵味。文中对芦墟古镇的景致描写细致入微且充满诗意。那如 “大鱼” 般的独特俯瞰形状,市河两岸繁茂的樟树形成的绿意盎然的 “隧道”,以及横跨市河的古朴石拱桥和闲置的石驳岸,都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宁静的水乡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清幽与恬静。而对于芦墟古镇特色建筑跨街楼的介绍更是一大亮点。从跨街楼的建筑结构、历史变迁,到其承载的商业故事、家族兴衰,如沈氏跨街楼内沈家几代人的辉煌成就,“怀德堂” 的精美雕饰及红色纪念意义等,都一一详尽叙述,不仅让我们了解到跨街楼的建筑之美,更透过它们看到了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背后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芦墟古镇的墙门文化同样刻画得深入人心。从各个墙门的规模、雕饰、匾额寓意,到墙门内人家的种种事迹,如悬壶济世的医者故事,无不展现出这里家族传承的文化情怀与精神风貌。这些墙门就像是古镇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温情。弄巷部分的描写更是将古镇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推向了高潮。长长短短、宽窄不一的弄巷,有着各种各样有趣的名字,每一条弄巷都像是一个故事的收纳盒,无论是历史名人的传奇经历,还是普通百姓的善人善事,都在这里汇聚成一部生动的生活史。这些弄巷不仅是古镇的地理分界,更是将芦墟人的乡情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文章最后,作者在感慨芦墟古镇的兴衰变迁时,将其比作素面且有些苍老的贵妇,形象而贴切,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时光流转、繁华易逝的思考。而芦墟古镇那份清悠与质朴所带来的宁静之感,又仿佛让我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正如文中所说 “宁静是最大的幸福”。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内容丰富详实,通过对芦墟古镇方方面面的细致描绘,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江南古镇。作者善于谋篇布局,文章的精彩随处可见。干净利落的脉络,出彩的情节,让人叹为观止。感谢作者带我们进行了这样一场精彩的芦墟古镇之旅,带给我们值得细细品味的优秀作品。佳作力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20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20 09:48:41
  这篇文章太棒啦!把芦墟古镇写得活灵活现。从它的古朴宁静,到特色建筑跨街楼、墙门,再到充满故事的弄巷,每个细节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篇很精彩的佳作呀!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20 12:38:35
  感谢汪震宇老师的精心的编辑和细致的按语,为本文增色不少!在上海居住期间,游览了很多附近的古村古镇,很喜欢这些古镇的古朴典雅,喜欢其中蕴藏的人文历史。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20 09:49:04
  哇哦,读这篇文章就像走进了芦墟古镇一样。作者对古镇的景致、建筑、人文故事等描写得十分精彩,尤其是那些墙门里的故事和弄巷里的烟火气,特别吸引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汁原味又饱含韵味的江南古镇,超赞!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20 12:41:22
  在游览了诸多的江南古镇之后,突然发现芦墟古镇却是那么地与众不同。这里曾经极为地繁华,但现在真的很落魄,这里的时光好像停留在了几十年前,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我尤其喜欢这里的宁静。
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1-20 14:28:27
  又是一篇佳作。老师细腻的文笔,对人物景以及历史人文地域特色的描写堪称一绝。拜读学习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20 15:05:54
  好像冬阳先生老师阅读小文,特别好像您置评支持与鼓励!这个芦墟古镇,看上去其实很陈旧了,但与周边的城市发展比,这里很宁静,而是其内涵还很丰富。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20 20:28:12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4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20 20:52:02
  谢谢小雨老师的关心!
5 楼        文友:何叶        2024-11-20 20:29:59
  恭喜精品!精品点赞!
何叶
回复5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4-11-20 20:52:19
  谢谢何社长的关心!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