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最亲而又最陌生的人(散文)

精品 【晓荷·奖】最亲而又最陌生的人(散文)


作者:风土人情 秀才,219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5发表时间:2024-11-21 17:56:41

有一年夏天回老家,父亲指着远处的一位老人道,你看你猴子伯都八十多岁了,干活还跟小伙子一样。那时曹伯的腰杆还笔直,人精瘦,常风风火火地在田地里行走着,根本看不出已有八十岁的样子,父亲常玩笑地称曹伯为猴子哥。
   俗话说算珠子拨一拨才能动一动,干农活如拨算珠,收来的粮食晾晒在那里,如果不去堆扫、不去装袋,它就永远老实地呆在那里。粮食从下种到归仓,这中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取巧的环节,每一步都要伴随着繁重的体力付出,既便在实行了机械化之后,晾晒与搬运时仍少不了人力。这也是父亲羡慕曹伯到了八十岁还有一副好身板的原因。
   在轻的农活也能把人耗磨得精疲力竭,而且换来的钱又少,年轻人把这笔账算得最明白,早跑到了城里。而父亲却从没有流露出任何逃避或抱怨的意思。他认为农人干农活是很自然的事,就像教师要教书、医生要给人治病、警察要去抓坏人一样,干农活是他们的本份。做农活需要好的身体,父亲眼神里更多是羡慕,羡慕曹伯到了八十多岁还能有一副好身板,还能继续下田去做活。而我那时却在疑惑着,曹伯到了八十也该歇下来了吧,把土地流转给那些种田大户,自己好好地享受晚年不好吗。人到了八十,还能在世上活几年呢,真想不通他这么拼是为什么。
   父亲这些老人不光种粮,他们还喜欢种瓜种菜。房前屋后他们会种上南瓜、丝瓜、四角梅豆。秋天来了,这些藤蔓植物便爬上了墙,缠上了树,吊在藤上的果实在秋风中晃悠着看得人眼馋。院子里也没有闲下,院两边靠近院墙地方被他们分成了一个个的方块,分别种上了豆角、韭菜、辣椒、萝卜、白菜、黄瓜、大葱等各种时令蔬菜。自己种的菜吃不了,拉到集市上去卖时,满大街都是他们这样卖菜的,大家的想法竟不约而同。偶有商贩来收菜,大伙便争抢着以几毛钱一斤的低价卖给了商贩。便宜也要卖,卖掉总比烂掉了好。卖了菜之后,父亲他们会捏着几张一元的纸币含笑而去,没人想到换来的钱与付出能不能对等……我想父亲从不羡慕城里,除了乡村旷野里清新的风,除了乡村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自由,各种蔬菜充裕得可以随意挑选着吃也是他喜欢乡村的原因吧。
   父亲在穿戴上也从不讲究,夏天穿衣能遮体、寒冬能保暖就行,他们这代人少有人会在意衣服的新旧与孬好。一件简式的中山外套,一顶本山帽,在几十年前的春晚上赵本山曾因这样的一身装扮而被国人牢记。父亲他们也喜欢穿着这样的本山装,衣服穿了多年后穿到褪了色也舍不得扔掉。孩子们买来的新式夹克他们认为是洋玩意,穿在身上会觉得不自在。走在乡镇的大街上,常是那些本山帽与中山装退了色的老人。那黝黑的肤色,那佝偻而清瘦的背影,那迟缓的脚步,仅看背影时常会认错人而闹出笑话,这些人的差别仅是脸膛上的不同。
   我们常劝父亲要穿得好点,穿衣不光是给外人看的,也是替自己的儿孙着想。你想啊,看到自家老人穿着掉了色的旧衣服会让儿孙的心里有多难为情,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子孙对老人不管不顾不孝敬呢。几年前在一位族伯的葬礼上,到了最后的圆坟环节,当伯母把一件件崭新的衣服扔到火堆里时,一阵阵滚滚的黑烟过后,冲天的大火又炙烤着每一个人的脸。那些衣服有冬衣有夏衣,还有上千元一件的羊皮袄,那全是孩子们平时孝敬给族伯的。伯母边扔边念叨着,你们看啊,给他买这么好的衣服有什么用,一件也没有穿,最后只好化成灰带到那边去。我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每见到儿女们给他买了新衣服他便不悦道,花那些冤枉钱干什么,农民天天要和泥土打交道,穿得在好也要染上泥土。在他眼里,沾满泥巴的旧衣烂衫才是农民该有的标配。我便玩笑道,人人都像你们这样节俭,做生意的都要关门大吉了,谈何去搞活经济。父亲听后便笑了:三年大旱时野菜吃光了,人们就吃树叶做的菜团子,结果两腿肿得透亮,现在能吃饱饭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没有经历过挨饿的日子,无法想象饥饿带来的恐惧能让人一生都不敢奢侈,甚至连添件新衣都是奢侈。我想到有一次接他到城里去看病,他的鞋子里竟挑不出一双干干净净能出门的,全都沾着泥土,气的让人真想全给他扔掉。当我用水一遍遍地冲刷着他的鞋子时,黄色的泥汁就不停地从鞋里流出,我仿佛又看到了父亲双脚跋涉在泥土里劳作的情景,我也理解了他常说的那句话,庄户人双脚插在泥土里,身上哪能不沾泥。
   最近的几年,村子里好多熟悉的老人陆陆续续地离开了人世。每一个老人离去,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感叹生命的无常,感叹人在生老病死面前的无力,也叹人类在天地间的微渺。父亲也觉得自己老了,几年前他在跨入到七十岁的行列之后,干起农活来就感到越来越吃力。他常抱怨身体不如过去,先前无论白天有多累,夜里睡一觉就能歇过来,现在歇不过来了。于是每逢节日,我们便给父亲算账,劝他放弃种地。五亩地一年忙下来仅能赚上几千块钱,这些钱我们兄妹几个每人凑一点就够了,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负担。“现在收种都用机子不累人,人闲下来毛病就会多。你看东庄上你那大表叔,每个月有几千块的退休金,什么活都不干他也花不完。但自从退休后毛病很快就找上了他,整天病歪歪的不是这点疼就是那点难受,他的血压也变高了,人闲了身子就不好……”父亲端着酒杯,沉浸在白酒带给他的快乐中,半点也没有把我们劝他的话听进去。他依旧认为天天有事做、忙忙碌碌的人就不会生病,每天他不是在家里就是在田里忙着。
   劳动之余他的娱乐就是喝酒,喝乡村里流行的那种塑料大曲,装在塑料桶里的白酒我们常戏称是塑料大曲。一桶白酒大约有十斤,完会由三精一水勾兑而成,即酒精、糖精和香精掺上水勾兑而成。质量虽差,但因为价格低廉便成了乡里老人们的最爱。父亲喜欢这样的酒,一桶酒十来天就被他喝得见了底,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常摆放着一堆塑料桶。看他这样不要命的喝酒,母亲吓坏了,每逢我们回家便向我们告状,说父亲早上起来就喝,一天三酒,三餐顿顿离不了酒,别人怎么劝也没有用。父亲常会辩解道,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喝酒,几十年下来已对白酒的毒性有了抵抗力。
   父亲守着几亩地,该种粮的种粮,该种树就种树,该种菜的种菜,一切都在他的手下被打理得生机勃勃。没有半点土地是闲着的,靠着土地他已能做到衣食无忧。他已送走了上面老的,孩子们也都成了家,人生大事已经完成,到了晚年他该像桃花源里那样活得怡然自得才是。酒能让人兴奋,难道他把饮酒当成了活着的乐趣。或者他心里还有什么解不开的愁结,抑或是不想外道的心事,而把饮酒当成了打开心结、获取乐趣的一种方式,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天天饮酒会对身体带来的深深危害。我曾觉得自己很了解父亲,却没想到最亲近的人也是最陌生的人。我曾问自己,作为儿女我们真的了解他吗,从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才是真实的现状吧。
   乡村里的文化娱乐少,父亲不喜欢看电视,不会上网,他对新生事物有着本能的排斥。他偶尔会翻看一些名人传记类的书,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乡村里的各种活动。在乡村里,结婚与丧礼都是要大操大办的头等大事。比如结婚这件事,首先牵扯到住房,是在村里自建还是到城里买房;其次车子也是必备,一辆车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还有男方要出多少彩礼、多少见面礼、上轿礼、下轿礼、改口费等。要让所有事项达到双方都满意,两个家庭的人要坐在一起反复地磋商。双方会面的过程无疑也是斗智斗勇的过程,想做到即省钱而又不伤了双方的和气,这很考验人的智慧。而在葬礼上要讲究的细节则更多,一方面要忙活逝者的净身、换衣、报信、选棺、成敛、选穴、入葬、祭奠等各项繁琐的事宜。另一方面还要算清能请来多少亲友,要准备多少酒席,酒席用什么标准,烟酒用什么标准,慢待了客人不好。谁家有了这样的大事,父亲总是不请自到,凭他的经验尽力去帮主家把事情做到圆满,他认为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他的知识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他参加的这些活动。关于人生有什么样的规划,关于人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活着,这些都与他有着很远的距离,他从没有去为自己想过。年复一年地种地,不管孬好能把肚子填饱,在村里的婚礼或葬礼上尽力去帮点忙,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同一片蓝天下,人的活法不同,父亲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几十年前,他从不管外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记得机器耕地刚时兴时,他们会觉得机器翻过的土层浅而坚持着用人工翻地,后来见并不影响产量,这才慢慢地接受了机器。因为新知识来源的溃乏,不愿变更的思想,他不想用冰箱,不想用洗衣机,妹妹给他买的洗衣机成了摆设。做饭不用燃气或电锅。几十年坚持烧着柴灶,烟囱里的炊烟一淌就是几十年。因为认死理,不想变通,他对生活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但求温饱时代。
   和父亲聊天时,每提到本乡的名人他就很兴奋,言语也会变得滔滔不绝。他常讲到本乡陇海支队的队长栗培源,打了多年的鬼子,后来做上了京官,那是个聪明人,父亲常赞道。他的忘年交王千秀转业时是排长,在朝鲜时被炸伤了嘴,受伤后连夜坐火车被送到了天津。伤治好后,上级要送王千秀到南京去学习接着再提干,但被他拒绝了。王千秀回乡不久就后悔了。父亲说,到了晚年王千秀的待遇才变好,因为是参战老兵,政府给了他一份不错的养老补贴。最亏的是王向忠,在县委里当过通讯员,困难时期因为挨饿跑回了家,返乡后什么待遇也没有。后来他找过去的同事作证,才把儿子安排进轮船公司。但改革开放后,轮船公司就关门倒闭了。父亲替王向忠抱亏道,他要是能忍住饿不跑回家就好了。人啊,各有各命。父亲常把人生中没有抓住的机遇会归结于是命。除了这些老革命,父亲最敬佩的是一位姓张的兽医,乡里的驴、骡、马、牛、猪等常会生病,不管什么病张兽医总是随叫随到尽力去救治。小时候我常看到张兽医裸着双臂,一条手臂搭扶在马臀上,另一条手臂则伸到马的肚子里,尽可能地伸到深处,然后不顾脏臭地向外掏着马肚子里的脏物。父亲说,他是个老大学生,待人没有任何架子,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父亲在言语里常流露出对这些乡贤们的深深敬重,他们凭自己的本事光耀了门庭、名传四乡,无疑是人生获得成功的人。近年他又羡慕那些盖楼的人,谁谁谁又建了高楼,三层半的高楼。那人在城里做生意挣了钱,封顶那天放了一个多小时的烟花,到场的人每人一包华子。我听后沉默了,他是不是借这些来敲打我们呢。和平年代无需我们打仗了,可以放开手脚地去挣钱,而我们不但没能挣到钱让他感到骄傲,有时还会让他担心。此时父亲已过了七十岁到了往八十岁上攀爬的时候,父亲和那位曹伯一样依然坚守着种田,每劝他把土地流转给别人,该享受晚年了。他当时会满口地答应,但过后该咋样还是咋样,依旧侍弄着他的土地,他这样是不是在担心什么呢。
   邻家一位的老人干不动农活了,年纪大,体力不支。那人和父亲同龄,同样的种田,同样的农家饭,同样的本山装。那人的田地以每亩六百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别人。价格不算低,自己亲自种地的收入也不过如此。过后人们常看到那位老人默默地站在地边,久久地看着土地发呆。面对着操劳一生的土地,想必他心里还有不舍,也有不甘,也有与土地间的感情被生生斩断后的伤感。不久,那位老人就生病离世了。父亲感叹道,好好的人说没就没了,他这人一辈子舍不得吃也舍不得喝。我比他要强多了,多喝了几十年的酒。还有这样和别人比较的,他的话让我听了直皱眉头。“那人还不错,最后给子女撇下了五万块钱。”父亲的这句话让我的心里一惊,我想到了他平素刻意的节俭,想到了他病时的报喜不报忧,想到了他对我们关心的每一个细节,至此我也隐约地理解了父亲深藏于内心的希望与不安。
   想劝父亲这些人放下土地很难。我想即便他们有了足够多的钱,他们就能大手大脚地去花钱吗,用节俭去应对未知的风险守护家人已成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习惯。离别故乡,当我看到田野里那些蹒跚劳碌的身影渐渐变得模糊时,我的心似乎又被什么箍住了。
  

共 46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关于乡村生活与父辈们的叙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质朴且真实的乡村画卷。父辈们,如文中的父亲和曹伯,他们一生与土地紧密相连。即便农活繁重,收入微薄,他们依然坚守着那份对土地的深情与责任,把干农活视作天经地义的本分,就像其他行业的人履行自己的职责一样自然。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土地上耕耘,收获着粮食与蔬菜,哪怕到了高龄,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仍不愿停歇,那硬朗的身板是他们多年劳作的见证,也是他们对生活坚韧态度的体现。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们又是那样的节俭。对穿戴从不讲究,习惯了旧衣烂衫,即便儿女们买来新衣,他们也觉得是浪费,在他们心中,沾满泥巴的衣服才是与农民身份相符的标配。这种节俭,源自曾经经历过的艰难岁月,挨过饿的他们,对于如今能吃饱饭就已深感满足,不敢再有更多的奢求。如今,村子里熟悉的老人们陆续离去,每一次的离别都让我们感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他们带走了属于他们的时代记忆,却也留下了那份对土地的执着、对生活的质朴态度。这些记忆和态度,如同一颗颗种子,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对乡村生活深深的敬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明白生活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而在于那份对本职的坚守、对拥有的感恩以及在平凡日子里的那份踏实与从容。他们的故事,是乡村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将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本真,珍视生活的每一份馈赠。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那份来自乡村的温暖与质朴,领略到父辈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22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21 17:57:49
  这篇文章写得实在太动人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村父辈们的生活百态,从他们勤劳耕耘土地的身影,到那份对农活的坚守与执着,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文中对于父辈们节俭质朴的生活习惯描述也十分真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印记。读罢,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田间劳作的老人,以及乡村里那一幕幕温馨又真实的画面,真心赞一个!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21 17:58:16
  不得不说,这篇文章相当精彩!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乡村生活,更是在展现一种情怀,一种对父辈们深深的敬意。从曹伯八十多岁仍在田间劳作的硬朗,到父亲对农活本分的认知,再到他们在穿戴等方面的节俭,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乡村老人们平凡中的伟大,也让我们对那段岁月、那些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动,佳作无疑,强烈推荐!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1-21 18:44:27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父亲那高大形象是那样的伟大,看完全文泪奔了。遥祝风土人情老师安康!保重身体。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1-21 20:39:56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5 楼        文友:何叶        2024-11-22 20:33:25
  恭喜精品!加油!
何叶
6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1-22 20:53:20
  父亲种了一辈子地,在村里还是婚丧嫁娶理事会总理。这就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7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22 20:56:59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8 楼        文友:萧垦        2024-11-23 19:42:51
  祝贺老师佳作加精,问好,点赞。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