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11周年】呀啦索,国庆游(散文)
《青藏高原》高亢明亮,如果没有“呀拉索——”,那就是公主裙缺了蕾丝花边;而国庆出游时那些小插曲,成就了旅行中这首歌中的“呀拉索”。
呀啦索,对镜帖花黄——尴尬
在鳌山滑雪场,看了一个寂寞。偌大的滑雪场,无人空旷清冷寂寥,太白积雪绝非浪得虚名,初秋这里樱花树叶子已经红了。下山时候,入口倒是漂亮,大家纷纷下车照相。
任老师在车里补妆。
强老师又在脱马甲。
任工也退了外套准备大照一场。
赵老师东施效颦因陋就简掏出口红对着汽车后视镜开始涂抹。
三十秒后,耳畔炸雷响,有人嘿嘿笑。
我一扭头,隔着车玻璃,驾驶员位置上,王团长一张大脸在坏笑。尖叫一声,捂了洒家的脸跑开,边跑边喊:“你鬼在车上呢,我以为你下车啦!”
我尴尬得恨不得太白山赶紧下一场雪捂住我这个黄脸婆。
呀啦索,他乡遇故知——惊喜
早起在松潘镇吃早点,满街都是石头砌的藏式民居,小店门口全是藏式披肩和冲锋衣,早点铺子外到处飘着着牦牛肉火锅的招牌。听见对面桌子人说话带了秦地口音,遂上前搭讪。对方说自己西安的,我们是咸阳的。
桌子侧面埋头吃饭的女子突然抬头,叫了一声“丫丫”。
妈呀,我同学,王宝侠,我师范三年同宿舍的同学。
人生有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喜出望外。
杜娟同时也惊叫起来“宝霞”,她俩在校时候是闺蜜。
我们三人拥抱,感叹缘分:昨晚住同一家酒店;我们在二楼,她们在一楼;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们相逢在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松潘古城。
英国探险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在一百多年前说:“如果命运安排我在中国西部生活的话,我别无所求,只愿能够生活在松潘。”而我们,相逢在高原上的千年美丽古城。
我们在十月清凉的晨风里,以苍茫的雪山为背景,在广场潺潺的流水旁,留下了毕业三十二年后重逢珍贵的合影。
呀拉索,成县牛肉面——美味
成县的成是成功的成,成事的成,能成的成。成县名称的来历,据说是以西周文、武、成、康的谥法为名。差不多,因为这是古雍州之地,就是秦的发源地。秦的祖先为秦王养马有功劳,加上周王东迁时他们抵挡了戎狄的进攻,于是册封了他们这块地,名字叫秦。《过秦论》里写到:“秦孝公拥雍州之地,据崤函之固。”成县即古雍州之地。2007年,成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千年古县”。
进城,泊车。城中心是莲花池,荷叶枯黄与苍绿交织,莲蓬低垂,青春和沧桑兼备。想必夏日满池荷花,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扑鼻而来的是金桂馥郁甜腻的香味,稠而黏,一行人四处张望,却没找到桂树的影子,只有金色的小菊花开得灿烂狂野。
当地小媳妇指路,说前方七百米有家乡菜馆,味道不错。往前走了百十来步,看见对面一家牛肉面馆,人满为患,我们凑热闹抢了座位坐下。
大碗牛肉手擀面11块,小碗10块,小菜一碟2块,上面速度快。牛肉是指头蛋大的块,面黄中带白,劲道弹牙。油泼辣子红艳,香菜葱花碎撒得出头。特别是那浓汤,煮牛肉的原汤,麻椒出头,味道醇香。大家都吃得很过瘾,8个人花了不到一百块钱。
同桌十来岁的小学生,一大碗也咥光了。
旁边的美女,一大碗咥光了,剥了一把生蒜瓣,也咥光了!
和淳化人一样,他们也给汤面里倒醋,解腻。
出门时候,才发现没有要优质牛肉面,是个重大失误。那牛肉块铺满了碗,看不见面条。在陕西30块你也吃不到这么多肉的牛肉面。
环顾四周,老饕都是一大碗优质牛肉面,一碟小菜,一个卤鸡蛋:营养全面。
牢牢记住了这家店的名字——贾小强饭馆。
成县人,实在。想起我们的饸饹,四块钱一碗没几根,咱不卖饸饹不做生意,突然间都臊得无地自容。
呀拉索,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辣条
在阿岭吉祥藏寨,偶遇两个藏族小男孩,下坡路,我们故意挡着不让过去,人家笑嘻嘻的,不恼不怒。他们骑着蓝色吉普玩具车去村子的小卖部买零食。
小卖部的院里,炊烟袅袅。刘师正在给老婆照相,拿着相机,万分满意地说,不仅拍摄了人和景,连背后的青烟也上镜了。我骂他,周杰伦唱的是“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无比诗意浪漫,炊烟生生被你成说青烟一缕。
我们照相谝闲传的功夫,俩男孩出来了。哈哈,他们买了辣条。看来,嗜吃麻辣条,不分民族,麻辣条深受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的喜爱。
开车的藏族小男孩小眼睛黑红脸卷卷毛,宝石蓝毛衣,咖色的民族风短外套,很时尚的小帅哥,落落大方。“你衣服敞着,不冷吗?”我说,谁知他直截了当说,那你给我扣上嘛。
扣嘛,我小时候也不爱系扣子,抠得指头蛋疼。
他告诉我们,他六岁了,上幼儿园,名字也说了,三个字,没记住。旁边是他哥哥,有些腼腆。
我们和他们合影,他又是扮鬼脸又是呲牙咧嘴,又是摆pos,像草原上快乐撒欢无拘无束的小牦牛。
他要求我推他和车子上坡。我乐呵呵答应了,累得我气喘吁吁。看我实心实意与他玩耍,他热情诚恳的邀请我去他家里做客,并且手指着,就是那第一家。俩个藏族小男孩落落大方,友善纯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朵花儿都有自己的姿态,都自由绽放。
呀拉索,中国第一羌寨——放空
沿着九寨沟下行,我们吃到了好吃不贵的茂县脆李,看到了路边火红的大南瓜,沿着奔腾不息的岷江,来到了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的中国古羌城。远远地就看见了山巅之上云朵之下的天碉,它雄伟坚固,棱角突兀,气势恢宏。
羌王官邸三层楼上,歌声从云端跌落,你仰头一看,是身着羌族鲜艳服饰的大姐亮了一嗓子。演出开始了。我们拾阶而上,左右两边的女子在赛歌,嗓音极高,不用伴奏,两三人两三个声部,各唱各的,真正的原生态,她们一边唱一边随着节奏摆动身体,头上的黑色大绒包头微微颤动。虽然我们听不懂歌词,但能感受她们的喜悦。有人矮胖,有人黧黑,有人皮肤粗糙,可是在羌族情歌里,她们占山为王,她们自由自在,她们随心所欲,像自由飞翔的云雀是丛林的主人。唱歌结束,拿起手头的针线活,她们在做羌绣。云云鞋,绣花围腰,挎包、帽子等,唱歌间隙完成的都是小件,却件件精美绝伦。
在萨朗广场,在高大的萨朗仙女塑像旁,我们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一样,跟着帅气的主持人齐喊“纳吉纳鲁”,一遍又一遍,目的让羌族最古老且最诚挚的祝福听起来最地道;我们倾听羌族歌曲《丰收歌》,感受羌族儿女的喜悦;我们沉迷在羊皮鼓欢快的节奏里,回味着那来自云上的呼唤。
演出结束了,所有的演员带领游客,在广场中心围成一盒圆圈,随着乐曲欢快载歌载舞。开始,大家还很拘谨,担心自己跳不好,几分钟后,里三层外三层,素不相识的人一起跳着,扭腰,摆胯,甩臂,跳跃。会跳的,从没跳过舞的,踏上节奏的,踩错鼓点的。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欢快的乐曲声里,都放下了矜持,卸下了旅途的劳顿,忘记了生活的艰辛,我们沉浸在难得的轻松快乐里。流汗了,笑抽了,跳疯了,忘我了,我们狂欢,我们放空自己。在云朵之下,在古老的羌城,我们找回了久违的自己。
我们走了这么远,就为了跳几支舞吗?似乎不是,但的的确确,我们跳了几支不像样的舞蹈,却开心至极,轻松至极。
古人一边抒发羁旅之愁,一边行走山水之间,看似矛盾,却诗意盎然。让我们用文字记录美好,感受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