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古寨匈奴的那些事(散文)
匈奴是蛮横、血腥、残忍的代名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是汉人的克星,中原的噩梦。让多少帝王将相寝食难安,让多少中原百姓流离失所。秦始皇举全国之力造就万里长城,来抵御和防范匈奴的入侵。“万里长城”成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钢铁护栏,也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是小时候我对匈奴的认知,是停留在课本上的认知,课堂上的认知。后来接触匈奴的信息甚少,包括电影、电视、书籍等,认知依然停留在儿时的读书阶段。岂知,在本县一隅、在花园一乡的南溪古寨,就有一个匈奴部落,被称为“深谷中的最后一个匈奴部落”。几千里的内蒙骑士,叱咤风云的阴山匈奴,怎么会出现在皖南山区名不经传的小地方?听了,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的的确确存在了一千多年。或是匈奴部落隐蔽得非常成功,或是我成天守在课堂,成了孩子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孤陋寡闻而已。
据说2004年,南溪古寨,开出了一条山路,一条通向外界的路,从此,慢慢揭开了匈奴神秘的面纱。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古寨的山水,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胚胎,上千年,外人从未涉足过,成了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这几年,政府虽为旅游做了一些铺垫,但还远远不够。古寨古迹断壁残垣,处处散落着匈奴人的遗迹。匈奴文明也在一点一点地被侵蚀。今年三月,池州籍军旅作家金瑞武老师到南溪古寨旅游,被村庄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和神秘厚重的匈奴文化吸引,决心要为这里编一本书,既是对匈奴文明的抢救和推崇,也是对南溪古寨的旅游开发做更大的铺垫。这一设想法得到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花园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县作协迅速行动起来,组织采风。我有幸加入了采风团队,来到这处神秘的土地,开始正面接触了解匈奴的历史及匈奴的后裔。于是,匈奴的过往点滴开始流入作协会员的笔端。
◎男左女右过门槛
南溪古寨,金家村村庄中间位置,一座“大成祠堂”——金氏宗祠,是匈奴遗留下来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物,建于明代万历36年,门楣高大,整个祠堂,灰褐斑驳,尽显古朴沧桑,但肃穆、庄严、恢弘,气势犹存。
我被大门两边的石刻工艺吸引住了。
紧挨大门门槛东西两侧,有一对宽约20公分,高约70公分,长约60公分的墨青色石墩子,石墩东西两面凹下去成四方形,像个相框,相框左右两边像是花瓶迭起的花边,上下边是双线眉宇,一幅精致的相框里,一只凤凰展翅高飞,嘴里似乎发出尖叫声;一只麒麟扭头奔跑,胡须翘起,似乎边跑边叫。麒跑凤追,活灵活现,匈奴工匠真是太厉害了,这精湛的雕刻令人叫绝。相框下方浮云镶边,整体看,就像一个漂亮的大花盆落在石垫上。石墩正前项,凸起的雕刻,像人身又像鹦鹉首,已被岁月磨损得辨不清轮郭。尖啄就像鹦鹉喙。这石墩叫什么?旁边守门的匈奴后人上前告诉我,它叫方向石。方向石?看来这道风景的背后有故事,于是想看看匈奴宗祠文化的底色,主动问守门人,他说:祠堂举行周年庆典、祭祀祖先、族内聚会等活动的时候,有严格的要求。大门左边的方向石上,麒麟、凤凰头向里,就是进祠堂;大门右边的方向石上,麒麟、凤凰头向外,就是出祠堂。门槛高约80公分,迈脚进出十分有讲究,千万不要踩着门槛进出,过门槛时,一定要记住男左女右。男士先迈左脚,从左边进;女士先迈右脚从右边进,一定不要走错。匈奴人崇尚自然,认为宇宙间贯通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就是阴阳。阳者则刚,阴者则柔,男为阳刚于左,女为阴柔于右,所以,男左女右,阴阳和谐。
鹦鹉学舌,方向石正前面的鹦鹉雕刻,仿佛一遍遍地告诫提醒人们进出的方向和男左女右迈脚的次序。
过祠堂门坎,三种人不可进出,即道德败坏者、行为不端者、身心不洁者不可以进出。但匈奴祠堂大人小孩老人可进,连女人也可以进出祠堂。从这里可以看出匈奴男女地位是平等的。历史上匈奴民族完全可以看作是“男女平等”的代表,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四海为家的生活让他们见识到天地之浩荡,应该尊重性别的差别和存在。而汉族女人是不可以进入祠堂的,是因为女人每月来月经,身不洁,会玷污祠堂,凸显了中原社会男尊女卑的恶习,妇女地位低贱的社会现实。
◎上马坎
在祠堂厢房里,有一对奇怪的雕刻让我感兴趣。厢房较暗,以为是小狗工艺品,用手电筒一照,是两个小人石像。小人两手撑在地上,成狗狗状,背上平坦,头颅高昂。这是什么?旁边老者告诉我是“上马坎”。何谓“上马坎”?老者说:“就是上马垫脚的码子。”我明白了,因个子小借助它,可上得马背。
在远古鄂尔多斯草原,在阴山脚下,匈奴人从小开始习马,不仅是为了生存和战斗,更是对匈奴文化的一种传承。十几岁,不论男孩女孩,独立练习上马,“小人上马坎”跶着小孩上马是人生必考的一课。左脚踩到“上马坎”,右脚踏上“马镫子”(马鞍边上马的脚踏),右脚一蹬,左脚倏地提起迅速跨到马背上,这种场景充满了力量和美感。当然,也有无数次摔倒在“上马坎”上,反复练习,直到成功为止。展现出匈奴人英勇和不屈的精神。古代匈奴人威震四海,标枪、射箭、飞刀、抛绳等马背上的功夫了得,称他们是马背上的猎鹰。广袤的草原上,听到踢踏踢踏马蹄响,匈奴“狼”来了,就让敌人闻风丧胆。“上马坎”成就了草原上无数个匈奴小骑士,小英雄。
◎锣鼓召唤
祠堂里一面铜锣,是我这辈子见到的最大的铜锣,直径足有90公分。暗青色,昏暗沉沉,沧桑可见。明代万历36年建祠堂时就有了这面青铜锣,算得上是一件老古董了。轻敲,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际飘来,袅袅如缕。用锤重击,如礼炮轰鸣,浑厚的声音如滚滚春雷传到几里开外,不可思议。
据说,除了一面锣还有一面鼓,鼓叫“罐鼓”。(鼓,文革已毁)祠堂门口东西两旁置有锣鼓架。锣鼓一响,四面八方的族人齐聚祠堂,或庆典、或聚会、或祭祀、或歌舞。当年匈奴开战的时候,也敲锣击鼓,锣鼓成了进军的号角。一阵锣鼓喧,厮杀到天边。锣鼓声声鼓足士气,士兵们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
上山祭祖先,祭天神,两人抬着锣鼓,长长的祭祀队伍,一路敲打锣鼓,一路唱着祭歌,感恩颂德,声势浩荡。
听匈奴后裔老者说:匈奴来到南溪古寨,锣鼓成了歌舞的的乐器,成了升官发财庆典的乐器,成了庆祝丰收的乐器。
锣鼓召唤,成为匈奴人一道难违的命令。
◎八卦风水
踏上南溪古寨,许多现象让人迷惑:古寨坐南朝北,前有朱雀山、后有玄武山、东有狮子山、西有石象山,四面环山,群山起伏,树木葱茏。一个活脱脱的世外桃源秘境。站在朱雀山山顶俯视古寨,看得出,若寨生祸端,外人侵犯,即可钻进山林,保住性命;若国泰民安,可回到寨中享受生活,这是天然的战略要地,不,是天然的生存宝地。怪不得匈奴人选择这里,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千年,体现了匈奴人的卓越智慧。
村口三座古桥名曰“三把锁”,形成一人把关万夫莫开之势。同是一年承建的“南溪神社”坐东朝西、而“大成祠堂”却坐北朝南,箭楼64栋而不是63栋65栋,村长告诉我,这是匈奴祖先以易经八卦风水的布局。一条S形道路穿村而过,连接村内99条弄,弄弄相接,形成一个八卦迷宫阵。88条溪,如村中血脉,血脉相连,古寨气韵畅通,福运常驻。村中的99口井,就是村庄经络线上的特殊点位。保饮用,保安全、保禾生。井水与溪水相得益彰,风调雨顺。
八卦风水,荫翳古寨。千年韬晦,万代荣光。南溪古寨是一本深奥的风水典籍,要想读懂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品。
◎匈奴深隐低调为人
匈奴一心霸占中原,主宰天下,在漫长的岁月里,战争绵延,烽火连天,搅得中原百姓苦不堪言。秦朝大将蒙恬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接着汉代,霍去病、卫青率大军又将匈奴打得四处逃窜,一部分逃到欧洲,一部分分散到中原各地。进了中原依然被汉人追打,匈奴彻底失败。一时间,匈奴消失得无踪无影。其中一支逃到安徽东至碧水村的原始森林里,就是现在的南溪古寨。在森林里隐住10年,一直狩猎为生,直到元代末年国家稳定后才下山开启了农耕生活。
下山后小心翼翼低调做人。房子做成箭形防御房。箭头指向北方。表达心系北方,心念故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楼房墙壁开瞭望窗和射箭孔,以防有人攻击,预防不测。祠堂里100根柱子,只有99根落枕,不与皇宫媲美,免得惹祸上身。对联:“珠山灵至西岐凤,碧水深藏北海龙”、“声传漠北家风振,名落南溪世泽长”、“北胡隐山川,漠臣归汉室”。对联浓浓的思乡情愫,只能藏在厢房里,不敢贴在大门边或中堂上。以免找来麻烦。祠堂天井两重檐,一重汉檐在上,一重匈奴檐在下。抬头望两檐,意味着匈奴人在汉人的庇护下生活。
柱子上有隐隐的龙的形状,石墩上有匈奴人尚武的图案,早年都用锡纸石蜡遮住的。匈奴人的心思,不过是想象雄鹰般的展翅,飞翔蓝天,飞向草原罢了。南溪古寨的人终究没有飞走,他们安定下来,和汉人融为一体,过起了闲适的生活。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经历过血腥的杀戮,这是历史,在文明之前,一定是黑暗,这也是历史。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民安居乐业,多民族共同繁荣。从匈奴落脚南溪古寨,便可看出这一点。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好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