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旧城拾忆(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旧城拾忆(散文)


作者:廖春波 布衣,24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8发表时间:2024-11-26 06:07:15

三峡工程建成,高峡出平湖后,万县市下半城全淹,涉及一、二、三马路和环城路、胜利路、民主路等,取而代之的万州区,移民新城,换了人间。如今,湮灭江底的老城,怀念者越来越多,人们荡舟于湖面,漫步南北滨江路,想象被淹家园,该是何等模样。夕阳西下,暮年的我,望着湖城,有多少乡愁,如浩渺烟波,萦绕在心头。
   1969年春,我首次进城,不足四岁。随母兄姐从观音堂码头乘船,跳板狭窄,十分拥挤,钻进船舱,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爬上船篷顶,也蹲满人。一路停靠,慢悠悠抵达南门口终点码头,推搡下船,徒步前往杨家街口的万县港。沿街所见之人,大多面黄肌瘦,敝履褴褛,行色匆匆。我们也是去湖北逃荒,投亲靠友,因发洪灾,当年秋重返四川老家。
   彼时,万县港叫抗美码头,有一坡大梯子陡立。江边的吊脚楼多,密密麻麻,简陋不堪,挑水的市民不少。外出远门,水路为主,港口热闹,秩序井然。不时敲锣打鼓,迎接胸戴大红花的知青上山下乡,解放牌大卡车,载着他们风驰电掣般地驶离尘嚣。我们则龟缩候船室,面对肩佩红袖章的巡逻员,连头也不敢抬一下,生怕被作为盲流遣送回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姐嫁翠屏南山,属郊区菜农,学校放假,我常去她家,跟随姐哥卖菜,借机上街游玩。蔬菜满园,傍晚浇水,次日天不亮,从地里采摘,他挑我背,在冷库坐木渡船。卖菜者成群结队,在钟鼓楼码头上岸,吆喝穿越大街小巷,直至岔街子售罄后,过河到陈家坝码头,踏着夕阳归来。我的衣兜装零食,姐哥购有鲜猪肉,准备打牙祭。
   沙河子偏僻,不通公交车,更无出租车,一般很少去。时有马拉车,还有人力车,自行车叫洋马儿,骑者无几,颇为时尚。酷暑时节,马路发烫,我打赤脚,烙得直跳,居民门前卖老荫茶,用透明玻璃杯盛着,两分钱一杯,还舍不得买。我口干舌燥,脚也走酸痛,觉得城好大,街道好宽敞,又多么漫长。拉板板车,满载煤炭,上坡艰难,尤为辛苦。
   不过,我崇尚文明生活,还是羡慕城里人。遂发奋学习,跳出了农门,毕业分配县政府,成为国家公务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开始熟识江城,尽管交通发达,仍爱步行街头巷尾。家住沙河子,还沿苎溪河,走过营盘新桥,去万安桥看石琴响雪,到二马路打望,或从一马路去红砂碛,捡拾鹅卵石,逛杨家街口夜市,溜达十七码头沙嘴河坝,常乐此不疲。
   那时改革开放盛行,青年男女涌现闹市,五彩缤纷,目不暇接。胜利路一带还有外宾,像洋人街和不夜城,他们趁大客轮夜泊时,下岸观光旅游,对丝绸、刺绣、竹编或藤编工艺品、三峡石、绸扇、梳子爱不释手,还品尝红桔、广柑、脐橙和汤圆、臭豆腐、杂酱面、酸辣粉等风味小吃,称赞不已。商贩兜售,“哈罗哈罗”“三克油”学舌英语,增长见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抽调过江建设五桥新区,几乎每天穿过主城区。眼看一幢幢熟悉的楼宇,标注水位线还写下“拆”字,心里不由一紧,顿时依依难舍。特别是美食店,如小桃园、程凉面、大桥牛肉馆、巷子深格格,令人唇齿留香,还有五金站、百货公司、新华书店、照相馆等,我也流连忘返,更别提琴音楼、京剧团、电影院之类娱乐场所了。
   一次,上班途中,在关塘口,偶遇吴邦国副总理一行视察库区移民工作,不料堵车,等候疏通。他乘坐在考斯特接待车第二排靠窗的位置,与我单位接送职工的中巴车仅隔一条路宽。我望着他,他微笑着,点头示意,似招呼老朋友,他的亲民作风,由此可见一斑。可惜斯人已逝,曾来万州访贫问苦的李鹏、杨汝岱、郭树言等也离世,唯有风范长存。
   在领导带头下,各方对口支援,无不倾情关爱,妥善安置移民。血浓于水,故土难离,纵使留守人员,在大拆大建中,也始料未及,不禁流泪了。有的搬家,扶老携幼,移栽树木,带不走的,如老屋、门面,还留影存念。对不愿搬迁者,干部蹲点包户,积极疏导稳控,可水淹家园,又迫在眉睫。旧城区即将淹没,告别游与日俱增,商家清仓大甩卖。
   我在百步梯买过一件牛魔王牌棕色皮冬衣,那是皮衣市场的巅峰时期,人们对皮革服饰狂热追捧,但没过几年就不流行了,价格高质量好穿不出去,懊恼之下,存放衣柜,久未上油,毫无损伤,后与出租门店的龙宝人武部干部谈起此事,一见如故,感慨万千。这家专卖店也被拆迁,所有商场搬迁如星散,万安桥等,灰飞烟灭,昔日繁华,沉没湖底。
   现在,眺望平湖,心潮澎湃。水下,还有多少记忆,岁月冲刷不尽。我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足迹,祖父开的时代酒店,父亲坐茶馆的身影,先辈们的音容笑貌,随着清库的炮轰声,埋葬三峡水库深处,或许残留亿万年的人类活动化石上。江河知道吗,奔腾的浪花,可曾诉说这片土地发生的神奇故事,我不忍离别,想再听一听。
  

共 18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万县市(万州)在不同时期的风貌变迁,以及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巨大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消逝旧城的怀念与对时代发展的感慨。文章开篇点明三峡工程建成后万县市下半城被淹没的事实,引出作者想用文字记录旧城见证的想法。接着,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回忆。从 1969 年首次进城时的所见所闻说起,那时人们面黄肌瘦、行色匆匆,万县港热闹而有序,自己因逃荒途经市区,虽短暂却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候船室的经历,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随姐哥卖菜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郊区菜农的生活日常,以及当时城市交通的不便和自己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这些细节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质朴与艰辛。到了八十年代,作者成为公务员后对江城的熟悉与喜爱,通过漫步街头巷尾的种种活动,如看石琴响雪、逛夜市等,呈现出城市的独特韵味和发展变化。九十年代,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作者目睹了主城区楼宇被标注 “拆” 字的不舍场景,同时提到了诸多令人留恋的美食店、商业场所和娱乐设施,这些都将随着旧城淹没而消失,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旧城的眷恋之情。文中还穿插了偶遇吴邦国副总理一行视察库区移民工作的经历,体现了国家对库区移民工作的重视,以及作者对相关领导的敬重与感慨。在描述移民过程时,作者细腻地刻画了人们故土难离的复杂情感,无论是对老屋、门面的不舍,还是对黄葛树的留念,都展现了移民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深情。最后,作者眺望平湖,感慨自己不同时期的足迹被埋葬在三峡水库深处,但又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那些记忆得以留存,哪怕自己籍籍无名,也满足于曾经的生活能被后人知晓。这篇文章以个人视角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情感真挚,细节丰富,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时代发展的洪流对地方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感谢作者用如此精彩的文字记录下这段珍贵的历史与情感,佳作推荐共赏!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那份对故土的深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26 06:08:00
  此文情感真挚动人!以时间为轴,详细描绘了万县市不同时期的风貌及三峡工程带来的变化,人物经历丰富,情感细腻,读来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了那段岁月,令人感慨万千。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26 06:08:23
  哇,从儿时进城的初印象到卖菜经历,再到城市变迁中的种种不舍,这篇文章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个人记忆与城市发展完美融合,好一篇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3 楼        文友:廖春波        2024-11-26 12:07:10
  编按得好,解读到位,谢谢汪帅哥,遥祝冬安,文丰笔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