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 】水窖的记忆(散文)

精品 【晓荷·奖 】水窖的记忆(散文)


作者:飞花似梦 童生,571.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4发表时间:2024-11-27 19:05:31

当我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楼上暂时停止了供水,虽然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也让我感觉极度的不适。更我想起了曾经缺水的岁月,真想让那回忆,不再灼烧心房,挥别的过去,不再撕扯,那太多的留不住思念的人和事,苦苦地在心盘旋,时光中的回忆,流淌成现在笔下这粗糙的文字……
   小时候全村住在沟边孙户和吴户两口井,两口井相距大约不到五百米,有水时,两口井都有,没水时都没有,而大多数人住处离这两口井比较远,有人戏称南北“十里吊”。有时外村人也来挑水,井前常常排满了打水的人们,披星戴月,诗句中挑回两轮明月,确是它真实的写照。水井用的辘轳比较大,绳子不但粗而且长,它上面有两道井绳的绳槽,常年累月遇井绳的摩擦,无比的光滑,一上一下,忙碌着。水对关中旱原上的人们来说,每家每户都会面对这样的困难,为了人和家畜都不缺水,每家都必须自己有一口水窖,在雨季收集庭院的水,冬季将院子厚厚的积雪堆积在一起,然后抛入窖中,融化成水,以防来年春季至夏初时秋黄不节而缺水的困境。
   在我的记忆里,全村唯一老屋有房的一户,村上人称“大房底”。其它都是人称“地坑窑”,就是趁着崖边或沟边打几孔窑洞。水作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须品,在打窑洞完工之后,就要考虑打一口窖,这样的土方的工作量,也是相当大的,从动工到人住在里面,全靠人工。有钱的人家,从河南,山东在这里专门打窑洞。打窖,种西瓜,少数有钱的人家出些钱,让外地的人干活,没钱的人就是靠农闲的时候,夫妻或兄弟在一起做成初形,然后请匠人泥,做窑眉,待窑晾干后,安置好门窗,非常辛苦,有时耗几年时间,才能完工,不逊色于现在盖房子,住进去时,还要在“倒庄子”时,举行隆重的躟院仪式。虽然当时人们的经济普遍不是很好,日子过的好些有纸烟,大多数都是自己种的早烟,几瓶好白酒,让村上的厨子炒些肉,几样菜,然后弄些待客时“浇汤面”,把邻居和村上人招待好,而邻居来时去镇上的供销社买上几串鞭炮,放在院子点燃,然后说些吉祥祝福的话语,主家门上红对子是朋友做成贴上去的,诸如“新屋落成志气爽,人杰地灵出英贤”之类。
   这时,人们讨论的话题就是在什么位置打一口窖,讲究在院子的中央或者在大门外的左边,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一。如果主家已打好,大家议论着村上谁家打窑洞时打出的土好,没有一点石头,砾石,泥窑,泥墙,钉窖的好料,有时间快去弄些回来,以备自己用,万一被别人抢去,在大家有空闲或者冬季天气暖和的时候用时而没有的烦恼。
   生活大半生的屋檐,那万千岁月中擦身而过的一次邂逅,纵然星霜屡变,流年斑驳,也不曾在水瘦山寒的光阴里走丢。每每不经意的回眸,总让人心中微动。
   记得大约我八九岁的时候,母亲九队的舅家钉窖,因为在一个村子,我是二队,相距不太远,那天我是个星期天,天空飘着雪花,早上起来,我跟着母亲后面,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踩着薄薄的雪,来到舅爷家,门前不大的一块场地上,有十几人在捣泥巴。
   有的人将那弄来的白膳土,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弄的微红色的土用锨在铁筛子筛一下,然后混和在一块,从邻居挑来的水拌成泥巴。有穿着雨胶鞋,也有赤脚在泥巴里使劲的踩着,虽然下着雪,但头上流着热汗。还有的人在一块木板上,放一块长方体的泥巴,用铡刀的背便劲砸,据说砸到越硬越好,做成一定厚度,形似一块老式大砖,然后拿到窖边,将泥巴放置在笼子里,用打窖时的辘轳放入窖下,下面的人接住,沿着窖壁贴上,用专用的小锤使劲敲砸,使相邻的两块己间肉眼无法看到空隙,捶实,才可继续贴下一块……直到窖里面盛水的墙体完成。
   窖的下面,有直桶型,盛水部分上下一致,大多数为瓮型,上水面较大,下面较小,相比较直桶型,容易做,也不易漏水,长期使用,使污泥和雨天水流带入杂物堆积,水少时也便于清理,被众人喜欢。据说村上那口最大的害,下面盛水部分可以让一辆马车绕一圈,钉窖用了近半个月时间。
   窖做好了,窖边有一块片状的石头上钻成孔,叫窖盖口,孔的大小如果让水桶和人可以穿过,才算合适。盖窖口的有木块的,树根微微改造一下,还有用石块做的,用一根结实的木棍,一头扎进放置辘轳下面的土桩,将窖盖子压住,穿过另一边埋在土里特制的木桩,使木棍和木桩成为公母榫结构,然后上锁,既避免了脏东西无故掉入下面,又安全放心。
   我的老家在东沟边,离村中的两口井较近,现在想起来,年幼时水相对来说,还是用水比较方便,以后离开老家,在父母努力奋斗下,住过那座还在现存已被我废弃的地坑窑庄子,门外有一窖,打成以后,改用沙子和水泥,不用那么大的精力钉窖了,节省了不少的人力和财力。随着时代的变化,村上打了一口深眼机井,井水纯甜又旺盛,满足了全村人、畜对水需求,以至后来,曾经的水窖,只能作为下大雨时,防止地坑窑被大水灌时一种季节性用途,或者在庭院在飘雪不能融化时,将积雪全部灌入窖中,水窖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中。
   如今,当人们告别了土窑洞,住上了楼房,坐在宽敞明亮家中,舒心用上了自来水。像过去那种平常时都用自家的水窖的水,过春节时排队在那古老的私人水井打一担水的情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水井、水窖,不知道许多年后,是否还有人记得……
   站在岁月的河岸边,故乡无论是井水,还是窖水都从身体里穿过,作大回环,亦无声息,回想过去很近,抬头远望,长亭外,古道边,路途苍茫……
  

共 21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回忆为脉络,生动鲜活地勾勒出作者儿时乡村围绕水和窖展开的生活画卷。由当下楼上短暂停水带来的不适,回溯至曾经缺水的艰苦岁月,深刻展现出关中旱原地区人们为获取和储存生活用水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文中对村里的两口井着墨甚多,描绘了打水时的忙碌热闹场景,突显了水在村民生活中的关键地位。窑洞与水窖的建造过程叙述得极为详尽,从打窑洞的艰辛到钉窖时众人齐心协力的劳作,每一细节都饱含生活气息。诸如选位置、备材料,以及筛土、拌泥、砸泥、贴泥等具体施工步骤,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切实感受到其中的汗水与希望。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劳动的不易,更着重凸显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团结。在讨论谁家土好时的热烈,以及各种仪式上的相互帮衬,都充分彰显了乡村浓厚的人情温暖。与此同时,文章流露出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深切怀念与感慨。那些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勤劳的身影,虽历经岁月冲刷,却依然清晰地烙印在作者心间。整篇文章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深沉,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有了更为深入、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它让我们在感叹时代变迁和生活进步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在时代进步的洪流中,切勿忘却来时的路,要铭记那些曾经滋养过我们的源泉,珍视过往岁月留下的宝贵财富。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30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27 19:06:19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飞花似梦        2024-11-28 07:55:42
  感谢陌小雨老师精彩的编按!辛苦了!敬茶!祝一切顺利,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27 19:06:53
  这篇文章由当下停水回溯往昔,展现关中旱原地区人们为用水的努力。详细描述两口井及窑洞、水窖建造,体现劳动艰辛与人情温暖。作者怀念过去,感慨时代变迁。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让人了解乡村生活,勿忘来路和滋养之源。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28 10:02:44
  一篇佳作,回忆如水岁月,情真意切,令人回味!
4 楼        文友:何叶        2024-11-30 19:07:39
  恭喜精品!加油!
何叶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1-30 20:23:59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