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写作中的淡泊与功利(散文)
2003年,我踏上写作的道路。写作时,总想着争名夺利。
读书时,我学习水产,跟教育八竿子打不着。同事开玩笑:“要不,你把学生当鱼养。”我哈哈大笑,笑完之后,心里想着,必须出人头地,干点大事。
我教语文,天天跟文字打交道。后来,某天时间,听到一些同是教师的网友聊天,说朱永新教授在“教育在线”网站发表《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写作十年,一天一篇千字文章。十年后,如若不成功,可以持3650篇千字文找他索赔,百倍赔偿。
听了这段话,我坐在秋天的树叶下,看着发黄的银杏树叶随风起舞,如一只蝴蝶,慢慢飘落地面。我好像找到一条致富之路,看朱教授的意思清楚明了,写作十年,要么成功,要么赔偿36万。两者得其一,我都可以笑傲江湖,跻身成功之列,发家致富,多好的事!
一天一篇文章,一篇一千字,不算难事。我先在草稿纸上写,每个字花费数秒,总觉得速度太慢,查找资料更不方便,不惜花高价买台电脑。虽然电脑需要4000多元,但在36万面前,简直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
写作是条艰难的道路。自身水平不行,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训练,各种体裁、意境、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我都一窍不通,是个绝对的门外汉,靠满腔的热情,靠年轻的干劲,靠对功利的追逐。
好不容易,煎熬出一篇文章,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别人,好像实力非同一般,非要让人见证。其实,那时的文字如今看起来,根本无法入目。写完一篇,我通过电脑连接打印机,用白纸打印出来,有意无意地拿给同事看,拿给学生看。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我还跟学生比试,好像赢了十分光荣,其实胜之不武。
经过一段时间,我写了差不多二十多篇,打印出来,装订一起,像一本书,到处显摆,拿给一位女生看。女生高高大大,身材苗条,一头长发扎成马尾辫,鹅蛋脸,很好看。她看了我的文章,微微一笑,说点奉承的话,再讲了什么,我已不记得,但我分明看到,她的纤纤玉手摸着鼠标,眼睛对着屏幕,电脑右下角的“小企鹅”跳动不停,有一搭无一搭。我坐在旁边,手摩挲着文章,爱不释手,无限的怜爱。
我天天写作,想着带学生一起写,不光是自己班的,还有整个学校。我创办《青草文学》校刊,选录学生的作品刊登出来。这初衷不错,但功利心太强,我竟然开办一个社长专栏,每期刊发自己的两篇文章,可谓私心太重。
渐渐的,从学生那收获赞赏,已无法满足于我。我的目光转移,想着投稿,想着赚钱,想着赚得大大的荣誉,获得所有人的青睐。
2005年,《原创力量》文学网站横空出世,搞得有声有色,不光刊发文章,还评选文章。我的一篇《贼伤》通过初赛,在决赛中获得优秀奖。其实,只是一个优秀奖而已。主办方寄来荣誉证书,我把荣誉证书竖起来,放在办公桌上,高高的像一面红旗,作为一个摆件,让每一个经过的人一眼就可看到。听着别人的夸赞,我心中沾沾自喜。
写多了,慢慢有些突破自己,不再只写一千字,某几日,灵感爆棚,连续三天只写一篇文章,每天对着电脑“噼哩啪啦”,最后整出三千字。写完,我内心激动万分,如同训练多年的运动员终于夺得冠军,站上领奖台。功利心立马拍马赶到,我根本等不及修改,等不及多看一眼,立刻将它投出去。
编辑在后台看到,将它退稿,还留言:“文章很好,只是错别字与病句太多,建议认真修改,再投稿。一篇文章,只有自己重视,才能得到别人重视。”
甚至,我还一稿多投,将写出的文章这里扔一次,那里扔一次。幸好,很多网站没有首发的限制,“榕树下”发过,再投“红袖添香”,还投“原创力量”……投得没完没了,每一篇都想着得到编辑推荐,社团推荐,绿叶推荐,一天浏览几十篇,过上几十秒就打开一次,想想都可笑。
除此,我还模仿学生的口吻写作,用学生的名字去投稿,将网上发过的文章投给家乡教育局举办的教育杂志。编辑非常负责,将文章通过百度搜索出来,贴上链接回信于我,告诉我以后这种事情不可再干。我大言不惭,说这是自己的文章,为什么不可以?现在想想,真是不行,杂志选稿有要求,要么尊重它,要么不投它,两者只可取其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是啊,那段时间,我太想进步,太追逐功利,想着一日就突飞猛进,上达青天,怎么可能?拔苗助长的结果——所有的禾苗全枯死。写完文章,我逮着人就问:“怎么样,怎么样?还可以不?”经常换来一个个白眼,我却浑然不知。
如此功利心的驱动下,我问一位网友“一枪打六个”:“前辈,我写作怎么才能成功呢?”网友笑笑:“等你不想成功时,往往就成功了。”
听了他的话,我有些懵,这不是典型的悖论吗?没有鸡哪有蛋,没有蛋哪有鸡;不想成功,那我还要成功干吗?想不通,实在想不通,我的脑袋都炸了,“嗡嗡嗡”像无数只蜜蜂在转。
问题搁置,不想也罢,但我在写作的道路一直走。虽然偶有停留,但目标坚定;脚步虽慢,但没有“就地躺下”。
不知何时,我只是写,写完一篇,扔在电脑里,过上一段时间再修改,懒得投稿,连邮箱都不曾打开,杂志的投稿邮箱不再收集,即使看到新的,同样不急赤白咧地抄录。偶然间,心血来潮,投一投,不再一稿多投,没有不修改就投稿的可能,反倒是这样的文章,更易发表。不经意间,总有一篇刊登自己名字的样刊寄来,邮局汇款单的寄送员,每次见到我都直接亲热地喊出名字,不需要思考。
2013年,我竟然在《上饶日报》的博文版刊登二十篇之多,并接到编辑打来的约稿电话,我不敢点头,她再三鼓励我,说没有问题,我才答应,放下电话认真写作,不过一个小时写完千字文章,投稿过去。第三天,大街小巷扑天盖地的报纸,上面竟有我的“大名”,令我有些意外。
不知何时,我连参加征文的动力都没有,连征文信息都懒得关注。同事看到后,知道我的一点爱好,转发征文链接给我,我才慢腾腾地构思,慢腾腾地写作,慢腾腾地修改,眼看时间都要截止,同事好心地提醒我,问我征文投了没有?我说没有,不用急,来得及就投,来不及就算了。为了避免辜负同事的好心,我在最后时段投稿过去,竟然获奖的概率很高,经常获奖,拿到奖金。拿到红彤彤的荣誉证书,我把硬而重的纸壳拆下来,扔进垃圾桶,只留着纸质的证书,放在抽屉里,几年下来攒下厚厚一沓。
眼看着电脑里的文章越积越多,数量达到二千多篇,好多都没有用过。不少同事找我,开着玩笑跟我说:“小单,你的文章给我一点,我拿去投稿,稿费归你,文章归我,怎么样?”我欣然同意,反正放在电脑里无益,只能让它“停满灰尘”,他们要,就给他们,做做好事。
我坐在电脑前,将所有文章压缩成一个包,发给同事。同事打开,一一阅读,选择心宜的文章占为己有。我无所谓,他再去修改,有些石沉大海,有些“中稿中奖”,我收获意外的稿费,挺好。
2023年,我暂时离开教育岗位,借调到另外一个单位,从事资料工作,不再像以前天天备课、批改作业,时间较为充裕,刚好静下心写作,能力的提升、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多都呈井喷式的增长,一天不再止于一篇,一篇不再止于一千字。随便一天,两三篇,上午写完一篇,下午再干一篇,晚上还想再写。妻子看我如此痴迷,劝慰我:“悠着点,别损坏了健康,腰椎、颈椎吃得消不?”我摸摸弯曲的腰椎,发酸的颈椎,只好扼制晚上写作的欲望,不再打开电脑。
以前,写完一千字,觉得——啊,一千字,了不起。现在写完一篇,很快二千字,咦,还有大量篇幅没有展开?以前写长难,现在写短难。
如今,对于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主旨表达、情感抒发……都手到擒来,轻而易举,总能熟练运用。刚刚打开电脑,数数存储的文字,数量达到3571篇。
同事们戏称我为“大师”,家长认为我是“名师”,学生经过我的指导进步很大,公众号里的粉丝人数1400多人……不知道今日的我,有没有跻身朱永新教授的“成功”之列。至于找他赔偿,我没有想法,名利终究被拽上“淡泊”的船,缓缓而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