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情系万家烟火(散文)

精品 【流年】情系万家烟火(散文)


作者:红彤彤 童生,85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74发表时间:2024-12-03 23:26:07

2017年3月,一位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老师,由于处理学生不专心做广播操的的事情,被兴师问罪的家长用剪刀刺进胸口而死亡。事后这位年青教师的拜师老师用《白发人送黑发人,谁的痛一一谨以此文纪念我曾经的学生》为题写了一组短文叩问社会。他先在文首介绍了这位教师的基本情况:“就在2017年3月7日下午,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青老师,由于处理一起学生纠纷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满被捅死在工作岗位上。这位老师现年29岁,初婚不久,妻子身怀有孕,父母身体不好。”
   接着这位老教师无不万分伤痛的哀悼他的学生,他别泪潸潸地叩问道:“孩子你若判那个学生有理不就好了?可你选择了公正。孩子你若把事件推到学校不就保全了自己?可你选择了担当。孩子你若采取视而不见或冷眼旁观不就万事皆消,可你选择责任。孩子你的离去虽唤来有良知人们的短暂痛惜,可你的家庭,父母和妻儿呢,他们长久的日子将如何挨过?孩子,你的离去给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留下长鸣的警钟,给情系万家灯火的千秋功业,铸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阳光事业留下了的是长久的国殇之痛。”
   2020年西安66中学,仅仅因老师在晚自习收走学生一部手机,该学生在去办公室找当事老师要回手机未能见到的恼怒下,就把在办公室另一位临近退休的女老师给杀害了。这更是千古奇冤,这位女老师在学生中口碑极好,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周妈妈”。周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桃李满天下,她对学生视如己出,雾霾天气学校放假收假,她总是提前到教室给学生打开暖气。她给学生自费买早餐,送学生去医院,为学生垫医药费,她给每个临毕业的学生赠送励志的明信片。这么好的老师,她当时也只是轻轻制止这个三次冲进办公室,要向当事老师要手机的学生,别乱翻老师的抽屉,别乱扔办公室的东西而已。而一言不合,这个家境优渥,却缺少教养的学生,自恃牛高马大,竟从后面一把搂紧周老师,用美工刀穷凶极恶,一刀就狠狠割断了周老师颈动脉,残忍地杀害了周老师。老师收走学生自习时间夲不应该玩的手机,这能引起学生多大的仇恨呢?这个学生为何有这般冲天的戾气?
   “我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会这么难,面对学生很想真的做到教书育人,但是学校的工作,学校的活动,领导的检查,让我们这些没有培训过就直接当班主任的毕业生像入牢笼……我们每天都提着最后一口气上班。妈妈,对不起,我真的撑不住了。”2023年10月,河南一名小学女老师留下上面一封遗书,跳楼自杀。她美丽的青春年华,永远定格在23岁。刚刚参加教育工作,没有当班主任的经验,应付不了没完没了的行政干预,就选择跳楼自杀,是年轻人的热血冲动;还是因为这么多年教书育人的工作在社会上被扭曲到了让教师迷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让年青教师一走上讲台上,看到的居然是前程渺茫,远景黑暗?
   以上所举的三件事例在近些年的教育领域并不鲜见,也只不过是在今日世风扭曲,戾气横生,行业内卷的情势下时刮时起的一股逆风,虽潜滋暗长却也凛冽寒彻。五千年的文明赓续到今日,这薪火将如何传承下去,千百年来,作为闻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虽历经无数次的变革,但它始终在世事变迁的历史漩涡中千回百转,澎湃向前。从来就情系着万家灯火,心牵着莘莘学子的古老杏坛发展到今天本应是花开灼灼,桃李芳菲,可是如今我们的教育似乎总让人感到有礼崩乐坏,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虞。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册的扉页,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出,我国古代教育体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育。《礼记》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礼记》强调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规范,多重方式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强调通过教育来彰显人生的光明德行,并推己及人,达到完美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教育的真正含义是培养人的灵魂,让人们能够达到精神上的完美和智慧。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涉及道德、品格和人格的培育。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教育应注重实践知识和人际关系的培育,他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应该被教育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品德和知识体系,落实到教育中的最关键的一环,便是学校和家庭教育。儒家教育推崇的天地君亲师,不仅是传统社会中道德法则的依据,它还体现了伦理中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天高地远,是道德教育的意向,皇权高大威严,是治国的象征,也是道德教育的理念。只有父母和老师才是道德教育中最切近最具体的向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从来就是把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道德教育交织在生命的主体中,托付给父母和老师。在我们从孩提开始直至长大成人的长久年代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的主旋律从来就是靠家长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耳提面命后方才回旋在我们的耳畔,唱响在我们的心间,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促使我们健全人品和人格的不断涵养和成长。从孔夫子收授学生的教无类,到今天纷纷扰扰的所谓教育公平,我们历来的教育都秉承着全面培养有着健全人格和丰厚学识的社会劳动者的宗旨,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孔子时代,家长们提着腊肉担着柴米,毕恭毕敬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学堂,学生们对老师三拜九叩,之后规规矩矩尊师重教,涵育学养。为师者则言传身教,焚膏继晷,披肝沥胆,为培养不凡的社会栋梁而鞠躬尽瘁。这种天经地义的为师之道和治学之道,之所以赓续传承不朽,推动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与革新,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历经了几千年风侵雨蚀的。
   然而到了今天,为何这种情系万家烟火的尊师重教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一缕徒有虚名的幽香如故了呢。校园已不再有令家长学生敬畏的神圣之感,教师已不再有家长学生敬畏的尊师之威。相反有时教师竟成了家长和学生动辄得咎的“师奴”,教师或成了畏惧家长和学生如猛虎的羔羊。尤其是社会在由分配不公而引起日益上升的戾气笼罩之下,教师更沦为了“舆论猖妓”和醉心看客们大肆推波助澜,欲置死地的弱势群体的牺牲品。上面那几则事例,也仅仅是今日在校园和社会愈演愈烈欺师溺教的区区小事,还有更多发生在社会、在校园、在三尺讲台,将教师捏灭如同蝼蚁一样,让人触目惊心的案例,大有所在。
   课堂上教师们若一句话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误解为对某些学生人格的贬损,那些学生会即刻和你理论,理论若不占上风,他们可以冲击讲台对你撒泼谩骂,或抡拳攻击。事后,他们还有可能回到家中添油加醋,怂恿家长去学校找老师寻衅滋事。老师若不低头认错,家长们就有可能打着所谓“尊重人权人格”的高调去学校去教育局告你。而不管此事的责任在谁,上级教育部门为了推责任免事端,轻则他们会责成学校及老师整改,重则他们便以扣除绩效奖,取消评职称晋升的资格,甚至调离或开除涉事教师来处理一应事端。只要家长和学生消停了,他们的政绩就会因“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受到上级部门的褒奖。至于老师们的尊严和个人感受如何,是没有人去公正的,绵延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在现今社会似乎已日渐式微。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教师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轻贱的地位,是社会整体文明的沦陷,是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人性幻灭,是日益娼妓化的媒体作妖,是某些道貌岸然的所谓专家学者欺师灭祖式作祟,还是教师夲身群体性的示弱?说不清道不明,总之如今的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正在进一步的整体误解和道德绑架。我们从那些作践教师的心灵毒鸡汤,似乎就嗅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伪善。请看那些罩在教师这平凡职业上高大上的虚幻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孩子是口头夸出来的花朵,不是传统棍棒下的奴隶!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奉献和清贫!教师就是吐丝的蚕,教师就是照人的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拂去这些口号伪善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桎梏。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世代赓续,饱含了数不清焚膏继晷,禅心教益,老干扶新,烛照后天的感人故事,那些故事我姑且不表。“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我们只要看一眼今天张桂梅老师情系云南山区的万家烟火,为女孩子办免费高中教育的感人事迹,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深刻反思下当今教育所沦陷的局面。作为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二十多年来张桂梅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坚持免费办女子高中,把云南丽江华坪山区2000多名贫困家庭的女孩子送进大学深造,阻断了山区女孩子走穷困无知狭路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老师赤胆忠心办教育,她百折不挠的信念是,那些穷困家庭上不起学的女孩子因为读了书,上了大学,从此既可以彻底改变她们世代绵延的穷苦命运,同时她们学业有成之后还可以反哺和温暖她们曾经寒冷的家庭。事实也雄辩地证实了正是张桂梅老师这坚定的教育信念,才使得这些家境贫困,处境艰辛的山区女孩子们走上了一条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康庄大道,在挽救了她们的悲苦命运的同时,也让那些极为贫困的山区数千个极端贫困的家庭,从此改变他们数代绵延的贫困历史。
   情系贫困山区万家灯火的张桂梅老师,每到假期,她总是带着面包、矿泉水去山区女学生家里访贫问苦。每到一家张老师触目所见的家庭都是一色贫困至极,女人们在凛冽寒冬只穿着两件脏兮兮的薄衣,目光呆滞的干着繁忙的家务,男人同样穿着单薄邋遢的衣服,提着大烟袋懒洋洋的闲坐。张老师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动员上不起学、不愿上学的女孩去她办的免费女高读书。为解决她们家庭的穷困,她不是帮助女孩家庭贷款购买农资,就是联系卖出他们积压的山货;她不是调解女孩家庭的矛盾,就是自己把身上的大衣脱下来,把钱全部掏出来解决女孩们家中极端的困境。张老师教书育人,首先是关切并着力解决学生家庭纷纷扰扰的千难万难,让女孩们尽可能在学校能安心学习,早日成才后再反哺贫困的家庭。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最形象生动,最全面深刻诠释了张桂梅老师创办丽江华坪女高的艰辛历程,展现了张老师赤胆忠心为教育,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为了彻底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子命运,张老师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位时代楷模,如同一株冰天雪地里傲然怒放的红梅,她的智慧、顽强、坚忍和温润热情呈现了一位教书育人丰满立体的英雄形象。剧情以张桂梅老师为主体,结合三个贫困家庭的女学生艰难困苦求学的心路历程而展开,突出地彰显了孩子是山里人的希望,接受教育是孩子的希望,张桂梅老师坚持办学的初心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希望。
   在剧中谷雨是张桂梅老师所谓的华坪女高接受的第一个免费读书的女学生。她的家庭极端贫困,母亲早逝,父亲酗酒,生活的重担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让这个女孩子能够上学,张老师阻拦了迎娶谷雨的婚礼,以三万块钱的欠条从谷雨滥醉凶蛮的父亲手下救下了这个命途多舛的悲惨女孩。在谷雨为了解决家庭贫困而一度辍学打工的情况下,又是张老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下,谷雨才最终顺利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张桂梅老师身边,接过了教书育人的薪火传承了下去。
   剧中的蔡桂芝是华坪女高一位成绩最拔尖,学习最努力的女学生。她的家庭不仅是贫困还极其不和睦,她父亲被骗走工程款心情愤懑,强悍蛮横不讲理,动辄就打她母亲撒气。虽然她父亲极力地盼望蔡桂芝能够去读书,但蔡桂芝想在家保护好母亲,决意不去读书。又是张桂梅老师跑穿鞋底,磨破嘴唇,阻止了她父亲的家庭施暴,她才得以入学华坪女高。蔡桂芝顽强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哪怕父亲在工地受了重伤,差点变植物人的情况下,蔡桂枝仍一边照料父亲,一边坚持学业。她在女高以张桂梅老师为代表的一群优秀老师的关心鼓励和教益下,就是这样顽强不屈,孜孜不倦的学习着,最终她终于考进了自己心仪的昆明医学院。
   宁华则是华坪女高又一位优秀的女学生。因父母双亡,跟着爷爷向贫困讨生活的她,因繁重的家务,学习基础一直较为薄弱。但同样在张老师为代表的华坪女高那群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优秀教师亲切关怀教育下,最终考取了军事院校。她是华坪通达傈僳族乡20年来第一位从军的军士人才,她用自己的努力打破了世俗性别歧视的桎梏,以优秀的学习成绩和非凡的军事才能,向世人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传统男性主导的军事领域中取得成功。剧中讲述的贫困山区,具有象征意义的极端贫困家庭三位女孩子励志学习的故事,既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社会全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偏远穷困山区女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以张桂梅老师为代表,不畏贫困山区重重困难而始终不渝坚持教书育人使命的那些教育工作者,他们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焚膏继晷的奉献精神是很值得当今社会那些无视教育,作践教师的人去认真反思的。

共 1097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了教育事业的沉重与伟大,以及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文章通过三个真实的悲剧案例,揭示了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通过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教育者在逆境中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不仅是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更是对全社会的警醒和呼吁。文章强调,教育是情系万家烟火的千秋功业,是铸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阳光事业。在当前社会风气扭曲、戾气横生的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作者通过自身的教育经历,进一步阐释了教师对学生、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以及教育在传承文化、塑造人格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此文,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反思教育的现状,探讨教育的未来。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正如文章所言,尽管前路漫漫,我们仍需众志成城,追寻全民教育的美好明天。文章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反思深刻,呼吁强烈。编辑在此推荐大家共赏。【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20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12-04 05:28:20
  读罢此文,心潮澎湃,难以平复。文章以血淋淋的案例和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勾勒出教育的沉痛与光辉,直击社会现实。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教育领域的种种乱象,如家长暴力、学生戾气、教师困境,无不映射出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教育体制的弊端。文章言辞犀利,不仅揭露了教育的痛点,更是对社会的一声警钟。
   文章深刻地指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在物质追求日益膨胀的当下,我们是否还记得教育的初衷?是否还重视教师这一职业的尊严与价值?教育的失衡,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不均,更是社会公平的缺失。它关乎每一个家庭的未来,关乎整个民族的兴衰。
   文章呼吁我们反思教育的真正意义,重拾尊师重教的传统,重建教育的尊严。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扶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手,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万家灯火的光源。
2 楼        文友:红彤彤        2024-12-04 09:51:19
  如何重拾教师的尊严,如何办好我们今天的全民教育,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在今天如何突破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困境,这是我写此文的初衷。感谢点兵老师精心编按,老师抓住了拙文撰写的灵魂,直击当今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警示和呼吁全社会关注教育这一情系万家烟火,关乎民族发展的千秋伟业别在拜金思潮裹挟下,社会戾气横生的雾罩中走向颓废和衰落。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传承不息,弦歌不辍,就在于教育这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业所推动。历朝历代无数焚膏继晷,披肝沥胆的教育工作者负重前行,努力继承开创的教育是我们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烛天之火。教育它所承载的是全社会发展进步的希望,教育是缔造千万栋梁去撑起华夏文明的基石,教育更是开创万家烟火岁月静好的不息动力。教师、学生、家长历来就是冲破万道历史险关,踏破千重社会恶浪,艰苦卓绝,奋力拼搏把教育推向光明的共情和伟力。
   然而无庸置疑,今天我们的教育已遭重创,教师的困境,家长的暴力,学生的怨忿,乱象重生,举步困顿。教育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该是我们全民族要冷静反思的一个重大社会课题了。正如点兵老师在评论拙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反思教育尊严的真正意义,在于正视当今教育的种种痛点,在于重拾全民教育的信心,在于重拾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于重新探索融合教师、学生、家庭的路径,更在于政策的引导扶持和社会全民的参与努力。
   还是借用拙文的结尾,来展望我们教育美好和光明的前程吧。“此去提衡霄汉上,鹏抟鲲运更论程”让我们众志成城,昂首阔步去追寻全民教育的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美好明天吧!?再次感谢点兵老师的编按,顺致编安!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12-11 09:10:5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