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屏山的古祠(散文)
屏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以山为屏的古村落。“屏”者“障”也。屏障着屏山古村的山,就叫屏风山。屏山以山为屏风,真是气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犹如浩渺星河,群星璀璨,像屏风这样的室内物件也都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屏风最早出现时就身份显贵。这是在三千年前的中国周朝,当时屏风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只有天子才可以用。后来屏风还被赋予辟邪和障景的作用,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尤其是明清时期,建筑物更加注重装饰,屏风的建造也更加精美,趋向于艺术化,精雕细镂,泼墨山水,既有美好的寓意,又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增添了屋宅的古韵。
“天开锦绣妆屏好,雨染丹青入画奇。”屏山古村的这面屏风,是自然山水的本色,是天然的山水画,画面上青山如波浪般延绵起伏,秀水在山间流淌,古村风光旖旎,钟灵毓秀;画风四季变幻,春雨柔,夏岭翠,秋红醉,冬雪皑。明朝诗人舒祥是屏山人,他用“芳草遍生嘶马地,鲜花齐放语莺枝。”“叠嶂层峰万顷阴,淡烟微雨夜沉沉。”“云过半山看有影,泉流深树听无音”等诗句赞美自己的家乡。
屏山村隶属黟县宏村镇,屏风山、吉阳山诸山环绕,是一个主要居住着舒姓人家的村庄,舒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这个如画般的村子,古建筑气势恢宏,历史底蕴深厚。
明清时期,屏山达到鼎盛,巷道众多且纵横交错,被称为街的有十二条,被称为巷的有六十条,祠堂有十八座,牌楼有十六座,民居达到四百多栋,号称“八百烟灶,三千丁男,五里长街”。如今这里规模仍然宏大,完好的祠堂有七座,其中光裕堂、庆余堂、荣光堂、咸宜堂、“御前侍卫”堂等独具韵味,即使在古村落众多的徽州地区,也是出类拔萃的。
光裕堂是屏山舒氏的宗祠,且居于村子中央,庆余堂、荣光堂、咸宜堂等簇拥在它的周边。如果说屏山村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宗祠光裕堂就是树根,其它的祠堂就像是树干。
古祠堂既是敬祖祭祖的场所,也是传统村落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屏山的祠堂都气势恢宏,它们还在古朴、庄重中展现出华丽的风采。
比如走进光裕堂,只见它三进两天井,粗壮的梁柱与宽敞的空间,让它显得特别的气派与威森。享堂正中挂着“光裕堂”扁,侧粱上挂有“台筑怀清”“绩著彤延”等扁额,加上两侧墙上的多幅字画,氛围既庄重又典雅。两根金柱是“黟县青”石,柱上对联“源溯庐江,舒国舒城寻旧派;秀钟徽岭,长龄长演尽同根”道出了屏山舒氏的渊源。
光裕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堂名源自成语“光前裕后”,意指光大前人业绩,造福子孙后代。屏山舒氏繁衍得如此兴旺,追根溯源要回到唐朝末年。
历史上,舒国是春秋时期江淮地区的一个诸侯国,《括地志》记载:“舒,今庐江之故舒城是也。”在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为避战乱,庐江县城的舒氏三兄弟携家南逃,到达徽州境内后,见这里崇山峻岭,山明水秀,仿若桃源,便分别择地定居,其中大哥落脚在歙县长龄桥,二哥定居在黟县长演岭,老三选择了黟县长宁里。长宁里是屏山的古称,这里原先居住有李、许、周等姓氏人家,后因世事变迁,现在村里主要是舒姓人家。
支祠荣光堂、咸宜堂、庆余堂等也是三进两天井,同样高大气派。尤其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庆余堂,梁柱特别粗壮,而且这些梁柱用的是银杏树,并且有特别精美的雕镂。享堂正中是“庆余堂”匾额,多位舒氏祖先的彩色画像挂在堂中,他们古装古貌,有的面容慈祥,有的脸色威严,令人望而生敬,望而生畏。庆余堂两侧耳门内竟然摆有两尊一模一样的孔子站身塑像,不知何意,莫不是想彰显屏山舒氏的重文尊儒?
宋元以来,古黟大地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耕读传家,诗礼传家,蔚然成风。屏山村人素来重视教育,不甘于耕田劳作,而是立志读书求功名,经商走四方。特别是明清时期,屏山文风鼎盛,村人中科举成名的,屡见不鲜,真是“簪缨鹊起,科甲蝉联”,经商发达的也司空见惯。历史上,屏山舒氏有十一人高中进士,二十九人考取举人,其中“父子进士”“兄弟三进士”和“一门四进士”等传为佳话。光裕堂和咸宜堂门楼上的“世科甲第”匾额,表示屏山舒氏家族连续有人科举高中,彰显了屏山昔日科举成就的辉煌。
如,村人舒荣都,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后授四川道御史。他性直敢言,遭宦官魏忠贤迫害而亡。崇祯元年(1628年),被追赠为太常寺卿,并赐建九檐门楼祠堂和“望重柏台”牌坊。村人舒崇功,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至衢州府知府,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后升任福建按察使司副使,著有《诗经讲意》。另外,相传明嘉靖年间,村人舒善天考中探花,为了能在家里照料体弱多病的母亲,没有赴任。嘉靖皇帝被其感动,下旨赐建“孝字牌坊”,以嘉奖他的品行。
又如村人舒斯笏,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兵部。他为官正直,先后任兵部馆教员、军机章京等职。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省巡按使秘书、安徽省署谘议等职。他富有文才,精于古文典籍,爱好诗文。1922年,他告老还乡,退隐故里,应邀担任《黟县四志》总编。屏山村南那口如一颗绿宝石一样的长宁湖,湖畔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的《长宁湖碑记》,作者正是舒斯笏。舒斯笏的孙女舒绣文,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主演过《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电影,2005年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
古代屏山舒氏还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如村人舒希武,明朝学者,博览经史,曾督学沧溪、主掌白鹿书院;村人舒之翰,是清代书画家,后投笔请缨,累功赏布政使衔;村人舒元达,清代书法家,笔势如怒猊抉石,结构严谨。近现代,屏山村也出了不少人物,有的是救国救亡的仁人志士,有的是民族解放的先辈,有的牺牲为烈士,如共产党员舒丽瑜,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后牺牲。共产党员舒子敏,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黟县解放后,任黟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
屏山村许多祠堂门楼的龙凤牌上,都刻有“恩荣”二字,意即“皇恩浩荡,家族繁荣”,尽显了屏山舒氏历史上的尊荣,是古代那些功成名就的族人为家族争取的不朽荣耀,它们就像是一座座丰碑,铭记在村史中,彰显在祠堂上,甚至记载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屏山舒氏的人才辈出,如众星闪耀,是舒氏家族的风流,是屏山古村的精彩。
说到精彩,在人们看来,屏山这些祠堂的门楼、门罩实在是太精彩了,其中光裕堂的门楼被一致认为是最精美、最独特的。
站在光裕堂前,只见它的门楼四柱三间五楼式,还有八字边墙,檐角处是翘起的鳌鱼,七檐飞翘,气势壮观。
仔细观看,门楼的雕饰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精雕细刻。如“世科甲第”扁的下坊上刻有“六狮戏球”图,上坊则刻有“三鼎甲跨马游街”图,上面的人物将近三十个,栩栩如生。门楼上还有六幅人物故事画和多尊人物独雕,包括八仙、罗汉、福禄寿等,另外还有梅花喜鹊图、松鹤图、松鹿图、云鹤衔物图等代表美好祈愿与祝福的雕刻,让人耳目一新,不由啧啧称奇。特别是,这些雕饰还用红、黄、蓝三色描彩,显得十分艳丽,加上砖、石的原色,整座门楼就像一幅色彩艳丽的古风国画,气韵生动,且独具特色,与众不同。
祠堂本是庄严肃穆的地方,光裕堂的门楼却有点“花里胡哨”。屏山舒氏真是独具匠心,敢为人先,难怪他们在古徽州这片古村落星罗棋布的土地上,还能出类拔萃。
有趣的是,若不留意,竟然会以为庆余堂与光裕堂仅是一座祠堂。庆余堂在光裕堂后,两者之间前后距离仅两米,它们的瓦檐几乎相接,所以,庆余堂简朴中透着精致的门罩藏在这狭小的空间中,不留意很容易错过。
荣光堂、咸宜堂与光裕堂并立在村里最宽的那条村巷中,其中咸宜堂的门楼也是七檐的,它上面的雕饰不仅有繁复细腻的纹饰,如环环相扣的回纹、万字纹、花纹等,而且还雕刻有不少人物和鸟兽。可惜人物基本被人为铲掉了,但仍能看出它的精美与壮观。
荣光堂的牌坊式门罩,对比于光裕堂、咸宜堂的门楼就要淡雅许多。它四柱三门,刻有匾额“龙章宠锡”,意思是圣旨恩赐。中间的下石枋上雕刻有两大四小的六狮滚绣球图案,其中三个绣球上分别刻有福、禄、寿三字,而上石坊上雕刻有三只凤凰;两侧间分别刻有喜鹊梅花、仙鹤和荷花等,整个门罩的纹饰以万字纹为主,显得精美、繁复。此门罩砖石纯色,但工艺精湛,丝丝入扣,也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我们看看屏山的一座特殊的祠堂——“御前侍卫”堂,它的门楼也是那样的气派,不同凡响。此门楼中间是四柱三间五楼式,两侧八字墙,加上清水砖墙,一共九檐。九檐,是古代最高规格的门楼,是谁人有如此的尊荣?据史料记载,屏山村人舒荣武,为人正直豪爽,是清朝罕见的汉人御前侍卫,他因清雍正四年(1726年)在杭州救驾有功,被皇帝赏识,御封为四品带刀侍卫,并赐建一座九檐的祠堂。他后来殉职在岗位上,被追封为正二品大员。
这座门楼尊享四个门簪,门楣上是竖匾,中间书刻着“御前侍卫”,四周是龙纹,龙凤牌上自然有“恩荣”二字。门楼上还雕刻有龙、虎、马、鹿、羊、鹤等诸多动物,惟妙惟肖,加上丰富的纹饰,如万字纹、回纹、团花、卷草等,精雕细镂。它面阔约二十米,高约十米,门檐高低错落,如展翅高飞的雄鹰。
屏山的这些祠堂,门楼如此丰富、精美,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它们既彰显了舒氏家族的尊荣,又彰显了古村以山为屏的大气,还是蕴含传统文化且独具韵味的艺术品。
在村子里,有一座巷门地位特别。据说旧时在外当官、经商的屏山舒姓族人衣锦还乡时,都必须在此门前下马或歇轿,步行着从此拱形门下经过,然后前往舒氏宗祠拜谒族长,祭拜先祖。
这座门的门楣上书有“屏山拱峙”,从这里到宗祠光裕堂还有一段不短的村道,也许对于古代功成名就的舒氏族人来说,走这段路会觉得有点长,因为他们荣归故里与族人团聚、拜祭祖先的心情通常是急迫的。不知道他们走过这段熟悉又陌生的村道时,是不是既倍感亲切又颇感自豪?我想肯定是的。
可对于我们这些游访者来说,走在如此的村道上,古韵悠悠的景致才是最为引入注目的。村道两侧一户户人家,一栋栋徽派建筑,它们房墙高高低低,粉墙斑斑剥剥,门罩与马头墙的飞檐层叠错落,富有层次与美感,“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尤其在狭窄的村巷里,巷道如隧道,幽幽邃邃,似乎那吹拂着的风都是年深岁久的古风,好像到处萦绕着墨黛含香的古韵,这古风与古韵就像是封缸了几百年的陈酿,令人痴迷,让人陶醉。
当然要壮观地欣赏屏山的古风古韵,还可去穿村而过的吉阳溪。吉阳溪,也被美称为吉水。它发端于吉阳山,由北到南在村中潺潺流过。它扭动着腰姿,携带着大山的乳汁将这片土地滋润,它清凌凌地流向远方,也把屏山人的梦想带向广阔的天地。
吉阳溪上三里十桥,溪畔是一条老街。漫步在石板路的老街上,或者站在溪桥上,可见溪畔的徽派古建筑仿若列阵一样一栋挨着一栋,沿溪岸并列着,它们翘角飞檐马头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气宇轩昂,神气十足。蔚蓝的天空和岚黛的远山是它们静默的背景,斑斑剥剥的粉墙好似它们都身披着土法印染的衫衣,有的墙上攀爬着藤曼,许多门前挂着招幌。风吹幌动,似乎是在欢迎大家的光临,而房墙上挂的一串串红灯笼,又让这欢迎的氛围更加喜气,更加热烈。
沿着吉阳溪老街,再拐进任意一条村巷,都能到达祠堂。其实,就像一张网,屏山的村巷四通八达,无论在村子的那个位置,都可以通向那村子的中心,仿如屏山舒氏族人都是心向着这里一样。
祠堂敬供祖先,也是族人的精神家园。每座祠堂,都是一座精神的殿堂,它们就像大树的根与干,源源不断地向族人输送着精神动力与蓬勃的生命力。而屏山古村的这些祠堂,大气恢宏,精美绝伦,更与众不同,它们是中国古代祠堂中的经典之作,稀世之品,其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