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爱心】剥皮亭下的浩然正气(散文)
在浙江新昌城旧东门的那座小山上,虽如今“剥皮亭”已难寻完整的身姿,仅余遗迹供人凭吊,但它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却如同一曲壮烈的悲歌,穿越悠悠岁月,在这片土地上久久回荡,震撼着每一个听闻者的心灵。
在宋朝时期,石姓宰相凭借仕途上的一帆风顺,将家族推至昌盛的巅峰状态。“六部尚书五部半,半部也是外甥官”,这般看似赞誉之辞,实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石家那权势滔天的状况,宛如一张铺天盖地的巨网,将新昌这片天地全然笼罩其中。告老还乡之后,他在石溪村安然定居,尽情享受着用财富堆砌而成的安逸晚年生活。而历任的新昌县令,他们或为了攀附权贵,或出于畏惧之心,皆纷纷向石家效忠,对其言听计从,仿佛石家已然成为了这片土地上那无形却又极具掌控力的主宰一般。
这年,一场大旱如恶魔般降临在新昌大地。西郊的七星畈,那原本应是一片生机勃勃的万亩良田,此刻却陷入了绝望的死寂。禾苗干枯得似一把把焦枯的乱发,土地龟裂出一道道狰狞的大口子,丰收的希望如泡沫般破碎,百姓们的生活瞬间陷入了无尽的困境。并非是没有水源可以对抗这旱魔,东溪的水本可如甘霖般润泽那西郊的田地,可偏偏“石牛头”这个地方,如一个顽固的梗阻,无情地阻隔了水流的去路,让希望在此断流。
在这危急时刻,有个叫吕振川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怀着一腔热血,带领着饥肠辘辘却又渴望生机的民众,试图寻找一条生路。筑堰、修渠,绕过城池,让东溪之水能够滋养那干渴的土地,这本该是一场拯救苍生的义举。可这渠道的修建,却触动了石家所谓的风水,石府为了维护自家那虚幻的利益,竟使出狠辣手段,先下手为强,不仅断绝了水路,更是将吕振川打入大牢,还残忍地判处了他死刑,让那一丝希望的曙光,被黑暗重重掩埋。
而刘知县,这位石老宰相儿子的门生,带着恩师那看似善意的叮嘱,踏上了新昌这片焦渴又充满苦难的土地。他没有像前任那般,只知对石府阿谀奉承,而是心怀百姓,乔装成商人,亲自去实地考察。那西郊干旱的惨状,百姓为了生存而挣扎努力的画面,如一把利刃,刺痛了他的心,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抗旱救灾的决心。回到县衙,他当机立断,开仓赈灾,让那些濒临绝境的百姓有了一口救命的食粮;接着又组织修筑水渠,那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工地之间,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要从旱魔手中抢回百姓的生机;最后,他不顾石府的施压,毅然前往县监,释放了吕振川,还其清白,让正义的声音,在新昌的上空有了回响。
可这一切,在石老宰相眼中,却是对他权威的挑衅。当刘知县接到召见,踏入那看似威严却又透着腐朽气息的石府时,便注定了一场风暴的来临。从进门时那繁琐又压抑的登记、三步一拜的姿态,到正厅中那不堪的羞辱——石老宰相竟让一只大黄狗坐在上位,肆意嘲笑他不如石府的一条狗,刘知县的尊严被无情地践踏在脚下。但他为了百姓,为了那还未完成的抗旱大业,强忍着怒火,继续与石老宰相周旋。
当谈及那关键的“石牛头”,石老宰相露出了自私又冷酷的真面目,他眼中只有自家的风水,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甚至以死来威胁刘知县。而刘知县,在这一刻彻底看清了这位所谓“仁爱民众”者的真实嘴脸,他回想起正厅所受的侮辱,心中的义愤如熊熊烈火燃烧起来,那为民造福的决心让他忘却了生死,大声喊出“造福百姓,乃千秋万代之大业。刘某即便一死,纵然被剥皮,也只有一副皮囊,又何足惧哉!”,然后决然转身,留下一个坚毅的背影。
回到县衙的刘知县,深知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马不停蹄地赶到“石牛头”施工现场,与灾民们一同投入到那艰苦卓绝的凿石开岩、疏通水道的劳作中。他,一个县令,本可在县衙指挥调度,却亲自动手,那满是汗水与泥浆的身影,如一面旗帜,极大地鼓舞了灾民们的斗志。终于,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石牛头”被成功凿通,那东水西引的工程大功告成,清澈的水流奔腾着,欢唱着,冲进了西郊那干涸已久的万亩良田,百姓们的欢呼声、笑声,响彻云霄,那是对生机的欢呼,对刘知县的感恩与赞颂。
可这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石老宰相恼羞成怒,他露出了狰狞的獠牙,派人进京通报,召集乡绅,出动兵勇,将刘知县五花大绑,推上了东门的小山岗。那敲锣打鼓的声音,此刻不再是喜庆的象征,而是恶魔的咆哮,宣告着一场残忍至极的暴行即将上演。石老宰相竟丧心病狂地要剥掉刘知县两张皮,那血腥的场景,刘知县那被折磨得血肉模糊的身躯,让在场的百姓无不心痛落泪,那是怎样的一种悲愤与无奈?
然而,百姓们的心中永远铭记着刘知县的恩情与大义,他们怀着崇敬与感激,集资在刘知县牺牲的小山上建起了“剥皮亭”。这座亭子,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刘知县浩然正气的凝聚,是百姓对正义的坚守,是那段悲壮历史的见证。虽岁月流转,亭子已毁,但它留下的精神遗迹,永远屹立在新昌这片土地上,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那些为了百姓福祉而舍生忘死的英雄,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间,被世世代代所传颂。他们的故事,将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传奇,激励着后来者,在面对不公与邪恶时,能够挺起胸膛,勇敢地捍卫正义,守护那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