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冬至吃“东至米饺”(散文)

精品 【东篱】冬至吃“东至米饺”(散文)


作者:欣然花开 秀才,153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21发表时间:2024-12-09 05:20:40


   当街道上的梧桐树最后一片叶子旋转着衣裙,与苍黄的大地融为一体,我们开始和秋天告别。还记得梧桐树的枝桠努力伸长,一棵树连着一棵树,送来了一秋的清凉;是谁又把街道的夜空点亮,迎接晚归的孩子多了一盏柔和的灯光,校门口那棵银杏露出孩子似的金灿灿的笑脸;还有桂花一树的芬芳,斑斓的金秋,那些缤纷的日子每天都含着香。秋天,我们就这样告别了吗?
   坐在小镇的一处早餐店,我没有不舍,也没有难过,看到了秋天把它最珍贵的礼物装满了大山脚下每一家:金黄的稻谷、饱满的豆子、金灿灿的南瓜、圆滚滚的大红薯,堆满一个又一个仓库,堆起一座又一座小山,堆起了老百姓的甜蜜和幸福,一层又一层。
   我们心存感谢,有漫长的冬日,可以慢慢想一想如何消受美好的馈赠。立冬、小雪、大雪,我期待在雪落的时候,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气——冬至的到来,那才是我热爱的香甜且热气腾腾的冬日。其实,我是想起了冬日的一道美食。
   我们中国人一直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冬至起,天地阳气渐强,也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据史料记载,在周代,就以冬至为岁首。这一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全国人民都放假,皇帝不用上早朝,官员也不用当值,漂泊在外的人到了冬至都要回家过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家家团圆,好不热闹。
   民间有很多辨别节气的方法,李世民的《正日临朝》一句“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其中的“灰律”意思在封闭的房间里铺上厚土踩实,将十二根长度依次递减的芦管半埋地下,上端平齐,塞入芦苇薄膜烧成的草木灰。待阳气升腾,对应的芦灰飞动,就可以知道对应的节气是否已经到来。我不知寓意冬至的炉灰飞了多高,只知道农家锅灶里的炉灰可是满满当当,冒着热气的。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既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节,从汉代时就有,后来经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宋时期开始盛行,直至今日。
   冬至这天仪式感满满,在古代还有贺冬、拜冬的习俗。人们见面,互相作揖道贺,就像现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脸上喜气洋洋。晚辈还要向长辈敬赠鞋袜,以表达孝敬之意。我最喜欢曹子建作的《冬至献袜颂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后来,每逢我给长辈、孩子还是其他亲朋买鞋子,都会顺手买上一双袜子,有的鞋店还会主动送上一双袜子,看来,仪式在民间早已传承。
   曾经,冬至还是中国古代的“教师节”,这一天学生要去拜谒教导自己的老师,要祭祀我们的先圣孔圣人,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冬至的重视。
   其实,这是我们给冬天的聚会找了一个借口。每天快节奏的生活,需要这些重要的日子给生活加点糖。
  
   二
   在中国的很多角落,都在用它特有的方式迎接冬至的到来。比如,在池州东至,山水灵秀的皖南小城,大自然的美孕育了丰富的传统节日习俗文化。
   中国民间一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相传这个习俗和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曾经在湖南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乡亲们衣不遮体,很多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他看见了心里非常伤心难过,都说医者仁心,他喊来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加上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后剁碎,包成像耳朵的食物,再放下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没想到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于是,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着做这道食物,抵御严寒,这道食物就是我们现在吃的“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它为“扁食”。素的、肉的、海鲜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饺子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有很多,煮着吃、煎着吃、炸着吃、蒸着吃,可谓五花八门。
   原来,在冬至吃一碗美味的饺子,也有对医圣人张仲景的缅怀。“吃喝拉撒睡”,把“吃”放在第一位,在特殊的日子里,精心制作一道美食缅怀先人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就有。清明食艾草青团,缅怀孝顺父母的介子推,也让人敬畏生命;端午节吃粽子,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被他的精神所折服;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不忘他受的苦难,珍惜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冬至是一个缅怀先人,心怀感恩,也是一个享受美食的美好日子。
  
   三
   “好吃不过饺子”,吃了东至米饺后,我改了下:“好吃不过东至米饺”。
   在东至过冬至,这天必吃饺子,饺子皮是用米磨成粉做的,所以叫“米饺”,形如饺子,却比面粉饺子白净,吃起来更有浓郁的米香。来了东至后,我爱上了这里的饺子,只要在东至县城吃早点,必定是东至米饺。味道鲜美,价格便宜,只需一元钱一个。
   一道美食加上了地方名字,除了彰显地方特色,味道绝对上乘,北京烤鸭、南京鸭血粉丝、武汉热干面、天津大麻花、池州小粑、安庆鸡汤泡炒米……哎呀,不行了,我已经垂涎欲滴了,先来说个故事哄一下肚子的馋虫吧。
   关于东至米饺的来历,还有一段特别的历史故事。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相持日久,早已将疲兵乏,于是约定休战数月。晚上,朱元璋摸着脑袋,左思右想:这些士兵,常年在外征战,跋山涉水,吃不饱是常有的事情,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休整其间,他在民间广泛征集,想找到既方便可口又容易保存的食物。当时,东至县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南方以大米为主食,民间素有“大米最养人”的说法,于是,她们将平日所吃的大米淘洗干净,放在饭甑里蒸熟,晒干后磨成细米粉,加入开水揉成团,捏成圆饼,包入馅料,包好,再放进蒸笼蒸透。据说将士们吃了后,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朱元璋就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后来,形状从圆形的粑变成了饺子形状,也就是后来的东至米饺。
   中国人对于大米营养的直观认识就是两个字——“养人”,它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如果做美食也有诺贝尔奖的话,东至米饺的出现,就是聪明的中国人在悠久的稻米食用历史中的一项伟大的发明。
  
   四
   “形如半月色如银,皮薄绵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质食中珍。”正是用来形容美味的东至米饺。
   我第一次吃东至米饺,是在一个小姐妹家里吃的,也因为,冬至了,我们没有和父母一起团聚,做个伴感受亲人的温暖。
   她跟我说,会做米饺,才是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妇。我特别认同,那做米饺的步骤就不说了,哪个主妇不会呢?揉,搓,捏,然后托在手掌上,举起来,就像一个个艺术品。“是不是每家东至都要吃米饺呢?”“当然了,包米饺是我们这边冬至的传统习俗,我从小看我妈包,我妈看我外婆包,你看!”听着温婉细腻的话,再看着她手中的饺子,一个个那么圆润饱满,这技术一看就是个练家子。她包的饺子和她说的话一样,都有让人治愈的能力。
   技艺总是在操作中精进,味道却在传承中沉淀。“佳节盼归心意切,一笼米饺最相思”,很多在外地的东至人,这一天,也把乡愁寄托在这笼东至米饺中,家乡美食所带来的牵挂,是每个东至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味道,东至米饺的风吹到了全国。
   东至米饺是独属于安徽东至的传统特色美食,还是东至五大名菜之一,也是池州十大金牌小吃之一。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都专门报道过东至米饺。
   如今,走进东至,每逢节庆或是重要日子,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米饺的香气。

共 29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告别了金秋含香的日子,没有不舍的情绪,因为秋天送来了金灿灿果实,如:稻谷、豆子、南瓜等,老百姓打心眼地喜欢。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秋去冬来,旋即冬至节令又至。别小可这个节气,中国古代就把它当做节日盛待,有许多庆祝习俗,仪式感满满,这种节日文化传承至今。冬至吃米饺子,是东至人的传统习俗,而且“东至米饺”味道鲜美,价格便宜,有地方特色,成为池州市十大金牌小吃之一,被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报道宣传过,已声名远播。每到冬至,东至人忙碌起来,磨米、和粉、做馅、包饺、水蒸等一套完美程序。蒸饺,水汽升腾,香气四溢,氤氲大街小巷甚乃至整个乡村,让人陶醉。文章描叙做米饺、蒸米饺、吃米饺的盛况和历史饮食文化。冬至,成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每每冬至节日到来,从城里到乡村,处处弥漫着米饺的香味,那是节日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满满的乡愁。文章文字灵动,语言优美,内容丰富。集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好文,推荐共赏。【东篱编辑:吴孟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09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2-09 05:31:40
  文章描叙冬至做米饺、蒸米饺、吃米饺的盛况和历史文化。冬至,成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每每冬至到来,从城里到乡村,处处弥漫着米饺的香味,。那是节日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满满的乡愁。文章文字灵动,语言优美,内容丰富,集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好文,推荐共赏。祝冬祺笔丰!
回复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09 10:34:02
  深谢吴老师百忙中为小文编辑,按语贴切生动,老师是东至人,吃米饺长大的,我是来东至才知道还有如此美食,吃一口就忘不了,让人喜欢。遥握问好老师,冬日吉祥,创编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2-09 07:56:50
  东至米饺,传统美食,承载历史文化。做饺、蒸饺,香气弥漫城乡。吃米饺,满是幸福与乡愁。这节日的味道,令人陶醉,传承至今,温暖心房。问候欣然美女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09 10:35:22
  深谢龙主编一直对欣然的鼓励,有机会一定要来尝尝。江西的美食也很多,老师也写了很多,让人难忘。遥握问好老师,冬日安康!
3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2-09 08:35:44
  我喜欢吃饺子,但没吃过东至米饺,欣然老师的美文让我知道了它是中国舌尖上的美食,是东至人家乡的味道,它历史悠久,希望未来走向大江南北更辉煌。刚在京东上搜了一下,江西的蒸米粑有些形似,感觉要吃地道的东至水饺,还得到东至去一品鲜香!拜读老师佳作,祝冬安,笔健!
回复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09 10:38:20
  米粑,米饺,都有大米的香味,我们老家也有米粑,这边的米饺,会做的皮做成了薄薄的一层,小巧玲珑。有机会欢迎老师来东至尝一尝。问好老师,冬安笔丰!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09 09:21:14
  冬至在东至吃美食,太诗意!给节日加点糖,让生活甜起来,多好的劝人的话。文辞温美,冬至不冷!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09 10:42:06
  深谢怀才老师留墨鼓励,老师刚做手术,好好恢复,希望把米饺的香送到老师那里,让老师的生活每天都甜甜香香的。老师这几天的文,抽时间我都拜读了,想再多拜读,多学习,多多领悟。向老师致敬,问好老师冬安笔丰健康快乐每一天!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2-09 09:44:03
  冬至,中国各地风俗多样,在我老家东北,冬至不太重视,而上海人则是扫墓祭奠。东至的米饺,可谓独树一帜,看老师的描写,令人垂涎欲滴。大米粉因粘性差,和起来不易,这其中,如不加入小麦粉,一定深藏着特殊的技艺。拜读学习老师佳作,有机会去尝东至米饺。顺祝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09 10:44:50
  来这边之后,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有时也试着做米饺,就像老师说的,不好做,我做的皮厚厚的,不像他们,会做,薄薄的一层皮,咬一口就流着汁水了,我最喜欢萝卜丝的,又甜又香,能吃好几个。问好韩老师,冬安笔丰,工作顺利!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12-09 11:49:02
  饺子的确是一道美食,在我的家乡大伙也都喜欢吃饺子,吃出的是甜美幸福的味道。本文描述了做米饺、蒸米饺、吃米饺的热闹热烈场景,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升腾着化不开的乡愁。好文,字字温暖,情味浓厚,大赞文采,问候欣然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09 19:12:47
  深谢莲香老师百忙中留墨鼓励,我们都是江南,爱吃米,饺子用米粉来做,感觉也是一项发明,关键味道真不错。问好老师,工作顺利,冬暖笔丰!
7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2-09 22:09:09
  东至米饺不知道是不是只限于县城一带,我们乡镇没有,好像葛公、洋湖一带没有。正如老师文中所说,米饺罗卜丝的更有味,让人胃口大开。祝老师冬安笔丰!工作顺利!
回复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10 07:04:56
  我知道官港、泥溪、昭潭也有,葛公这边没有,吃不到,其他乡镇不太清楚,县城里早餐店到处都是。想吃家乡米饺了吧,在外工作顺利,马上放假回来天天吃。问好塞翁老师,工作顺利,冬安笔丰!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2-10 08:27:37
  冬至吃东至米饺,光看标题就吸人眼球,夺人胃囗。读罢,更是令人心生爱慕,恨不能去冬至来一碗冬至米饺。喜欢!祝贺摘精!遥握问候,谨祝冬暖精彩纷呈!
9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2-10 16:08:48
  接地气,充满烟火气,拜读,学习。东至县我没去过,我是在郴州的老街上吃的米饺,与我们北方的饺子不同,另一番风味。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10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2-10 20:25:05
  诚如老师所言,家是一个人心中永远的牵挂。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