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鸭绿江上(散文)

精品 【星星】鸭绿江上(散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20843.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4发表时间:2024-12-09 11:36:48

年末,看了一部热播剧《跨过鸭绿江》,一集追着一集,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也追着看。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鸭绿江活在二爷的故事里。二爷是抗美援朝的支援兵,二爷说,鸭绿江的水是世间最纯净的水,鸭绿江的断桥是世界上最壮观最结实的桥,没有哪一种鱼能胜过鸭绿江中的鱼鲜美,回味无穷;二爷曾从这岸横着游到那岸。朝鲜的女子,羞答答的,像村子一棵棵朴实的向日葵。二爷还说,他差点领个朝鲜姑娘回来做媳妇,二爷说得更多的是断桥,他说着说着,就把自己说老了,老了的二爷,搬一木椅子坐在墙根晒太阳,阳光抚摸着他褶子纵横的脸,这棱角分明的褶子,就是一滴滴鸭绿江的江水,让二爷的一张脸充满禅性。二爷豁着牙说着断桥,说着鸭绿江,二爷说累了,说乏了,望一眼南山,叹息一下,再接着说,风,连同渐渐空落的村子是二爷唯一的听众。二爷不是我亲二爷,他是张姓家族的族人,他的鸭绿江,神一样的,盘根错节在我心底,不息地流淌着,欢腾着,喧嚣着,热烈着。
   去年5月初,随市作协周主席组织的旅游团,乘大巴车两个半小时抵达丹东,稍作停留,一行人就登上客轮,在鸭绿江绕了两圈。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此刻,我彻底沦陷在碧波荡漾的鸭绿江上,朱元璋有诗云:“情怀造到天心处,水势无波戍不攻。”这位皇帝兴游此处,诗兴大发,留下千古名句。明朝诗人韩上桂的:“边风萧飒海云颾,日足森森照彩旄。鸭绿江波浑似酒,犒师何用更投醪。”更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鸭绿江古往今来经历数不清的战火硝烟,宝墨为证,一代君王雁过留声,才子佳人前赴后继在文坛刻下鸭绿江波澜起伏的背影。我走出船舱,立于船头,船紧挨着朝鲜的山峦大地,清晰可见朝鲜的军事炮楼,哨所站岗的兵,环山道上慢吞吞行驶的车辆,扬起一团一团尘土黄烟。一爿田园,七八男人女人在干活,园子绿着一洼洼青菜。山脉栽植的落叶松,野地沟壑怒放的达子香,一只喜鹊,一群喜鹊,在田地悠然自得的飞来飞去。狗子的叫声,绵软细腻,叫得山昏昏欲睡,叫得人心痒痒着,叫得江水愈加清澈,叫得轮船打个盹儿,人仿佛置身在世外桃源,不染凡尘。有劳动的号子摇摇晃晃走过来,安逸宁静,牛马埋头啃一会草,仰头凝视着江面,江这边是另一重天,牲口和人一样,在某一时刻思考,明天的去向。风不请自来,蝴蝶也是五颜六色的,它们三三两两盘绕在船上,带着那方水土的问候和温度,似曾相识,又有几分陌生。在想,江这岸,那岸住着的草木繁花,人事物,甚至一沙一石,一根枯枝,一条老藤,全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为什么要分出国籍种族肤色和三六九等?假设,每个人都有自由自在去往世界各地的通行证,该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
   朝鲜裸露在阳光下的房子,山地,牛马和人,和谐的画面,像极了我七八十年代的村庄。那些一览无余的石头,玉米大田,野花野草,斑驳的树干,秸秆竖起的院子;院门口一棵枣树,一棵杏树,一切显得淡泊,祥瑞,与世无争。一阵风拂来,我如梦方醒。林记者职业病又犯了,他举着索尼相机,抓拍朝鲜人家玉米秸秆垒的院子,男女热火朝天砌石头墙的镜头,边拍边说,“现在回乡下,很难遇到这样和谐的场面,唉!”驾驭船只的人似乎懂游客的心思,速度放慢,放慢,恰如一个慢镜头,“嗨!看,断桥!”周主席率先喊了一嗓子,她手里的相机也咔嚓咔嚓不停歇。断桥,二爷念念不忘一辈子的鸭绿江断桥,横陈在不绝的江水之上。
   昭苏太河有诗词曰:“鸭绿江边上断桥,悠闲漫步路非遥。云飞疑是浓烟滚,枫动真同远树烧。狼虎入山惊草木,蛟龙出水洗尘嚣。归来故旧如相问,遗憾游船未访朝。”桥,怎么就断了?当然是战争的残害,船上的惊鸿一瞥,思维就已经被卷入一场炮火纷飞的战争中,年轻的志愿兵跨过鸭绿江,跨过那座桥,在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与美军搏杀。敏捷地跳出一个一个战壕,在地形险峻的山涧穿梭,和侵略者展开殊死博弈。其中,就有二爷,那时候的二爷,血气方刚。二爷老了时一直念叨,想去鸭绿江走一走,二爷的儿女不在身边,临死前二爷还说,没去鸭绿江是他的遗憾,二爷是睁着眼咽气的。现在,二爷,你在天之灵看到没?我替你完成这个心愿。
   为深度了解断桥,周主席提议,下午沿着断桥转转。大家十分赞同,船掉头行在丹东江岸线上,大丹东因鸭绿江名扬天下,鸭绿江承载着人间多少落寞繁华,荣辱兴衰?与朝鲜隔江相望,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民居考究,桃林一片一片又一片,桃花簇拥,远观,粉红色的云霞,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干净利落的柏油路,四通八达;草莓大棚一座接着一座,岸边传来捣衣声,声声入耳,彭德怀将军的雕像伫立在鸭绿江畔。文联的孙老师不由自主唱起二爷唱了一生也不厌烦的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孙老师引吭高歌,大伙演唱群情激昂,船舱里的人也纷纷走出来,登上甲板,放声歌唱。
   沿岸新落成丹东抗美援朝精神培训学院,3月23日正式揭牌。学院建筑气派,绿化设施完善,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互联网时代,鸭绿江喂养一茬又一茬沿江而居的人,他们在江里捕鱼捉虾,渔舟唱晚,渔火透明。鸭绿江上也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民间的民风民俗,有待人研究,坚守,传承。
   下船后,下榻丹东中联大酒店,席间,有漂亮的朝鲜女孩,献歌献舞,吃的是朝鲜烤牛肉、狗肉汤、打糕、甲皮饼、凉粉、生拌牛百叶、泡菜、石锅拌饭、羊羔肉等等,我简单吃了点打糕,泡菜,就草草收场。旅途劳顿,略有疲倦,好在周主席喜欢简约,直奔主题,一行人没用导游引领,步行奔赴断桥。
   鸭绿江上有两座桥,一桥建于1909年7月,1911年10月竣工,桥长944.2米,宽11米,单线铁路桥,共12孔,中朝双方各6孔,是连接中朝两国的纽带。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圆形桥墩为轴,旋转90度,便于船只航行,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桥梁设计。二桥在一桥上游百余米处,日本人1943年4月建成通车,通称鸭绿江二桥。复线铁路桥,桥长946.21米,宽12米。二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成功保护下来,后被改称为“中朝友谊大桥”。
   断桥桥头碉堡,是战争的叙述和伤疤,桥面弹痕累累,手扶栏杆,江水悠悠,心潮澎湃,鸭绿江,记住中国人民解放军197653烈士,他们将鲜血和青春年华留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记住了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五烈士: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杨连和孙占元;记住英雄们拉响最后一枚手榴弹冲向敌方的一幕,记住军人每一次奔赴的身姿,每一回咬着牙的坚守。我的眼里有泪在流,我知道,这次的鸭绿江之行,是偶然也是必然。是我和二爷今生的一个约定,二爷,我没有错付。我来了,我明白,浅薄的文字无法表达,我对鸭绿江,对人民的无名英雄那份至高无上的崇敬!即使我穷其一生,也做不到他们的冰山一角。值得欣慰的是,这两年中韩,朝鲜联手送我们的英雄遗骸回归故里,让英雄回家。
   断桥之疼是民族的疼,也是世界的疼。1950年11月8日,美军百架B-29型轰炸机第一次轰炸朝方那侧桥身,桥梁被炸断。又过了一周,也就是11月14日,美军34架B-29型轰炸机,进行第二轮空袭,这次鸭绿江一桥被炸秃,成为历史上永远的断桥。
   断桥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是烙印在中国人民灵魂里的疼痛。不管人世沧海桑田,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这场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不会忘记为世界和平,国家安宁,牺牲的无名英雄们。
   鸭绿江上,波光潋滟,江鸟在半空振翅飞旋,四五船只在江面鱼一样游弋,天湛蓝,白云一朵一朵,与蓝天缠绵。耳边是鸭绿江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撞击沙滩的沙沙声,小学校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我小米手机,用了三年,像素不好,请周主席帮我拍了一组,我和断桥的照片,背景自然是奔腾不息的鸭绿江。我用矿泉水瓶装了满满一瓶江水,放在我随身携带的背包内,众人诧异此举,我也不做解释。
   由于时间关系,丹东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匆匆走了一趟,就坐上了返程大巴车。所幸《庄河记忆》杂志姜编辑对纪念馆陈列的烈士物什,志愿军用的汽车,枪支,弹药,粗布衣衫均录了视频,姜编辑裁剪好镜头,一张一张整理好后,我一一珍藏,并连夜赶写一篇万字游记,周主席准备刊发在作协建党百年作品集上。第二天上午,我去照相馆,找人洗了二十多张鸭绿江之行的照片,拎着一沓纸,一柱香,那瓶鸭绿江水,开车回老家,到二爷的坟头,祭祀一番。边烧纸,边告诉二爷,鸭绿江江水永不枯竭,依江而居的人们在新农村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幸福。鸭绿江在,断桥就在,中朝友谊长存。我拧开瓶盖,把散发着鸭绿江体温的水,倒在二爷爬满花草的坟上,愿江水减轻二爷对鸭绿江的爱恋,对战友的思念,此去经年,若我健在,定揣着我和二爷对鸭绿江的深情,双向奔赴鸭绿江,奔赴断桥。
  

共 35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鸭绿江上》是一篇关于祖孙二代人与鸭绿江结下深厚情缘的散文。鸭绿江,这个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是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作者的二爷,一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历过无数次生死的老人,对鸭绿江及断桥心心念念。作者在老人的讲述下,也对鸭绿江魂绕梦牵,当真正来到它的身边时,作者被它的前世今生深深震撼,从而对二爷身上所代表的精神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断桥之疼是民族的疼,也是世界的疼。”“断桥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是烙印在中国人民灵魂里的疼痛。”作者用深刻的语言,表达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情感。一篇感情丰沛的散文,推荐共享。【编辑 高朋满座】【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0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