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旧事重提(散文)

精品 【晓荷·奖】旧事重提(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5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98发表时间:2024-12-10 10:59:00
摘要:父亲向我说起那段岁月,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母亲在旁边补充,更像是在为这个故事润色。他们都是那段艰苦岁月的亲历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孩子成绩下滑,促使家里电视机提前退休,电视退休之前,不仅孩子难管,我的定力也不过关。忙碌一天,回到家便想放松一下,晚饭时,跟父亲“抢”过遥控器,换到电影频道,边吃饭边看电影。因沉浸在剧情之中,不仅对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食而不知其味,竟几次对父亲和母亲的询问不知所以。睡前一波负罪感袭上心头。“自诩说是回家陪父母,却又把时间浪费在看电影上。”
   没有电视看,吃过饭便有大把时间与父母聊天。不自觉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我与妻子说一说店里的事,父亲谈一谈工地上的事,母亲聊一聊村里的事,孩子也会插几句学校里的事。此时此景幡然醒悟,这才是人生快事。
   父亲在家已休息两天,工头没打电话,父亲还得接着休息。晚饭后,我决定再给他们找一个话题。在农村拉呱有个特点,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只要聊起来就很难断头,像开枝散叶的树;随便一个故事,便能牵出无数个新故事。
   我半开玩笑地向母亲“问罪”,前几天给我提供的素材有错误。齐后支渠向西一直通到的河道不是二干渠,是一干渠。母亲解释:“俺一直都叫它二干渠,村里人也是这么叫的呀。”父亲在一旁说:“就是一干渠啊!二干渠在肖庄镇西边,我是知道的,因为之前上河工,对河道名称还是很熟悉的。”当父亲说到上河工,脸上闪过一丝兴奋,我知道今晚又有素材可挖了。
   七八十年代,每到冬季农闲时候,农村便开始组织村民义务“上河工”,也叫挖河,是一项很重要的农事。任务虽然重大,但工作比较单一,是对主要河道集中治理,深挖、清淤、疏通,为来年春灌做准备工作。那个年代挖河没有机械辅助,全靠人工,小河道短则几天、十几天,主河道长则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之久。年龄18岁到45岁之间,均属于在编义务劳工,以抓阄制分配。当时有些人抵触挖河,因为这是实打实的体力活,不亚于夏收秋种,他们便想尽办法,把农村户口改为城市户口,这样就不用再去挖河了。而父亲说也有很多人倒喜欢挖河,因为队里给的工分比平时多不少。
   上河时,虽体力输出很大,但顿顿有菜和白馍吃。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主河道清淤,有人专门做饭,除了炖大白菜,幸运的话还能吃上肉,说到肉,父亲便说起他某一回上河时的经历。
   他忘了具体是去哪里挖河,只记得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赶到目的地,便开始安营扎寨。所谓安营扎寨,不过是在空地上挖出一个个大大的深坑,然后把坑土培在两边做墙,用粗重的木杠交叉,再在上面搭上横梁,把油布或帆布搭在上面,用大绳固定,做成简易窝篷也叫“地窝子”。人们便在这土坑里,简单垫上一些干草或编制的草帘子,再铺上被褥,便成了大通铺。五六个人或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睡。有时候也会在一些村里居住,但因人多事多,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队伍大多还是喜欢住在河沟旁的荒野里。
   晚上下工后,吃过饭大家得赶紧进找地方躺下,因人多地小,都是人挨人睡,去的晚了,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候半夜起来撒尿,再回去睡觉时地方便被别人占了。父亲说:“当时大伙也都有小妙招,进去窝篷里随便往人身上一躺,被压在下面的人受不了,便会错一错身体,闪一条狭窄的容身之处。”
   我不可思议地问道:“这么多人睡在一块儿,又干了一天活,又不能洗澡,那狭窄的窝棚里不得臭气哄哄的,你们怎么受得了?”
   父亲笑着说:“窝棚外一大堆胶鞋,窝棚内一大排臭脚丫子,你说臭不臭?但累一大天了,谁还顾得上臭不臭?有个地方睡觉就不错了。”我又问父亲:“那会儿都吃不上肉,为什么你说能吃上肉?”
   “有些肉是队里统一买的,在工程快结束时,算作是犒劳吧!也有些肉是被强卖的,有时候在某个地方挖河,附近村上会有人宰了猪,直接送到河上,把肉往那里一丢,直接要钱,并且价格比平时要贵一些。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想换一些小钱,给他们队里买一些必需品。”父亲说着,脸上的表情多了几分醉醺醺的感觉。
   在当时农村生活条件相差无几,每个村上的小队,都是想尽办法多弄一些钱,能为小队换取一些其他物资。这种强卖的做法并不会引起多大反应,不管怎么说,强龙难压地头蛇,既然肉送来了,大队自然会想办法给人家钱,中午饭菜有肉吃,河工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里偷着乐。
   父亲虽一直笑眯眯地说着这些事,但在母亲的补充里,我们知道挖河是件苦差事。赶上小河道清淤还好一些,如果大河道清淤,工程量可想而知。由于河道较宽,人们无法凭臂力把淤泥扔到河堤上。河工们便两到三人为一组,拉着一板车泥土,辗转于河道与河堤之间的陡坡上。不管和谁分一组,那怕平时关系不太好,此时也得齐心协力,如果有一个人偷懒,装满重载的车子便会在坡度极陡的河堤上滑下来,从而前功尽弃,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更会招来督工人员的一顿臭骂。
   至今,我依然清晰记得,小时候每当父亲被派去上河时,母亲都会提前蒸制两锅馒头,让父亲带着。有时清淤工程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如果距离不算太远,就由家属亲自去河上送馒头,如果较远,则有专人拉着车子回村收馒头,家属们把馒头装进袋子里,再写上自家男人的名字,由他们带去分发。
   专管做饭的伙夫也是编内义务工。他们会早于大队伍提前赶到,盘完锅灶,便在河沟里挖一个深坑,渗出的水便是做饭的主要水源之一。大多时候水坑里,会落上树叶子、一些杂物,大家也都视而不见,不可能因为挖河给你打一眼水井,大部分河边也没有旱井。伙夫会早早从坑里挑来水,稍作沉淀后,就直接烧开食用,或做汤或炖菜。父亲又补充道:“当时的汤水喝起来都牙碜,喝完会在茶缸底下留一层黄沙,因水源紧张,大家几乎都不刷碗,吃完饭,便用茶缸挖一些土沙,擦一擦权当洗碗了。”
   我小时候对挖河并不陌生,村后的河道有时候是自己村子的人挖,有时候也会来一些外村人挖。放学后,我喜欢站在河堤上看他们热火朝天地干活,他们在歇息之余会拿一些茅根砸向我,并逗我说:“来,小孩儿,下来挖两锹,可好玩儿了。”但我会赶紧跑开并喊道“傻子才挖河呢!”随即身后传来一阵大笑。或许一个玩笑,能让他们劳累的身体得以缓息。
   在当下幸福生活里待久了,是很难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很难去体会他们的艰辛。人们为了不影响春灌,起早贪黑,两头星星,全凭人工一铁锹一铁锹地清理河道。哪怕身体劳累,食宿条件恶劣,他们依旧任劳任怨并乐在其中。
   父亲向我说起那段岁月,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母亲在旁边补充,更像是在为这个故事润色。他们都是那段艰苦岁月的亲历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共 26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感谢作者赐稿晓荷,这篇文章犹如一部时光穿梭机,以家中电视 “退休” 为引子,带领读者回溯到七八十年代农村的 “上河工” 岁月,通过细腻的叙述与生动的描写,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质朴,展现了父母一辈的生活画卷,引发我们对过去岁月的深刻思考与感悟,是一篇极具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的佳作,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共赏。文章开篇,从孩子成绩下滑导致电视 “退休” 这一家庭小事切入,巧妙地引出了作者与父母的生活状态变化。电视存在时,作者沉浸剧情而忽略父母的情节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与真实感,那一波负罪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自责与反思。而电视 “退休” 后,一家人围坐聊天的温馨场景,如同一幅和谐的家庭画卷,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亲情交流的珍贵与美好,也为后文深入挖掘家庭故事与历史记忆做好了铺垫。随着与母亲关于河道名称的讨论,文章自然地过渡到父亲的 “上河工” 经历。对 “上河工” 背景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这一农事活动在当时农村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在那个缺乏机械辅助的年代,全靠人工进行河道治理,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作者对挖河场景的描写,如安营扎寨的 “地窝子”、人挤人的大通铺、臭鞋臭脚的窝棚环境等,细致入微,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艰苦的施工现场,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河工们的生活条件之简陋与不易。而父亲讲述的关于吃肉的经历,无论是队里的犒劳还是强卖的趣事,都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使我们看到了在艰苦岁月中人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与农村生活的复杂性。母亲补充的挖河苦差事细节,如大河道清淤时河工们拉板车的协作要求,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劳动的高强度与高难度。任何一人的偷懒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不仅体现了工作的艰巨,更展现了河工们在集体劳动中相互依存、齐心协力的精神品质。同时,对家属送馒头、伙夫做饭等情节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 “上河工” 的生活画面,从侧面反映出整个家庭乃至村庄对这项工作的支持与参与。伙夫用水的方式以及不刷碗的习惯,再次凸显了当时资源的匮乏与生活的艰难。作者回忆小时候看外村人挖河的场景,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当时挖河劳动的热火朝天以及河工们与孩子互动的温馨瞬间。那一句 “傻子才挖河呢” 的童言无忌,既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也从侧面衬托出挖河在当时成年人眼中的辛苦与无奈,而河工们的大笑则是他们在劳累中寻找乐趣的真实写照。文章结尾,作者深刻地感悟到在当下幸福生活中难以想象过去的艰辛,而父母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他们的讲述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得以窥探到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一角,感受到先辈们为了生活、为了农田灌溉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这种对过去岁月的铭记与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让我们对农村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这篇文章叙事流畅自然,细节描写生动逼真,情感真挚朴实。作者通过家庭琐事巧妙地引出历史记忆,将个人家庭故事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使文章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具深刻的历史内涵。再次感谢作者带来如此精彩的作品,让我们在文字中领略到岁月的变迁与生活的真谛,期待更多佳作能让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与感悟。【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1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10 11:00:11
  此文叙事手法巧妙,以电视为线索,串联起家庭生活与历史回忆。细节描写极为生动,如地窝子、送馒头等场景,仿佛将读者带回到那个艰苦年代。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亲情的珍视,又有对先辈艰辛的敬重,是一篇能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优秀作品。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10 11:58:49
  汪老师如此精美的长评,给小文增光添彩,深刻的解读,给小文提升了层次感与文学美感。感谢辛苦编发,敬茶远握,问候冬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10 11:00:49
  文章通过讲述父亲的上河工经历,生动地反映了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风貌与劳动场景。作者对人物对话、心理及环境的描写细腻入微,使故事充满感染力。主题深刻,不仅展现了时代的艰辛,更体现了人们在困苦中积极乐观的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10 12:02:49
  在这段时代记忆里,我们的祖辈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国家为小家,付出了无尽的艰辛。我们坐在幸福的温室里,回望当初,千言万语,也不解当年之情几分。愿我们不忘历史,不忘曾经,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3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12-10 19:52:35
  致敬那个年代为集体做贡献的老一辈劳动人民。祝好老师,献花!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11 10:16:46
  感谢范老师抬爱读拙与精美留评。我们幸福的今天离不开老一辈的无私奉献,致敬
4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12-11 10:27:05
  欣赏老师美文。难忘的岁月,那些事情早已在心里打下烙印,难以忘怀。
静心读书,安心写字。
5 楼        文友:何叶        2024-12-11 19:55:01
  恭喜精品!加油!
何叶
回复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13 15:50:12
  感谢社长鼓励,敬茶远握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