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沅河年关的民俗画卷(散文)

精品 【菊韵】沅河年关的民俗画卷(散文)


作者:友友弟子 布衣,14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4发表时间:2024-12-12 15:00:02
摘要:青山依旧,湘楚大地西南一隅,沅河镇(俗称原神场)如同一颗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明珠,散发着岁月沉淀的独特韵味。它座落于沅水之滨,被青山环抱,绿水萦绕。沅水,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轻柔地穿过小镇,赋予了它灵动的生命力与温润的气质。

湘楚大地西南一隅,沅河镇(俗称原神场)如同一颗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明珠,散发着岁月沉淀的独特韵味。它座落于沅水之滨,被青山环抱,绿水萦绕。沅水,宛如一条碧绿的丝绦,轻柔地穿过小镇,赋予了它灵动的生命力与温润的气质。
   每近年关,无论是原神场街道,还是各个村落,都沉浸在一片浓郁的年味之中。杀猪宰羊的欢腾声,像是奏响了新年的序曲。猪的嘶鸣、羊的咩叫,混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喧闹,宣告着旧岁的辛劳即将化作新年的富足。
   打糍粑,是沅河年边不可或缺的一件事,也是一场力量与技艺的交融。蒸熟的糯米被倒入石臼或木臼,男人们高高举起木槌,肌肉紧绷,用力砸下。每一下都伴随着糯米的软糯回弹。女人们则在一旁巧手翻动,待糍粑打得绵软筋道,便趁热揪出一个个团子,搓圆、压扁。刚打好的糍粑,热气腾腾,散发着糯米特有的清香,咬上一口,软糯香甜,仿佛将一年的甜蜜都融在了舌尖。
   年三十的早餐,叫年庚饭,特别是农村,一定要掺糯米进去,而且要比平常多煮一些。一是留下一小部分,放到大年初一吃,寓意来年五谷丰登,存粮满仓;一小部分,则由大人领着小孩,来到果树下,用锋利的柴刀在果树树干轻轻的砍一道囗子,把参有糯米的饭粿塞进去,希望来年硕果累累、香甜可口;还有一小部分用青菜叶包上年庚饭喂牛,寓意来年六畜繁多,家主财运旺盛。同时,每家每户的餐桌上,必须要摆上青菜,爆炒猪肝大肠这两样莱。剩下的菜,也要放到大年初一吃。寓意来年有吃有剩。
   中午,是一场庄重而温馨的祭祀。家中的四方桌上,摆满了雄鸡、鲤鱼、猪头。这些祭品犹如岁月的使者,承载着家族的敬意。雄鸡昂首挺胸,鸡冠似火,象征着吉祥如意;鲤鱼鳞片闪烁,寓意着年年有余;猪头则是对祖先的供奉,代表着家族的传承与感恩。新鲜水果、水豆腐、糖果和自家酿制的米酒三小杯、三杯清茶,一一陈列。点上三柱香和四根蜡烛,那袅袅升腾的烟雾,似是连通着阴阳两界的桥梁。焚烧纸钱时,火光跳跃,映照着老人们对祭祀时虔诚的面容。老人们双手合十,高高举起,那动作缓慢而庄重,仿佛将家族的祈愿都托举到了上苍面前。随后,九十度弯腰,双手放置胸前,口中念念有词:感恩上苍给予本家的庇护,感恩祖先对晚辈的保佑。祝愿来年一切安好顺遂。儿孙们则依次跟在后面,学着老人的模样,恭敬地作揖。那稚嫩或年轻的面庞,在这一刻也充满了敬畏。直至香和纸钱燃尽,才轻轻撤去桌上的贡品,并将三杯米酒和三杯清茶缓缓洒在地上,那酒水渗入大地,仿佛是家族的敬意融入了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
   四点左右,无论相隔多远,儿孙们都会想尽办法赶回家中。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家族凝聚力。即便千里奔波,也只为了那一顿象征团圆的年夜饭。年三十的夜晚,孩子们强撑着困倦,眼睛里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为了那心心念念的压岁钱。他们努力抵抗着困意,在屋内嬉笑玩耍,让整个家庭充满了其乐融融的氛围。
   年初的拜年,更是讲究颇多。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亲房。初一这天,家中的晚辈早早起床,穿戴整齐,先给家中的长辈拜年。孩子们跪在地上,磕着头,口中说着吉祥如意的拜年话,调皮而可爱的孙辈直接说出“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长辈们则满脸笑容地将准备好的红包递给孩子们。那红包里装着的不仅是新年的祝福礼物,更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期许。
   初二,女婿是要携妻带子,提着丰厚的礼品去岳父岳母家拜年。岳父岳母早已备好了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共享天伦之乐。初三初四,则是亲戚之间相互走动,互道新年祝福,聊聊过去一年的收获,谈谈新一年的打算。主家都会热情地留客人共进晚餐。酒席上难免行拳猜令。具体规划是双方伸出右手,撑开五指,同时喊出全福寿高升。全福寿,看双方同时伸出手指的总合,谁喊出的数字与双方所岀的手指数一致,谁就赢。如同时两人喊四季发财,对方出两个手指,自己也只出了两个手指,那么就必须重来。但对方喊出一个四季发财,你却喊了一个六位高升。两个人的手指数总和是四,那么对方就赢了。输方就要喝一杯洒。酒席上还有几个裁判(俗称观拳),反正围绕着两人的十个手指来猜。无非是十全十美,九九壮元,八方来财,七子团圆,六位高升,五子登科,四方来财,三多财多,二家有喜,一心敬等等,但不可以捏出拳头,这是一个禁忌,是对主家的不敬。每一次拜年,都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一次家族纽带的加固。
   而在沅河的民间舞台上,地方小戏曲“阳戏”则是老人们心中的最爱。浓厚的本地腔调,结合本地实际自编的曲目(如婆媳吵架、小三上门,上门女婿,何利子打求财等等),显得古朴而滑稽。虽有些粗鲁,但话糙理不糙,表演诙谐而令人捧腹大笑,能将观众带入另一个时空。在戏台下,老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皱眉,时而欢笑。他们沉浸在阳戏的世界里,感受着传统文化迷人的魅力。
   沅河的历史底蕴,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千年前,诸葛亮南征曾在此驻扎,那一段金戈铁马的岁月,虽已随时光远去,却在古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红二、红六方面军团,也曾驻扎在沅城村,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古镇的历史天空。这些历史典故,与沅河古老的历史传承有机地融合,成为了古镇独特的文化符号。
   老人们坐在冬日的暖阳下,常常会将这些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晚辈听,让那些英雄事迹和古老传说在岁月中得以口口相传。
   走在沅神场的街头巷尾,仍能看到传统的手工艺制作。铁匠铺里,火星四溅,铁匠师傅挥动着铁锤,在铁砧上敲打出一件件实用的农具和精美的铁器;木匠坊中,木屑纷飞,木匠师傅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一块块木料雕琢成桌椅板凳等家具。在这里,你还会看到纯手工的弹棉花的弹匠,一副看似笨重的弹具,腰间系着腰带,在腰带上再系上一根细小的牛筋线从肩头垂下,直接与弹具相连。你看他一手执弹弓,另一只手拿一个特制的模样极象锤子的东西,在弓钱上有节奏敲打,发出很有韵律的“咚咚”声。他那熟练协调一致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令人啧啧称奇。妇人们,则飞舞着手中柔软的篾片,娴熟地编织着精美而时尚的斗笠。别小看这斗笠,还颇有讲究,有庶阳时尚绘画的细篾斗篷,有田间地头劳作时戴的棕斗蓬。反正应有尽有,据说,还远销省内外。这些传统手工艺,是沅河的一大特色,也是沅河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坚守着,传承着古镇的工匠精神。
   沅河的民俗,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它既有年节时的热闹喜庆,又有日常生活中的质朴宁静;既有对祖先神灵的敬畏感恩,又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让这里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心中都怀揣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地方民俗文化的自豪。
  

共 27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友友弟子的散文《沅河年关的民俗画卷》,给我们普及了年关风俗和沅河当地的风俗人情。沅河镇(俗称原神场),在湘楚大地西南一隅,每近年关,无论是原神场街道,还是各个村落,都沉浸在一片浓郁的年味之中。杀猪宰羊,打糍粑,年三十早餐是年庚饭,要比平时多煮,一部分初一吃,一部分塞进果树树干一部分喂牛。菜也要剩一部分留到大年初一吃。中午祭祀,桌上摆满鸡鱼猪头,水果、豆腐、糖果和自酿米酒。年三十夜晚,吃团圆饭。拜年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亲房。民间舞台有地方小戏“阳戏”,老人们最爱看。沅河历史也厚重,诸葛亮再次驻扎过,红二、六方面军团,也在沅城村驻扎过。老人经常讲英雄故事和古老传说给年轻人听。手艺人也很多,铁匠木匠,技艺娴熟,传统手工艺远销省内外。心中有故乡,为此而自豪。散文流畅自然,条理清晰,人文地理都介绍的很通透。欣赏佳作,长见识了。【编辑:远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3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4-12-12 15:05:53
  年关我想中国人都是一样的过,只是在吃食上略有不同。北方守岁吃饺子和下酒菜,南方打糍粑。地方戏基本上都是老人在看,年轻人喜欢新的东西,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再有就是全国一致的玩手机、刷短视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