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古诗词中的胡杨树(散文)
胡杨树是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古老树种,它耐旱、抗风沙、耐盐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胡杨是世界上仅存的少数原始树种之一,被人们誉为古代树种的活化石和“英雄树”。
胡杨是被誉为“生而不死,或死而不倒,或倒而不朽,生生死死三千年”的一道大漠风景。据有关资料对胡杨的历史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表明丝绸之路的最初开辟。在《后汉书•西域传》和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都有记载我国新疆的胡杨。胡杨被称之为大漠中“最美丽的树”。
到了唐代,玉门关外的胡杨树就已有了广泛的分布。这些胡杨树不仅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还成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景观和歇息的地方。胡杨是坚韧和不畏艰难困苦的象征,它们与诗人追求坚韧、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相契合。特别是从唐代始,许多诗人曾经到过西北一些地区,这些地区也正是胡杨林的主要分布区域。因此,他们在游历过程中接触到了胡杨,胡杨的奇特景观和生态特性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通过写诗,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诗与胡杨的悠久历史文化流传至今。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胡杨林》中写道:“胡杨萧萧西风里,江南江北寄归期。少年不识胡杨树,胡杨独是陇头祠。”韦应物的《胡杨林》是一首描写胡杨林及文化的诗,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赋予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胡杨林在荒漠中的坚韧。这首诗通过描写胡杨林在萧瑟的西风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旅行和归乡的思念。前两句“胡杨萧萧西风里,江南江北寄归期”描绘了胡杨林在秋风中的景象,写出了一种荒凉而孤独的环境氛围。这种景物描写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归期的期盼紧密结合,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胡杨林》诗的后两句“少年不识胡杨树,胡杨独是陇头祠”则表达了对胡杨树的认知和对归乡的思念思念之情。告诉我们:诗人年轻时不了解胡杨树,但如今他意识到胡杨树的独特之处,并将其视为故乡的象征。通过描述胡杨树的坚韧和顽强,传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韦应物的《胡杨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故乡和文化的一种寄托。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坚韧态度,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唐代诗人张继在《胡杨》中写道:“胡杨落叶寂无声,空中寒鸟影斜明。枯枝有霜晶莹色,孤松独立夜沉沉。”诗的前两句“胡杨落叶寂无声,空中寒鸟影斜明”通过胡杨落叶的寂静和寒鸟斜飞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冷清的氛围。胡杨落叶的“寂无声”与寒鸟影子的“斜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寒冷。后两句“枯枝有霜晶莹色,孤松独立夜沉沉”则进一步描绘了胡杨林在寒冷中的景象。枯枝上的霜晶莹剔透,孤松在夜色中独立,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坚韧。
张继的《胡杨》是一首描写胡杨林景象的古诗,通过诗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胡杨林的孤独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胡杨林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美。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孤独的深刻体验。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张继的诗歌擅长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风格独特。这对于诗歌的寄情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胡杨颂》中写道:“大漠茫茫沙吻天,扎根远古数千年。炎炎酷夏随风舞,凛凛寒冬伴雪眠。笑傲荒丘枕戈壁,鄙夷涸辙望云川。铮铮铁骨何曾惧,岁月沧桑志亦坚。”这首诗通过描绘胡杨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胡杨在大漠中扎根数千年,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都能顽强生存,赞美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中通过“大漠茫茫”、“炎炎酷夏”、“凛凛寒冬”等词语,描绘了胡杨在所处的极端环境和恶劣条件下依然屹立不倒。如“铮铮铁骨何曾惧,岁月沧桑志亦坚”表达了胡杨面对岁月沧桑依然坚定的意志,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进一步强调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诗人在诗中还运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如“笑傲荒丘枕戈壁”和“鄙夷涸辙望云川”,使胡杨的形象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从而突出了胡杨的“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特性,不仅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也体现了坚韧不拔精神。白居易的首胡杨诗,传达了他对坚韧精神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是一首赞美读来朗朗上口的佳作。
唐代诗人崔国辅在《感次北行纪实三十韵》中写道:“凭高傍梁嗟胡杨,风疏晴朗漫步长。”含义是站在高处倚靠栏杆感叹胡杨的坚韧。表达了诗人对胡杨这种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并展现出顽强生命力敬佩之情。同时,诗人也将自己比作胡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晚唐诗人•韦蟾在《胡杨》诗中写道:“胡杨千里郁金黄,引得群鸦竞啄狂。试问何缘能至此,只缘耐旱又经霜。”这首诗通过描绘胡杨树的景象,赞美了胡杨树的坚韧和不屈精神。首句“胡杨千里郁金黄”描绘了胡杨树在广阔的沙漠中呈现出金黄色的壮观景象,象征着胡杨在恶劣环境中依然生机勃勃。次句“引得群鸦竞啄狂”通过乌鸦竞相啄食的场景,进一步突显了胡杨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后两句“试问何缘能至此,只缘耐旱又经霜”则直接点出了胡杨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即其强大的耐旱和抗霜能力。通过描绘胡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坚韧生命力的赞美。
这首《胡杨》诗的语言简练,用词精准,寓意深刻,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胡杨的自然景观,更是通过其坚韧的生命力,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宋代词人无名氏在《浣溪沙•沙漠胡杨》中写道:“任尔狂风不动容,巍然挺立劲如松。胡沙万里锁苍龙。一剑云浮惊大漠,三台雪影浩长虹。铅华洗尽等闲空。”这首词通过描绘胡杨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挺立不倒的生存形象,赞美了沙漠胡杨的坚韧和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情景交融,因景生情。词中“任尔狂风不动容,巍然挺立劲如松。胡沙万里锁苍龙”等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胡杨树的坚韧和不屈顽强生命力,展现了它们在极端环境下屹立不倒的壮美景象。这首词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细腻描写。词风清丽婉约,写景逼真传神,独具特色。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写过胡杨诗。林则徐在1840年抗英的鸦片战争中销烟有功,后来却遭到奸臣的诬陷。被革职并遣戍新疆伊犁。他在途经大漠胡杨林时,写下了赞美胡杨的诗句:“树窝随处产胡桐,天与严寒作火烘。务恰克中烧不尽,燎原野火入霄红。”他的这首胡杨诗被收入《回疆竹枝词三十首•其二十四》中。
诗中“树窝随处产胡桐,天与严寒作火烘”描绘了胡桐树在严寒中成为了燃烧的燃料,而“务恰克中烧不尽,燎原野火入霄红”则形象地展示了野火的蔓延和无情。尽管乌恰克(一种黑乎乎的鸟类)经过该区域时火并没有完全烧尽,但火却在周围的野地上又燎起了。表达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中通过描绘胡杨树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生存,象征了林则徐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和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力量的精神。同时也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不可预测性和无情性。坚韧的毅力和胡杨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存相呼应。此诗极具文学价值。
除了以上这些诗人写大漠上的胡杨诗外,还有许多诗人是从侧面或者间接地写到了胡杨,通过朗读这些诗词引发读者对胡杨的联想。
例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歌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黄河奔腾而上与白云相接,一面座孤城却坐落在万丈高山之中。《凉州词》描述了祖国山川的壮阔豪迈,戍边的悲壮凄凉。而胡杨则是大西北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两者都体现了边疆的美丽和人民的顽强。通过诗歌的意境和象征,使读在阅读中能联想到胡杨在西部大漠环境中的坚韧和坚强,从而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描绘了大漠中的景象,其中“大漠”就是指沙漠,而胡杨林作为沙漠中的特色植物,间接地被诗人所提及。这首诗是王维在奉命出使边塞时所作,描述了他途经居延(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胡杨林,但他描写大漠风光的诗句中包含了胡杨林的景象,意境深远。
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树之一,是生命不屈的象征,是沙漠瀚海中的的活化石,是沧海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它们以强大的生命力闻名于世。它们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形成了一道不可多得的大漠中的风景。象征其立根大漠的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读他们的诗犹如看到了荒漠胡杨及胡杨林。
阅读古代诗人写的胡杨古诗词,对今天来说依然具有意义。一是这些古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对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好处。二是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胡杨之美不仅展示在贫瘠之地,其自然之美在古诗词中绽放。漫过古诗词,我们看到了被烘托在文学作品中的胡杨,看到了沙漠中的英雄树和它们的独特美丽。
胡杨坚韧不屈的生命力,永远和古诗词中的精彩铭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