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殡葬祭扫消费与批评之我见(杂文)
如何殡葬
最近常听到好多老年人谈论新的殡葬办法,他们对死后不火葬不到规划公墓安葬,就不给抚恤金的规定,颇有怨言。
笔者年过六旬,已是暮年,对此话题,也心生好奇,遂上网查了查资料。果然全国各个省级政府相继都出台了殡葬管理条例或办法。政府规划并倡导,坚持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近年来,火葬从大城市逐步走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各级县政府也划分了火葬片区,建起了火葬场,殡仪馆,开辟了公墓地。除少数民族外,对汉族的政策要求越来越严,难怪有些老年人吐槽,觉得这个政策有点不近人情。
其实我觉得中国的老百姓很善良,多少年来,党和政府咋说咱咋办,已经成为习惯。你叫“一孩”就“一孩”,你叫两孩就两孩。他们不是惧怕火葬,而是觉得火化和公墓安葬都要化一大笔钱,如果有条件直接去故乡安葬,还可以省一笔钱。有的老人甚至想,既然都火化了,还要那没有灵性的骨灰干嘛!还不如让后人抛洒在自家承包地里,城里人洒在绿化带里做了最后贡献算了。当然,这些都是接近老年痴呆的老年人的胡思乱想,子女怎肯慢待父母的身后事,他们一定要给世人和他们子女一个交待。
笔者以为,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上,最终都得无可奈何的死去。对于死亡的人而言,怎么处理无知无觉的尸体都没有任何意义了。善待死者遗体,只是对活人的安慰。
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神灵,大部分人不得而知。信就有,不信就无吧!当然民间传说中的灵异事件除外。老家有个俗语说“亡人beng土如beng金”,这里的“beng”是个方言,就是希望靠近,够得着的够的意思。也就国人常言“入土为安”之意。
笔者也想不通,少数民族可依据风俗习惯安葬死者,为什么人口众多的大汉族却不能继承传统入土为安呢?看官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节约土地,其次就是保护环境,文明办丧事。
首先来说节约土地。在古代最浪费土地的就是皇家陵寝,地下有宫,地上有陵。还有达官显贵不仅有坟,有墓,还有园地和墓志碑,占地大而永久。普通平民百姓,就是个坟墓,简单点说就是地面上有个土堆而已,百年以后早已成为平地。
因此说,普通百姓百年之后,只要不立碑建园,入土为安对土地使用有一定影响,但从百年以上的长远来看没有什么影响。进一步讲,统一规划设立公墓也是好事,只要能节约耕地就是好事。但据听说公墓也分大,小规格,只是价格不同。听说有人火化了,又把骨灰盒放在棺材埋葬了,这样不是更浪费资源了吗?我觉得,如果有愿意长久保存先人骨灰的,就火化保存,愿意土葬就土葬,不浪费土资源即可。
再说保护环境,土葬和火葬哪个更节能环保,寡人竟无语凝噎。至于文明问题,土葬也可不烧纸钱,火葬也是殡仪馆烟雾腾腾,就看怎么管理引导。就拿城市燃放烟花爆竹来说,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的,一会儿为了环保,严禁;一会儿为了祥和,放宽。因此,殡葬只要能达到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文明习俗的目的即可,为什么一定要火化呢?谁能论证火葬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谁能说清楚火葬是传统文化精华还是西方文明经验?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据小时候所学,人是猿猴进化来的,也就是土生土长,自然演化而来,不是太上老君火炉里锻造出来的,让人死后迅速回归自然,回归土地,是最好的结局。没有什么长生不老,没有什么永垂不朽。一百多年后,谁记得你是谁?你现在往上数记得几个先人?省省心吧!人死如灯熄,不要再折腾了。殡仪是人一生最后的体面,请放过他们吧!
如何祭扫
清明将近,就在人们盘算怎么使用这三日连休小假之际,江苏省南通市全市范围内禁止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一事引发网上热议,官媒质疑,自媒反对,声讨之声渐大,势渐长。
我以为,时代在前进,科学文明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传统文化,习俗,必须在“扬弃”中传承,绝不能抱残守缺,固执己见。试问“二十四孝”的故事,当代人照单全收了吗?土葬是老传统,入土为安是对亡人最大的尊重,咋不好好传承呢?
古代人,受条件局限,对人之生死礼仪知之甚少,为了传承孝敬,为故去的先人焚烧纸钱(冥币),希望故亲,在阴间不缺钱花,享受幸福生活,以此表达孝心。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时至今日,随着科技发达,人们逐渐认识到,焚烧的纸币,亡人无法享用,因为人死如灯熄,早已魂飞魄散,不复存在。祭祀祭奠,只是活人一种表达哀思的形式。
当今社会,高生产,高消费,生活丰富多彩,但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守护蓝天白云,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的共识。对于焚烧冥币的行为,持不倡导,反对,甚至于禁止,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封建迷信,完全可以探讨,但其浪费财物,污染环境,还潜藏火灾隐患等诸多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地方,农民用联后收割机收麦子,脱离籽粒扬出浮尘,被认为污染大气指数,要求整改。两相比较,寡人对于南通市的作法,表示理解,并且持支持态度。
我觉得,法律规定的,法律许可的,不要轻易改变,法律法规,绝不能让舆论裹挟。政府怎么能不坚持住法律,东风来东倒,西风来西倒,这社会还有什么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呢?我们遇到过好多不坚持真理,不坚持正确,甚至违背常识的做法。厚养薄葬,已成为共识。恐怕当今在世的老年人都希望后代传承好家风,过幸福日子。并不渴望儿女门在其百年之后焚香烧纸。老人活着,好好孝顺,百年之后,不必刻意表达。
网传,最近成都学生语文考试选用了美化日军的阅读材料,其材料来源于河南汤阴一中学校长的网络公开发表的小说《杜鹃花落》。舆情发生后成都成立了调查处理小组,河南这边神速免去了作者校长职务。一旦牵扯到舆情,先处理人平息事态,似乎成为经验之举。网络上能公开发表,肯定经过编辑审查通过的,要处理也得须经专家研读原作,然后再定性吧?
言于此,寡人呼吁专家也出来发发声,给政府决策壮壮胆,坚守法律底线,维护社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
如何消费
以前老是觉得,买的贵的东西用的时间长。但是一次次的现实情况,让人明白,当今时代,物质丰富,科技先进,好多东西都进入了高消费、快消费的轨道。
例如,一双近千元的鞋子和一双几十元的鞋子,所能保持不坏的时间几乎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舒适度和美观度。这如同吸香烟一个道理,几元一包的,上百元一包的,相同的都是吸了几口尼古丁过过烟瘾,不同的是口感和身份地位。
例如,一部手机,刚诞生时可以用好多年,现在的智能机用到两三年,不是充不住电,就是程序紊乱屏幕跑得拉不住,立逼得你更换新的。
这些都是小物件,大的东西亦是如此。比如,房子。多层换高层电梯,小的换大的。过去一个人一生只想拥有一个自己的房子,现在换了一套又一套,一直在按揭贷款的路上。底层百姓,底层逻辑,穷苦人一辈子都是穷苦人。
国家政府一直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保护资源环境,但是,我们总是在铺张浪费中生产生活。比如,商品的包装,特别是礼盒,半斤茶叶弄了那么大那么豪华的盒子,一次性使用后当垃圾处理,多么奢侈浪费。更有那重复建设,半拉子工程,不知道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就拿农业农村来说,现在农民的粮食种子,都是一次性的,没有能连续留种的种子,年年都要买新的种子,你说科技不发达,转基因技术相当成熟了,但怎么弄不出个好种子呢?
笔者愚见,商业资本大佬,他们设置资金回笼,割韮菜的节奏,当然是越快越好。相当多的官员们,各自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急着出政绩,急着弄GDP,根本没有心思去治理,反而在刺激消费,促进流通,谁还管你浪费不浪费呢!?
刺激消费就等于是浪费,就等于加快生产消费进程。现代人一出生还没有细品生而为人的悠闲与快乐,就从各种补习班开始,向终点一路狂奔,根本停不下来。所以笔者言,谁能品得住生活的节奏去消费自己的生命,谁就是人生的赢家。
如何批评
你有没有察觉,我们小时候挂在嘴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已很少有人提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表扬与自我表扬,已悄悄代替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现代社会,不仅小孩子听不得批评意见,就是成年人,两口子之间,你指责几句试试。我常常跟身边的人说,家人们的学习成长完全靠自悟,一句教导,或者埋怨批评口吻的话,也可能造成两肚子的怨气。现在的机关单位,不论是开小会还是大会,基本上也是走个程序,一般都是无异议通过,所有沟通会前已经完成。如果会上有人质疑,提出反对意见,那就成了不讲政治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现代人的精致利己,使得绝大多数人,不坚持是非观念,和稀泥抹光墙,粉饰太平。他们的同而不和,对国家,集体,他人的长远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坏。就拿食品安全来说,我们普通人的食品,农药,兽禽药,添加剂(增味的保鲜的等)有标准无准,超没超标,谁在质检,谁在监管?慢性侵害人体健康,有谁问津?仅仅依靠发生一次安全方面的事故后,折腾一阵子,有什么卵用?
大家都装好人,最终受害的往往是自己。我们普通百姓移民不了,也吃不到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为了我们的健康长远发展,我们应该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拿起这个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做个和而不同的人,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