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新】闲话地瓜(散文)

精品 【宁静·新】闲话地瓜(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4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4发表时间:2024-12-14 15:02:40
摘要:岁月流淌带不走往昔的印记,地瓜点缀其中。

【宁静·新】闲话地瓜(散文)
   厨房里,焦香四溢。香味从烤箱里飘出,像阿拉丁神灯或是哈雷波特施展的魔法,美味诱人,摄人心魄,我便不由自主地走到餐桌前坐下,垂涎欲滴地等待几只烤地瓜的出炉。
   地瓜就是红薯,京津冀一带都是把地瓜叫做红薯。我们东北这旮旯随了齐鲁大地把红薯叫做地瓜,江浙一带文绉绉地叫做山芋,再往南边广东福建一带叫番薯,我还知道湖北神农架一带叫做红苕。不管叫啥,现在看地瓜都是寻常之物,尽管它历史悠久,人类种植地瓜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但是,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半个世纪前,地瓜在城里还真算是稀罕物。
   这得从我所在的城市地形地貌说起。我们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一个个小山包很难有大面积的农业种植,所以早年就是依山就势种玉米,像地瓜这样的经济作物种植得相对要少一些。“物以稀为贵”,这个贵不一定是价格有多高,通常可以理解为“珍贵”。所以,当秋天到来的时候,与买白菜、萝卜一样,买地瓜也是需要“副食品购买本”,一家一户凭证限量购买。这与一些农村形成鲜明的城乡差别,农村孩子吃地瓜吃到恶心,而我们这些城里孩子吃一次地瓜得翘首以待。
   为了弥补地瓜不够吃的缺憾,一些城里人便在收获地瓜的时候,赶往郊外——“揽地瓜”。是不是这个“揽”字我也说不准,反正我们当时就这么说的,意思就是聚拢收集。“揽地瓜”说白了就是捡漏,当年郊区生产队种地瓜、起地瓜都属于集体生产,农民也是上工拿工分,所以干活不那么精心,粗枝大叶地把地瓜收拢了,就算一天的工分。这样一来,地里总会留下许多被遗漏的地瓜,只要肯再翻一遍那块瓜地就会收获不少地瓜。妻子说她的父亲,也就是我岳父,早年是“揽地瓜”的高手,所以她小时候地瓜满足供应,甚至可以请同学们一起吃,这让我很是羡慕和嫉妒。
   除了“揽地瓜”,还有一种补给渠道来自老家山东。我们这座城市作为“闯关东”的移民城市,与山东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这种牵挂在当时体现在具体物质上有两样,一样是花生米,另一样就是地瓜干。山东老家常把这两样以包裹的形式,邮寄到我们这座城市。拿着包裹单去邮局,取来一包花生米或是一包地瓜干的时候,那就相当于取来一包浓浓的乡愁。隔海相望的怀想,回不去老家的思念,都凝聚在小小的包裹里,化作味蕾上的香和甜。
   老家邮寄来的地瓜干有两种。一种是生地瓜切片晒干,雪白的,硬硬的。吃的时候,需要蒸熟或与苞米面粥一起煮熟。味道一般般,只能算作聊胜于无。另一种就是煮熟的地瓜切片晒干,经过蒸煮和晾晒,甜味都浓缩在地瓜干中,有嚼头,很是香甜,总也吃不够。
   其实,说总也吃不够,这话不准确,应当说成总也不够吃才对。不够吃,还想吃,这就是馋,于是便和小伙伴们打起了坏主意。当时,我家隔一条马路是空军某部疗养院的家属区,一排排二层小楼,有高高围墙围起来的院子,我们管这片区域叫做“军院”。那个时候部队的福利待遇挺好,“军院”里的人家会把吃不了的地瓜煮熟晒干。灿烂的阳光下,切成片的地瓜一盖帘、一盖帘地放在院子里晒,色黄味香。我和小伙伴们耐着性子等待着,一天、两天、三四天……等到地瓜片由金黄色变成褐红色,差不多有八分干的时候,我们下手了。过程很简单,趁着无人时,抓起一把地瓜干,撒腿就跑。然后,躲在街角,大口大口咀嚼“战利品”,那个香甜的味道,好像至今还留在味蕾里。
   前两天与发小磊一块喝酒,不经意间说起小时候这档子事,他也是此事的当事人。我问磊,你说我们当时这个做法算不算偷?他寻思好一会儿,才慢悠悠地说,这事要看时代背景,搁在我们小时候那个时代,这不是偷,算是拿。想想也是,当时没钱可买地瓜干,即便有钱也无处买到地瓜干(地瓜干都是自家晒制),而对于甜,又恰是我们这代人极度的渴望。白砂糖要票,糖豆要钱,奶糖就是糖果里的奢侈品,而地瓜甚至高粱秸都是甜蜜的替代者,每一片地瓜干都散发着无尽的诱惑,驱之不散。话虽这么说,还是应当对儿时顽劣给人家造成的损失说一声对不起。
   那天晚上我们喝了不少酒,说起不少小时候的故事。回家时,我特意去楼下超市里,买了一盒地瓜干。如今地瓜干已经不是切片的了,也不需要阳光暴晒了,食品厂里将整只地瓜经过高温蒸制而成。我吃了一根,黏黏的,香甜如蜜,小时候不曾有过的甜。
  
   二
   虽说早年地瓜是稀罕物,但毕竟是大路货,没有大米白面那么金贵。到了秋天,地瓜和白菜、萝卜、土豆都是要齐聚家中。新买的地瓜一般不马上食用,要先放在窗棂上,“困”个十天半个月的,这样“困”出的地瓜糖分足,吃起来更甜。
   地瓜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烀,也可以说成煮。大锅里添水,将地瓜摆在水里,锅壁上贴玉米面饼子。大火烧开锅,再改中火,二三十分钟后,一锅饼子外带一锅烀地瓜就都熟了。掀开锅盖,锅里的水已经快靠干了,地瓜贴着锅壁那一面流出褐红色的地瓜油,非常粘稠,得用铲子铲起,略微吹凉,入口甜甜的。
   那时的地瓜大多是面面的,像板栗的肉。虽软糯可口,但终究没有烤地瓜香甜。大人们都忙着上班工作,没有时间烤地瓜,我们就自己动手。选择细长、短小的地瓜,太大的地瓜不宜烤熟。先用火钩子掏几下炉子里尚未燃尽的炉灰,把地瓜放在炉灰上,再多掏点炉灰覆盖地瓜,使之不透气,利用炉灰的热量把地瓜闷透闷熟。不用专门守候,出去与小伙伴玩耍一阵子,回到家里,扒开炉灰,一只烧焦的地瓜便捧在手上。吹去地瓜上的尘土,剥去焦糊的皮,一股白气腾起,鼻息中便是喷香喷香的。顾不得地瓜还有些烫口,嗤啦嗤啦吃起来,香甜盈口,美味入心。
   那个时候,地瓜大多是又胖又大,不大适合用炉灰烤着吃。我们就把大地瓜切成片,一片片地放到火炉的盖子或横向的烟筒上,这样烤出的地瓜要比烀地瓜好吃多了。窗外,北风呼啸,或有雪花飞舞,屋子里炉火正旺,香气四溢,小伙伴围着火炉吃着香甜的烤地瓜片,小脸都被炉火映红了。
   地瓜最甜的吃法当属拔丝地瓜。吃拔丝地瓜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满地了,我和小伙伴都长大了,有的读大学,我和磊都参加工作了。拔丝地瓜制作成本不高,但非常考量厨师的技艺,熬糖要恰到好处,油炸地瓜块要及时跟上。记得有一次在“三哥”家喝酒,磊要给我们露一手拔丝地瓜。将地瓜去皮切块,豆油烧开,地瓜块炸至金黄,与此同时另起一炒勺熬糖,把白砂糖熬成糖稀,趁热将炸好的地瓜块放到糖稀中,颠勺使糖稀均匀挂在地瓜块上。吃的时候,夹一块地瓜,拉起长长的糖丝,是为拔丝地瓜,主打的就是一个超级甜香。磊手忙脚乱地操作着,觉得地瓜还要再炸两分钟,便把熬糖的锅灶关火了。等到地瓜炸得了,倒入糖稀中的时候,由于熬糖锅关火了,温度下降,熬好的糖稀竟然又还原成砂糖了,说好的拔丝地瓜秒变糖炒地瓜。虽说拔不成丝,但香甜依旧,多年之后还在津津乐道。
   如今没人愿意在家整一盘拔丝地瓜,连饭店厨师都不愿意操作了。不过,我们老哥几个时不时还能品尝到拔丝地瓜的甜香。老王与一家饭店经理很熟,我们常到这家店吃饭,每次经理都会赠送一个菜——拔丝地瓜。一盘金黄色地瓜块放置餐桌上,经理高高举起一个大勺将滚热的糖稀慢慢淋下,随着温度的降低,糖稀变成晶莹的丝线缠绕着地瓜块,千丝万缕,扯得断,却是理还乱。
   这个时候,没人会矫情地说,我“三高”、我“尿糖”,筷子齐落,糖丝飞舞,一口老酒的火辣搭配一口甜蜜,往事如昨,涛声依旧。
  
   三
   地瓜不是中国原产的物种,大约在明朝的时候,由今日菲律宾引进来的,最初广泛种植在福建一带。地瓜耐旱、易种植、高产等特点,很快为人们所接受,成为老百姓重要食物的来源。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文章,写的就是利用地瓜度过饥荒的故事。某地某年都可以是故事的背景,张老汉或是王老汉都可以成为故事的主角。那一年是个丰收年,张老汉家收获了大量地瓜,吃不完就挑选大个地瓜烀熟,晾干。然后,老汉在灶间用地瓜和泥砌了一道夹墙,谁也不明就里。若干年后,当地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人们忍饥挨饿。这时,张老汉让人把那道夹墙拆了,拣出地瓜,洗净上锅蒸而食之,一家人躲过饥荒。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也不知道这样的地瓜是啥味道,但地瓜作为口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人们赖以生活物种,生活的依靠。
   虽然地瓜是引进来的,但在中国之外很少见到与地瓜相关食物。比如我去过的德国、新西兰、南非,几乎没见过地瓜及其制品,倒是日本对地瓜情有独钟。那年,在日本的奈良,品尝到了日式烤地瓜。奈良这个地方似乎没有城管,马路边上一位衣着朴素的大姐支着个手推车卖烤地瓜。炉子的外形与我们街头烤地瓜的炉子相似,但不同的是,这位大姐不烧煤、不烧炭,直接烧柴火棒子。走过手推车时,能瞥见炉膛中红红的火光,一缕青烟飘散开来,夹杂着烤地瓜香喷喷的气味,像馋孩子伸出的小手,扯住匆匆的身影……奈良烤地瓜的味道与我们街头售卖的烤地瓜并无差异,一样的香甜,但我更喜欢小时候炉灶里的烤地瓜,自己烤出来的故事。
   妻子说,别瞎琢磨了,再不吃地瓜就凉了。这才发现烤箱里的地瓜已经“出笼”了,平躺在盘子中,热力四射,焦香扑鼻。揭去褐色外皮,金红色的瓜瓤软软的,要淌流儿似的。吃一口,格外香甜,超级好吃。妻子说,这叫烟薯,新品种。想想也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社会进步了,地瓜也与时俱进了。
   岁月流淌带不走往昔的印记,地瓜点缀其中。
  

共 37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地瓜是寻常之物,在作者笔下却显得生动形象,令人感慨。散文通过对地瓜这一农作物的描写,叙说了早年与地瓜相关的生活,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三段式的结构,分别从小时候城里人吃地瓜的不容易,到地瓜各种烹饪方法,再到地瓜的功能,充分写出地瓜的来龙去脉,最主要的是彰显了与地瓜密切相关的日子。于是,我们看到儿时炉灰烤地瓜、烤地瓜片,甚至偷地瓜干,以及拔丝地瓜的操作,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闲话中,却始终紧扣地瓜这一主题,始终把对过去日子和食用地瓜的生活作为描写的主体,并顺其自然地抒发情感、感怀,做到了情景交融、寓情于事,感情真挚饱满。美文共赏,推荐阅读。【编辑:温莎的梦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5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4-12-14 15:03:30
  散文通过对地瓜这一农作物的描写,叙说了早年与地瓜相关的生活,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拜读,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2-14 15:12:04
  谢谢温莎的梦想老师,前两天吃烟薯时有感而发。
2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4-12-14 15:04:00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2-14 15:12:33
  感谢宁静社团鼓励支持。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2-14 15:10:47
  感谢温莎的梦想老师精心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4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12-14 15:45:53
  读这篇关于地瓜的文章很亲切,因为熟悉。我山东老家就叫地瓜,四川叫红苕。文中关于地瓜的吃法,如地瓜干、蒸地瓜,拔丝地瓜都吃过。地瓜的前世今生,被老师写的很透彻,令读者引起回忆,产生情感共鸣。文笔精湛,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我都马上想用烤箱烤地瓜吃了,或做道拔丝地瓜解解馋去。佳作好文,欣赏学习。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2-14 16:54:04
  感谢北方雪飘飘老师到访,对拙作给予点赞鼓励。写完这文,我也馋了,建议老师烤地瓜吧,拔丝地瓜还要走油,太麻烦了。祝好,冬安。
5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1-20 06:26:27
  清晨问安!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闲话地瓜》优秀散文作品,心仿佛一下子又飞回到童年时光。老师叙事手法娴熟,情真意切,能量满满。感谢分享!
回复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1-20 09:11:40
  感谢老师到访,留言鼓励。儿时的记忆,写出来分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