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乡音旧韵韵有情(散文)
窗外,柔和的月光洒满了庭院,小酌了一杯,躺在乡下的雕花大床上,听手机里的歌。
喜欢怀旧、念旧,旧是光阴聚积的情,这情如饮陈酿,愈咂愈香,如听老歌,愈品愈有韵,连梦都是甜的。
旧时光里的乡音,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传来。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单调,时而交响,每个音符律动生活的节拍。从朝阳到夕阳;从春天到冬天,声声不息。那时,我是个小孩子。
老屋的门框上,对联、挂络一贴就过年了。对联和挂络是红的,灯笼是红的,姑娘们的新衣裳是红的,包的压岁钱也是红的,红是火、是喜庆的色调。火火的除夕夜,喜庆的气氛,一下子由鞭炮燃爆。地上,“噼噼啪啪!噼噼啪啪!”一连串炸响的是小鞭子,火光跳动。空中,“轰——啪!轰——啪!”爆炸的是双声炮仗,似星光点点闪烁,此起彼伏。夜空,如一口烧开的热水锅,“咕嘟嘟!咕嘟嘟!”地翻滚,一刻不停,从凌晨响到天亮。
人们喜乐的笑脸,像朝阳一样的红。最喜的是小孩。过去的庄子大,人多,每家有二三个小孩。早茶刚吃过就跑出来,小脸蛋红扑扑的,一二十个,排成队。一支拜年的队伍,浩浩荡荡,嘻嘻哈哈,小小孩肩上背一只包,专装好吃的包。大点的小孩领头,到一家张口就喊:“恭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恭喜大妈、大大新年快乐!万事顺意!”“恭喜叔叔、阿姨财源滚滚!心想事成!”“恭喜哥哥、姐姐前程似锦、早日喜结良缘!”等等,一连串吉祥话,如同上朗读课,震颤了堂屋。长辈们笑脸相迎,一边说:祝你们茁壮成长,学习更上一层楼哦!长大了当公务员,科学家,娶城里的“马马”(老婆),嫁个好郎君。一边给糖果、糕、瓜子、花生…孩子们收到礼,又去下一家,给长辈们挨个拜年,像一群快乐、漂亮的小燕子,飞进飞出。时不时,风中还传来“咚锵!咚咚锵!”别处村庄敲锣打鼓的声音。
整个生产队跑下来,已是中午。身上的每个口袋里,小背包里尽是丰盈的果实,满载而归。吃罢午饭,又飞出了家门。男孩子聚集在一起,打“钱堆”玩。在门前的场地中央置一块方块,每人放一枚两分钱的铅角子(即硬币)在上面,若五个人就五枚,人越多砖上的硬币就堆得越高。参加者手握一块“铜板”(即古钱),作打钱的工具。在距钱砖约十步远的前方,用碎瓦片在泥地上划一道“江”(即杠线)。然后,每人站在方砖旁,往前方扔铜板——排先后顺序。最前面的铜板,当属第一个,如扔出“江”线外,没有名次,则重新扔。扔完了,人站在划线处,依排名往回扔。第一位就站在铜板落的地方,手执铜板,对准砖上的钱堆打。只听“啪!”的一声,方砖上的硬币似水花飞溅。若砖上没掉下来的硬币,下一位接着打。“啪!”“啪!”我打,你打,来来回回地跑动,地上尘土飞扬。那边女孩子,有的跳皮筋,脚下生花,嘴里念念有词。有的跳绳,“啪啪啪!”笑声不绝。
大年初二至初五,舞龙的,送“麒麟”的,陆陆续续地走村串户。当送麒麟的人来到村庄时,一帮孩子便尾随其后,凑热闹。只见四五个人身着彩色的服装,两人高举麒麟,其他人手上拾着“锣家伙”。麒麟是竹篾扎的吉祥动物,彩纸糊的(后来是彩绸绷的)。到主家门口,敲锣的人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比如,看到主家新砌的房子,就说房子,看到屋檐囗挂晒的腌货,就说鱼肉,说鸡鹅鸭,看到人,就说人。边敲边说唱:“锣鼓一打咯喳的喳,小姑娘头上戴红花,锣鼓一打闹哄哄,门头上贴了个姜太公,姜太公底下四个字,百无禁忌在当中,锣鼓一打咯排的排,两班麒麟一块来啦,一班麒麟来送子呢,一班麒麟来送财啊!”婉转转的扬州民间小调,说唱得人心里乐开了花。主人连忙递烟,递糖。看主人没有递红包,就又来一段,整个乡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三月,燕子吟着春天的小调飞来了,双双站在这熟悉又尘封的屋梁上,东瞅瞅,西望望,“唧唧!”轻声细语,叙说心中的旧情。小河里,兴奋的鸭子“嘎嘎!”地扑打着翅膀,踏出一连串水波;阡陌上,洁白的大鹅“嘎呃!嘎呃!”伸着脖子,向天吹着雄浑的长号;田野间,耳鬓厮磨的麦苗,春风得意地摆弄风姿。
天气渐暖,麦穗养花。一切都勃勃生机起来。一大早,鸡窝里的公鸡扯开嘹亮的嗓子,“喔喔——喔!”敲响黎明的钟声。一柱柱炊烟,升腾在朝阳里,如同一条条彩带,袅袅娜娜。怀春的母鸡呢?肚子里蛋子多,下完蛋,眼望田里饱满的麦穗,一个劲地:“谷谷大!谷谷大!”叫不停。
初夏,布谷鸟从麦田飞过,“呱咕——呱咕——”火急火燎的,一遍又一遍的,吹起夏收夏种的冲锋号。农家的小院里,响起“呼吱!呼吱!”的磨刀声。火辣辣的太阳下,妇女们挥舞镰刀,“唰唰!”地割麦子。戴草帽的男人们,挑麦把排成队,嘴里“嗯唷嗨!嗯唷嗨!小大娘子歪歪嗨!”哼着鼓劲的号子,身上汗流浃背。听,晒场上传来阵阵脱粒机的轰鸣声。看,一板锨一板锨的麦粒在空中飞扬,漫天遍地的麦壳,如刮“沙尘暴”,一派繁忙的景象。
牛“哞!”地一声吼,宣告:我来了!架着犁、耙、耖、耱在田里穿梭,打磨一块又一块丰盈的田园秋景。漠漠水田上,白鹭展翅,伴舞助兴。一排排插秧的妇女打着:“雾雨里来栽秧忙,今天栽下千棵苗,乡亲啊!秋收能打万担粮……”插秧号子,响彻云霄。这一切,树上的蝉听在心里,嘴上不停地说:“知了!知了!”
晚霞里,鸡、鸭、鹅挺着饱鼓鼓肚子,踱步回窝,一步一步拉下夏的夜幕。猪圈里猪翘首“嗷嗷!”地叫,叫给家人听。父亲急忙和好猪食,提着食桶喂猪。肚子吃饱了,打着“呼噜!”酣然入梦。秧田上,萤火虫打着小灯笼,一闪一闪,似繁星落入人间。水中的青蛙,有月亮相伴,有美食享用,“呱!呱!”抒情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词。
暑热难耐,庄上一帮玩伴,到岸树荫庇的河边,脱掉衣裤,“扑通!扑通!”鱼贯而入水中。水花肆溅,波翻浪涌,鸭惊蹁跹,鱼虾逃遁。蛙泳,仰泳,潜泳,摸河蚌,打水仗,一时间,小河便成了一方水上“乐园”。寻找孩子的妈妈、奶奶来了,手里拿着一根柳条,站在河边大声呵斥:“小炮子哉!讨债鬼!赶快上来,水里有水猪子,咬麻雀子(即男孩小鸡鸡)呢!”
从河里爬上岸,秋天就到了。
蜻蜓,一双晶亮的大眼睛,身材修长,红的,黑的,花的,是美丽的乡村舞者。用一生的精力,只为舞动丰盈的秋景。稻穗饱满,朝思暮想的麻雀兴奋不已。“呼啦啦!”一群从天而降,享用香喷喷的美食,一有风吹草动,又“呼啦啦!”飞去。“稻草人”岂能容忍这帮不劳而获的小贼!张开双臂,威风凛凛,整日整夜为农民站岗,不让来敌侵犯。于是,麻雀站在电线上、树梢上,“叽叽喳喳!”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半步,只等秋收,在田间捡拾遗粒充饥。喜鹊呢?站在村庄的最高处,“咯喳!咯喳喳!”一声声向天播报秋收的喜讯!
板桩稻田,一番精耕细作,麦子很快种下去了,墒也挖好了。麦苗长出来,辛劳的庄稼人方能一时休闲。
庄稼人辛苦了一辈子,追求的是过好日子。好日子不但是吃好穿好,还要有一处安身的好房子。在这闲暇的时候,庄稼人用积蓄买了木料、砖瓦,请来木匠、瓦匠翻建新房。那时侯,虽然生活条件不算好,但纯朴的左邻右舍,及整个村子的人心底善良,重情重义。谁家有困难,谁家砌房造屋,都不计报酬地来帮忙。
砌房子,首先打“根脚”(即打基础)。主家请来本队里三五位壮劳力,一樽石硪打起来,打夯的号子喊起来。领头的喊:“拎起那个硪来!哟嗨!”其他人跟着喊:“哟哟嗨呀!哟嗨!”“同志们呐,加把劲呀!”“加把劲呀!哟嗬嗨!”“边边角角要打到呀!”“要打到呀,哟嗬嗨嗨!”“高高地抬啊,稳稳地放啊!”“稳稳地放啊,哟嗬嗨嗨!哟嗬嗨!”小歇时,主家就散烟。根基打好了,瓦匠就开始砌墙。木匠就刨横梁、中柱、椽子。只听得斧子“咚!咚!”地斫,刨子“呲啦!呲啦!”地刨,锯子“呼吱!呼吱!”地拉。瓦匠三间房子的墙砌好了,接着就上梁。
乡俗,上梁主家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上梁时,木匠师傅还要“说好”。当公鸡第一声叫罢,两位木匠师傅就来了。堂屋里置一张“八仙桌”,桌上有鱼、猪头、糕馒等祭品,点燃香烛,主人合掌作揖。敬毕,一位师傅端着托盘,托盘里有一把红纸包的斧头,一壶酒,一盘红烧鲫鱼,一个红包,两包香烟,登梯上了山墙头。一根麻绳拴住贴有“吉星高照”红字幅的横梁,两位师傅“嗨!”的一声,提了上去。接着“咚!咚!”师傅劲挥斧头,一边敲,一边说:“坐在梁头观四方,望见主家好屋场,屋场宽唻屋场长,屋场中央龙凤堂……前有朱雀荷花香,后有玄武山脉长,左有青龙来扶主,右有白虎绕明堂,主家住在龙宝地,地久天长福寿康!”师傅越说声音越洪亮,主家鞭炮齐鸣。中堂的横梁与两边的横梁榫卯吻合好后,木匠师傅端起酒壶,接着说:“一杯清酒浇梁头,主家代代中状元;一杯清酒浇梁尾,主家代代满家伙;一杯清洒浇梁中,主家代代进田庄!”然后,师傅将一床大红的丝绸被面披挂在中堂的横梁上。此时,鞭炮声中,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冬天,主家入住新房,欣喜而温暖。雪裹梅花迎春笑,忠诚的喜鹊站在新屋脊上,乐观明媚地清唱。
“喳喳!喳喳!”集所有的乡音,谱成一曲激昂婉转的旋律。穿过饮烟的岁月,穿过寒冷的冬天,像一阵阵落叶,被北风纷纷吹落,溅在地上,开出梦中喜悦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