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 爱心】春饼里的乡愁(散文)

精品 【丁香 爱心】春饼里的乡愁(散文)


作者:剡溪钓鳌 秀才,172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2发表时间:2024-12-16 16:18:44
摘要:春饼的味道,始终如一地在我的记忆深处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它仿若一条坚韧的无形绳索,无论我行至何方,都将我与故乡牢牢捆绑在一起。那一张张圆圆的春饼,宛如故乡夜空中高悬的明月,无论我在异乡的街头巷尾怎样孤独徘徊,无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多少风雨挫折,它都永远高悬于我心中的苍穹之上,照亮我归乡的路途。

春饼,于我而言,是乡愁的凝练,是故乡新昌在味蕾上最深沉的铭刻。
   新昌,这座被山水轻柔环抱的小城,有着独特的情致与韵味。春饼宛如从那袅袅烟火中跃出的灵动精灵,于大街小巷间自在穿梭,在百姓餐桌之上散发着撩人的馥郁芬芳。它绝非仅是一种果腹之食,而是新昌美食文化的鲜明旗帜,承载着一辈又一辈故乡人的深厚情感和珍贵记忆。
   春饼的历史,仿若一条悠悠长流的岁月之河,其源头可回溯到农家质朴的“镬拉头”。伴随时光缓缓前行,平底锅的出现成为它华丽蜕变的关键转折点,制作工艺也日臻精细完备。遥想往昔,解放初期的新昌城内,九十余家春饼摊如繁星般密布,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城关岔街口吕瑞基家的春饼,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刚出炉之际,那春饼口感香脆,令人唇齿留香,欲罢不能;即便搁置良久,依旧能维持柔软的质地,其品质之优令人称奇。传闻它曾跨越重洋,远赴南洋,历经数月的漫长漂泊,却依然完好无损,仿若时光未曾在其身上留下丝毫痕迹。1958 年,吕家春饼荣耀进京参展,一举斩获大奖,自此,新昌春饼的美名如同插上了翅膀,在更为广袤的天地间四处传扬。岁月悠悠流转,至 1979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之时,在新昌首批获批的十家个体工商户之中,竟有六户为春饼摊点,县前巷的春饼大妈梁爱娟更是有幸成为了“中国个体工商户第一人”。这些熠熠生辉的历程,恰似一颗颗夺目的珍宝,镶嵌在新昌春饼的历史长河之中,光彩照人,也让春饼与故乡的发展脉络紧密缠绕,化作每一位新昌人心中永不磨灭的骄傲与荣耀。
   新昌春饼的特色,恰似一首清新婉约的诗篇,以最为简约的笔触勾勒出最为动人心弦的模样。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般描绘它:“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仅仅数语,便将春饼的形态与口感雕琢得入木三分。它圆润的形状仿若夜空中高悬的皎洁满月,晕染着柔和的清辉;又薄似初春时节刚刚吐露新芽的细嫩柳叶,在微风之中轻轻摇曳,几近透明。那微微泛着金黄的色泽,仿佛是被暖阳轻柔抚摸过后留下的一抹温馨痕迹。当你轻轻拈起一张春饼,缓缓送至唇边,轻轻咬下,伴随一声清脆悦耳的“嘎吱”声响,那恰到好处的咸淡滋味瞬间在舌尖之上绚烂绽放,宛如一朵娇艳欲滴的繁花在口腔之中徐徐盛开,刹那间唤醒了沉睡许久的味蕾,让你不由自主地沉沦于这美妙绝伦的味觉幻境之中。1935 年,何止清先生也曾为春饼吟诗一首:“圆似夜月添新样,巧学秋云擅薄搽。”这优美雅致的诗句,仿若一缕轻柔的微风,将春饼的圆与薄之美传颂到更为遥远的地方,也让更多的人心生对这小小春饼的憧憬与向往。在我心间,它早已超脱了食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由故乡人民满怀热忱与匠心精心雕琢而成的艺术瑰宝,每一张春饼都凝聚着他们对生活的炽热挚爱、对美食的执着探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
   春饼所蕴含的寓意,宛如一束明亮而温暖的阳光,直直穿透岁月的重重云层,照彻故乡人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角落。它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仿佛是大自然在新年伊始时,赐予人们最为美好的祈愿与祝福,满载着盈盈的吉祥与欢悦。幼年时,常听长辈们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县前巷俞德兴酱园店的传奇故事。那家店兼营各类饮食小吃,而其中的春饼筒炒面,在民间纠纷调解之中扮演着极为特殊且关键的角色。每当有纷争经和事佬耐心调解圆满成功之后,双方当事人总会依照惯例来到店里,点上一份春饼筒炒面。那时,人们总会念叨着这样一句质朴无华的话语:“麦裹麦,事情了一百。”在这句简单平实的言语背后,蕴藏着春饼在故乡社会生活里所担当的独一无二的情感纽带重任。它宛如一位默默无言的和事佬,以自身的存在悄无声息地化解着人们心间的矛盾与隔阂,是和谐与团圆的美妙象征,更是故乡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美好生活热切向往与不懈追求的最为质朴、最为真挚的情感表达。在每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或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春饼永远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珍馐美馔。它将一家人紧紧环绕团聚在一起,众人欢声笑语,共同分享着春饼带来的美味与愉悦,在那一瞬间,所有的烦恼与忧愁皆被抛却至九霄云外,仅余下浓浓烈烈的亲情与温馨甜蜜在空气之中悠悠荡漾开来。
   儿时的早春时节,是我满心期待的美妙时光,只因那是春饼频繁现身于家中餐桌之上的季节。一家人围聚在那张亲切而熟悉的木质餐桌周围,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清新诱人的馅料,有鲜嫩翠绿的马兰头,那是大自然于早春之际慷慨馈赠的美味珍馐;有金黄酥脆的油饺,炸至恰到好处的外皮散发着令人垂涎三尺的诱人香气;还有香软可口的猪头肉,其醇厚浓郁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母亲总是早早地便在炉灶前忙碌开来,她身姿挺拔,神情专注而又满含温柔。只见她熟稔地拿起一张春饼,轻轻平置于掌心,而后用筷子夹起一小撮嫩绿欲滴的马兰头,均匀地铺洒在春饼之上,再添上几块金黄灿烂的油饺或是几片软糯香嫩的猪头肉,最后,母亲的双手仿若灵动飘逸的舞者,轻盈地一卷,一个饱满圆润且美观大方的春饼卷便跃然眼前,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一气呵成。而我,则像一只乖巧听话的小馋猫,静静地端坐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着母亲手中的春饼,口中的津液早已在口腔之中肆意泛滥,止不住地吞咽着。
   当那卷好的春饼终于递至我手中时,我会急不可耐地张开小嘴,狠狠地咬上一大口,刹那间,春饼的香脆与马兰头的清新、油饺的软糯、猪头肉的醇厚相互交织融合,在口腔之中奏响了一曲动人心魄的味觉交响乐。那种独特而难忘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更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故乡味道。它仿若一条无形无影的丝线,将我与故乡紧紧相连,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变迁,无论我漂泊至天涯海角的何方,它都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心底,让人无法忘怀。
   制作春饼,堪称一门考验耐心与技巧的精细手艺活计。和面,便是这门手艺的开篇序曲,也是决定春饼最终品质优劣的关键所在。面粉与水在母亲的巧手下,开启了一场奇妙无比的融合之旅。此过程需母亲凭借多年积攒的丰富经验以及敏锐细腻的手感,精准无误地把握面粉与水的比例以及搅拌的程度与火候。倘若面粉和得过于浓稠,制作而成的春饼便会变得极为脆弱,轻轻一碰便可能支离破碎,口感也会大打折扣;反之,若面粉和得太过稀薄,面团则会变得黏黏糊糊,不仅在制作过程中极易粘手,而且制成的春饼会厚笨有余而失去原本薄如蝉翼的独特韵味与迷人特色。母亲总是不疾不徐地伫立在案板之前,将面粉缓缓倾倒入盆中,而后一边徐徐加入水,一边用筷子持续不停地搅拌着,直至面粉与水初步交融混合成絮状。火候的掌控,恰似一场微妙且惊险的平衡游戏。火候过旺,娇嫩的春饼瞬间便会被高温烤焦,那股刺鼻难闻的糊味会如同一头莽撞的野兽,瞬间将所有的美好与期待破坏殆尽;火侯过弱,春饼便会丧失那令人心醉神迷的松脆口感,变得绵软无力,就像失去了灵魂的躯壳一般。母亲总能巧妙绝伦地掌控着火候的大小,她微微眯起双眸,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锅底跳跃的火焰,依据春饼的制作进程适时适度地调整着火的强弱。而制作春饼的手法,更是一场与时间和食材的默契共舞。取面团的大小、摊饼的速度、按压的力度,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瞬间的抉择,都会对春饼最终的口感与品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常常静静地坐在一旁,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母亲在炉灶前忙碌的身影。她神情专注,眼神之中透露出一种对美食的敬畏与深沉热爱。面饼在热锅之上迅速地摊开、变薄,热气腾腾之中,一张春饼渐渐有了雏形。随后,母亲轻轻揭起春饼,将它翻个面,再放置到锅上微微烘烤,刹那间,那熟悉而诱人的香味便袅袅升腾开来,盈满了整个厨房,也丝丝缕缕地沁入了我儿时的珍贵记忆里。
   近年来,故乡借着唐诗之路的赫赫盛名,积极探索创新之路,精心推出了春饼唐诗宴——“翠色春更碧”。这无疑是一场古老文化与现代美食之间的激情碰撞与完美融合的华丽盛典,宛如一场美轮美奂、绚丽多彩的文化盛宴,吸引了众多游客与美食爱好者的热切目光。春饼在这场盛宴之中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它不再仅仅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寻常小吃,而是摇身一变,昂首阔步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展示故乡文化魅力的一张璀璨夺目的耀眼名片。在春饼唐诗宴上,春饼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与深邃内涵。厨师们匠心独运地将各种具有新昌特色的食材与春饼巧妙融合,精心设计出一道道造型精美绝伦、口味独特迷人的菜品。有的春饼卷着鲜嫩的竹笋与香滑的香菇,仿若将整个春天的清新与生机都紧紧包裹其中;有的春饼搭配着鲜美的虾仁与翠绿的豌豆,色彩斑斓绚丽,令人赏心悦目;还有的春饼与当地特产的果脯相互交融,甜咸交织,口感丰富多元,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愉悦。每一道春饼菜品都宛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享受,更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深切领略到了新昌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迷人的地域风情。
   春饼的味道,始终如一地在我的记忆深处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它仿若一条坚韧的无形绳索,无论我行至何方,都将我与故乡牢牢捆绑在一起。那一张张圆圆的春饼,宛如故乡夜空中高悬的明月,无论我在异乡的街头巷尾怎样孤独徘徊,无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多少风雨挫折,它都永远高悬于我心中的苍穹之上,照亮我归乡的路途。
   每一次重返故乡,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奔向街头的春饼摊,或是走进那熟悉亲切的小店,点上一份春饼。当那熟悉的香味入口的瞬间,仿佛时光的车轮瞬间倒转,我又再度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温暖如初的童年时光。
  

共 37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春饼里的乡愁》细细拜读,老师写出了春饼的特色,写出了春饼的寓意,使读者大饱眼福,口水直流,真想品尝一口,娓娓道来,无不打动人心,令人回味无穷。“春饼的历史,仿若一条悠悠长流的岁月之河,其源头可回溯到农家质朴的“镬拉头”。伴随时光缓缓前行,平底锅的出现成为它华丽蜕变的关键转折点,制作工艺也日臻精细完备。遥想往昔,解放初期的新昌城内,九十余家春饼摊如繁星般密布,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城关岔街口吕瑞基家的春饼,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刚出炉之际,那春饼口感香脆,令人唇齿留香,欲罢不能;即便搁置良久,依旧能维持柔软的质地,其品质之优令人称奇。传闻它曾跨越重洋,远赴南洋,历经数月的漫长漂泊,却依然完好无损,仿若时光未曾在其身上留下丝毫痕迹。”老师写得真好啊!有声有色,入木三分地剖析了春饼,并写出了它的味道,更写出了故乡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徘徊于乡村小路。那春饼宛如一件精心雕刻的艺术珍品,让人爱不释手。作者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挖掘的深,真是豇豆一行茄子一行。“春饼的味道,始终如一地在我的记忆深处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它仿若一条坚韧的无形绳索,无论我行至何方,都将我与故乡牢牢捆绑在一起。那一张张圆圆的春饼,宛如故乡夜空中高悬的明月,无论我在异乡的街头巷尾怎样孤独徘徊,无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多少风雨挫折,它都永远高悬于我心中的苍穹之上,照亮我归乡的路途。每一次重返故乡,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奔向街头的春饼摊,或是走进那熟悉亲切的小店,点上一份春饼。当那熟悉的香味入口的瞬间,仿佛时光的车轮瞬间倒转,我又再度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温暖如初的童年时光。”全文结构严谨,叙述清晰,感染力强,不但细腻感人,而且画面感强。好文欣赏,推荐阅读,推荐精品。【丁香编辑 闰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7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剡溪钓鳌        2024-12-16 16:20:10
  感谢社长拨冗编辑,敬茶!
以三寸鸡毛书写余生的光辉。
2 楼        文友:闰土        2024-12-16 16:23:58
  春饼是美食,是人们喜欢的小吃,作者写出了它的情和意,让读者流连忘返,真想品尝一口。同时也写出了春饼的历史与典故,使读者受益匪浅。
3 楼        文友:闰土        2024-12-16 16:30:15
  “儿时的早春时节,是我满心期待的美妙时光,只因那是春饼频繁现身于家中餐桌之上的季节。一家人围聚在那张亲切而熟悉的木质餐桌周围,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清新诱人的馅料,有鲜嫩翠绿的马兰头,那是大自然于早春之际慷慨馈赠的美味珍馐;有金黄酥脆的油饺,炸至恰到好处的外皮散发着令人垂涎三尺的诱人香气;还有香软可口的猪头肉,其醇厚浓郁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写出了儿时的欢乐和幸福,写出了儿时的美味,不由人浮想联翩。老师真棒!篇篇文章深受读者欢迎,深受江山喜爱。
4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4-12-18 14:39:45
  春饼是美食,更是家乡新昌的美食名片,更是作者老家的代名词,吃上春饼,就象回到了家。“那种独特而难忘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更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故乡味道。它仿若一条无形无影的丝线,将我与故乡紧紧相连,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变迁,无论我漂泊至天涯海角的何方,它都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心底,让人无法忘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