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一个“跍”字说江城(随笔)
武汉的街头巷尾,总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尽管南腔北调齐鸣,唯方言有趣有味。每一句方言都是这座城市独有的韵味,它们在空气中交织成一首首生活的歌谣。在这些生动的言语中,有一个字,它形象生动,充满了画面感,却鲜少有人能正确书写,这个字就是“跍”。
“跍”,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蹲貌,即蹲着的样子。在武汉方言中,它念做kú,口语表达为“跍倒”,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蹲坐的姿态,但又不完全与地面接触,仿佛随时准备起身。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描述,更是蕴含码头文化一种生活状态的反映。
清晨的武汉,街头的早点摊主,跍在热气腾腾的锅前或是炉前,熟练地翻动着锅里的热干面。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朝气,手中忙碌不停,而脚下则是这座城市独有的节奏。他们跍着,却不是静止的,他们的跍,是充满活力的,是这座城市开始新一天的序曲。
午后的阳光下,老旧社区的爹爹婆婆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他们跍在树荫下,或下棋,或聊天,享受着悠哉的赋闲生活。他们的跍,是一种闲适,是一种对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他们谈论着家长里短,回忆着往昔岁月,而这个“跍”字,就是他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傍晚时分,孩子们放学归来,他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跍在家门口,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和秘密。他们的跍,是无忧无虑的,是童年最纯真的姿态。他们用武汉话交流,那些地道的词汇和语调,是他们身份的标识,也是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最紧密的联系。
“跍”字在武汉方言中的第二个意思是“待着;闲居”。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武汉人喜欢跍,它是一种悠闲,一种对生活的不紧不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武汉人的跍,是一种难得的淡定和从容。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是人们情感的纽带。武汉方言,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而“跍”字,则是这张名片上最生动的一笔。
在武汉,方言不仅仅是老一辈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在努力地学习和传承。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方言的趣味,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方言课堂,用现代的方式保护和传播着这些古老而朴实的语言。他们知道,方言的消失,意味着一部分文化的消失,而他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消失。
“跍”字,如同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武汉人的生活状态,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它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一个故事,是一段历史,是一首未完的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让我们慢下来,跍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聆听那些被岁月雕琢的声音,感受那些被时间沉淀的情感。
武汉的“跍”,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比如方言,比如那些温暖人心的日常生活场景。让我们珍惜这个“跍”字,珍惜武汉方言,珍惜那些即将消失的美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让我们一同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