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学堂记忆(散文)

精品 【晓荷.奖】学堂记忆(散文)


作者:十月枫叶 秀才,1757.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28发表时间:2024-12-17 16:52:54

今年九月底回老家时,突然听到了“撤校并校”的消息,让我一时间惊诧不已。爸爸也为此暗自神伤,我就提议用轮椅推着他去看看。出了村子,我们就远远地朝一里地之外的学校张望,果真是只有两幢教学楼静静地耸立着。四月份回乡时还门庭若市的校门前,如今也已空空荡荡!这座有着六十年发展历史的校园啊!就这样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学资源的集中,难免受到了时代的冲击!
   “唉!从我小时候上学的一间庙堂,到现在这个规模,真不容易呀!”爸爸的眼里闪着泪光说。
   我理解爸爸,自己又何尝不是满脑子不舍与怀念啊!这里,承载着我们一家三代人儿时的梦想与深刻的记忆,那些快乐的时光,这里的一物一景,也都让人终生难忘。我们姐弟仨很小时就常听爸爸讲他的童年趣事,也知道那时上学的困难。因为刚解放不久国家很穷,整个村子也只有三五个上学的孩子。我的爷爷死活不让爸爸上学,但他却一心想学识字。当时唯一的老先生,心地也善良,就不收他的钱,让他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算作业。爸爸特聪明,总比别人学会得快。但也常会为干活少挨打,老先生就登门说情,爷爷奶奶才同意了,并让爸爸每天得拾一捆柴火或割一捆草。
   爸爸说那时有钱人的孩子就上学早,而没钱人的娃就没法上。也有不少是和他一样,在软磨硬泡下十来岁才上的学。所以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年龄都参差不齐,小到六七岁大到十三四岁的都有。大家都穿着破补丁衣服,有的还光着脚丫。爸爸每天替老师打上课铃,那铃是一棵树上铁丝捆上的一大块铁板,得用一个斧子去使劲撞响。开始是在我们村儿里一户地主家的空屋里,后来秋收了屋子里穴起了粮仓。又等了一段时间,才选择了这个离村子不远一片乱坟岗的庙堂。那一块儿被撞击得亮晶晶的铁板和斧子,当然也得带去,又被绑在庙堂不远的一棵苦楝树上。后来,由于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村民们又凑钱加盖了三间土墙房子,并多了俩老师。那时他们只学识字和珠算。夏天的时候孩子们渴的要命,就会跑到我们村子里的井边去打水喝。每个人都“咕咚,咕咚”灌个饱,往学校跑时肚子“呱哒,呱哒”的。因为每天都喝一肚子生水,就常常闹肚子拉稀,但因为害怕挨骂,总是忍着不说。然而,就是因为爸爸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才有了当农兵和选派当兵等许多优先权,还常帮人算账或写信。我们小的时候,爸爸还经常给我们读报,讲书上看来的故事,我们常常一边听一边笑的前仰后合。也是从那时起,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经种下了读书学习中有无限乐趣的种子。五岁时,我就高高兴兴地被妈妈送到了学校。
   我上学那会儿,学校虽然还没有院墙,但是已经打了口大深井。并盖了三长排像模像样的瓦接檐、砖包后墙的草房,一排九间房三个班。一个班有五六十人之多,小学和初中都有,全校有几百个学生,非常热闹。那时候生育率也特别高,每家都要有两三个孩子。也记得打的铃换成了更大更厚的一块铁,已被老师们砸出了一个大凹坑。还常常会有很多学生看某个老师吃力地打铃,能看见火星四溅。当时那一间破旧底矮的小庙还在,是人数最少的初中三年级教室。墙上的每块青砖都已无棱无角光溜溜的,屋顶上有黢黑的小瓦,瓦上长满了狗尾草和青苔。也仿佛述说着这里从小学堂到大学校,从乱坟岗到歌声嘹亮的历史。
   “小呀嘛小二郎啊,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那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尽管衣服是破旧的,但我们每天都是无比幸福快乐的。教室里的地面都是坑洼不平的,课桌是砖头瓦块拼砌而成的,木窗户是小而破旧的,但是我们的学习热情却是高涨的。小伙伴们相处的也都很好,一到冬天大家都自发带化肥袋子里面的塑料薄膜,来糊教室的窗户。还会背着柴火,扛着小板凳,无论离多远的孩子都自己走路去上学。有很多人到了学校,棉裤棉鞋都会被雨雪湿透,大家就围着火堆取暖学习。夏天的时候下暴雨,外面的雨水就会突然往教室里灌,我们听着讲,而脚就泡在水里。因为怕出意外,学校经常会汛期停课,然后开课了就快马加鞭地猛赶,课下我们就不知疲倦地猛学。那时候虽然苦,虽然穷,但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卖惨。我们一群一群地唱着歌上下学,在大大小小的泥坑里欢笑着跳绳。到腊月二十二领通知书的时候,我和弟弟妹妹每个人每门功课也都会取得优异成绩,并会戴着大红花和奖状一口气跑到家,争先恐后地让爸妈看。
   小伙伴们都不仅爱学习,也都爱学校。因为学校离家近,每天总是在校写完课后作业才回家。那时候周六也要上学,每周休一天,但周边村里也会有很多同学都跑到学校玩儿。放假时也常常一个个挖一篮子野菜,都不约而同地跑去了。学校三百六十五天里每天都有人去,教室前面一棵棵白杨树都被我们抱得明晃晃的。被称为操场的一大片空地,平常用于学生跑步和打球,节假日便成了很多人学骑车的最佳场所,终年不闲所以白花花的土一个草毛都不长。
   随着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岁月也走进了阳光明媚的大好时代。我们的学校也在1986年翻盖成了砖瓦房,教室内整整齐齐摆放了桌椅,打了水泥地平,也换了电铃声。十年后的1996年,村委又开会决定新建教学楼。爸爸开完会首先把这个好消息传遍了全村,并带头提议建校方案。对我们说:“这下好了,以后的小孩都不受罪了。”建新学校时,爸爸最积极,总是早出晚归,并且每天回家都要给我们报告进展情况。虽然我们也都已长大,但还都总喜欢远远地向学校张望。看见那一排窗明几净的教学楼一天天高起来、过几天封了檐、又上了红瓦、粉了白墙,校园里种上了四季常绿的风景树,菱形的大花坛里栽上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尤其是大操场,跟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高大的校门盖好了,雪白的校墙也立起来了,这让我们抑制不住地激动,也更羡慕里面的校园生活。然后不久,就听见学校里有了智能语音和音乐上课铃声传来,以及宏亮的读书声和升国旗时唱起的国歌。每周一清早,我们听见国歌的雄壮音乐响起,都会不由自主地和着节奏一起唱起来。上午十点的广播体操声,也是我们放下劳动工具,松弛一下、舒展四肢的好时光。我们向往着里面快乐的画面,也总能勾起自己童年的快乐回忆。
   当时计划生育只能生一个,无论是男孩女孩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独苗苗。等小侄女三岁上幼儿园,她的正常生活和上学的接送任务,就成了一家人的重中之重。多数是由弟妹骑摩托车来完成,弟妹忙着时,爷爷奶奶就会抢着去接。弟弟一有空也会亲自接送,他说等候在学校大门前时,总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叹。不仅赞叹学校内的设施,还感叹多于学生的家长,我们那代人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这一方面说明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祖国对花朵的呵护,也更说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但是只有短短五年,弟弟就学着别的人把小侄女转到了县城上学。开始在县城租了房子,学生都要进托管班,只有每周五才能回家。再后来上初中、读高中,眼看这里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农村娃儿进城读书已是发展趋势,我们也一个个在县城买了房。弟弟每天开车接送女儿,他说这是最幸福的事。看着小侄女每天都自由地进出县城重点学校,他说总还会在心底感叹时代的变迁,和祖国的飞速发展。并见证了民族复兴和中国梦想正在逐步实现,喜欢看到我们的下一代人生活更幸福。
   爸爸问我:“你说这学校空着多可惜,以后可以干嘛?”我拍着爸爸的肩膀,笑着对他说:“爸爸,以后您的任务就是享福,村委那么多有头脑的年轻人会安排的。”
   “对,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时代浪潮的冲击,我们无法阻挡。”爸爸仰望着蓝天白云下依然鲜艳的红旗。“这座学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但把我们变得有用,还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未来的人才需要更优秀、更全能、眼界更开阔。”
   关于这所学习殿堂里的记忆很多很多,我们不仅在这里收获了知识,也学习了做人。让我们以更开阔的眼界,看待未来与革新。这是影响我们一生的地方,它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永远会熠熠生辉!那一幕幕旧时光里的记忆也总会温暖着人们,带给人不断向前的力量!
  

共 31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岁月的长河中,那座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乡村学校宛如一颗璀璨星辰,虽如今面临撤校的命运,却依旧在人们心间熠熠生辉。感谢赐稿晓荷这篇满含深情、充满时代印记的佳作,带我们穿梭于往昔岁月,重温那乡村学校里的点滴故事与变迁历程。文章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落寞与感伤的氛围,“撤校并校” 的消息传来,曾经热闹的校门口如今空空荡荡,作者与父亲的遥望,将那份不舍与怀念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瞬间勾起读者的好奇与共情,为后文的回忆叙事埋下伏笔。回溯过往,父亲儿时上学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从在地主家空屋、庙堂辗转办学,到用斧子撞铁板打铃的独特方式,再到孩子们渴了去村里井边喝水时的憨态,这些细节生动地勾勒出那个年代乡村教育起步阶段的艰难与质朴,仿佛一幅带着岁月痕迹的民俗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当时教育条件的艰苦,同时也凸显出孩子们求学的不易与坚持。时光流转,到了作者上学之时,学校已有了一定规模的草房教室,尽管教室依旧简陋,地面不平、砖砌课桌、破旧木窗,但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却丝毫未减。无论是冬天自带材料糊窗、背着柴火上学,还是夏天冒雨听课、汛期停课又猛赶猛学,都展现出那一代人面对艰苦环境时的坚韧与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用优异的成绩为那段苦中有乐的校园时光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在艰难中不断前行的足迹。而后,随着国家的发展,乡村学校迎来了重大变革 —— 新建教学楼。父亲积极参与其中,见证着教学楼一天天拔地而起,崭新的校园里电铃声、读书声、国歌声交织,这一系列变化无疑是时代进步的有力见证,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乡村教育条件的逐步改善。这一时期,孩子们在校园里健康成长,而校园外的人们听到校园里的声音也会心生共鸣,进一步凸显出学校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再看当下,小侄女上学的经历折射出时代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从家人对她上学接送的格外重视,到顺应农村娃儿进城读书的趋势转学到县城,再到如今享受着县城重点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弟弟感慨于时代变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社会对教育期望的提升以及教育资源分布的新动态。这一变化不仅是个体家庭的选择,更是整个社会发展潮流的体现,反映出人们对更优质教育的追求和国家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大趋势。文章结尾处,父子间关于学校未来的对话意味深长。父亲眼中含泪的不舍与对时代浪潮的理解相互交织,感慨学校完成了历史使命,那些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留存心间,同时也对未来人才培养寄予厚望。这一结尾既呼应了开头的感伤,又升华了主题,让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对乡村教育的未来以及时代发展充满思考。这篇作品以细腻真挚的笔触、清晰流畅的叙事,将乡村学校的变迁与三代人的成长故事、情感变化紧密融合,情感充沛且自然流露,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眷恋、对时代进步的感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在此,我们诚挚地将这篇佳作推荐给广大读者共赏,愿大家能在阅读中深切体会乡村教育的发展脉络,感受岁月变迁中的人间温情与社会进步的力量,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机会。【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9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17 16:54:10
  十月姐的这篇文章恰似一首饱含深情的岁月叙事诗,用质朴且细腻的文字,徐徐讲述了乡村学校从简陋到兴盛再到变迁的全过程,描绘出一幅跨越三代人的乡村教育生活画卷。文中对不同时期校园场景、人物故事的刻画细致入微,情感真挚深沉,读来如临其境,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充满温度与回忆的时光,是一篇触动心灵的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2-17 18:01:11
  晚上好,小汪老师,谢谢编辑。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17 16:54:57
  文章行文自然流畅,情感表达细腻且富有层次。作者巧妙地以乡村学校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串联起三代人的校园生活片段、家庭情感互动以及社会发展背景等诸多元素,全方位展现了乡村教育在时代洪流中的演变轨迹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极具感染力,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岁月的沧桑变迁、教育对人生的重要影响以及时代发展的不可阻挡之势,引发强烈的共鸣。
回复2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2-17 18:02:01
  按编特别解读到位,精彩。
3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2-17 18:02:59
  谢谢编辑老师的用心按编,辛苦了,敬茶。问侯晚上好。
4 楼        文友:何叶        2024-12-19 16:52:11
  恭喜精品!姐真棒!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2-20 13:50:10
  谢谢社长的支持。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19 21:56:4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5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12-20 13:50:34
  谢谢老师的支持。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