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学堂记忆(散文)
今年九月底回老家时,突然听到了“撤校并校”的消息,让我一时间惊诧不已。爸爸也为此暗自神伤,我就提议用轮椅推着他去看看。出了村子,我们就远远地朝一里地之外的学校张望,果真是只有两幢教学楼静静地耸立着。四月份回乡时还门庭若市的校门前,如今也已空空荡荡!这座有着六十年发展历史的校园啊!就这样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学资源的集中,难免受到了时代的冲击!
“唉!从我小时候上学的一间庙堂,到现在这个规模,真不容易呀!”爸爸的眼里闪着泪光说。
我理解爸爸,自己又何尝不是满脑子不舍与怀念啊!这里,承载着我们一家三代人儿时的梦想与深刻的记忆,那些快乐的时光,这里的一物一景,也都让人终生难忘。我们姐弟仨很小时就常听爸爸讲他的童年趣事,也知道那时上学的困难。因为刚解放不久国家很穷,整个村子也只有三五个上学的孩子。我的爷爷死活不让爸爸上学,但他却一心想学识字。当时唯一的老先生,心地也善良,就不收他的钱,让他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算作业。爸爸特聪明,总比别人学会得快。但也常会为干活少挨打,老先生就登门说情,爷爷奶奶才同意了,并让爸爸每天得拾一捆柴火或割一捆草。
爸爸说那时有钱人的孩子就上学早,而没钱人的娃就没法上。也有不少是和他一样,在软磨硬泡下十来岁才上的学。所以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年龄都参差不齐,小到六七岁大到十三四岁的都有。大家都穿着破补丁衣服,有的还光着脚丫。爸爸每天替老师打上课铃,那铃是一棵树上铁丝捆上的一大块铁板,得用一个斧子去使劲撞响。开始是在我们村儿里一户地主家的空屋里,后来秋收了屋子里穴起了粮仓。又等了一段时间,才选择了这个离村子不远一片乱坟岗的庙堂。那一块儿被撞击得亮晶晶的铁板和斧子,当然也得带去,又被绑在庙堂不远的一棵苦楝树上。后来,由于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村民们又凑钱加盖了三间土墙房子,并多了俩老师。那时他们只学识字和珠算。夏天的时候孩子们渴的要命,就会跑到我们村子里的井边去打水喝。每个人都“咕咚,咕咚”灌个饱,往学校跑时肚子“呱哒,呱哒”的。因为每天都喝一肚子生水,就常常闹肚子拉稀,但因为害怕挨骂,总是忍着不说。然而,就是因为爸爸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才有了当农兵和选派当兵等许多优先权,还常帮人算账或写信。我们小的时候,爸爸还经常给我们读报,讲书上看来的故事,我们常常一边听一边笑的前仰后合。也是从那时起,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经种下了读书学习中有无限乐趣的种子。五岁时,我就高高兴兴地被妈妈送到了学校。
我上学那会儿,学校虽然还没有院墙,但是已经打了口大深井。并盖了三长排像模像样的瓦接檐、砖包后墙的草房,一排九间房三个班。一个班有五六十人之多,小学和初中都有,全校有几百个学生,非常热闹。那时候生育率也特别高,每家都要有两三个孩子。也记得打的铃换成了更大更厚的一块铁,已被老师们砸出了一个大凹坑。还常常会有很多学生看某个老师吃力地打铃,能看见火星四溅。当时那一间破旧底矮的小庙还在,是人数最少的初中三年级教室。墙上的每块青砖都已无棱无角光溜溜的,屋顶上有黢黑的小瓦,瓦上长满了狗尾草和青苔。也仿佛述说着这里从小学堂到大学校,从乱坟岗到歌声嘹亮的历史。
“小呀嘛小二郎啊,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那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尽管衣服是破旧的,但我们每天都是无比幸福快乐的。教室里的地面都是坑洼不平的,课桌是砖头瓦块拼砌而成的,木窗户是小而破旧的,但是我们的学习热情却是高涨的。小伙伴们相处的也都很好,一到冬天大家都自发带化肥袋子里面的塑料薄膜,来糊教室的窗户。还会背着柴火,扛着小板凳,无论离多远的孩子都自己走路去上学。有很多人到了学校,棉裤棉鞋都会被雨雪湿透,大家就围着火堆取暖学习。夏天的时候下暴雨,外面的雨水就会突然往教室里灌,我们听着讲,而脚就泡在水里。因为怕出意外,学校经常会汛期停课,然后开课了就快马加鞭地猛赶,课下我们就不知疲倦地猛学。那时候虽然苦,虽然穷,但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卖惨。我们一群一群地唱着歌上下学,在大大小小的泥坑里欢笑着跳绳。到腊月二十二领通知书的时候,我和弟弟妹妹每个人每门功课也都会取得优异成绩,并会戴着大红花和奖状一口气跑到家,争先恐后地让爸妈看。
小伙伴们都不仅爱学习,也都爱学校。因为学校离家近,每天总是在校写完课后作业才回家。那时候周六也要上学,每周休一天,但周边村里也会有很多同学都跑到学校玩儿。放假时也常常一个个挖一篮子野菜,都不约而同地跑去了。学校三百六十五天里每天都有人去,教室前面一棵棵白杨树都被我们抱得明晃晃的。被称为操场的一大片空地,平常用于学生跑步和打球,节假日便成了很多人学骑车的最佳场所,终年不闲所以白花花的土一个草毛都不长。
随着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岁月也走进了阳光明媚的大好时代。我们的学校也在1986年翻盖成了砖瓦房,教室内整整齐齐摆放了桌椅,打了水泥地平,也换了电铃声。十年后的1996年,村委又开会决定新建教学楼。爸爸开完会首先把这个好消息传遍了全村,并带头提议建校方案。对我们说:“这下好了,以后的小孩都不受罪了。”建新学校时,爸爸最积极,总是早出晚归,并且每天回家都要给我们报告进展情况。虽然我们也都已长大,但还都总喜欢远远地向学校张望。看见那一排窗明几净的教学楼一天天高起来、过几天封了檐、又上了红瓦、粉了白墙,校园里种上了四季常绿的风景树,菱形的大花坛里栽上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尤其是大操场,跟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高大的校门盖好了,雪白的校墙也立起来了,这让我们抑制不住地激动,也更羡慕里面的校园生活。然后不久,就听见学校里有了智能语音和音乐上课铃声传来,以及宏亮的读书声和升国旗时唱起的国歌。每周一清早,我们听见国歌的雄壮音乐响起,都会不由自主地和着节奏一起唱起来。上午十点的广播体操声,也是我们放下劳动工具,松弛一下、舒展四肢的好时光。我们向往着里面快乐的画面,也总能勾起自己童年的快乐回忆。
当时计划生育只能生一个,无论是男孩女孩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独苗苗。等小侄女三岁上幼儿园,她的正常生活和上学的接送任务,就成了一家人的重中之重。多数是由弟妹骑摩托车来完成,弟妹忙着时,爷爷奶奶就会抢着去接。弟弟一有空也会亲自接送,他说等候在学校大门前时,总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叹。不仅赞叹学校内的设施,还感叹多于学生的家长,我们那代人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这一方面说明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祖国对花朵的呵护,也更说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但是只有短短五年,弟弟就学着别的人把小侄女转到了县城上学。开始在县城租了房子,学生都要进托管班,只有每周五才能回家。再后来上初中、读高中,眼看这里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农村娃儿进城读书已是发展趋势,我们也一个个在县城买了房。弟弟每天开车接送女儿,他说这是最幸福的事。看着小侄女每天都自由地进出县城重点学校,他说总还会在心底感叹时代的变迁,和祖国的飞速发展。并见证了民族复兴和中国梦想正在逐步实现,喜欢看到我们的下一代人生活更幸福。
爸爸问我:“你说这学校空着多可惜,以后可以干嘛?”我拍着爸爸的肩膀,笑着对他说:“爸爸,以后您的任务就是享福,村委那么多有头脑的年轻人会安排的。”
“对,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时代浪潮的冲击,我们无法阻挡。”爸爸仰望着蓝天白云下依然鲜艳的红旗。“这座学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但把我们变得有用,还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未来的人才需要更优秀、更全能、眼界更开阔。”
关于这所学习殿堂里的记忆很多很多,我们不仅在这里收获了知识,也学习了做人。让我们以更开阔的眼界,看待未来与革新。这是影响我们一生的地方,它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永远会熠熠生辉!那一幕幕旧时光里的记忆也总会温暖着人们,带给人不断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