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把酒谒丁老(随笔)

编辑推荐 【东篱】把酒谒丁老(随笔)


作者:加朋 布衣,25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3发表时间:2024-12-19 07:33:57
摘要:丁老师是我文学创作的引路人,是我从自发到自觉的引路人,这份知遇之恩,是我铭记在心的,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丁老。

知遇丁老纯属偶然。
   那年我的一本名为《细雪》的小册子被朋友看好,并送给了《红叶》杂志的主编著名作家丁继松先生,没过多久,朋友带回了丁老的话。
   应邀拜谒丁老是跟着朋友去的。
   随着房门的打开,丁老迎过来,朋友没有来得及介绍,丁老已先开口:“你就是那本书的作者吧?快,过来坐。”逼仄的小客厅相对摆着几只沙发,中间是触腿可及的长条茶几。朋友接过丁老手中的茶壶给我倒水,丁老端起自己常用的茶缸喝了一口。“小刘你先说说你自己吧。”在这位老作家面前,我的心跳有点快,话语也有些磕磕绊绊,越是紧张越是说不顺溜,额头上的汗也渗了出来。丁老看出了我的局促,安慰我“别紧张,慢慢说”。看着丁老慈祥的眼神,我的心渐渐平稳下来,言语也是渐渐平顺起来。“你的这本小书写得不错,抓紧出版吧,序我已经给你写好了,书名就叫‘守望黑土地’吧,记得印出来以后送给我一本噢。”“谢谢丁老,一定,一定!”我连声回答,真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进入闲谈时,才有心打量了一下丁老的房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房间的开间都很小,三室一厅的房间总共不过60平米。书房一排书柜里装得满满当当,工作台上堆着、罗着高高的书、刊稿件,只留出一小块供自己办公的地方,摊开着正在审阅的文稿。一旁的几张坐椅、茶几及至所有可以摆放东西的地方也罗满了书刊,很多书刊中夹着纸条看来是为了方便查找。靠近书橱一盆修竹长得翠绿茂盛,修竹侧边的墙壁上一帧五十年代初军人的照片,还映着主人当年的风采。
   “丁老您也当过兵?”“我是49年参军,在第二野战军,52年调到哈军工任文化助理,58年转业到北大荒,从此在农垦系统到现在一直从事文化创作和文化管理,并在报纸杂志作编辑。”说话间丁老从书柜里找出了两本书并在扉页上签名送给我,一本中《春草集》,一本是《未名斋诗文集》。双手接过书内心激动着,鞠躬向丁老致谢,丁老马上扶住了我:“小刘不要急着谢,年轻人热爱写作不容易,要出成就可谓任重道远,而真正能坚持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我真心地希望你能成为这凤毛麟角,以我们这行为伍,把农垦文化发展起来,传承下去。”好厚重的礼物,好厚重的希望,让我肃然了很久。
   为了老人家的那份嘱托,我坚持了下来,但总觉得自己能力太弱,有负所望。于是,除了年节看望,平时绝不敢言创作。那是中秋之前,给老人家送了一些南方月饼,并提出了文友相聚的设想,丁老爽快地答应了,并说文友由他来定。知道丁老是南方人,特意定了一家有南方菜的餐厅,并特意带了几瓶绍兴的花雕和香雪。席间相互介绍竟然是老少皆有,少的三十出头的女老师,笔名却已经蜚声网坛;老的近八十,诗坛上有了自己一席之地;有的是带着新作在席间发送,有的是带着刚发表的文章到席间传阅。只有我是两手空空,一下子倒让我觉得无地自容了。丁老看出了我的窘和迫,为我特别作了介绍,其中还包括了对我的几篇文章的赞许,竟让我自己也感觉好像真的写得挺好似的,回过味来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丁老过目不忘的能力,一年前的审阅,今天仍然记忆尤新。丁老的一番话不仅为我解了围,还一下子将大家带入了共同的话题,渐渐地人们之间融洽了,席间这些人话语之中都充满了对丁老提点的感激之情,可见受到丁老指点提携的人除了对文学的热爱之外,并没有门第或是其他特殊的条件,而丁老对文学爱好者的付出是无私的和用情用心的。
   丁老是随和的,从没有给过人居高临下的感觉,走动得多了,熟悉的同时也多了一份信任,丁老会拿出一些投稿让我也帮着作一点审修。最初只是用铅笔将修改的意见轻轻地写在稿纸的边上,仍然让丁老定夺。同时也注意查看丁老对稿件处理的意见和方法,很多稿件经他聊聊几个字的改动竟会让一篇文章容光焕发,真的佩服老人家深厚的笔力。后来因为杂志投稿量大,丁老会将一些稿件让我带回家去修改,之后再对我修改过的地方进行一次点评,如此操作促进了我写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作文从随意到用意再到用心,受益匪浅。可惜后来因为工作的变化才不得不停止了这项锻炼,我和丁老也因此恢复到时常问候探望的关系时期。
   那年得知丁老放下了所有的兼职与老伴一同回故乡游览了一次,这是丁老最后一次也是最轻松的一次旅游了,老人家久违的思乡之情在之后的新书《能不忆江南》中一揽无余。记得在特意为丁老出游归来接风的餐桌上,丁老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家乡巨变,说着江南旧地重游的那些感慨,说着对江南发展的理解,说着江南水乡的过去今生,说着说着老人家的眼里满含热泪,他对着那片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融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那天突然接到丁夫人的电话,说丁老走了。急急赶过去,丁夫人说老人家突然发病,没有给人留下多少机会,临走之前曾打算召集老友一聚,弥留之际要求后事不声张,事后将自己的新作发送给大家。晴天霹雳震惊了所有的人,在七七之夕,文友们专门举办追思会,来之众人,把老人家给予的丝丝缕缕的提携之情化作了篇篇诗文。
   完成于2024年12月18日
  
   附注:丁继松(1928~)安徽郎溪人。丁继松出生书香门第,聪颖过人,加之良好的家庭教养,少年时便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以及戏剧等各个领域显露出才华。
   1947年他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次年转入国立杭州艺专学习。毕业后于1949年参军。历任二野军政大学文工团美术创作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牡丹江农垦局文化宣传助理员,《北大荒文艺》编辑,《合江日报》副刊部主任,《黑龙江农垦史》副主编,《北大荒文学》主编,编审。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叶〉杂志主编、编审。龙江农垦总局北大荒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名誉委员,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8年春,命运之神把这位年青的美术家推向了北大荒,成为这块黑土地的第一批开拓者。1959年夏,丁继松在《光明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影响很大的《蓝色的乌苏里江》散文,之后相继他出版了14部游记、散文或随笔集,多部作品获国家和省级散文创作大奖,有些作品还被国外刊物转载。
  

共 24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文学名人,也认识了一个为扶植文学新人而掏心沥血的一位老者。作者带着一本小册子去拜见文学名人丁继松先生,本来就是忐忑的,但见面一句话,就化解了作者心上的紧张气氛。温暖释怀,鼓励为雨,写好了序言,还向作者索新书。丁先生所居之室堪称斗室,但内藏洞天,那些书籍和文稿就是他的财富,简朴的空间,绿色的诗意,就是文学人最美的风采。丁先生的当兵的人,作者获得丁先生的赠书和鼓励,荣幸并悸动。为了答谢丁先生的厚爱,一帮子的文学人设宴款待丁先生,宴席上,每个人亮出自己的创作成果,丁先生生怕作者窘迫,便推介了作者。由于信任,作者此后帮助大学生审查修改文稿,有了实质性的文学互动。丁先生多年没有回到家乡,从故乡回来,丁先生非常激动,畅谈故乡的点滴和变化,舞步兴奋。天有不测风云,丁先生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溘然辞世,为他的亲人和朋友留下了无尽的哀思。作为回忆录,却不以列举人物名望成就为主,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尤其是这个人物提携后辈,激励文学新人,心思厚道,感情亲热,言语中透着暖意,令人垂敬。这篇回忆录,既写出一位文学前辈的道德风尚,又写出了一个文学新人怎样进步。文章里透着欢快的生活气息,轻松美好,一切都在细节中丽呈。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纪念文章,读之受益。【东篱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9 07:41:35
  丁继松,是文学名宿,作者深情回忆和丁先生相见,相处,相乐的场景,让我们了解到文学的传承魅力,留下一段段美好的故事。感谢加朋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问候冬祺,谨祝笔健文丰!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9 11:19:37
  每个人走上创作的道路,都有原因,也有机缘,珍惜这份机缘,以为动力,在创作的道路上,需要鼓舞的力量,丁先生乐于扶植年轻文学爱好者的情怀,令人生敬。可能我们不久就老了,虽不是什么名家,但也应该给那些喜欢在创作路上进步的人以鼓舞。这就是加朋老师回忆录的美好主题。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加朋        2024-12-20 10:42:40
  感谢老师的点评。新一代此类撰文已经很少了,看着快手、抖音上的那些短视屏,被浅显低俗的成人童话充斥着,有时有些心痛。新时代快节奏,人们已经不愿意静下心来看这些文字东西,也只有江山人的坚守,还有一片纯情文化的天地。能与你们彼此坚守也是一种幸福。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2-19 15:39:13
  在加朋老师的笔下,我们看见了一位和蔼可亲、慈祥善良,愿意帮助提携文学新人的文学老人的形象。我们同时也领略到了加朋老师对丁老深深的怀念之情!好文,点赞!遥握问安!
回复3 楼        文友:加朋        2024-12-20 11:08:27
  感谢湘莉老师来访和点评。老师说得是,人生中有名师提点是幸运的事情,只是自身愚钝,还不能为老师增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