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一次难忘的蹭戏(散文)
戏,无情不动人,
戏,无理不服人,
戏,无绝不惊人。
——题记
一
今年,是享誉中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
我国戏曲界及梅派传人,纷纷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上海京剧院率先举办了“依依向梅”的演出活动,梅派大青衣史依弘,领衔演出了多场梅派经典剧目,长三角一带,一时刮起了一场,京剧热的旋风,甚至吸引得大量的外埠戏迷,涌沪观戏,盛况可谓空前。
这不由得引起我的一段回忆,想起了当年观看梅兰芳演出的盛况。虽然尘封久矣,但仍恍如昨日……
我的这段经历,竟然与一部影片有着密切的关联。
1960年,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哈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两厂要合作一部《再生记》影片。这是一部反映河北梆子戏曲及其艺人,在新旧社会不同遭遇的悲喜剧。剧组的主创人都由长影人担任,哈影人均以副职或助理身份搭配。
影片即将开拍时,服装助理突然被调回哈尔滨,长影的服装师又将赴京筹借服装,剧组急需哈影立即补上人员。万万没料到,补缺的事竟然落到了我的头上。起因是,导演要求很严,必须按原服装助理的专业水平补充。导演刘群,当年在苏联莫斯科电影学院留学,这部影片是他的毕业作,所以各方面都从严要求。原助理曾是京剧团的演员,按此标准找,这让哈影带队负责人很是犯难。此时有人出主意,说我平时很喜欢京剧,想必能胜任这项工作。
带队负责人,也是《再生记》影片的副导演,当即找我谈话。听到他的决定,我说喜欢看戏不等于懂戏,让我干纯属是“赶鸭子上架”!他怕我不同意,赶紧说道,救场如救火,赶快接手先干着,再让厂里找合适的人员。就这样,我原本是搞电影剪接的,却在半路上被“截胡”到《再生记》剧组,临时充当起服装㫑理了。剧组在长影第三影棚,昼夜不停地忙拍近两个半月的内景,五月中旬,全班人马又赶赴天津去拍外景。
《再生记》剧组在天津街面上拍外景,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极大兴趣。不几天,梅兰芳又率团来津演出,公演的剧目是京剧《穆桂英挂帅》。这两件文艺界大事,让全天津着实热闹了一大阵子。
天津不仅是商贸水陆大码头,也是戏曲大码头,尤其是梅兰芳在这儿,有着无数的戏迷,按现时称谓应叫“梅粉”。那些日子里,天津“无处不梅郎”,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高兴地议论着,有关梅兰芳演出的盛事。听说戏票相当紧俏,尤其是首场演出,一票难求,一时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
首演那天,剧组也由郊区转移到市内拍外景,下午制片主任让我们很早就收了工,说是要保证刘导准时去看梅兰芳的戏。这时,我们才知道,刘导获得了一张戏票,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刘导从上衣口袋中,仔细地取出一枚小小的戏票,让大家看,他高兴地说道,感谢天津市文化局,给剧组送来一张珍贵的戏票,我将代表咱们剧组,去看梅先生的演出。
据知情人讲,这张戏票来得很不容易。《再生记》影片中的女一号——梅英的扮演者齐花坦,是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名列头牌的演员,她丈夫是市文化局一把手。为了让刘导能看到梅兰芳的戏,夫妻二人想尽了办法,但因免费的票控制得很严,最后,局长只能让出自己的工作号。可见,当年演出市场的风气,还是比较清正的。
二
《再生记》剧组驻地在解放北路,离海河不远处的“天津大饭店”,这是座很有年代感的洋楼。以往剧组人员因抢拍外景,剧组租用的楼层,整日里总是静悄悄的,这会儿收工较早,竟然也热闹了起来。我躺在床上想看一会儿书,但心里像长了草一样,精神总是不能集中,索性起来去到外面走走。
我刚下到一楼大厅,迎头碰到匆匆从门外进来的李春城,他急吼吼地问我:“小肖,干嘛去?”我告诉他,到外面遛遛弯去。
“快走,我送你去看梅兰芳的演出!”不由分说,他架住我的胳膊,就冲向外边快步走去。
李春城,在《再生记》影片里扮演男一号。原本是天津市京剧团唱老生的,影片要求他,须从唱“皮黄”改唱“梆子”,他人很聪慧,梆子腔竟然唱得也颇有韵味。春成扮相俊朗,基本功扎实,文武兼备,戏路较宽,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演员。
我们俩年龄相彷,当年我20岁,他大我一两岁,我们一见如故。春城又是个热心人,在戏装穿换保管等方面,我实属白丁,拍片中,多亏他不时的指点和帮助,我才始终没有露怯。
这不,春城深知我虽看了不少名演员的戏,但“四大名旦”的戏,至今没能看上一场,为能让我了却这个心愿,他真是尽心尽力的在想办法,望着他满脸的热汗,我心里真有些不落忍。
剧组驻地在河北区,解放前属外国租借地,到剧场要经过海河上的解放桥,还需走长长的一段路。春城告诉我,梅兰芳在他们团所属的剧场演出,他埋怨自己知道得太晚了。我们到达时,戏早己开演了,剧场门口依然聚集着很多人。从场内传出来的一阵阵紧锣密鼓声听,此时,台上应是武打场面。
春城带着我越过剧场正门,来到剧场后身,拐来拐去,竟然进到了后台。后台里虽人挺多,倒挺安静,人们都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春城与一位男士打着招呼,他介绍说,这是他们团管理后台的,这位管事的,带我们来到紧靠台口的边幕旁站定。这里视野比较开阔,向左侧能看到整个台面,向右侧能窥视到大半个剧场。他告诉我们,上场戏是《夺印》,这场戏是《捧印》。临离开时他还盯嘱我们,千万別随意走动,梅剧团对后台监管得挺严。
此时,台上只有梅兰芳独自一人在表演,只见他扮演的穆桂英,身着绛紫色团花女帔,且唱且舞,不时飞展水袖,跑着圆场,身段婀娜多姿,唱腔如山泉流淌,清脆悦耳,听起来入心入耳,令人陶醉!
这场戏的主要内容是“穆桂英”面对文广、金花兄妹二人,通过比武夺取到的帅印,自己50岁的人了,还要不要挂帅?由于对朝廷的失望,表现出很复杂的矛盾心理,这场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通过几个精彩的唱段,层层递进,一步步把剧情引向高潮。
“梅派”唱腔圆润、甜美、舒展、大方等特点,被梅兰芳展示得淋漓尽致,听来与早年比较,高音方面有所变化,其它方面,依然是珠圆玉润。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通过这段“西皮散板”,梅兰芳唱出了“穆桂英”爱国爱民的激情,也唱出了女英雄在国难当头,勇于担当的豪气。当唱到最后一句,“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时,剧情发展到了高潮。只见梅兰芳边唱边将左手抱着的帅印,转移到了右手上,并高高托举起来,聚光灯下,塑造了一个亮相,漂亮极了,仿佛是一尊女神,闪现在舞台中央。顿时,雷鸣般的掌声,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淹没了整个剧场。
戏演到此处,要转场了,对面台侧的“文武场”(乐队),响起了换场的锣鼓点。
当年看戏,我只是听唱腔看热闹。后来看到一些专家学者的点评,才了解到,在这场戏中,有着天花板级的表演。为了把穆桂英这位女英雄演活,梅兰芳可谓煞费了苦心,他打破了传统旦行的表演程式,吸收了其它行当中很多表演手段,大胆的对旦角行当进行了创新改革。
此时,上场处,突然间,涌上来一群兵将妆扮的演员。春城小声告诉我,扮演杨金花的,就是梅兰芳最小的儿子梅葆玖。在人堆里,被我一眼就认了出来,他长相酷似乃父,扮相十分俊美。
“咚!咚!咚!”三通鼓响。下场戏开始了,春城告诉我说,这一场戏叫《较场》。
“大炮三声如雷震——”梅兰芳高昂明亮,气势恢宏的唱段,从幕后传了出来。
哇!梅兰芳与我们咫尺的距离,仅隔一道侧幕,我真想走近看看梅先生,但一想起“不要随意走动”的忠告,也就只好作罢了。
此时,梅兰芳在幕后尚未露面,一句“西皮导板”冲出台口,声贯全场。楼上楼下立时像炸了锅似的,爆出了震耳欲聋般的掌声。
紧跟着响起了“急急风”的锣鼓点,八个男兵,八个女兵,四个靠将,一个捧印官相继出场。梅兰芳扮演的穆桂英,紧跟着闪亮登场,斗大的穆字帅旗下,“穆桂英”身着红蟒,后背扎靠,头上插翎,左手捧令旗,右手扬马鞭,神色威风凜凛,扮相艳丽夺目,仿佛是红艳艳的花朵,在台上绽放开来。令人眼睛一亮,惊艳了全场。立时,赢得了满堂的“碰头彩”。
但当乐队奏响过门时,“碰头彩”声嘎然而止,全场一片寂静,静得似乎时间都停止了,观众齐刷刷地面向着舞台,全都聚焦于“穆桂英”的身上。观众们在期待,聆听梅兰芳新的唱段。此时此刻,天津观众所显现出的欣赏水平和素养,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镇场,镇场!”春城突然神情颇为激动地向我说着,他告诉我,这样的场景,在平日里是很难见到的,只有真正的“角儿”,才能够把控住全场观众的情绪,行话就叫“镇场”。
梅兰芳果然不负众望,在接下来的阅兵点将的戏段中,充分地展示了他那深厚的武功基础,绝色的表演风格。一整套由几种板式组成的唱段,行腔荡气回肠,一下子征服了全场观众,从不时爆发出的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就能听得出来,梅兰芳表演的魅力,深深地打动了人心,引起了全场共鸣。
梅兰芳在这场戏里,很多动作,吸收了刀马旦的表演程式,或刚健,或婀娜,或方正,或圆和,处处都充满了美感。特别是他那双灵动的眼睛,更令人震惊。当年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眼神仍然那么清彻,炯炯有神,光彩照人,眼神蕴含着无尽的戏剧张力。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有关梅兰芳苦练眼睛的故事。《梅兰芳舞台四十年》一书中曾有记载,小时的梅兰芳自然条件并不太好,他眼皮下垂,眼睛有轻度近视,眼神呆滞,没有神采,还有迎风流泪的毛病。旦行讲究“三分扮相,七分眼神”,当时就有人断言说,小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这话让他十分痛苦。
但小梅兰芳並没轻易放弃,反而更加奋力练功和学戏。开始用训鸽子来练眼功,不管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天刚亮就开始放鸽子,认真观察空中鸽子飞翔的状况,眼珠子不停地转来转去,多年如一日,乐此不彼,眼睛越来越清晰,视力越来越看得远,连空中是否是自家的鸽子,他都能辨认出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眼疾逐渐地消失了,原来的“死魚眼睛”,变成了一汪清澈的秋水,顾盼生辉。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梅兰芳长期刻苦学艺的品德值得人们敬佩,最终练成世人仰慕的京剧大师。“大师之后无大师”,如今世上万人学梅派,奈何无人能与之比肩,只能仰望,实为憾事。
三
梅兰芳美妙绝纶的表演,令人为之倾倒,正当看得引人入胜之际,我决定不再继续看下去了。梅剧团监场挺严,我担心由此会给春城带来影响。借换场的空档,我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后台。
剧场这地儿,解放前属中国地界,是个繁华的商业区。本想在这里多逛一会儿,心似乎还在剧场里,梅兰芳优美的唱腔,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会儿,真正体验到啥叫“余音绕梁”,我只好赶紧回往驻地。
回到饭店时,发现在我们一般工作人员住的大房间里,坐满了剧组的人。刘导站在地中央,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演出时的盛况。他说,天津观众真是热爱京剧,也懂京剧,更是仰慕梅兰芳,都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演出结束后,观众把一个大大的花篮,献上戏台。梅兰芳多次谢幕,欲罢不能,观众迟迟不肯离去,掌声经久不息。后面的观众,大量的往台前涌去,一些观众大声喊出,想看梅先生的便装风采,梅兰芳不厌其烦,立即转回后台卸妆,迅速换好衣服,再次回到台前,笑容可掬地不断向观众点头示意。他神态温文尔雅,说话轻声细语,京腔京韵,让人深感十分亲切,他始终流露出,一个大艺术家的风范。
这时,梅兰芳早己融入到观众中了,台上台下尽数是人,整个剧场,浑然变成了一个大舞台,形成了人民艺术家与广大观众,水乳交融的感人场景。
刘导说,他从天津文化局处获知,《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编的京剧,去年在北京一经公演,一炮打响。毛主席也曾前往观看,并对此剧予以肯定,还亲自为梅兰芳修改唱词。本年,梅兰芳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9年,可谓是他双喜临门的一年。
“一个成长在旧社会的旧艺人,在新社会变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说到这里刘导很激动,他接着又说道,“从梅先生的经历中,我获得了,如何拍好《再生记》影片的灵感!”
刘导充满激情的讲述,感染了在座的每个人。剧组中,不乏“梅派”戏迷,电影演员张巨光就承认,他特别崇拜梅兰芳,“梅派”艺术将他迷住了。听他这一说,我深为惊讶,张巨光曾讲过,他早年是搞声乐的,学的是西洋唱法。在长影的服室里,经常会“吼”上几嗓子,是标准的美声,声音很具冲击力。想不到一个唱洋歌剧的,竟然喜欢上了土生土长的京剧,可见独特的“梅派”艺术,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