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岁月痕迹(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岁月痕迹(散文)


作者:郭静 白丁,8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9发表时间:2024-12-19 21:42:27

前日,和姑姑家的弟弟开车去北京。为了打发旅途寂寞,我俩闲话起了家常。
   “姐,你今年几岁?”表弟忽然问我。
   “四十五了!”我回答道。
   我忘记了彼时已经是2018年的一月,我其实又虚长了一岁。
   “什么!你今年已经45岁了”表弟惊呼。显然我的岁数吓到了他。
   或许在他的印象里我还是那个牵着他的手,和他一起玩耍的小姐姐!就像他说他已经四十的时候,我的吃惊。脑海里瞬间闪过的画面却是幼年的我穿过一层院落去看襁褓中小小的他。眼前手握方向盘的男子汉就是那个我幼年抱着玩耍的小弟弟。岁月如斯,除了让人感叹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之外,还会有什么呢!
   于是记忆的大门瞬间打开,姐弟俩个开始回忆幼时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这个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如开闸泄洪一般,一发而不可收拾!
   “姐,咱家是不是还有一所宅院?”在聊起我出生的老宅的时候,表弟忽然问我。
   “哦,是有一所,那是我爷爷奶奶的房子,也就是你姥姥姥爷的房子。那个产权是你姥爷单位的,后来卖给大家的公房!”
   “现在好像是出租着,你老姨打理,具体的我也不知道!”我说道,“不过,今年清明给你姥爷姥姥上坟的时候,我还特意看了看!”
   是的,今年清明节回故乡的时候,给爷爷奶奶上完坟,我特意去看了看爷爷奶奶住过的公房。
   我和弟弟谈起的那套房子,位于古镇的北部,是地震后我爷爷单位分的公房。后来在房改之时,由我父亲弟兄姊妹们凑钱将这套房子买了下来,供奶奶居住。那时候爷爷已经走了。这套房子现在出租或是空置,都由还居住在故乡的姑姑打理。
   今年清明节给爷爷奶奶上完坟,我顺路去了那里,想看看那所宅院现在怎样。走进那个幽深的巷子,我就有种压抑的感觉,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是自奶奶去世二十年来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巷子。虽然回故乡的时候,也曾数次路过这个巷口,但却没有走进。那个院落里已经没有了奶奶,也就没有了让我停步的理由。
   这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巷子,西面是巷口,东面被我的母校的西墙阻断,也就是说居住在巷子里的人家,只能从西面这一个巷口进出,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死胡同。巷子很窄,也很深,只能容两个人并肩走过。那时候没有汽车,最多家中有辆自行车的年代,这样的窄巷是最常见的。巷子的南面是村民的祖业,北面由砖墙圈起一个院落,则是我爷爷所在单位的公房。这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两个集体!看似不相干的两个集体,因为公用一个巷子的缘故,多了许多交集,亦多了许多新闻故事!亦因为这个原因,紧挨巷口的几户人家,对于巷子里的人们来说没有秘密。而日日在他们门前走过的巷子深处的人们,因为日日走过的缘故,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秘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秘密的巷子。按照现在年轻人的说法你侵犯了我的隐私。隐私在这个巷子里,这个词是水蒸气,是蒸发掉的。
   说实在的,我小的时候,有段时间非常抵触走那条巷子,尤其是在盛夏的晚上和表姐一起走过的时候。盛夏里,人们都在树下乘凉,闲话家常。我和表姐一前一后的走来,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走在表姐的后面。因为表姐是在这个巷子里长大的,是那些日日坐在巷子里的人们看着长大的孩子,所以很熟悉。她一进巷子就开始“姥姥姥爷大姨大舅”的叫,而我则怯怯的跟在她身后,那时候我对巷子里的人家不熟,巷子里的人对我也是陌生的。我叫不出来。只好怯怯的跟在表姐后面,像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如芒在背!我记得巷子里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除了雨雪天,日日坐在家门口的石台上,目送往来巷子的人们。他们已经迟暮,岁月的风霜刻在她们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就像她们日日守候的巷子,深邃而幽长。在没有任何娱乐的年代,坐在自家门口,看日日往来的众生相,就是她们最大的娱乐。
   在那个电视都是奢侈品的年代,娱乐节目很少。那时候即使有电视,电视节目也只有在晚上播放,白天是没有的。这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独自在家的老人来说,白天是很难熬的。所以在年轻人都各自忙去之后,留在家中的他们聚在一起闲话这巷子里的各式新闻。什么谁家的媳妇和婆婆吵嘴了,谁家的孩子嘴馋偷东西吃,谁家的猫儿和狗儿打架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聊完之后,更多的时间是坐在石台上打瞌睡。
   这时候如果有人走进巷子,大家立刻睁开半闭的眼,看看是谁走过。如果是熟识的人,打过招呼之后,就又进入到半休眠状态。如果是不熟识的人,大家立刻有了精神,要一路目送着,看他走进谁家门中。
   小时候,暑假里第一次独自一人去奶奶家,颇受了这种礼遇。我走进巷子的时候,那些守在门口的人,立刻来了精神,显然我的到来打扰了他们。而他们似乎并不讨厌这样的打扰。几双眼睛齐刷刷的盯着我,像盯着一个偷窃的贼。看的我心里有些发毛。其中一个还问:“这是谁家的孩子?”“郭大妈家的孙女!”另一个答道。
   还好她们中有认识我的,没有把我当贼,我一块石头落了地。没敢打招呼,飞也似的逃进奶奶的小院。直到进了院门,我还感觉后面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我,如芒在背,甚至有点心有余悸。还好,在我经历了这样的几次礼遇之后,渐渐熟识起来。这种礼遇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呦,郭大妈的孙女来啦!”我在这个胡同里是没有名字的。“郭大妈的孙女”就是我的名片。
   如果有陌生人出现,碰巧不知道要访的那家人具体方位。那几双眼睛就变成了几十双,虽然非常详细的告诉你具体位置,但是还要目送你到巷子里,直至敲开那户人家的门。甚至有时候还要自告奋勇的领你到这户人家,问明了你和这家人是何种关系之后,方意犹未尽的离去。
   这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住在我奶奶家大院门口的那户人家的老太太,那个不用化妆彩排直接就可以演地主富婆的老太太。
   除了雨雪天,日日坐在自家门口石台上看往来众生相的人们中,我对其中一个老太太印象最为深刻。
   每天太阳从东方出来的时候,老太太就已经坐在了院口的石台上,而那个石台貌似就是给她一人留的。
   老太太脸上皱纹纵横,把总是半睁的眼睛挤压的尤其小了。身材不高,手里总是拿着半米多长的大烟袋,尤其显得她身材矮小。虽矮小并不是那种骨瘦枯干的那种。头上戴着一顶用黑丝绒做的帽子,是八角的,还是圆的,我形容不出它的样子。反正就是一顶,只有在旧的影视剧中出现的老式帽子。而影视剧中戴这种帽子的人,多一半是地主富婆,是劳动人民批斗的对象。不过这顶帽子戴在这样一个人头上,实在是太合适了。她穿的衣服也是老式的。老式对襟袄,肥大的黑色裤子,绑着裹腿,露出三寸金莲。活脱脱一个旧式妇女。私底下我和哥哥谈论起她来,就会说:“那个不用化妆彩排就能演地主婆的人!”我听奶奶说过她,说她家成分高,是个刁钻老太太,无故就要欺负人。现在老了,没人能让她欺负了,她就开始无故寻儿媳的过错,撺掇着儿子打老婆。听了奶奶的话我更加确定她在旧社会就是地主婆。面由心生,因而我对这个老太太总是敬而远之。小时候,看见她就会低头急步走过。偏偏她总是坐在院门口的石墩上,害得我每次进奶奶家的院落,总是低着头,好像犯了什么错误的小孩。
   不过她对于走进院子的陌生人却是极热情的。每每踱着三寸金莲,拖着半米多长的烟袋,踩着细碎的脚步,领着陌生人到要访的人家。待问明白陌生人和主人的关系之后,才笑眯眯的,意犹未尽的离开。我常想,小巷少有盗贼的缘故,就是因为此老太太的功劳!
   老太太其实在那个石墩上也没坚守几年,她具体什么时候走的我不知道,只知道某年寒暑假我再次来奶奶家时,那个院口的石墩是空的,我就知道老太太走了。她生前做过什么,说过什么;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已不重要。她只是芸芸众生相里的一份子,终归要化为尘土,湮没于岁月长河里。
   八岁的时候,我们搬离了故乡。到城市的另一端居住。虽然没有远离这座城市,但是到奶奶家需要穿越大半个城市,并不能如儿时那般牵了哥哥姐姐的手,穿过几个街衢就能到的。奶奶家离我们很远了。我以为我和小巷的缘分,不过就是寒暑假或是节假日里在奶奶家逗留几日的缘分。谁知一纸通知书又将我送回了故乡。我考上了和奶奶所在小巷一墙之隔的中学。于是我和小巷就有了更多的交集,我也成了日日穿行小巷的人。
   我上学的时候在学校住校,只是在奶奶家解决饥饱问题。因而我每天都要在小巷里穿行几次,我就像一个外乡人,每天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是小巷的过客,亦是看客。看大千世界的众生百态,品小人物的悲欢喜乐……
   那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小巷里曾经日日枯坐在自家门口,看往来众生相的老人们,有的如老式妇人那样去了,有的已经随儿女移居他处,而更多的则是改变了方式,由蹲守自家门口,变成蹲守在电视机旁。所以我日日穿行小巷,没有了看客,只有了一扇扇紧闭的院门,小巷变得安静了,也变得更幽深了。这反而让我有些不自在,我反倒怀念起被人追问“是不是郭大妈孙女”的日子。
   后来“郭大妈”在我毕业几年之后,也走出了这个巷子,轮流随几个儿女居住。最后安详的熟睡在我出生的那个院落,再也没有回过这个小巷。而那时我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
   岁月流转,今年的清明节,在奶奶去世二十多年之后,我再次走进小巷,走进奶奶曾经居住的院落。
   二十年后,我如出走的孩子,再次走进了小巷。所谓物是人非,其实是物非人亦非,只有那颗思念亲人,追思过往的心不变。
   小巷没变,还是那样,只容两个人并肩走过。只是巷子南面除了巷口的两户人家,其余人家因为我母校扩建的缘故,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高高的院墙。我走进小巷,只觉得南面高高的院墙,挤压着北面人家颓废的院落,让人喘不过气来。让小巷变得更窄,更幽深了。蜿蜒曲折的深巷像极了老式妇人额头深深的皱纹,让人心中生起一种“年深日久”的悲凉。
   我走进小巷的时候,貌似一墙之隔的我的母校正开春季运动会。孩子们加油欢呼声,越过高高的围墙传了过来。让沉闷寂静的,让人窒息的小巷,多了些生机。我能想象的出学生们灿烂的笑容。因为二十多年前,我在院墙内,在那群欢呼的人群中;而二十多年后,我站在墙外,隔墙听院墙内的欢呼声,心中五味杂陈。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不知不觉我已出走了半生,二十年后我归来了,你还在,还是那样狭窄幽深,还是那样的寂静安详,甚至比我在的时候还要寂静,还要幽深。而我已不是那个少年,不是那个牵着日影和月影走进你的无忧少年;不是那个每天都要与你比量身高的少年:不是那个虽然反复吟唱着《乡愁》,却不知乡愁为何物的少年!我已霜花落鬓,心生悲凉。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吗,绿鬓变苍颜,少年已不在。
   我慢慢向巷子深处走去,巷子非常静,静得能听到自己足音,这让我心有些怯怯的,有点怀疑这个院子是否还有人居住。这时候多希望有人问一句“郭大妈的孙女来啦!”
   听着自己的足音走进了奶奶曾经居住的院落,还好院口的几户人家虽然紧闭着院门,并不是铁将军把门。看来还有人家在坚守,我一块石头落地!拐进第二层院落,找到了奶奶曾经居住的宅院。大门自然是铁将军把门!绿色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根本看不出它原来的颜色,只有我还记得它的颜色!也只有我还记得……
   折转身,我走出院落,走出幽深的巷子。走进老街,正午的阳光亮得逼人眼,我好一会儿才适应了这刺眼的阳光,那是清明节里难得阳光明媚的日子。暖暖的日光照着,我好像从一场旧梦中醒来。远处新城鳞次栉比的高楼,与老街低矮的祖业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某一天,这老街也如新城一般,高楼林立。只是我知道,无论小巷老街再怎样的变化,都不会再有人问一声:“郭大妈的孙女回来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我不是归人,我是过客,今生这老街小巷只能在我的梦萦中徘徊……
  
   2018年1月22日初稿
   2024年12月20日修改

共 47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笔者用细腻的笔墨,给我们讲述了关于一个巷子的故事。笔者和姑姑家的弟弟开车去北京,为了打发旅途寂寞,俩人闲话起了家常。闲聊中聊到了关于爷爷奶奶住的房子;怀着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今年清明节给爷爷奶奶上完坟,笔者顺路去了爷爷奶奶的老房子,途径房子外深幽的巷子,也勾起了笔者的回忆;小时候关于巷子里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巷子里熟悉的老邻居,慈爱的老奶奶,邻居们那热切的眼神,热情的话语,还有一位酷似地主婆的老太太,她们经常坐在小巷里,守护着自己的巷子,也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使有什的小巷有了烟火气息,有了人的欢声笑语;也让她们形象印刻在笔者的心中;笔者小时候来过巷子,二十年后笔者再次来到巷子,望着已是物是人非的巷子和院落,不禁感慨万千……散文感情真挚,通过回忆和一个巷子有关美好的往事,反映出人和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邻里情意。散文借景抒情,抒发情愫,浓浓的邻里情洋溢文中,读之令人温馨暖心,产生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12-19 21:43:24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郭静        2024-12-19 21:54:12
  谢谢老师鼓励!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12-19 21:44:14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的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郭静        2024-12-19 21:54:44
  谢谢,编辑辛苦了!
3 楼        文友:老百        2024-12-21 18:29:07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2-21 21:26:38
  预祝佳作连连,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花明”社团,展示您的风采!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4 楼        文友:郭静        2024-12-23 16:48:49
  谢谢鼓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