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爱心】怀念一个叫王家崖的地方—下部(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爱心】怀念一个叫王家崖的地方—下部(散文)


作者:小罗先生 童生,65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3发表时间:2024-12-21 12:51:10
摘要:时近中午,少年引着弟弟往回走了。   经过六队的一户又一户人家,“舅,妗子”不断的打招呼。舅舅家和他家都在六队,舅舅姓王,队里姓王的男社员,辈分一样的都得叫舅舅。问遍了舅舅妗子们,从大路往坡上一拐,就隐约看到老屋门上的皂角树了。   可是,到了大场的崖下面,他听到大场里有小伙伴们在说话,一时心痒痒,带着弟弟往大场里走。   不知道去了以后,是打沙包,踢木猴,打洋牌,滚铁环,还是捉迷藏呢……

(一)
   “喂,喂,广大村民注意了,现在播送一个通知,王家崖水库溢洪道上午九点开始放水,请大家注意安全,远离河道……”。
   初冬的早上,少年从炕上爬起来,崖背上的喇叭就有了响动。
   院里墙跟的野草上,薄薄一层霜,像撒了一把面粉一样。一丝风吹来,核桃树的叶子又掉下来几片,有些冷了。
   他看见伯伯取出来一个长竹竿,竹竿头头绑着一个鱼网网,伯伯穿上水鞋,扛着鱼网网出了门。一定是去溢洪道捞鱼了,他想。
   “走,到溢洪道看捞鱼走!”他给刚从窑里出来的弟弟说。
   “走走走,看捞鱼走!”弟随声附和着。
   弟兄两个进厨房揭开锅盖,从锅里端出来妈留下的早饭——糁子,调好的萝卜,微热的节节馍,囫囵吃了几口,出发。
   溢洪道两边的路上,人头攒动。打眼一看,似乎王家崖村会捞鱼手艺的乡党都来了。天虽冷,但捞鱼就是“捞钱”,人都说钱里面有火哩,谁还会在乎冷不冷。
   溢洪道里镫网已经挂满了,一个挨着一个,似乎要将从闸门里飞奔下来的鱼儿“一网打尽”。人太多,伯伯拿着鱼竿站在哪等鱼已经看不见了。河道里镫网的主人,一个一个穿着连体到胸部的水衣,焦急地站在路边等着放水。少年看了一下,还是四队的乡党最多。四队人多住在河边,对捞鱼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技能。靠水就要吃水,这是没有错的。在人群中,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姑~父”他默默喊了一声。姑父家在四队,是队里捞鱼技术比较好的,常年在水边住,不是在溢洪道放水的时候镫鱼,就是背着电箱箱在河里电鱼。“sháo得很”(勤劳,勤快的意思),他不止一次听家里人和亲戚们夸姑父。一年四季,姑父总是提着几条鱼送来给他的丈人还有他的两个娃他舅舅,或者做好鱼,虾叫我们几个侄儿侄女去家里吃。他家里似乎与鱼结了缘,经常鱼虾不断。这时,姑父一边和乡党交谈,一边盯着闸门。
   “呜儿……”水库上的警报响了。“水库开始放水,请大家注意安全,远离河道……”。水库上的喇叭又在播放安全通知,捞鱼的人并不为所动。
   这时,王家崖水库的几个闸门同时提起,库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了出来流向河道。库水带着嘶鸣和咆哮声,卷着水库里大大小小的鱼儿,冲进了河道里密密麻麻的镫网里。有些鱼儿被水一冲,三三两两挤在一起,头与头相撞,没撞死也碰得晕头转向。只有个别鱼儿进了网子,却又侥幸逃了出来,钻了空子游进了河滩,被河滩里手中提渔网的乡党手疾眼快捞了出来,最终也没有逃过被卖掉,上饭桌的命运。
   “这回放水看起来鱼不少,捞鱼人可‘吸上了’”人群里的张三说。
   “就是就是,咱不会捞鱼么,眼看是个钱你挣不来,没办法。”李四说。
   “你啵看鱼这么多,没技术你还弄不来,水这么大,操心的很。”
   王五说。
   “就是就是,你看外些捞鱼的人,都捞了几十年了,有家当,有经验,才能一直捞鱼卖钱,咱没弄过,操心的很,算了。”赵六说。
   “年似过隔壁村一个小伙,从来没捞过鱼,看溢洪道放水里,胆大的提了个网网站边边捞里,呼儿一下掉里面,撴了个大烂子,怕都把头周年过了。”人群里一个人说。
   “就是就是,该钱让有本事的人挣去。明了你就看,底店路口,千河路口,附近的市场上都是咱王家崖的人在卖水库鱼,哈哈哈哈!”
   我看着这汹涌的水,两腿发软。水冲下来,刮起一股冷风。我牵着弟弟的手,本能的往后退了几步。
   “四队XX(姑父)利练的很,年似捞鱼都上千了。”
   “啥上千了?”
   “就是捞的鱼的钱上了一千块钱。”
   “niania,啧啧啧,外人就是利练,人也sháo的很,捞鱼连着几天蹴溢洪道不回去,连瞌睡都没有。人家说钱里面就是有火里。”
   他们议论的不假。
   姑父在不远处不停地忙活着。水太大了,我又不敢过去,去了也帮不上忙。
   这时,我看见表弟提了个饭罐罐过来了。
   (二)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一伙伙穿着运动装的体校学生,在教练带领下,从坝上跑步回来了。
   虽然初冬的早晨有些冷,但学生们穿的衣服看起来都单薄。单薄是因为“年轻人火气重”,也是锻炼一会就出汗了,所以不宜穿得很多。他们边跑,边喊口号,口号声在空旷的坝面上传得很远,偶尔把飞翔的野鸟也惊跑了。打眼一看,这一帮活力四射的少年学生,一个一个肩宽背厚,体格健壮,个子冲天得高,唯一相同的一点,就是不论男生女生,皮肤都是黑的。多数都是在坝上日日训练晒黑的。不知道他们都是从哪里来的,但估计都来自很远的地方。,
   教练在前面带队跑,学生们步伐整齐,手臂有力地摆动着,嘴里呼出的气是白雾,白雾一团团飘起来,被晨光一照,竟是那么的好看。
   他们往体校院子走去了,过一会,大约洗漱完毕,又都三三两两扛着划艇,往坝面上走去,开始新一天紧张有序的训练。
   少年牵着弟的手,站在“王家崖管理站”门口,注视着这一帮风华正茂的体校学生,心里一个劲的羡慕,可也能体会到他们的不易。他曾在坝面水上看见学生们训练的场景:学生们穿着运动服,不知道防不防水,单腿跪在小艇上,教练的哨子一响,学生们两只胳膊抡动滑浆,奋力向前滑去。教练提着大喇叭在后面像吆牛一样喊,喊着谁滑慢了,谁的动作不标准,有些学生动作不当,噗通一声就掉进了水里……这些每日重复,反反复复练习的动作,看起来枯燥乏味,没有一点新意。但是,比赛时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个风光和荣耀以及傲人的成绩,不就是这么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坚持训练才得来的么?
   “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以后肯定当不了运动员”少年想。
   但这不影响少年在那个早晨,对这些体校学生的崇拜。
   那些人高马大的教练,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普通话和收音机、电视机里的人说的一样好听。比学校里老师说的都标准,学校里的老师,上课多是方言,就算有说普通话的老师也不多。这些教练大约也是在体育比赛中拿过奖的人,要不怎么能当教练呢?
   可是,平时很难有与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只是偶尔哪里演电影,这些体校的教练裹着棉袄,在电影场场互相闲聊时,才能听到他们好听的声音。
   (三)
   少年和弟弟准备回家了,这时,他们往引渭渠的路上瞅了一眼。
   引渭渠边的路上,走来了一对父子。
   那个儿子大概也就十一二的年纪,面庞稚嫩,个子不高,正弓着身子拉架子车,架子车上满满当当一车红芋。儿子在前面架辕,他爸在后面掀车子。这对父子大约是从隔壁村子——肖村来的吧?王家崖没见过他们,也没有人种这么多红芋。儿子的脸红扑扑的,额头上已经流出了一些汗,但还是努力往前拉车。
   “爸,这一车红芋能卖多钱呀?”儿子低着头往前走。
   “不知道么,拉陈村去要看今天的行情哩!”父亲边喘气边说。
   “陈村还远着哩么,啥时候能走到,我都快拉不动了。”
   “不远了不远了,还得赶紧走,去的迟了集上就没人了。”
   “哦哦,赶紧走!”儿子不情愿的回答着。
   “今把红芋卖了,你在集上想吃啥,爸给你买啥!”父亲说。
   “爸,我要吃羊肉泡哩!”儿子听了爸的承诺,似乎更有劲了。“回来时还要给我婆我爷,我妈我姐姐都买点香外(好吃的)。”
   “你好好拉车,我娃今出力了,你说的话爸记下了。”
   他们拉着架子车往坝东面走去,过了坝,还要走一段路,上个大坡才能到凤翔县陈村镇的集市上。
   “拉车小伙勤劳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么!土里刨食,偶尔去外面下苦力搞副业挣钱养家。只是他还没有长大,还不能给父亲拉架子车驾辕,不能给父母搭一把手。”少年想。
   快点长大吧,少年看了一眼旁边的弟弟,自言自语的说。
   他似乎看到拉车少年和他的父亲,在夕阳西下时,拉着架子车从坝对面过来了。少年的嘴里离老远能闻到一股羊肉的膻气,架子车上红芋不见了,有一个袋子里装着几根麻糖,几个橘子……
   (四)
   溢洪道的边上人声嘈杂,热闹非凡。
   这时,从管理站走出来几个人。现在想来,这几个人的样貌早已模糊不清,想不起来他们的高矮胖瘦,想不起来他们难看或者俊美,只是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工人。
   大约有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跟在他的师傅他的领导后面,衣着朴素,谦卑诚恳,在聆听者前辈们的交谈。他是工人,他们都是工人。在王家崖这个乡村里,在乡村里农民堆里,这些工人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们在衣着上,说话上(普通话),精神气质上,与少年的乡亲们都不一样。但其实,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他们的工人身份。农民们一年四季忙忙碌碌,在地里秋种夏收,在外面搞副业下苦挣钱,早出晚归,汗淌了一箁篮,打下的粮食常常青黄不接,挣下的血汗钱常常不够花销。工人们就不一样了,管理站的工人们平时看起来工作轻松,偶尔背着双手在门口转转,踅摸着到村子里买鸡蛋,买活鸡改善生活。住着冬暖夏凉的房子,院子里有365天都淌着水的水龙头,端着铁饭碗,到时候按月领工资,有专职的灶夫做饭。吃不愁,喝不愁,用不愁,更重要的是钱也不愁,真好啊!
   某几个中午,少年从管理站的墙外,引渭渠的路上走过,站里灶房煎炒的声音很刺耳,油香菜香饭香的味道飘到了他的鼻子里,深深吸上一口,都觉得是幸福的。
   少年的母亲经常说,你要好好念书,长大了当个工人端个铁饭碗。少年心目中的工人,就是管理站里面出来的人的模样。
   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少年看见过几次,听过他说几句流利的普通话,看到他穿着干净的衣服,想象着他轻松的工作,舒服的生活条件,美好的人生,心想,是不是回回考试每一门科目考一百分,以后才能当工人呢?
   当他长大些,他听说,这个年轻的工人和他的同事们,有几个接的是他爸的班!
   (五)
   溢洪道的水还在放,水流下来依然咆哮和嘶鸣。捞鱼人的网子里,或多或少都捕到了鱼儿。
   时近中午,少年引着弟弟往回走了。
   经过六队的一户又一户人家,“舅,妗子”不断的打招呼。舅舅家和他家都在六队,舅舅姓王,队里姓王的男社员,辈分一样的都得叫舅舅。问遍了舅舅妗子们,从大路往坡上一拐,就隐约看到老屋门上的皂角树了。
   可是,到了大场的崖下面,他听到大场里有小伙伴们在说话,一时心痒痒,带着弟弟往大场里走。
   不知道去了以后,是打沙包,踢木猴,打洋牌,滚铁环,还是捉迷藏呢……

共 40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儿时的记忆永远是清晰的,童年的乐趣是刻骨铭心的,这是到啥时间都抹不去的乡愁吧。少年以王家崖为荣耀,自豪的叙述着王家崖人的生活点滴,成长之程。王家崖水库放水捞鱼“这时,王家崖水库的几个闸门同时提起,库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了出来流向河道。库水带着嘶鸣和咆哮声,卷着水库里大大小小的鱼儿,冲进了河道里密密麻麻的镫网里。有些鱼儿被水一冲,三三两两挤在一起,头与头相撞,没撞死也碰得晕头转向。只有个别鱼儿进了网子,却又侥幸逃了出来,钻了空子游进了河滩,被河滩里手中提渔网的乡党手疾眼快捞了出来,最终也没有逃过被卖掉,上饭桌的命运”。体校学生单调、枯燥的“在水面上划船,训练,比赛,盼望在这一条体育之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练就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辉蝗。担起家庭重担,驾车辕与父亲远赴陈村卖红薯的励志少年;当时人人向往的铁饭碗,“国家人”与农民的鲜明对比就在身边,不吃学习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等,这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儿时生活印记,是王家崖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纵是千崖海角。 记述好文 推荐阅读 【丁香编辑 德年黄土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4-12-21 12:54:22
  儿时的记忆永远是清晰的,童年的乐趣是刻骨铭心的,这是到啥时间都抹不去的乡愁吧。少年以王家崖为荣耀,自豪的叙述着王家崖人的生活点滴,成长之程。
回复1 楼        文友:小罗先生        2024-12-21 15:11:06
  感谢德年老师辛苦编辑。童年的故事忘不了,故乡更让人难忘。希望我的文章能勾起大家对童年,对故乡的回忆!
2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4-12-21 12:58:00
  作者围绕王家崖及王家崖水库叙述王家崖碎事,这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儿时生活印记,是王家崖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纵是千崖海角。
回复2 楼        文友:小罗先生        2024-12-21 16:56:38
  感谢老师,王家崖是我出生的地方,这个地方给我留下了不少回忆。而且,以王家崖命名的“王家崖水库”风景优美,名气很大。希望通过我的文章,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王家崖,能去水库旅游!
3 楼        文友:吴贤德        2024-12-22 16:59:13
  这里是文友们交流的园地,在编辑同志们的辛勤耕耘下,《丁香文学》越来越受大家喜爱
吴贤德,河南固始县人。曾从事记者,现为摄影师。
4 楼        文友:金刚指        2024-12-23 09:04:05
  王家崖的记忆是成长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乡愁,是锻炼坚韧意志的摇篮。
5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2-29 10:44:36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