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认识的苏东坡(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我认识的苏东坡(散文)


作者:杏花寒 白丁,3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2发表时间:2024-12-26 06:23:52
摘要:感慨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

都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我也跟风来读读苏东坡。
   苏轼,世称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1037年1月8日出生。家中排行老大,有弟苏辙。1057年,时年二十岁的苏东坡高中进士。
   一
   1061年,苏东坡初入仕途,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此时的苏东坡初出茅庐,锋芒毕露,犹如刚钻出土壤的小草,尽情地吸收日月天地之灵气,肆意生长。官场中不逢迎取悦,行诸辞色,毫不屈就,写下《凌虚台记》暗讽凤翔府太守陈希亮。
   1064年,苏东坡回京都使馆任职。此时的朝廷因为王安石变法演变成了严重的党派之争,苏东坡因旗帜鲜明地反对变法,于1071年被派去杭州任通判。
   通判的日常公务就是审问案件,但是适用的法令是苏东坡所反对的,他很纠结矛盾,写下《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来表达矛盾的心情。
   苏东坡利用空闲时间走遍了杭州的山山水水,领略杭州的湖光山色,也看到了杭州的人间百态。写下了一批或怡然自得、或生机勃勃、或感伤凄凉、忧虑愤怒的诗句。《吴中田妇叹》《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等反应了民间疾苦,而关于湖光山色的诗句最著名的是与家人朋友游览西湖时所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的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奕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的苏东坡与友人船游西湖,边听小曲,边看风景,很是悠然自在。西子到底是比喻的西湖呢还是船上的王朝云?后人都说是比喻的王朝云,苏东坡后来的侍妾。
   1074年苏东坡升任密州太守。密州是今天的山东诸城,当时也是一个很贫苦的地方。在密州任职的第三年的中秋之夜,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里虽然有被外放多年的落寞和凄凉,但更多的或许是对弟弟苏辙一家的思念及美好的祝愿,大气磅礴,感情真挚。让人仿佛看见苏东坡拿着酒杯豪迈地对着明月放声吟唱到天明。
   1076年,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去世十年,他在正月二十日梦到了她,感慨万千,写下了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悼亡词,开创悼亡词先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77年,苏东坡被调任徐州。在徐州身先士卒组织抗洪、关心灾民生活、关注囚犯生活等被被人们广为传送。
   二
   1079年,苏东坡调往湖州。他给宋神宗写了一份谢恩表,谢恩表中表达了一些民间疾苦,抨击了新法的不合理之处,被当权派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引发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幸得皇帝宋神宗惜才保住了他性命,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不准擅该地,且无权签署公文。
   黄州,是苏东坡一生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或许是文人的灵感大多来源于苦难的原因吧,苏东坡的诗词创作在这段时期里达到顶峰。
   苏东坡一家刚到黄州时虽然得到了当地官员的关照,但生活还是难以为继,房屋不够家眷居住。于是他们开荒种地、修建草屋,开始了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活。常与鸡鸭为伍,与农人为邻,相处怡然,偶尔还会有朋友前来探望。久而久之,他在自己身上似乎找到了陶渊明的影子,试图寻求内心的安宁、恬然。
   于是黄州诞生了“东坡居士”、“东坡雪堂”、“东坡肉”等。
   他看到黄州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有将刚出生的女婴溺死的陋习,他顶着“罪臣”之名,在自家生活都很费力为继的情况下建立了一个救儿育婴堂,发动社会力量拯救鄂黄之地的溺婴。
   也许忙碌的生活可以打发闲散的时间,但是内心的苦闷和抑郁只能通过诗词来排遣。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引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诗流传开后,就有了苏东坡顺江逃走、划船被淹死等传说。甚至传到京都皇帝的耳朵里,好在皇帝很担心,迅速派人核实情况。原来顺江逃走、划船被淹死等都只是那些用心险恶之人的揣度和希望罢了。
   夜深人静,苏东坡坐在江边思绪万千,或许当时他确实很想自己能驾驶一叶小舟独自离开,自由自在地在江海度过自己的余生,不用管朝廷争斗、不用管人生抱负、不用管民间疾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自己的抱负和委屈没有人能明白,他宁愿在寂寞的沙洲独来独往,也不肯栖息在寒枝上与他人同流合污,成为一丘之貉。
   《水调歌头.黄州中秋》
   “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与在密州中秋节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比,在黄州的中秋节更为落寞哀愁,凄凄切切,哀叹自己就是那被乌云挡住了光芒的明月,总是被奸佞小人陷害,政治抱负无法实现,陷入了悲凉的沉思。远方有他的弟弟苏辙,他们已经多年不见了,希望弟弟能听到自己的心声与思念。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讽刺自己无法施展才能实现抱负,反而因才能遇上重重困难累及家人。他也并不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子女愚钝吧,只是希望他们一生平安,不要像自己这般坎坷罢了。如果聪明与平安不能兼得,他宁愿自己的子女选择愚鲁。
   《定风波.三月七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或许从这时开始,苏东坡对世事有了新的看法。走自己的路,不要在意其他的声音,一生清贫任他风吹雨打,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去也好,来也好,雨也好、晴也好,一切都随缘吧。此时的诗词里不见了哀愁与苦闷,而是有了一种荣辱不惊、超然淡定的洒脱。
   在黄州游赤壁时三咏赤壁,他写了下千古绝唱《赤壁赋》《后赤壁赋》及耳熟能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既然历史长河中那么多的英雄豪杰都难免被大浪淘尽,自己这一点坎坷境遇又算什么呢?或许是生活和时间给了苏东坡太多的启迪,才从内心有了真正的阅尽千帆洗尽铅华的超脱。
   在离开黄州之前苏东坡与朋友去庐山游历,写了三首游庐山的诗,其中《题西林壁》成为后世公认的描写庐山最好的诗,在民间广为流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似在告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看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而且也只是事物的一面,如果自己身在其中的话更无法看到事物的全部。或许,这也是对自己被贬黄州的一种思考。
   三
   黄州流放五年后,宋神宗将苏东坡调至离京城较近的汝州,苏东坡绕道金陵探望了已退隐的老相国王安石。他们都是心怀家国之人,非鸡盗鼠鸣之辈,当初只因政治立场不同错过了相互了解的时机,在这里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苏东坡离去后王安石感叹:“不知再过几百年,才能又苏轼这样的人物出现。”
   后来,苏东坡一家继续赶往汝州。走到泗州时经济囧困,甚至到了挨饿受冻的地步,他给朋友写诗比喻自己是夜里啃东西的饥饿的老鼠,而儿女们则在饥寒交迫下如动物般哀嚎。泗州知州得知后给苏东坡一家送食物得以缓解。此时,淮河结冰导致苏东坡的一家在泗州滞留十几天,泗州知州陪伴苏东坡在泗州周围游赏,在南山之颠,苏东坡写下《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提,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提,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哪怕是到了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境地,此时,其诗词里亦并没有哀怜、愤愤不平之意,而是充满了对平静简朴生活的热爱,对宁静无忧田园生活的向往。
   后来,苏东坡得到朝廷允许可以到太湖边居住,他以为自己可以就此归隐田园,在宜兴欣然写下《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其一)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然,苏东坡一家到达宜兴不足十天,就接到了朝廷命其担任登州知州的圣旨。全家喜出望外,终于时来运转,但是苏东坡似乎异常的淡然,他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但也没有迫不及待、星夜兼程地赶去赴任。或许,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1086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返朝,变法反对派急速得势,苏东坡也开始了鸿运当头。他刚到登州就被召回京都,八个月内,三次擢升。三年后苏东坡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接近权力的顶点。
   在朝为官期间,苏东坡不拉帮结派、不见风使舵,凡事从民生出发,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得罪了很多人。他向朝廷提议废除免试法,严格限制高官巨卿的亲属以及皇家推荐之人走捷径入仕更是动到了高层人士的利益,引来了接二连三地弹劾。苏东坡感到深深地厌倦,一年内多次呈请要求调任外地官后得应允,出任杭州知州。
   在杭州,他不惜与朝廷及邻省官员意见相左,疏浚盐道、梳理西湖、稳定谷价,建立清洁供水系统,改善百姓饮水,建立公立医院,为贫穷者治病。
   苏东坡文人骨子里的浪漫通过梳理西湖狠狠地展现了出来,原本考虑杭州居民的淡水资源梳理西湖,结果在达到梳理目的情况下,还把西湖梳理得诗情画意。引得后人常常慕名而来,来观赏西湖的美景,追寻苏东坡的脚印,感受苏东坡的气息。直到千年之后的今天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四
   那时候朝廷官员的调任很频繁,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两年,又被召回充任翰林学士。但迎接他的还是一连串地攻击与批评之声,在一阵狂风暴雨式地弹劾后,苏东坡实在是觉得没有意思,似乎朝廷的那些重臣更在乎的是哪派斗赢了哪派以及不分是非黑白打压、驱赶政见不一的对象,国事、民生倒是其次。于是,他又上书请求外放,到颍州为知州。
   似乎整个朝堂就是没有苏东坡的容身之处,但凡他一走进朝廷,就会引得莫须有的弹劾和无休止地争斗。或许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又或许是因为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是有罪的。
   苏东坡入朝与清朝左宗棠入朝极其相似,他们都非常厌倦朝堂的争斗多次申请外调,离开朝廷。他们都是心系民生之人,光明磊落,不屑于与奸佞之辈在朝廷明争暗斗。可就算他们主动离开了,那些旨在玩弄权术、在皇帝面前争宠的小人们却仍不肯放过他们,一心只想置他们于死地而后快,如果实在不能,起码也要让他们过得凄凄惨惨,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苏东坡被一贬再贬。
   为什么光明磊落之人始终斗不过奸佞之辈?我想应是他们心系民生,而他们却心系权术;他们置朝廷争斗于不屑,而他们却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1092年,苏东坡又被朝廷召回任兵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直到高太后离世后,宋哲宗将苏东坡外放定州为知州。这次他是被朝廷外放的,不是自己恳请的,是他昔日的朋友、当朝的宰相章惇倾力所为。而后他们又采取“乌台诗案”的手法给苏东坡定罪,将其一贬再贬,最后在1094年被贬至惠州。苏东坡成为了第一个被贬至岭南的人。苏东坡在惠州生活了两年,写了不少的诗文传回京都,章惇说“看来他在惠州过得很好啊”,又将苏东坡贬至天涯海角的詹州。
   苏东坡带着家眷浩浩荡荡地度过琼州海峡,来到在那个时代最为偏远、最为艰苦的不毛之地。
   苏东坡在詹州度过了3年,在这里跟在黄州一样,自己搭房子、自己耕种、自给自足。他们一家与当地人相处融洽,时常与他们串门过户,嬉笑交谈,酌酒吟唱。苏东坡还在这里开办学堂,教人读书识字,希望能“教知使有能、化之使有知”。
   1010年结束贬谪生活,他已63岁,垂垂老矣。他的北归引起了极大社会震动,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每经过一座城市、每到达一个地方,都被朋友和仰慕者紧紧包围。归来时他已没有丝毫恨意,正如他的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其绝冠平生”。
   1011年七月,苏东坡在常州去世,终年64岁,一代文豪就此落下帷幕,一个朝廷眼中的罪臣,百姓眼中的好官就此撒手人寰。其曾经治下或生活过的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的百姓,为之痛哭不已。前来吊丧的人络绎不绝,来自各方的悼文、挽联堆满书案。
   五
   “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他的一生藏在了他的诗词里。
   苏东坡从从凤翔府判官开始仕途生涯,先后任职京都使馆、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被贬往黄州后又被任命登州知州,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而后又主动申请外放颍州知州,没多久又被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之后却又被外放为定州为知州,然后就被一贬再贬,贬至惠州,直到贬至天涯海角的詹州。一家人跟着苏东坡来来回回,走在外放-回京-流放-回京-外放-流放的路上,这跌宏起伏的人生就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想要醒来却睁不开眼,一切是那么虚无、荒谬却又真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是他一生坎坷的写照。
   看着金山寺中自己的画像,回想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心已经像被烧尽的木灰,没有了思想与活力。身体像没有系绳索的小舟一样漂泊不定,什么时候都不能把握自己的方向,回京、外放、流放随时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自己的一生有什么功绩呢,流放黄州、惠州、詹州?
   读完苏东坡,心情沉重,思绪万千。一个才高八斗、豪迈潇洒、心系民生、光明磊落、耿直无畏却又饱经磨难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心中五味繁杂,很不是滋味。
   他就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翠竹,不管生长环境多么荒芜凋敝,他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论经历多少风霜雨雪,他始终傲骨铮铮、不折不挠、郁郁葱葱;就算“无人赏高节”,亦要“徒自报贞心”。
  

共 59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格局和对生活深刻又理性的感悟,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令后人无限敬仰。作者以“我认识的苏东坡”为主题,将苏轼生活的崎岖坎坷,仕途的宦海沉浮,文学生涯的波澜壮阔,一一列举,不厌其详。让我们跟随作者细腻的笔触,去感受苏轼传奇的一生。苏轼21岁中进士,从凤翔府判官开始步入仕途,在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从黄州又被任命登州知州,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而后又主动申请外放颍州知州,没多久又被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之后却又被外放为定州为知州,后又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可以说苏轼宦海几十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作为政治家,仕途的不顺,注定了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坷曲折。即使在人生低谷,他用诗意抒写困顿的人生,在困厄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在落魄中感悟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豁达洒脱的“东坡境界”。苏轼的行迹与作品紧密相连,他的文学作品不论在当代还是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文章洋洋洒洒,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才高八斗、豪迈潇洒、心系民生、光明磊落、耿直无畏却又饱经磨难的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佩赞美之情,如高山仰止。还能让我们跨越时空,吸取力量,‌学习苏轼身上的真性情、乐观豁达、人生哲理、刻苦精神等保贵的品质。 好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 石叶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2-26 06:38:53
  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佩赞美之情,如高山仰止,还让读者产生共鸣,从中吸取力量,学习“东坡境界”,好文章!祝老师冬安,开心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杏花寒        2024-12-26 11:43:33
  老师辛苦!谢谢帮助和指导。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6 10:29:43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别的人物,在精神领域,他可以引领我们好几代人,作者以“东坡境界”来表现,文笔精彩。余光中说,如果选也给古人跟着旅游,首选苏轼,不难看出,他还是一个极有情调的人。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杏花寒        2024-12-26 11:47:14
  寥寥几笔难以全面描述苏东坡,就像他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他的人生值得后人学习、研究!谢老师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